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难知识】
1.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比较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爆发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战争性质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战争过程 侵略国家 英国 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持续时间 1840~1842年(2年) 1856~1860年(4年)
侵略地域 从广州开始,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镇江 从广州开始,北上攻陷大沽炮台;占领天津、控制北京城
战争危害 条约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侵略势力 长江以南,东南沿海地区 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社会性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比较
条约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国家 英国 俄、美、英、法 英、法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 赔款额大幅增加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通商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天津为商埠
其他 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认识 割地、赔款、通商是西方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掠夺中国的侵略方式,列强的侵略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侵略势力不断扩大
3.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比较项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相同点 都具有反封建的一面,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都未付诸实施
指导思想 古代平均思想 近代资本主义思想
主要内容 主张取消一切私有财产,要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 承认和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目标 建立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带有很大空想色彩 改变太平天国的不利局面
群众基础 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接总结,反映农民的利益和要求,拥有广泛的农民基础 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没有引起农民阶级的强烈反应
作用 推动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发展,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因为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没有取得农民的支持
【拓展练习】
1.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书中指出:“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在这些“非常措施”中,影响最大的是( )
A.缉拿烟贩 B.没收鸦片 C.虎门销烟 D.对英作战
2.下面是“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可用于研究( )
年度 英国输华总值 中国输英总值 中国出入境情况
1765-1769 119.29 219.06 出超99.77
1795-1799 537.30 572.00 出超34.7
1830-1833 733.50 995.03 出超261.98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3.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反映了( )
A.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B.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C.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D.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4.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接受协定关税及开放五口通商,便利了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的权益不包括( )
A.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在中国开设工厂
6.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先后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侵华的特点是( )
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仅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C.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D.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被迫开放
7.“《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由此可知,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增加通商口岸的数量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C.占领北京城,控制清王朝 D.割占更多领土
8.某校学生在表演近代中国历史剧时,有这样的旁白:“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该历史剧揭露的罪行是(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D.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
9.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0.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清朝的主要力量应付来自东南海疆的英法联军时,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 )
A.侵占大片领土 B.索要巨额赔款 C.增开通商口岸 D.获得领事裁判权
1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部法律文件,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部“法律文件”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时写道:“洪秀全攻占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他深居宫中,务求享受做皇帝的福,对于政事则不放在心上。”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B.对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
C.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D.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3.完成下列探究活动,解答相关问题。
活动一【看图知史】
材料一
(1)写出与图1有关战争名称和造成图2情形的罪魁祸首。
活动二【学史明理】
材料二 马克思1858年在《鸦片贸易史》中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2)据材料二,请归纳马克思关于“这样一个帝国(指清朝)”被打垮原因的分析。
材料三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3)据材料三,请分析“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含义。并谈谈你对“(这场战争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理解。
活动三【学史崇德】
材料四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4)阅读材料四,结合历史人物事迹及自身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还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马克思
材料二 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摘编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三 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衬来促成革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是指什么?材料一所述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鸦片,史称“虎门销烟”。
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发动侵华战争,A符合题意。故选:A。
3.答案:D
解析:林则徐、关天培、定海三总兵、陈化成都是清朝官员,三元里人民属于农民阶级,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不能反映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排除AC;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鸦片战争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B。故选:D。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0年前,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可得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落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A项《南京条约》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排除D项。故选:A。
5.答案:D
解析: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特权。故选:D。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鸦片战争时开放的通商口岸只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开始深入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甲午中日战争后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C项正确;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而不是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图示“重庆、沙市、汉口”等通商口岸,都不属于东部沿海城市,排除B项;1842年的《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沿海城市为通商口岸,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等内地城市为通商口岸,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发动侵华战争,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据题干“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夺珍宝,最后放火焚烧,题干中的“夏宫是指圆明园,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无关,排除A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并没有火烧圆明园,排除C项;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和火烧圆明园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天津条约》。
材料分析 “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夷”曾是中国对外国的蔑称而当清政府战败后,清政府由于外西方先述因家的惧怕而不敢再提“爽”字,不敢再以“天朝上国”自居,故选B
错项分析 “平等”与史实不符,排除A;“崇拜心理”未体现,排除C;D项材科未体现,排除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所以,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侵占大片领土,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索要巨额赔款和增开通商口岸的是英法等国,排除BC项;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据题干“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部法律文件,试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A项正确;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B项;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为维护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排除C项;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据题干“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和所学知识可知,洪秀全在攻占南京后,没有专注于新政权的建设和社会改革,而是沉迷于个人的享乐和权力的象征。这种行为反映了农民阶级在掌握权力后可能出现的局限性,即容易陷入传统的皇权思想和享乐主义,而非积极推动社会变革,D项正确;题目材料主要描述了洪秀全的个人行为和心态,并未直接涉及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统治的打击程度,排除A项;题目材料并未提及太平天国对人民的统治方式或态度,而是专注于洪秀全个人的享乐和权力追求,排除B项;虽然太平天国运动确实与宗教密切相关,但题目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洪秀全的个人行为和心态,并未直接体现其宗教迷信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1)战争:鸦片战争;
罪魁祸首:英法联军。
(2)原因:统治者愚昧自大、故步自封,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3)含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理解:这里的胜利不单是军事上的胜利,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4)感悟:林则徐虎门销烟,不畏强敌,勇于反抗,不怕牺牲,不屈不挠,我们应该学习林则徐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战争:根据材料“图1某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图1有关的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罪魁祸首:根据材料“圆明园残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造成图2情形的罪魁祸首是英法联军。
(2)原因:根据材料“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这种愚昧自大和固步自封的态度,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最终导致落后就要挨打的结果。马克思认为“这样一个帝国(指清朝)”被打垮原因是统治者愚昧自大、故步自封,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3)含义:根据材料“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意思是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胜利不单是军事上的胜利,应该是包括政治制度的先进,经济发展的进步,科技的实力等等都胜于古老的东方,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或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胜利)。
(4)感悟: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结合林则徐收缴鸦片、虎门销烟的史实,以及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作答。如:林则徐虎门销烟,不畏强敌,勇于反抗,不怕牺牲,不屈不挠,我们应该学习林则徐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4.答案:(1)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原因:阶级矛盾激化;外国势力的入侵等。
(3)影响: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客观上促进了政治革新运动。
(4)任务:反封建和反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