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重难知识】
1.比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项目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不同点 领导者 先进知识分子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指导思想 “民主”和“科学” 马克思主义
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基本力量 主要是先进知识分子 青年学生、工人阶级
相同点 两者都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都是针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政策而发起的运动;两者都属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都是进行思想大解放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运动
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的表现。
(1)新的领导阶级:全国统一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4)新的革命纲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5)新的斗争方法:以无产阶级为领导,放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
(6)新的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拓展练习】
1.1920年元旦、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正式宣布开放“女禁”的决定。邓春兰、王兰等9名女性被北京大学录取并成为中国国立大学第一批女学生。这说明( )
A.男女平等的梦想已然实现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观念革新
C.民主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 D.新式教育已取代了传统教育
2.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难以挽救中国,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基于这一认识( )
A.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C.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3.“《两只蝴蝶》(原题《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麽,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是胡适1916年8月23日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的一首现代诗。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胡适( )
A.在新文化运动中主张使用白话文 B.在新文化运动中没有朋友的支持
C.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常热爱写诗 D.在新文化运动就是提倡文学革命
4.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二次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A.提倡民主、科学 B.号召变法图强 C.雪耻救国 D.师夷长技以制夷
5.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帮助北京《晨报》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据此可知,李大钊( )
A.改变了《新青年》的性质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奠定了五四运动的领导基础 D.制定了中共的革命纲领
6.“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闻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资料说明“五四运动”中( )
A.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B.工人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C.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D.共产党的领导成为获胜的关键
7.口号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时期的历史进程。以下口号属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A.“均田免赋” B.“扶清灭洋”
C.“民主与科学”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8.下面示意图中,*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9.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上述材料意在阐明( )
A.近代中国人民苦难的根源 B.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C.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要性 D.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意义
10.中共二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 )
A.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
B.决定发起五四运动
C.标志着工人运动达到高潮
D.制定了切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
11.上海的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这次会议( )
A.促进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B.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12.制作时间轴是中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根据下图所探究的内容推断,该主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3.某历史社团围绕“中国近代化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
①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照片 ②湖北军政府旧址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 ⑤“明定国是”诏书 ⑥北京大学红楼旧址
(1)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等。将上述史料进行分类。(只填序号);属于文献史料:________。属于实物史料:________。属于图像史料:________。
(2)请你帮助历史社团整理上述史料,将表格中BCD处补充完整。(C.D处只用填序号。)
研究主题 史料 相关史实
中国近代化探索“器物”篇 C.________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A.________”篇 ⑤ 戊戌变法
②、③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探索“B.________”篇 D.________ 新文化运动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3)从上述史料中任选一项,说明其与研究主题、相关史实的关系。(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史料)。
示例: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1912—1919年,北洋政府的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五四运动前,民主科学推动人们思想不断更新。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震撼,也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1919年5月,外交交涉的失败直接推动了五四风雷的到来。 ——摘编自《五四运动爆发原因新论》 《五四运动》(绘画)
材料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由一条变为多条。日本仍是传播的主渠道,又增加了西欧渠道和俄国渠道……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零星的,内容既少,又不准确。绝大部分是转译自日本学者研究社会主义的著作,译自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极少……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原著的引进和翻译出版受到重视……大量原版的著作对中国先进分子准确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非常有用的。
材料三:
中共一大上海会址 1921年7月,来自各地的代表陆续汇聚上海召开会议,后来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从此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摘编自徐云根《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五四运动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3)指出中共一大上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材料中北京大学首开“女禁”,招收了中国国立大学的第一批女学生,女生逐渐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权,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观念革新,B项正确;“男女平等已然实现”说法绝对,排除A项;北京大学开风气之先,并不能说明民主科学理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20世纪初”“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D正确。张赛于1895年开始筹办大生纱厂,此举属于实业救国,排除A:《变法通议》发表于19世纪末,主张变法图强,与政治方面的联系更为密切,排除B: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C。故选D。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A.根据题目材料“《两只蝴蝶》(原题《朋友》)……这是胡适1916年8月23日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的一首现代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材料主要反映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主张使用白话文,故A正确; B题目材料主要反映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主张使用白话文,材料并不能够说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没有朋友的支持,故B错误;C题目材料主要反映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主张使用白话文,材料并不能够说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常热爱写诗,故C错误; D题目材料主要反映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主张使用白话文,材料并不能够说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就是提倡文学革命,故D错误。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结合所学可知,“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民主、科学,主张进行文学革命等,A项正确;变法图强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项;革命救国是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排除C项;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洋务运动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李大钊”、“马克思研究专号”、“马克思研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李大钊在《新青年》和《晨报》上的活动可以看出,他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编辑专号、发表文章以及帮助开辟专栏,这些行为都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项正确;《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刊物,其性质主要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李大钊在《新青年》上编辑“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发表相关文章,主要是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改变了《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阵地的性质,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一场由青年学生发起,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材料中李大钊在1919年的这些活动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虽然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但不是直接为五四运动奠定领导基础,排除C项;中共的革命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会议上制定的,与李大钊在1919年的这些活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据题干“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闻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和所学知识可知,正是因为工人阶级的加入,才使得“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成果,B项正确;题干突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而不是青年学生,排除A项;题干只是涉及到了北洋军阀政府释放学生和罢免曹、章、陆的职务,无法说明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排除C项;“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相关知识。A.“均田免赋”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提出的口号,故A错误;B.“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故B错误;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故C错误;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提出的口号,故D正确。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作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故“?”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和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以来,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没能完成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材料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要性,C项正确;近代中国人民苦难的根源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的腐朽统治,与“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不相符,排除A项;反映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与“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不相符,排除B项;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意义,与“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据题干“中共二大”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它制定了切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目标,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D项正确;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由李大钊等人开始的,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在中共一大之前的1919年爆发的,排除B项;标志着工人运动达到高潮是在中共一大之后的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A.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排除A。B.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有关。C.根据材料“上海的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题干描述的是中共一大的历史信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D.1922年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故选:C。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工人运动提供了成功的经验;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综上可知,探究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选A。
13.答案:(1)③④⑤;②⑥;①
(2)制度;思想;①;④⑥
(3)①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照片见证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旧址见证了武昌起义的胜利与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的历史;④《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是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见证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⑤“明定国是”诏书见证了戊戌变法推行改革,变法图存的历史。⑥北京大学红楼旧址见证了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
解析:(1)史料分类:根据图和所学可知:文献史料指的是记载在某载体上用来研究或讨论历史的根据,故③④⑤属于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指的是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故②⑥属于实物史料;图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故①属于图像史料。
(2)补充:根据表格“研究主题”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故A填:制度;故B填:思想。根据“史料”和所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故C填:①;《青年杂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年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和时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故D填:④⑥。
(3)研究主题与相关史实的关系:根据①和所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照片见证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根据②和所学可知: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旧址见证了武昌起义的胜利与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的历史。根据④和所学可知:《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见证了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的历史。根据⑤和所学可知:“明定国是”诏书见证了戊戌变法推行改革,变法图存的历史。根据⑥和所学可知:北京大学红楼旧址见证了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
14.答案:(1)原因: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主要作用:先锋作用。
(2)变化: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零星的,内容既少,又不准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由一条变为多条;五四运动前译自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极少,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原著的引进和翻译出版受到重视。著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可知,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主要作用:根据材料一“《五四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中,学生成为运动的先锋,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中国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变化: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由一条变为多条。日本仍是传播的主渠道,又增加了西欧渠道和俄国渠道……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零星的,内容既少,又不准确。”可知,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零星的,内容既少,又不准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由一条变为多条;根据材料二“绝大部分是转译自日本学者研究社会主义的著作,译自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极少。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原著的引进和翻译出版受到重视……”可知,五四运动前译自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极少……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原著的引进和翻译出版受到重视。
著作:根据所学可知,在五四运动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包括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这是中国人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第一次比较完整的介绍。
(3)奋斗目标:根据材料三“中共一大”和所学可知,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意义: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