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历史 课题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材出版社 部编版
年级 七年级上册第10课 学时 1课时 授课教师
学习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有:由于秦朝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残暴的统治;刘邦、项羽之间的楚汉战争。这节课的内容对于前一课《秦统一中国》中有关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来说是一个补充。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秦始皇。同时,秦朝的暴政是引发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亡汉立的过程,掲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教学目标⑴通过自学、合作学习说出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和楚汉之争等基本历史知识。⑵识记秦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通过讨论,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⑴重点:秦末农民战争⑵难点:秦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教学反思
一、播放,激趣导入。 1、出示“秦始皇心愿——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师问:“他的愿望实现了吗?”生答:“没有。”2、师:他骄傲认为自己开创的帝业能够世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王朝仅存二世历时15年就灭亡了,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声名显赫的秦王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3、板书课题:秦末农民大起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说出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和楚汉之争等基本历史知识。2、识记秦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通过讨论,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过渡:目标明确,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三、新授(一)秦的暴政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50-51页,划出并归纳秦暴政的表现。(2分钟)提问学生回答。过渡:我们乘坐时光机,回到秦朝,看看是不是真如你所说的这样。我们先来到秦朝的一个乡村,发现村民们都饥肠辘辘、骨瘦如柴。其中一个村民说:“皇帝要向我们征收很多赋税,要占到我们收获物的三分之二。”师:假如一个农民收获900斤粮食,那么就要给国家600斤以上。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秦朝的赋税极其沉重。(板书:赋税沉重)接着,我们来到田间,只看到妇女、老人和小孩在田野里劳作,那成年男子都到哪儿去了? 有材料显示: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 还有图表,你从中看到什么呢?生:当时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其中成年男子约450万。而秦朝每年因北击匈奴、修长城、修驰道、戍边、兴修宫室、帝王陵寝等征调服役男丁不下300万人。师: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生:秦朝的徭役极其繁重。(板书:徭役繁重)师:出示,这四幅图是秦帝国的四大工程,其宏伟壮观可见一斑。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阿房宫赋》中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那是统治者征发了多少劳动人民才能建造出这样宏达的建筑啊。师:我们离开乡村来到集市上,可是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成了抢手货。聪明的同学们,你能解释下原因么?这里有则材料,可以帮助你找到原因。“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生:秦代的刑罚特别严苛、残酷。师:所以我们看到人们抢买拐杖现象的原因就是:秦的刑罚严苛、残酷。(板书:刑罚严苛)师:在刚才的路上,我们看到一群被抓的儒生,原来他们对秦始皇的一项措施提出异议,要被抓起来杀头。我们很震惊,不知道他们究竟对秦始皇的哪个措施提出异议,会被杀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生: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在公元前213年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公元前212年又下令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这件事情史称“焚书坑儒”。师:史学家郭沫若说:“ 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可见“焚书坑儒”对秦王朝统治的影响。(板书:焚书坑儒)师:接下来,我们听到秦始皇去世的消息,秦二世继位。我们很想去见见这位新即位的皇帝,却听到秦二世凶残地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并且屠杀文武大臣。天呐!秦二世是这样凶残的人吗? 我们可以在书本上找找他的“罪证”。生:将大量宫女殉葬;修建墓室的工匠杀害;杀死兄弟姐妹;屠杀文武大臣;肆意挥霍、穷奢极欲。他的残暴统治,最终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板书:秦二世更加残暴)过渡:好,我们回到现实,来总结一下秦暴政主要表现在:1、赋税沉重2、徭役繁重3、刑法严苛4、焚书坑儒5、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 过渡:重压之下,必有反抗。百姓是如何应对秦的残暴统治的呢?(出示)这里有首表现当时百姓艰难生活的诗歌,我们来读一读。生齐读,师追问:当真敢怒不敢言吗?生、;不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师: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继位的第二年夏天,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板书: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人物:陈胜吴广 原因:直接原因(遇雨误期)师: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 生:会的,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没有陈胜、吴广起义,还会有其他人起来反抗。(板书:根本原因)2、请一位同学(出示)依据课本并根据这张“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给我们讲解“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2分钟)大泽乡起义--杀秦军--攻陈县--建张楚--秦二世反扑--陈、吴被部下杀害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板书:历史意义)(生齐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师: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说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意思就是,陈胜虽然死了,但他所派遣的王侯将相终于灭掉了秦王朝。过渡: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各地纷纷掀起反秦浪潮。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作战。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灭秦军主力。师:《史记·项羽本纪 ( https: / / baike. / lemma / ShowInnerLink.htm lemmaId=137346&ss_c=ssc.citiao.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zèng),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里有个成语故事“破釜沉舟”(看课后知识拓展)这在兵法上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统治者投降。声名显赫的秦王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
(三)楚汉之争 过渡:出示,象棋棋盘。弈棋如两军对垒,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就源自楚汉之争。秦朝灭亡之后,灭秦的两大势力,纷纷自立为王。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了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板书:楚汉之争)请同学们阅读p52,填写学案上的表格。时间: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双方:刘邦、项羽 目的:争夺帝位 结果:刘邦胜利,建立汉朝。师:不论个人成败,在刘、项决战的垓下,留下了一段动人的故事“霸王别姬”。当时项羽兵败被围,刘邦打起了心理战,让将士们在夜里唱起楚地歌谣,致使项羽士气更加低迷。项羽知道大势已去,写下《垓下歌》,让虞姬先走,可虞姬不愿离开,为了不拖累夫君,她拔剑自刎,留下了这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过渡:项羽在临死时叹道:“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意思是:是老天要亡我,不是我不会用兵打仗啊!师:阅读以下材料,我们一起来讨论、分析一下项羽失败的真如他所说的“天亡我”吗?材料一: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材料二:刘邦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史记·高祖本纪》材料三: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项羽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得民心。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广纳人才,势力壮大。刚愎自用,众叛亲离,依赖武力,实力削弱。由此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呢?生:得民心者的天下。
(四)课堂小结 带领学生看板书或梳理本科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
(五)达标测评 选择题⑴孟姜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的夫君被征召修建长城,最后死于长城上,而她上演了一段流传至今“哭崩长城”的传奇故事,该故事反映了秦朝( )A.繁重的徭役 B.沉重的赋税C.残酷的刑法 D.可怕的殉葬 ⑵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包括( )①秦二世更加残暴;②繁重的赋税;③沉重的徭役和兵役;④严酷的刑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六)布置作业 一位法官接到了这样一场诉讼,原告是秦朝的一位普通百姓,他要状告当朝皇帝秦始皇嬴政。两人对簿(bù)公堂,原告说:“你不体恤人民,是个暴君。”秦始皇却说:“朕德过三皇,功盖五帝。”如果你是这位法官,你该如何评价秦始皇呢?课下查阅资料,写下你的答案。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与工具:课堂提问、书面练习、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