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分层作业
课题: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型:新授课
一、【基础巩固】
1.小历同学的笔记本中有一页内容出现了“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关键词,由此推断,小历同学这篇笔记所涉及的学习主题是( )
A.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
C.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答案】D
【详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以英国为例,19 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D项正确;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发生属于政治革命,排除A项;西欧封建社会时没有出现城市化浪潮和教育的大众化,排除B项;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发生在13-14世纪,欧洲出现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排除C项。故选D项。
2.1850—1914年,欧洲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各国普遍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法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涉及征地拆迁补偿,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公共设施和公共房屋建设,城市治安维护、贫困人口救济和环境卫生管理等。可见,欧洲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规范拆迁补偿 C.政府加强管理 D.公共设施完善
【答案】A
【详解】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先后启动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规模急剧扩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城市化)的动力来源于工业化,A项正确;“规范拆迁补偿”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推出城市规划的内容之一,排除B项;“政府加强管理”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中关于城市管理的方式,排除C项;“公共设施完善”是欧洲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中关于城市建设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3.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A.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C.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D.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她们纷纷走出家庭,进入工厂,成为工人阶级,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B。
4.19世纪初欧洲女权运动兴起,女权主义者致力于争取受教育权和选举权、改善女工状况、拥有财产等诸多社会改革;1888 年,国际妇女理事会成立。影响欧洲女权运动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资本主义议会制完善 B.工业革命改变妇女角色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欧洲民族国家的诞生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了。同时,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1888 年,国际妇女理事会成立。因此影响欧洲女权运动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是工业革命改变妇女角色。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5.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其中,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
A.英国和法国 B.美国和德国 C.德国和英国 D.英国和美国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其中,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国家是英国和法国,这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A项正确;美国是美洲国家,排除BD项;德国推行儿童免费义务教育迟于英国和法国,排除C项。故选A项。
二、【培优促能】
6.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篇》一书中对巴黎城市化有如下两段描述。根据这两则材料可知( )
材料一:城市人口的剧增给城市造成了巨大压力.....1850年的巴黎道路陕窄、阴暗,非常拥挤,到处都是贫民窟,公共卫生条件也很差。 材料二: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工作是19世纪50年代在巴黎开始的....建工程推倒了许多旧的建筑....拓宽展直了街道。街道两旁种植了树.....1870年开始,欧洲各城市纷纷效仿巴黎进行了改建。
A.书中对巴黎城市化的描述前后矛盾 B.城市化的进程对巴黎发展有利有弊
C.巴黎城市建设开始于19世纪中期 D.法国是欧洲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一“1850年的巴黎道路陕窄、阴暗”和材料二“建工程推倒了许多旧的建筑....拓宽展直了街道”可以分析出城市化的进程对巴黎发展有利有弊,B项正确;书中对巴黎城市化进行全面分析,既看到问题也分析到改变的现状,不属于描述前后矛盾,排除A项;巴黎城市的改建工作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可以推知巴黎城市建设至少早于19世纪中期,排除C项;法国是欧洲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材料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B项。
7.如图反映了工业革命后( )
A.生产力水平提高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城市化进程加快 D.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为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较早,城市化水平高。据图可知图表反映的是英国城市化中期阶段的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速度快,C项正确;该图仅涉及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据此并不能得出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人口比例的变化并不能反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项;从图表中无法获得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8.“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年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材料中高层建筑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工业革命开展 B.互联网技术应用 C.城市化的推动 D.垂直交通的突破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就,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普及,与材料所述“高层建筑出现”无关,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据材料信息“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年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分析可知,高层建筑的出现基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瓦特改良蒸汽机和电动机,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欧美各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进入城市,推动高层建筑的出现。可见,城市化的推动是高层建筑出现的原因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分析可知,高层建筑的出现突破了垂直交通的限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9.在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
A.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B.民主制度的广泛实行
C.无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到了20世纪初”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欧洲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产业工人,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必须普及“义务教育”,其目的是满足工业生产需要,所以材料中的变化是由于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D项正确;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时间是17-19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欧洲主要国家民主制度广泛实行是在17-19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其目的是要夺取政,因此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0.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世纪中叶后,(西欧地区)领主出租直领地,靠租金生活,一些富裕的农民靠承租和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和购买佃户的土地,将土地集中起来,雇用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将产品推向市场,将剩余的产品销往更远的地方。在手工业中,商人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形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工场所有产品都销往市场。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在1760年,英国兰开夏乡村地区的棉纺织工人通常是在自己的家中进行手工劳动。1830年左右,工人们基本已按工厂制度组织,在厂内进行机器生产。
——摘编自【英】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材料四:同一个城市往往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工业家的豪宅通常坐落在公园中间,空气清新,环境舒适,交通方便;工人的住宅多位于城市偏远角落,简陋的屋棚茅舍杂乱地拥挤在一起,交通、卫生条件极差。布雷德福是“最肮脏的城市”,“空气中充满着这么多的硫化氢”。谢菲尔德烟灰弥漫,人们不停地“把尘埃吸入体内”。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西欧经济出现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棉纺织业在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给英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观察材料三中图1和图2,你获得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答案】(1)变化:出现了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或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生产方式变化:手工劳动变为大机器生产。
组织形式变化:手工工场变为现代工厂。
影响: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社会日益分裂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层。
(3)历史信息:工业革命推动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发展。
(4)影响: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导致贫富分化,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14世纪中叶后,(西欧地区)领主出租直领地,靠租金生活,一些富裕的农民靠承租和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和购买佃户的土地,将土地集中起来,雇佣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将产品推向市场,将剩余的产品销往更远的地方。在手工业中,商人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形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工场所有产品都销往市场。”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西欧经济出现了出现了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或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生产方式变化:依据材料二信息“在1760年,英国兰开夏乡村地区的棉纺织工人通常是在自己的家中进行手工劳动。1830年左右,工人们基本已按工厂制度组织,在厂内进行机器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棉纺织业生产方式变化是手工劳动变为了大机器生产。
组织形式变化:根据材料二信息“通常是在自己的家中进行手工劳动”“基本已按工厂制度组织,在厂内进行机器生产”可知,英国棉纺织业的组织变化是从手工工场变为现代工厂。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工业革命引起了一系列社会变化。从生产力角度,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从生产方式角度,工厂取代工场,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从阶级关系上,引起社会阶级的分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思想观念上,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妇女地位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答两点即可)。
(3)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三图1“1751一1830年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变化”可知,1751一1830年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加;根据材料三图2“1851年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图”可知,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比例超过农村人口。 根据材料三两幅图片可知,英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发展。
(4)影响:根据材料三两幅图片可知,英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发展。根据材料四“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工业家的豪宅通常坐落在公园中间”“工人的住宅多位于城市偏远角落”可知,工业革命使城市出现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贫富差距加大;根据材料四“最肮脏的城市”“人们不停地‘把尘埃吸入体内’”可知,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三、【核心素养】
11.【史料实证】十九世纪中期,在曼彻斯特,约有2万人住在地下室,占该城市工人总数的12%;在利物浦,约有1/6的人口住在地窖里。城市中的贫民窟不仅是滋生疾病的温床,也是诱发各种犯罪的巢穴。可见工业革命( )
A.加剧社会阶级矛盾 B.导致城市病态发展
C.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已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曼彻斯特,约有2万人住在地下室,占该城市工人总数的12%;在利物浦,约有1/6的人口住在地窖里。”体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问题,进而会加剧阶级矛盾,A项正确;题干中出现的城市是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的城市化进程中的著名城市,但题干强调的是贫富分化问题,而不是城市发展问题,排除BC项;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是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唯物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这些变化不包括( )
A.城市人口急剧涌向农村 B.欧洲国家推行大众教育
C.妇女地位得到不断提高 D.人们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发生后,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A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的发生,促使欧洲国家推行大众教育,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分化,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历史解释】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从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大众教育在欧洲开始推广的原因是( )
A.殖民扩张的需要 B.欧洲国家争夺霸权的需要
C.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推动 D.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后,欧美工业化国家的教育有了突飞猛进发展,工业化为教育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选项D符合题意;殖民扩张和教育无关,不符合题意,A排除;欧洲国家争夺霸权的需要不是大众教育在欧洲开始推广的原因,题干强调的是欧洲教育的发展,和争夺殖民霸权无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B排除;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和大众教育无关,不符合题意,C排除。故选D。
四、【挑战真题】
14.(2023·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中有“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的记述,这提醒我们在加快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做到( )
A.保护环境 B.控制人口增长C.注重农业生产 D.节约能源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造成大量的毒雾,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告诉我们,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毒雾夺去了人的生命,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农业生产,排除C项;题干重在强调保护环境,而不是节约能源,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1600年,在法国和苏格兰,每6个成年人仅有一个略微识字,到1800年,苏格兰90%以上的成年人识字,法国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识字,到1850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60%以上的成年人能够读书写字,这种变化根源于欧洲( )
A.识字人口比例扩大 B.人口结构的变化
C.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详解】据题干“1600年,在法国和苏格兰,每6个成年人仅有一个略微识字,到1800年,苏格兰90%以上的成年人识字,法国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识字,到1850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60%以上的成年人能够读书写字”可知,题干材料反映西方国家识字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原因是英法先后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大众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现象出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识字人口比例扩大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源,排除A项;题干现象出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发展,不是人口结构的变化、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排除BC项。故选D项。
16.(2022·山东日照·中考真题)1870年,英格兰的剧院数量差不多有200家,其中伦敦有44家、利物浦有9家、曼彻斯特3家。音乐厅的数量也迅猛增长。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电力照明已经普及 B.城市化进展显著加快
C.贫富差距基本消除 D.工人生活条件迅速改善
【答案】B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所以英格兰的剧院、音乐厅数量不断增加,体现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电力照明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贫富差距基本消除、工人生活条件迅速改善与当时的历史事实不符,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17.(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现状》中描述:“伦敦特别是伦敦工人区的坏空气,最能助长肺结核的发展。”在伦敦工会1883年的报告中,有1/3的工人都是死于肺结核。此时肺结核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技术水平不断下降 B.农业衰退导致食物短缺
C.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恶化 D.人口膨胀致使工人贫困
【答案】C
【详解】考查点: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思路:“1883年、伦敦、肺结核大量发生”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前后,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大量使用,促进了煤炭的大量开采,造成了空气污染,导致肺结核大量发生。故C符合题意;医疗技术水平不断下降的说法错误,排除A;农业衰退导致食物短缺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人口膨胀致使工人贫困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故选C。
18.(2020·四川自贡·中考真题)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对工业化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加快城市化进程 ②导致人民文化水平下降 ③带来环境的变化 ④使妇女社会角色改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升人民文化水平、带来环境污染、使妇女社会角色走向了生产一线。故符合的是①②③。故选B项。
19.(2023·内蒙古包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75~1851年,英国人口倍增。人口集中点已由农业区转向棉纺织等工业区,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的人口增加了近11倍。1851年时,英国城市人口占比超过50%,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变化,由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并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摘编自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变化》
材料二 1978年以来,中国人口总数不断增长,到2006年人口总数超过13亿,其中城市人口比重情况,如图所示:
中国1978-2006年城市人口比重统计图
——摘自赵鑫《建国以来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城市化发展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英两国对世界现代化发展作出的贡献。
【答案】(1)特点:英国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迅速,城市人口占比高;中国: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
(2)原因:英国:经历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大量的工厂需要众多的劳动力,导致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东部沿海率先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大量人口从西部流向东部,出现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
(3)贡献: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中国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人口集中点已由农业区转向棉纺织等工业区”“英国城市人口占比超过50%”分析可知英国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迅速,城市人口占比高;根据城市人口比重统计图可知,东部地带人口比重远超中西部地带,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经历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大量的工厂需要众多的劳动力,导致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东部沿海率先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因此大量人口从西部流向东部,出现区域人口分布不均衡。
(3)贡献:从“1851年时,英国城市人口占比超过50%,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结合所学知识,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从“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立足中国国情,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九年级历史下册 教学设计
课题: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安排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主要讲解两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及其影响,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将会加深学生对于两次工业革命的理解,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本节课内容之间存在一定了联系;两次工业革命后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医疗水平,从而推动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推动了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
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一工业化积极影响--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城市化;第二部分———工业化消极影响--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第三部分———对工业化的再思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历史解释)
2.通过分析史料,探究城市化出现的原因及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正确认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史料分析,探究工业革命的开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认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依据信息得出结论。鉴于本课的内容较为抽象,所以适当地选取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并将其结合在一起,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和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展示:
【播放视频】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师: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与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设置问题情境,牵引学生走近那个时代。抛出问题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建立系统知识的欲望,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问题引领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捋清思路,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积极影响--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城市化
观看下图,分析工业化对人口增长产生的影响。
【问题探究1】英美等西方国家在19末20世纪初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工业化的含义: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思考,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工业革命。
1--1.人口增长
【问题探究1】英美等西方国家在19末20世纪初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材料:1: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
材料2:人类人口增长示意图:
材料3:美国: 19世纪前50年,从530万增加到2319万,1911年达9197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
英国:19世纪前50年,从900万增加到1800万,1911年达到3607万。
教师:根据史料与图表可以看出,西方四国人口变化如何?哪两国变化表现最为明显?阅读材料,归纳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变化:迅速增长;表现:英国;美国;
原因:①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②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③政局稳定。
变化1--2: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播放视频】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1)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原因?
(2)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表现?
材料一 工业革命冲击了农业和传统手工业,这些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职业,为寻求各种形式的就业,他们开始外出谋职,各国纷纷出现了农业生产向工业转移的情况,大批劳动力进入新兴工业聚集地。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德国的劳动力数量也迅速增加,1848年革命前,德国工人还不到60万,其中主要是手工业学徒和作坊工人。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德国工人队伍发展到了150多万人,其中产业工人的比重迅速增长。
材料二 1770—1821年英国农业和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
材料三 工业革命赋予了女性新的角色,总的影响是迫使妇女走出过去她们以此为生的家庭经济,进入新的、家庭以外的工薪经济。
提示:(1)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2)表现: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人物扫描】伊丽莎白·加勒特·安德森(1836~1917)英国女医生。第一个要求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女生。遭到拒绝后自学成才,于1865年获得行医执照。在伦敦帮助创办了妇幼医院,并开办女子医学院。后医院以其名命名。1908年当选为奥尔德堡市第一任女市长。
【人物扫描】英格兰于同年8月通过了《儿童监护法》,将7岁以下的儿童监护权赋予母亲,并确立了被剥夺监护权的父母接触子女的权利。这项法律打破了英格兰法律的父权制基础,被认为是英国女权运动在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首次成功。
卡洛琳·诺顿
(设计意图)名词释义,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学科素养;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知识点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化2:推动大众教育
大众教育的概念:1973年,美国教育学和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时是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时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时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
材料
工业革命对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强烈的客观要求。同时,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为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高等数学的出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功当量的确定,道尔顿原子论的建立,有机化学、生物进化学说的发展与建立都同工业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资产阶级对全民教育和实科教育寄予了极大热望,如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各种职业教育机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原则的发展与进步等,都同工业革命紧密相连。
(1)大众教育的背景?
(2)大众教育的典型代表?
(3)大众教育的典型代表?作用?
提示:
(1)背景: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2)典型代表:法国;德国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
(3)提示: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变化3:城市化
【播放视频:工业化】
1.多媒体出示城市化的含义: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涨,城市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城市成为工业文明的中心和象征。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识读图片“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的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上玩耍”,并出示下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给人口、城市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 随着工厂制盛行,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转变为工业劳动力,使城市人口与城市数目迅猛增长,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这些人涌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工业化的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1800年,大约1/5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大约1万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庞大的乡村社会被城市化了,全国有1/3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到1900年,工业化的国家有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城镇中。
材料二 英国伦敦的东区,在法国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笔下,这个工人阶级聚集区的状况是:“市区边缘形成了丑陋的新贫民区,那里除了污秽的棚屋,就是难看的工厂,用家庭垃圾做饲料的养猪场和肮脏的街道以及堆积如山的垃圾。”贫民区的居住空间十分拥挤,问题严重。在英国的拜特纳格林地区,1 400幢房子住了2 795户家庭,共约12 000人。往往是丈夫、妻子、四五个孩子还有祖父母住在一间10~20英尺见方的屋子里。这些居住区里没有下水道,没有清洁的饮用水,通风采光条件很差,河流污染也很严重。
材料三 城市化的程度与城市中的交通运输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城市中的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会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乡等的经济联系,使城市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加速城市化进程。以美国为例,19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修筑铁路的高潮。1860年美国铁路长度猛增到30 626英里,长度已超过了英国而居世界首位。有轨马车最早在19世纪30年代的纽约出现,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特别是电的使用,19世纪80年代纽约出现了有轨电车。1863年在伦敦开通的第一条地下线路使用的是蒸汽机车,随着19世纪70年代电力机车的出现,该系统经历了大规模改进,而其他城市很快也有了自己的类似地下网络。这些公共交通方面的改善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使城市人口和规模不断扩大,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环境也由原来的脏乱差逐渐得到改善,城市得到规划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关系?
工业化的发展,造就了大量的岗位需求,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从而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据下图和材料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如何?
材料:19世纪40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这样描述英国城镇的卫生状况:“在城镇的最热闹地区,也正是在商业中心区,堆满了从肉庄、 厕所、垃圾箱和便池中…… 倒出来的垃圾和烂肉烂鱼等等。”美国大城市处理污物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城市人口增长太快,住房变得拥挤不堪,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更差。1850年的巴黎街道狭窄而幽暗,许多居民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
提示:①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
②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
③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目标导学二、工业化消极影响--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观看视频,了解工业化的消极影响。
【问题探究2】作家狄更斯为什么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19世纪中期,诗作为各自的城市发出了吟唱:
(一)巴黎景象
雄鸡的报晓深长悠远,刺穿了清晨的烟霾,
高楼沐浴在雾海,人们在工作间里忍受着痛苦,
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
(二)曼纳哈塔(即曼哈顿)
人行道上挤满了车辆,宽广的大道上,
充斥着妇女和商店及展览,
一百万人口,自由和极好的礼仪,嘹亮的声音,热情好客,最勤劳和友好的年轻人。匆忙和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
上述的诗分别表达了对城市的什么态度?
提示:(一)巴黎景象创作背景:1850年的巴黎街道狭窄而幽暗,许多居民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很容易引发流行病。表达了诗人对城市化的不满。
(二)曼纳哈塔(即曼哈顿)创作背景:城市化促进了曼哈顿的人口的增长,劳动力增加,工商业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交通、居住条件、医疗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表达了诗人对城市化的赞美。
教师提问:同样是对城市的描述,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提示:城市化发展的利与弊。
1.环境污染:
材料1:
附近的酿酒作坊、硝皮作坊、洗染作坊和其他工厂污染了河水,使空气中浓烈的人畜便溺气味之外又增加了污染的气味。市区烟囱林立,吐出带硫磺味的农浊黑烟。人们疾病丛生。
——[美]克莱顿·罗伯茨《英国史》
材料2:美国政治家约翰·伯恩斯说:“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河流,因为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工业革命后,伦敦人口迅速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内,使该河成为一条排污明沟。由此引发多次霍乱大流行和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其中仅因霍乱病而死亡者即达33640人。
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史实?
提示:工业发展和城市化之下的城市污染。
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提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构建生态文明、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贫富分化加剧:
教师提问:城市化之下,除了环境污染,还有怎样的社会问题?
材料展示:1867年英国不同阶层家庭在总人口和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图。
提示:贫富分化。
教师提问: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贫富分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资本家通过对资源的控制和市场垄断,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
3.社会矛盾激化:
图片展示:卢德分子破坏工厂机器。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工人……生活愈加贫困。例如工人每天要劳动15到16个小时……尽管终年劳累,没有星期天等节假日,工资却少得可怜,难以维持一日三餐……不少工人只能睡在机器下面,或露宿在街头巷尾。工人子女的生活同样悲惨,他们没有幸福的童年……甚至六七岁就被迫给资本家当童工,任其宰割。超负荷的劳动使这些童工面黄肌瘦,一些人不到十岁就被折磨死了。
——纪录片《马克思主义诞生》
教师讲述: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生活日益困苦,贫富差距在扩大,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工业化国家如何应对发展中的问题
材料1:1802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对工作环境的卫生和保障学徒童工的个人卫生标准;对工作时长作了规定。开启了国家以立法形式缓和工厂主与工人之间矛盾的新时代。
材料2:1871年,英国通过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正式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并承认工会有代替雇员同雇主谈判并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力。
材料3:1872年,颁布《雇主与雇员仲裁法》确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1897年,《雇员灾害赔偿法》开始确立工伤赔偿制度。
提示:保障工人权益,缓和阶级矛盾。工人阶级斗争的成果;资产阶级稳定社会的需要。
【问题探究2】作家狄更斯为什么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材料: 19 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过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提示:
最好的时代:人口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教育的普及;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
最坏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环境污染
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启示:我们应该在大力发展科技、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趋利避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知道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认识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渡】通过同学们的展示,我们看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给人类来了极大的好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科技是一柄双刃剑,19世纪的狄更斯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当时并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案,接下来就需要同学们帮助狄更斯破解英国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目标导学三、对工业化的再思考
阅读材料,青少年朋友们,如何守护我们的人类共同的家园,请你献计献策。
【问题探究3】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随着工业化推进,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发展。
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2011~2020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十年。
2020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本报告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1.06℃,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年份。
1.工业化国家如何应对发展中的问题
材料1:1890年英国通过《住房与城市规划法》责成地方政府关闭潮湿的地下室 ,拆毁不透气的房屋… …在伦敦有10万个租户住在由国家建造的清洁卫生的住室里。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2:
出台第一部法案《清洁空气法》;之后出台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20世纪80年代,出台一系列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如:优先发展公交网络、抑制私车发展,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2003年,正式提出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
提示:制定法律法规,改善城市环境。
【课堂延伸】今日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城区三分之一面积都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拥有100个社区花园、14个城市农场、80公里长的运河和50多个长满各种花草的自然保护区。
2.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问题探究3】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②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③注意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我们应该理性、科学地对待工业化与城市化,顺应其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具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美化我们的城市,改善我们的生活。
【中外联系·全球史观】近年来我国北京等华北地区雾霾严重,根据以上材料,我国治理雾霾等环境问题,可以借鉴英国的哪些做法?
提示: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②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等。
【课堂总结】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伴随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欧洲国家大众教育兴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促使知识内化。)
【巩固练习】
1.(2023年四川南充)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19世纪初,建立系统教育体系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答案】D
2.(2022年山东滨州)下图为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租地农场的增多 B.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C.工业革命的发展 D.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C
3.(2022年辽宁营口)两次工业革命后,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过很多新的痛苦。依据图示中的材料,请选出对两次工业革命评价最全面的一项
A.工业革命提高人口素质 B.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C.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 D.工业革命加重战争伤亡
【答案】C
4.(2023年山东济宁)下图为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变化示意图,导致图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战争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C
【板书设计】
【素养提升】教师提问:人们应该怎样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
提示:我们应该理性、科学地对待工业化与城市化,顺应其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具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美化我们的城市,改善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选择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地去尝试去探索新的方法,增强历史课的魅力。
【家国情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课题: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历史解释)
2通过分析史料,探究城市化出现的原因及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正确认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史料分析,探究工业革命的开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认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知道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树立趋利避害的观念,科学地看待工业文明的成果。
学习难点: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与探究
课前阅读课文正文,参考学习目标,独立标识提纲并勾画重点后填空、熟记所填内容: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工业化对社会人口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 。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 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大众教育
(1)兴起原因: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 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2)表现: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 。
(3)影响: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 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1.背景: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 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2.历程: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 建立起来。
3. 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 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严重,贫富分化加剧。
2.环境污染: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3.贫富分化加剧: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 ,他们日益富裕;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就有工人破坏机器以表达自己的愤怒。随着 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激烈。
【易混警示】
1.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包括: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人口增长带来的变化:劳动力结构变化、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开始是经济斗争,表现为捣毁机器,破坏厂房;后来转为政治斗争,主要表现为举行罢工、示威游行。
【知识整合】
1.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不同点 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程度 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生产并未真正结合 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开始同工业生产结合,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生的国家 主要发生在英国 几乎同时发生在美国、德国两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生产部门 首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以纺织、煤炭、交通运输为主 首先出现在重工业部门,以钢铁、石油、电力、化工和机械制造为中心
发生的状况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有些国家尚未开始或刚刚起步。这些国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也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
相同点 1.都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都推动了社会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2.观点论述: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论证】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力的广泛应用,出现了新型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汽车、飞机、电话等,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殖民侵略的道路,使得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制造的一些新型武器应用到后来的世界大战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业中机器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极大的环境污染,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都遭遇了重大危机。
结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可以增强综合国力,所以我们要重视科技的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制定政策,防范可能会出现的危机和风险。
3.漫画说史:工业革命导致的贫富分化
资本家通过对资源的控制和市场垄断,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课中探究】素养提升
【探究1】【历史解释——探工业化变化之城市化】
材料一 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单位:万人)
城市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纽约 6.4 69.6 191.2 343.7
伦敦 95.9 268.1 476.7 658.1
东京 80 — 105 160
悉尼 0.8 2 22.5 48.2
(1)分析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这几个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有什么共性 (2分)这说明了什么 (2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分)
【探究2】【史料实证——析工业化变化之社会问题】
材料二 托克维尔,法国思想家、历史学家,1835年到访英国的曼彻斯特,他写道:在这里你不可能看到人们悠闲地漫步在城市的街道,或者在郊区寻找简单的快乐。交叉的道路川流不息,这些看起来是抽象的,其内容却粗鲁并让人感到忧郁。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边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也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从两个方面列举即可)(4分)
【探究3】【家国情怀——谈工业化、城市化之启示】
(3)“过去已去,未来已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可以概括为“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 (4分)
【活学巧记】
【总结反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素养评价】
一、选择题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某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比较图”,有关该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化与城市化呈同步增长的趋势 B.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C.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严重社会问题 D.第一阶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
2.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 )
A.科学技术不再重要 B.男女平等基本实现
C.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 D.人口比例发生变化
3.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840年 1870年 1900年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A.海外殖民活动的影响 B.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加快
C.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英国与荷兰、法国殖民争霸
4.观察下图,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工厂制度日趋完善 B.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5.19世纪,欧洲小学教育大规模发展,基本教育成为强迫性的公民义务。1870年到1900年,德国的文盲率从2%降低到0%,意大利的文盲率从59%降到33%。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民主化进程的推动 C.人权意识的增强 D.工业经济的需要
6.下图为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男工与女工人数构成比例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工业革命( )
A.推动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B.推动了社会经济大发展
C.促使社会阶级两极分化 D.使妇女的地位超过男人
7.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70年以后,英、法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以上国家推广大众教育的主要原因是( )
人口增长的需要 B.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C.城市化发展需要 D.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
8.“从1860年到1910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成长起来,商人、经纪人、律师、银行家控制了越来越多的城市财富,他们为了逃避城市中心区域的喧嚣和脏乱,相继搬进富人区的宽敞住宅,穷人住宅区内到处堆满垃圾。”材料表明当时美国城市的主要问题是( )
A.环境污染严重 B.种族矛盾激化
C.贫富分化加剧 D.自然资源浪费
9.1827年,法国数学家傅里叶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提出了“温室效应”。这些科学理论( )
A.因蒸汽机的使用而产生 B.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10.“从1860年到1910年的半个世纪,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各地成长起来……商人、经纪人、律师、银行家、制造商控制了越来越多的城市财富,他们为了逃避城市中心区域的喧嚣、嘈杂和脏乱,搬进坐落于富人区的宽敞住宅,穷人住宅区内到处堆满垃圾。”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城市出现的问题主要是( )
A.贫富分化加剧 B.种族歧视日益严重
C.空气污染严重 D.大众教育水平提高
二、综合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近代史历程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把西方近代化历程示意图补充完整。
材料二 英国从一个欧洲强国崛起为世界强国并建立起世界霸权……英国之所以能引领时代潮流,就在于英国创造出新型的政治制度﹐营造出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重视商业贸易,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当市场需要扩大刺激生产增长,造成了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满足时,生产领域出现了重大变革,工业化在英国起步,英国政府迅速放弃重商主义,向自由主义经济方向发展。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霸权崛起的几个要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崛起的因素。
材料三 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国能够“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说出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大国崛起的因素。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迅速增长 劳动力结构 社会地位 工业化 系统教育体系 免费义务教育 大众文化水平
▲二、城市化
商业 基础设施 生活方式
▲三、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 社会财富 社会矛盾
【课中探究】
【探究1】【历史解释——探工业化变化之城市化】
(1)答:共性:都经历了一个大幅度增长的过程,城市人口增长了数倍甚至数十倍。说明:城市化成为这些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里的人口数量也迅速增长)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探究2】【史料实证——析工业化变化之社会问题】
(2)答: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探究3】【家国情怀——谈工业化、城市化之启示】
(3)答:工业化和城市化有一定的弊端,会带来污染与交通堵塞、人口膨胀以及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应该理性、科学地对待工业化与城市化,顺应其发展。同时还要具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后测评】
1.D
2.C
3.B
4.B
5.D
6.A
7.B
8.C
9.D
10.A
11.(1)①文艺复兴;②新航路开辟;③工业革命。
(2)因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工业革命;重视拓展海外市场;推行自由主义经济。
(3)原因:德国积极发展全民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4)因素:思想变革;制度创新;科技发展;重视教育;抓住机遇等等。九年级历史下册 分层作业
课题: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型:新授课
一、【基础巩固】
1.小历同学的笔记本中有一页内容出现了“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关键词,由此推断,小历同学这篇笔记所涉及的学习主题是( )
A.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
C.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2.1850—1914年,欧洲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各国普遍推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法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涉及征地拆迁补偿,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公共设施和公共房屋建设,城市治安维护、贫困人口救济和环境卫生管理等。可见,欧洲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规范拆迁补偿 C.政府加强管理 D.公共设施完善
3.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A.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C.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D.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4.19世纪初欧洲女权运动兴起,女权主义者致力于争取受教育权和选举权、改善女工状况、拥有财产等诸多社会改革;1888 年,国际妇女理事会成立。影响欧洲女权运动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资本主义议会制完善 B.工业革命改变妇女角色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欧洲民族国家的诞生
5.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其中,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
A.英国和法国 B.美国和德国 C.德国和英国 D.英国和美国
二、【培优促能】
6.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篇》一书中对巴黎城市化有如下两段描述。根据这两则材料可知( )
材料一:城市人口的剧增给城市造成了巨大压力.....1850年的巴黎道路陕窄、阴暗,非常拥挤,到处都是贫民窟,公共卫生条件也很差。 材料二: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工作是19世纪50年代在巴黎开始的....建工程推倒了许多旧的建筑....拓宽展直了街道。街道两旁种植了树.....1870年开始,欧洲各城市纷纷效仿巴黎进行了改建。
A.书中对巴黎城市化的描述前后矛盾 B.城市化的进程对巴黎发展有利有弊
C.巴黎城市建设开始于19世纪中期 D.法国是欧洲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
7.如图反映了工业革命后( )
A.生产力水平提高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城市化进程加快 D.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8.“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年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材料中高层建筑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工业革命开展 B.互联网技术应用 C.城市化的推动 D.垂直交通的突破
9.在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
A.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B.民主制度的广泛实行
C.无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D.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10.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世纪中叶后,(西欧地区)领主出租直领地,靠租金生活,一些富裕的农民靠承租和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和购买佃户的土地,将土地集中起来,雇用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将产品推向市场,将剩余的产品销往更远的地方。在手工业中,商人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形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工场所有产品都销往市场。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在1760年,英国兰开夏乡村地区的棉纺织工人通常是在自己的家中进行手工劳动。1830年左右,工人们基本已按工厂制度组织,在厂内进行机器生产。
——摘编自【英】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材料四:同一个城市往往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工业家的豪宅通常坐落在公园中间,空气清新,环境舒适,交通方便;工人的住宅多位于城市偏远角落,简陋的屋棚茅舍杂乱地拥挤在一起,交通、卫生条件极差。布雷德福是“最肮脏的城市”,“空气中充满着这么多的硫化氢”。谢菲尔德烟灰弥漫,人们不停地“把尘埃吸入体内”。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西欧经济出现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棉纺织业在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给英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观察材料三中图1和图2,你获得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三、【核心素养】
11.【史料实证】十九世纪中期,在曼彻斯特,约有2万人住在地下室,占该城市工人总数的12%;在利物浦,约有1/6的人口住在地窖里。城市中的贫民窟不仅是滋生疾病的温床,也是诱发各种犯罪的巢穴。可见工业革命( )
A.加剧社会阶级矛盾 B.导致城市病态发展
C.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12.【唯物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这些变化不包括( )
A.城市人口急剧涌向农村 B.欧洲国家推行大众教育
C.妇女地位得到不断提高 D.人们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13.【历史解释】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从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大众教育在欧洲开始推广的原因是( )
A.殖民扩张的需要 B.欧洲国家争夺霸权的需要
C.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推动 D.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四、【挑战真题】
14.(2023·甘肃兰州·统考中考真题)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中有“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的记述,这提醒我们在加快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做到( )
A.保护环境 B.控制人口增长C.注重农业生产 D.节约能源
15.(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1600年,在法国和苏格兰,每6个成年人仅有一个略微识字,到1800年,苏格兰90%以上的成年人识字,法国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识字,到1850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60%以上的成年人能够读书写字,这种变化根源于欧洲( )
A.识字人口比例扩大 B.人口结构的变化
C.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资本主义的发展
16.(2022·山东日照·中考真题)1870年,英格兰的剧院数量差不多有200家,其中伦敦有44家、利物浦有9家、曼彻斯特3家。音乐厅的数量也迅猛增长。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电力照明已经普及 B.城市化进展显著加快
C.贫富差距基本消除 D.工人生活条件迅速改善
17.(2020·安徽·统考中考真题)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现状》中描述:“伦敦特别是伦敦工人区的坏空气,最能助长肺结核的发展。”在伦敦工会1883年的报告中,有1/3的工人都是死于肺结核。此时肺结核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技术水平不断下降 B.农业衰退导致食物短缺
C.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恶化 D.人口膨胀致使工人贫困
18.(2020·四川自贡·中考真题)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对工业化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加快城市化进程 ②导致人民文化水平下降 ③带来环境的变化 ④使妇女社会角色改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2023·内蒙古包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75~1851年,英国人口倍增。人口集中点已由农业区转向棉纺织等工业区,棉纺织中心曼彻斯特的人口增加了近11倍。1851年时,英国城市人口占比超过50%,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变化,由社会经济状况决定,并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摘编自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的变化》
材料二 1978年以来,中国人口总数不断增长,到2006年人口总数超过13亿,其中城市人口比重情况,如图所示:
中国1978-2006年城市人口比重统计图
——摘自赵鑫《建国以来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城市化发展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英两国对世界现代化发展作出的贡献。(共34张PPT)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历史
(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贫富分化)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新课标·核心素养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
近代科学文化
温故知新·课堂导入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这些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是有益呢,还是有害呢?
点击播放视频
工业化积极影响
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城市化
工业化消极影响
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了解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城市化,探究其出现的原因及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史料,认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2022课标要求
对工业化的再思考
【2022课标】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通过史料分析,探究工业革命的开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认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
录
1
【问题探究1】英美等西方国家在19末20世纪初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一、工业化积极影响--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城市化
二、工业化消极影响--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2
【问题探究2】作家狄更斯为什么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3
三、对工业化的再思考
【问题探究3】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并列关系
人口增长
大众教育
劳动力结构变化
城市化
工业化国家变化
存在的社会问题
环境污染严重
社会矛盾激化
整体感知·规律探究
如何破局?
【问题探究1】英美等西方国家在19末20世纪初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观看下图,分析工业化对人口增长产生的影响
一、工业化积极影响--
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城市化
人类人口增长示意图。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英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的变化
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
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逐渐超过农业并占据主要地位
工人日益增多且数量逐渐超过农民
工业革命
思考,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图表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积极影响--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城市化
工业化的含义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具备了提倡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独立生存权利的经济基础,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变化。在工业革命时期后的50年人口更是加速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威廉姆斯用“人口爆炸”来形容19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引起死亡的疾病、瘟疫、饥荒、地方性战争有所减少,人口增长至少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舒小昀著《欧洲的历史与文明》
1、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2、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
3、政局稳定。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西方四国人口变化如何?哪两国变化表现最为明显?阅读材料,归纳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变化:迅速增长
表现:英国;美国
原因
美国: 19世纪前50年,从530万增加到2319万,1911年达9197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
英国:19世纪前50年,从900万增加到1800万,1911年达到3607万。
变化1--1:人口增长
【问题探究1】英美等西方国家在19末20世纪初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1841—1877年 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农业人口减少;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数增加。
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农业
工业
商业
变化1--2: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1)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2)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表现:
伊丽莎白·加勒特·安德森(1836~1917)英国女医生。第一个要求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女生。遭到拒绝后自学成才,于1865年获得行医执照。在伦敦帮助创办了妇幼医院,并开办女子医学院。后医院以其名命名。1908年当选为奥尔德堡市第一任女市长。
(1882-1941)
第一所专收女生的医学院
英格兰于同年8月通过了《儿童监护法》,将7岁以下的儿童监护权赋予母亲,并确立了被剥夺监护权的父母接触子女的权利。这项法律打破了英格兰法律的父权制基础,被认为是英国女权运动在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首次成功。
右图:卡洛琳·诺顿
【美】海伦·凯勒
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
——恩格斯
点击播放视频
概念:1973年,美国教育学和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时是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时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时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
背景
典型代表
法国;德国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
法国教育体制
变化2:推动大众教育
19世纪中期以后,为适应工业化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并列关系
系统教育体系
表现
中等教育
免费义务教育
1802年,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1870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近代英国乡村学校
近代法国课堂
作用:
变化2:推动大众教育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资料:英国的曼彻斯特原来只是个小镇,工业革命期间,这里的纺织业发展很快,除了有很多纺织厂以外,还建立了煤气厂和印刷厂等,逐渐成长为大型城市。
城市化
图文资料中透露什么信息?
城市化动力是什么?
变化3:城市化
点击播放视频
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推动英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得益于运河和蒸汽机驱动的棉纺厂……,到1830年达到99家,……除了很多纺织厂以外,还建立了煤气厂和印刷厂等工厂,大批农民来到这里寻找机会……,后来曼彻斯特逐渐成长为大型的工业城市,成为了英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书》
工业革命的推动、交通运输和工厂的发展、农民大量进入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就业岗位的增加……
工业革命中诞生的新兴产业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工业化
城市化
推动
促进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关系:
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单位:万人)
1800年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纽约 6.4 69.1 191.2 343.7
伦敦 95.9 268.1 476.7 658.1
东京 80 105 160
悉尼 0.8 2 22.5 48.2
分析上面表格中的数据,看看这几个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有什么共性?
这说明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什么现象?
共性:
现象:
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加快。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上升。
19世纪的伦敦
19世纪的巴黎
1800年,伦敦有100万人,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1801年,巴黎有将近55万人,1851年猛增到100万以上。1800年,维也纳人口约为25万,柏林人口约为17万,到1850年,维也纳的人口已超过44万,柏林人口也增长到42万。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据下图和材料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如何?
19世纪40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这样描述英国城镇的卫生状况:“在城镇的最热闹地区,也正是在商业中心区,堆满了从肉庄、 厕所、垃圾箱和便池中…… 倒出来的垃圾和烂肉烂鱼等等。”美国大城市处理污物的方式,也只是在半夜用马车将各个家庭的排泄物运出城外。城市人口增长太快,住房变得拥挤不堪,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更差。1850年的巴黎街道狭窄而幽暗,许多居民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
表现:
①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
②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
③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二、工业化消极影响--
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问题探究2】作家狄更斯为什么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观看视频,了解工业化的消极影响。
19世纪中期,诗作为各自的城市发出了吟唱
表达了诗人对城市化的赞美
表达了诗人对城市化的不满
巴黎景象
雄鸡的报晓深长悠远,刺穿了清晨的烟霾,
高楼沐浴在雾海,
人们在工作间里忍受着痛苦,
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
---查尔斯·波德莱尔
曼纳哈塔(即曼哈顿)
人行道上挤满了车辆,宽广的大道上,
充斥着妇女和商店及展览,
一百万人口,自由和极好的礼仪,嘹亮的声音,
热情好客,最勤劳和友好的年轻人。
匆忙和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
---- 沃尔特·惠特曼
创作背景:1850年的巴黎街道狭窄而幽暗,许多居民区都是名副其实的贫民窟,很容易引发流行病。
创作背景:城市化促进了曼哈顿的人口的增长,劳动力增加,工商业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交通、居住条件、医疗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目标导学二、工业化消极影响--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读图,工业化进程中哪个阶段环境污染最严重?
工业化初期阶段
起飞阶段
信息化阶段
后工业化
环境质量
经济发展阶段
工业化起飞阶段
环境污染严重,废水废气的排放,生态环境恶化,都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雾都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纯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英国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1.环境污染:
1840年曼彻斯特工厂
的烟囱污染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5天内丧生者达5000多人,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沉默的强盗”: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
机器时代的“享受”
19世纪后期,英国的有钱人以乘坐汽船游览泰晤士河为时尚。但这些巨大的蒸汽轮船,在河中冒着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也使河水变得污浊不堪。
工厂排放大量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美国政治家约翰·伯恩斯说:“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河流,因为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工业革命后,伦敦人口迅速集中,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内,使该河成为一条排污明沟。由此引发多次霍乱大流行和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其中仅因霍乱病而死亡者即达33640人。
1.环境污染:
广大工人从事高强度劳动
2.贫富分化加剧:
资本家攫取大部分社会财富,广大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高强度的劳动且收入难以糊口
社会贫富分化
2016年调查报告,美国前10%的富有家庭拥有51万亿美元财富,约占美国家庭总财富的四分之三。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低收入者会有仇富心理,进而对社会不满,最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体现了这一点。
2、不利于低收入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进而影响到社会效率的提高。
3、不利于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生产(经济发展):收入差距的大小会影响到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越大,社会的消费水平就越低,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进而会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4、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基尼系数
贫富差距也被称为贫富不均、收入不公平等,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个人拥有的财富的差距。贫富差距指数叫基尼系数,0.4为警戒线,超过的话容易会造成犯罪率升高等社会潜在危害。
贫富差距过大有哪些危害?
知识拓展·开阔眼界
3.社会矛盾激化:
“卢德分子”破坏机器的场景漫画
英国纺织厂里的童工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工人……生活愈加贫困。例如工人每天要劳动15到16个小时……尽管终年劳累,没有星期天等节假日,工资却少得可怜,难以维持一日三餐……不少工人只能睡在机器下面,或露宿在街头巷尾。工人子女的生活同样悲惨,他们没有幸福的童年……甚至六七岁就被迫给资本家当童工,任其宰割。超负荷的劳动使这些童工面黄肌瘦,一些人不到十岁就被折磨死了。
——纪录片《马克思主义诞生》
早期工人破坏机器,表达自己的愤怒,后来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1802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对工作环境的卫生和保障学徒童工的个人卫生标准;对工作时长作了规定。开启了国家以立法形式缓和工厂主与工人之间矛盾的新时代。
1871年,英国通过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正式承认工会的合法地位,并承认工会有代替雇员同雇主谈判并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力。
1872年,颁布《雇主与雇员仲裁法》确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1897年,《雇员灾害赔偿法》开始确立工伤赔偿制度。
工人阶级斗争的成果
资产阶级稳定社会的需要
保障工人权益,缓和阶级矛盾
工业化国家如何应对发展中的问题
3.社会矛盾激化:
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最好的时代:
人口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教育的普及;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
最坏的时代:
社会矛盾激化;环境污染
【问题探究2】作家狄更斯为什么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启示:我们应该在大力发展科技、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趋利避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9 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过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三、对工业化的再思考
青少年朋友们,如何守护我们的人类共同的家园,请你献计献策
随着工业化推进,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发展。
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2011~2020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十年。
2020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本报告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1.06℃,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年份。
【问题探究3】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工业化国家如何应对发展中的问题
1890年英国通过《住房与城市规划法》责成地方政府关闭潮湿的地下室 ,拆毁不透气的房屋… …在伦敦有10万个租户住在由国家建造的清洁卫生的住室里。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出台第一部法案《清洁空气法》;之后出台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20世纪80年代,出台一系列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如:优先发展公交网络、抑制私车发展,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2003年,正式提出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
制定法律法规,改善城市环境
时间 法令(节选)
1863年 英国议会通过第一个《工业发展环境法》
1874年 第二个《工业发展环境法》
1906年 《制碱法》
1926年 《公共卫生(烟害防治)法》
1930年 《道路交通法》
1953年 《大气清洁法》
1974年 《污染控制法》
1990年 《环境保护条例》
1995年 《环境法》
2008年 《气候变化法》
治理环境污染
【课堂延伸】今日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城区三分之一面积都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拥有100个社区花园、14个城市农场、80公里长的运河和50多个长满各种花草的自然保护区。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②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③注意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问题探究3】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近年来我国北京等华北地区雾霾严重,根据以上材料,我国治理雾霾等环境问题,可以借鉴英国的哪些做法?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等。
中外联系·全球史观
社会问题
带来
大众教育普及
促进
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
人口变化
促进
工业革命
城市化
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推动
促进
带来
知识构建
课堂小结
知识架构·总结提升
本课核心知识脉络
1.根据下表分析英、法、德、美四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美、德、法、英四国的人口增长表(单位:万人)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大众教育的推广
C.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2.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19世纪初,建立系统教育体系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下图为1840-1920年英国农业人口变化示意图,导致图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战争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战
A
D
C
中考链接·课堂反馈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我们在行动
家国情怀·素养提升
THANK YOU
感谢大家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