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沉淀溶解平衡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从化学平衡的视角对水自身的电离、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等化学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初步形成了从平衡角度看待、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本节中,学生将继续应用化学平衡的观点研究一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本节仍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的原则构建。首先分析单一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行为, 建立起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引入描述这种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在沉淀溶解平衡的基础上分析沉淀的溶解和生成,最后考虑比较复杂的沉淀转化的问题。
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已经了解氯化银,碘化银,硫化银等物质的颜色和溶解性,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有关知识。 能力方面: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学习自觉性增强,能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并具备应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存在的问题:沉淀溶解的有关知识还不完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待提高。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2.通过阅读课本及讨论,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的含义,根据溶度积Ksp和浓度商Q的大小关系判断反应进行方向。
重难点 1.通过实验,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2.通过阅读课本及讨论,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的含义,根据溶度积Ksp和浓度商Q的大小关系判断反应进行方向。
评价任务 设置系列问题的目的,在于要让学生达成以下目标: 1.让学生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知道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 2 通过问题探究、典例剖析,联系化学平衡理论,理解溶度积和离子积的概念及关系,学会利用溶度积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并建立根据溶度积和离子积的大小关系判断反应进行方向的思维模型。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学生做实验探究:6种盐溶液pH的测定)教师活动 情景式导入:溶洞的形成是石灰石岩层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岁月侵蚀之后形成的。它是难溶性的 CaCO3 与溶洞中的 CO2 以及地下水作用生成了可溶性的 Ca(HCO3)2,后 Ca(HCO3)2 在受压或地壳运动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又分解成 CaCO3、CO2 和 H2O,这些变化都与难溶电解质的 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有关,即与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有关 通过观看PbI2的沉淀溶解平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出现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 1.回答:现象是上层清液变浑浊,表明上层清液存在Pb2+ 2.通过小组讨论,原因是:上层清液中存在PbI2沉淀溶解平衡: PbI2 (s) Pb2+(aq)+2I-(aq),当加入KI溶液后,I- 浓度增大,平衡向逆方向移动,从而有黄色沉淀PbI2产生 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多加思考结合以往所学的平衡探索出现沉淀的原因环节二:教师活动 1.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表达式的书写及辨析,并通过做题让学生巩义 2.溶度积常数Ksp的概念、表达式的书写 3.溶度积的意义,从溶解度以及Q与Ksp的关系进行判断平衡进行的方向,让学生上台做题学生活动 1、学生思考并回答; 2、学生演板解题过程。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板书、讲题,更具象、更直观,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是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中。
板书设计 一、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1.定义 2.表达式,如PbI2(s)Pb2+(aq)+2I-(aq) 3.特征:逆、等、动、定、变 二、溶度积常数Ksp 1.概念 2.表达式 3.意义:①溶解能力;②Q与Ksp的关系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写出以下物质的溶度积表达式: BaSO4 Fe(OH)3 Ag2S 2、必做: ①《学习指导》P101 即时小练 ②《学习指导》P102-103 应用体验 3、选做 :《配套检测》 课时十八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进一步巩固课上所学。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白板的应用使展示更直观、生动形象; 2)实验装置的应用,探究性得出结论记忆更深刻。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行为,要学会与学生对话交流,进行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要充分挖掘教学素材,设计出合理的问题活动,时刻关注本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素养、学生怎样才能获得相应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从学生表面、知识表面走到其背后,实现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