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
1.“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苏联各民族的积怨被煽动起来,民族之间从群殴、械斗,发展到武装冲突。”出现如此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B.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
C.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D.苏联宣告停止存在
2.以下为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的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按次序对应分别是
A.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诞生科学理论 B.诞生科学理论、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
C.理论到实践、诞生科学理论、一国到多国 D.诞生科学理论、一国到多国、理论到实践
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结局。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 B.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C.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 D.马歇尔计划的失败
4.186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主题是:“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1943年的《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1990年两德统一后,联邦德国对基本法进行修改以适应新国情。以上材料说明的共同主题是( )
A.实现民族独立 B.中美关系友好 C.维护国家统一 D.实行“一国两制”
5.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中,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其中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培优促能】
6.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圈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苏联被边缘化( )
A.根源于两极对峙格局 B.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苏联改革失误所致
7.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但20世纪80年代末包括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内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与学者都对苏联在一夜之间解体感到意外,西方当时并不希望苏联解体。这主要是因为( )
A.使美英等国家失去发展的动力 B.为苏联的解体感到惋惜
C.希望维持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 D.苏联武装力量失去监管
8.下图漫画反映了某一时期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由图可知( )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C.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D.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9.某同学在做历史专题性学习时整理了“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经济特区”“东欧剧变”等几个知识点,其归纳的学习专题应该是;
A.欧美国家的社会巨变 B.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
C.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崩溃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0.下列年代尺是小史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拟出的历史时空信息。据此判断,该小论文研究的主题是( )
A.19世纪国际秩序的形成 B.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过程
C.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1.将图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归纳为一个主题,最为恰当的是( )
A.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D.冷战的开始与结束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苏联解体是由很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而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做好党的建设,失去了党的正确领导,是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如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僵化腐朽,特权精英阶层和特权思想在苏共党内形成的积重难返的贪污腐败现象,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步,而这一切也都是和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
——摘自《“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镜鉴意义》
材料三 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本身失败,而是特殊的一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失败。
——摘自蔡武谈“苏联解体”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产生了哪些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3)结合中国的发展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三、【核心素养】
13.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的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与美国军备竞赛 C.苏联模式的影响 D.美国的“和平演变”
14.从以下表格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苏联在七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期间社会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表
年份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 年平均增长度
1961-1965 8.5 6.6 8.6 2.3 6.4
1981-1985 3.3 3.2 3.7 1.1 3.1
A.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B.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C.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5.(2019·海南·统考中考真题)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重要篇章。回眸其中一国的演变历程,排序正确的为
① ② ③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四、【挑战真题】
16.(2023·甘肃·统考中考真题)下图为某著作的目录(节选),如果根据目录内容为该著作拟定书名,下列最适合的是( )
第一章 美苏冷战的爆发 第二章 马歇尔计划和大西洋联盟 第三章 共产党“情报局”和华沙条约组织 …… 第七章 古巴导弹危机 第八章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概论》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始末》
C.《美苏经济体制改革对比研究》 D.《二战后美苏争霸专题史新编》
17.(2022·广西贵港·统考中考真题)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苏联成立宣言》以及宣告苏联停止存在的《阿拉木图宣言》等文献资料,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开展探究学习。其最重要探究价值在于( )
A.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 B.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C.剖析冷战格局的形成原因 D.认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18.(2021·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东欧剧变在政治上的表现
A.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D.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9.(2021·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苏联时期,在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的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0.(2023·辽宁·统考中考真题)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A.“柏林危机”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21.(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从下表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B.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民众生活得到提高
22.(2019·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
A.为了应对令人痛苦的危机 B.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帮助本国度过了严重危机 D.提出“政治多元化”的主张
23.(2024上·山东临沂·九年级统考期末)下面是苏联发展时间轴(部分),“?”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东欧剧变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解体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4.(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下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 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是80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改革使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构成了加快改革步伐的体制基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
——摘编自余习广、李良栋等主编《大潮新起:邓小平南巡前前后后》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在他去世后逐步暴露出来。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曾先后寻求改革,但收效甚微。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新思维”,从而使苏联变向,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结果不但没有拯救苏联,反而把苏联推向了解体的深渊。
——朱东来主编《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苏两国在工业化建设上有何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80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改革过程中,我国确立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举一例说明,21世纪以来,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
(3)根据材料三回答,苏联改革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对比中苏改革,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九年级历史下册 分层作业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基础巩固】
1.“1990年,苏联经济出现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同时,苏联各民族的积怨被煽动起来,民族之间从群殴、械斗,发展到武装冲突。”出现如此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B.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
C.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D.苏联宣告停止存在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85 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他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 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奥论的领导权这些措施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所以出现材料中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在1964年,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是在1982年,排除B项;苏联宣告停止存在是在199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以下为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的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按次序对应分别是
A.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诞生科学理论 B.诞生科学理论、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
C.理论到实践、诞生科学理论、一国到多国 D.诞生科学理论、一国到多国、理论到实践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要选的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因此①阶段对应的是诞生科学理论;1848年以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必然会指导工人运动,因此②阶段对应的是理论到实践;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二战结束后,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③对应的是一国到多国,故B符合题意,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
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结局。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 B.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C.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 D.马歇尔计划的失败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最终都失败了,根本原因是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A项正确;BCD三项与东欧刚变和苏联解体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4.186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主题是:“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1943年的《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1990年两德统一后,联邦德国对基本法进行修改以适应新国情。以上材料说明的共同主题是( )
A.实现民族独立 B.中美关系友好 C.维护国家统一 D.实行“一国两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1990年两德统一后,联邦德国对基本法进行修改以适应新国情”可知,第一个材料是为了维护美国的统一,第二个材料是为了维护中国的统一,第三个材料是为了维护德国的统一,因此,主题是统一,C项正确;1990年两德是独立的,排除A项;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这是为了维护中国统一,不能体现中美关系友好、一国两制,排除BD二项。故选C项。
5.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中,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其中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两极格局的形成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分别指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所以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苏联解体,C项正确;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此时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两极格局界限分明,世界并没有变平,排除A项;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此时苏联已经解体,两极格局已经瓦解,不符合材料中由界限分明到世界变平,排除B项;两极格局的形成,是界限分明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二、【培优促能】
6.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圈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苏联被边缘化( )
A.根源于两极对峙格局 B.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苏联改革失误所致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圈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联的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等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即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使苏联始终没有加入经济全球化的队伍中,被边缘化,因此苏联被边缘化是苏联改革失误所致,D项正确;依据题干“二战后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经济方面的因素,排除AB项;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是被边缘化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7.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但20世纪80年代末包括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内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与学者都对苏联在一夜之间解体感到意外,西方当时并不希望苏联解体。这主要是因为( )
A.使美英等国家失去发展的动力 B.为苏联的解体感到惋惜
C.希望维持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 D.苏联武装力量失去监管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不复存在,因此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希望苏联解体,C项正确;“使美英等国家失去发展的动力”与苏联解体无关,排除A项;西方国家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待苏联解体,并不是为苏联解体惋惜,排除B项;苏联解体后,武装力量并未失去监管,排除D项。故选C项。
8.下图漫画反映了某一时期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由图可知( )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C.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D.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上“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苏联模式”等信息,可见苏联在东欧国家中强行推广自己的苏联模式,据此推知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B正确。题干图片没有体现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A排除;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是北约与华约先后建立,题干没有体现,C排除;题干主旨是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没有体现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排除。故选B。
9.某同学在做历史专题性学习时整理了“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经济特区”“东欧剧变”等几个知识点,其归纳的学习专题应该是;
A.欧美国家的社会巨变 B.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
C.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崩溃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在1989年后开始剧变。最先在波兰人民共和国出现,后来扩展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等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对苏联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提倡种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仅仅是在其框架内进行变革。匈牙利改革,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致力于推行改革。在卡达尔的领导下,匈牙利从1968年起在全国推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政治上,匈牙利政府注意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使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家政局也长期保持稳定。这些改革措施,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为六七十年代的全面经济改革奠定了较好基础。但由于70年代大量借外债,到80年代,匈牙利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设立经济特区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归纳以上四个事件的学习专题应该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D,故选D。
10.下列年代尺是小史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拟出的历史时空信息。据此判断,该小论文研究的主题是( )
A.19世纪国际秩序的形成 B.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过程
C.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答案】C
【详解】题干年代尺的时间跨度是1914年-1991年以后,结合所学知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于1919年召开了巴黎和会,于1921-1922年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构建了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走向崩溃瓦解,1945年二战结束,而美苏两大强国由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随着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因此年代尺的主题应是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C项正确;在年代尺上,看不出国际秩序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排除AD项;由年代尺上的信息“一战”、“二战”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可知B项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故选C项。
11.将图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归纳为一个主题,最为恰当的是( )
A.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D.冷战的开始与结束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左至右,图一反映了二战后初期美、苏、英等国对战败的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图二反映了受美苏冷战的影响,德国正式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图三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实现统一,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因此最为恰当的主题应是国家的分裂与统一,A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二战后德国的分裂与统一,并没有体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排除B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是在二战前夕和二战期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苏联解体是由很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而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做好党的建设,失去了党的正确领导,是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如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僵化腐朽,特权精英阶层和特权思想在苏共党内形成的积重难返的贪污腐败现象,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步,而这一切也都是和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
——摘自《“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镜鉴意义》
材料三 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本身失败,而是特殊的一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失败。
——摘自蔡武谈“苏联解体”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产生了哪些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3)结合中国的发展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答案】(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两德实现统一。
(2)苏联共产党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做好党的建设;失去了党的正确领导;苏联模式的积弊;特权阶层的贪腐。(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拆毁柏林墙(东德并入西德)”结合所学可知,南斯拉夫和东德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解体和东德并入资本主义的西德说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两德实现统一。(符合题意其它答案亦可)
(2)原因:根据材料二“苏联解体是由很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而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做好党的建设,失去了党的正确领导,是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可知,苏联共产党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做好党的建设;失去了党的正确领导;根据材料二“如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僵化腐朽,特权精英阶层和特权思想在苏共党内形成的积重难返的贪污腐败现象,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步,而这一切也都是和马克思主义相违背的。”可知,苏联模式的积弊;特权阶层的贪腐。(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说明:根据材料三“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本身失败,而是特殊的一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可知,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这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三、【核心素养】
13.【历史解释】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的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与美国军备竞赛 C.苏联模式的影响 D.美国的“和平演变”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的辞职演讲”内容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了社会主义建设,1936年苏联宪法诞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重视发展重工业,而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物资短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奇缺,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极不协调。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但都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导致改革失败,最后苏联解体,C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的辞职演讲中说的内容无关,不能体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与美国军备竞赛、美国的“和平演变”都不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都与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主旨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14.【史料实证】从以下表格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苏联在七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期间社会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指标表
年份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 年平均增长度
1961-1965 8.5 6.6 8.6 2.3 6.4
1981-1985 3.3 3.2 3.7 1.1 3.1
A.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B.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C.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B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显示,苏联“十一五”计划的各项年平均增长速度都低于“七五”计划的各项年平均增长速度,说明经济发展速度下降,B项正确;题干表格没有涉及商业,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发达程度,排除A项;题干反映苏联在七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下降,不能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D项。故选B项。
15.【时空观念】(2019·海南·统考中考真题)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重要篇章。回眸其中一国的演变历程,排序正确的为
① ② ③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图片1是苏联解体以后的俄罗斯联邦,图片2是苏联建立前的俄罗斯帝国,图片3是苏联, 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四、【挑战真题】
16.(2023·甘肃·统考中考真题)下图为某著作的目录(节选),如果根据目录内容为该著作拟定书名,下列最适合的是( )
第一章 美苏冷战的爆发 第二章 马歇尔计划和大西洋联盟 第三章 共产党“情报局”和华沙条约组织 …… 第七章 古巴导弹危机 第八章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概论》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始末》
C.《美苏经济体制改革对比研究》 D.《二战后美苏争霸专题史新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章 美苏冷战的爆发第二章 马歇尔计划和大西洋联盟第三章 共产党“情报局”和华沙条约组织……第七章 古巴导弹危机第八章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所给提示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争霸的情况,D项正确;A项是一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排除A项;B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史实,排除B项;C项不能体现美苏对峙,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
17.(2022·广西贵港·统考中考真题)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苏联成立宣言》以及宣告苏联停止存在的《阿拉木图宣言》等文献资料,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开展探究学习。其最重要探究价值在于( )
A.认识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 B.了解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
C.剖析冷战格局的形成原因 D.认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苏联成立再到苏联解体,其主要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A项正确;苏联的历史发展演变也只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部分,不属于主要探究的价值,排除B项;苏联解体不是冷战形成的原因,而是冷战结束,排除C项;苏联成立时并没有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1·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东欧剧变在政治上的表现
A.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D.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答案】A
【详解】20世纪80 年代末,东欧政局开始动荡,东欧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故A项正确;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排除B项;C属于经济举措,不符合政治上表现,排除C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9.(2021·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苏联时期,在全国掀起一场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的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改革,其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提倡种植玉米”,大力垦荒,故B项正确;斯大林主要集中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方面,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工业化方面,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先在经济方面改革之后再政治方面改革,最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D项错误。
20.(2023·辽宁·统考中考真题)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A.“柏林危机”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C项正确;柏林危机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与1948年,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均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排除B项;1960年美国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2021·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从下表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发展速度下降 B.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民众生活得到提高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与1961~1965年相比,1981~1985年间,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的相关指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此可以得出进入80年代后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A正确;题干没有反映苏联两个时间段商品经济的相关情况,无从得出商品经济不够发达,B排除;当时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应该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造成农业、轻工业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依据题干数据可知1961~1965年间农业总产值的指标还高于工业总产值,因此无从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排除;依据题干可知国民收入的指标呈现下降的趋势,无从得出民众生活得到提高,D排除。故选A。
22.(2019·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
A.为了应对令人痛苦的危机 B.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帮助本国度过了严重危机 D.提出“政治多元化”的主张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面对长期积聚的矛盾,他着手进行全面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故二者的相似之处都是为了应对令人痛苦的危机,故A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帮助本国度过了严重危机,故BC不合题意;戈尔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的主张,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3.(2024上·山东临沂·九年级统考期末)下面是苏联发展时间轴(部分),“?”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东欧剧变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苏联解体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轴“1991年底”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C项正确;东欧剧变,西方社会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1921年,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亦称“军事共产主义”,是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4.(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下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下
材料二 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是80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改革使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构成了加快改革步伐的体制基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
——摘编自余习广、李良栋等主编《大潮新起:邓小平南巡前前后后》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在他去世后逐步暴露出来。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曾先后寻求改革,但收效甚微。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新思维”,从而使苏联变向,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结果不但没有拯救苏联,反而把苏联推向了解体的深渊。
——朱东来主编《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苏两国在工业化建设上有何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80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改革过程中,我国确立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举一例说明,21世纪以来,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大踏步走上世界舞台”。
(3)根据材料三回答,苏联改革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对比中苏改革,总结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
【答案】(1)共同特点:重视发展重工业、都通过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或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
(2)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例子:加入WTO、承办APEC会议、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任举一例)
(3)结局:苏联解体;经验: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详解】(1)共同点:据材料一“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可知,中国和苏联都重视发展重工业,通过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
(2)变化:据材料二“ 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是80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可知,80年代所发生的最深刻的变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在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事例:据所学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表现有:加入WTO、承办APEC会议、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任举一例)
(3)结局:据材料三“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曾先后寻求改革,但收效甚微。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新思维’,从而使苏联变向,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结果不但没有拯救苏联,反而把苏联推向了解体的深渊。”可知,苏联经过一系列改革后走向解体。
经验:通过三则材料可知,中国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苏联的改革脱离实际,最终失败并导致苏联解体。因此,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是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1.了解“经互会”建立、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及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史料实证)
2.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了解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能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认识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创新。(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主义制度的失败。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学习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与探究
课前阅读课文正文,参考学习目标,独立标识提纲并勾画重点后填空、熟记所填内容: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二战后,东欧、 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 等;亚洲的中国、 、越南等;拉丁美洲的 。
2.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将 模式推广到了东欧其他国家,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同东欧国家建立了 、 ,并于1950年同中国建交。
知识点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逝世后, 上台执政,他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他之后, 开始执政,但仍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此时的苏联,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 方面,轻工业产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担任苏联领导人,实施 的方案,后转向 改革,导致局势迅速失控。
知识点三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社会矛盾尖锐,西方国家加紧推行 战略,并出现政治多元化,东欧政局剧烈动荡。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实行 和 ,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 。
2.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 控制了全局。 ,苏联解体。
【易混警示】
1.俄国国家名称的演变:1917年十月革命前是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是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1922年至1991年,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91年后,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2.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知识整合】
1.常考图片:
图1 图2
图一: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上进行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图二:跛腿巨人;苏联模式下的经济发展各部门比例不协调: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和农业落后。
图三:苏联解体;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俄)的发展历程图解。
时间轴呈现:
3.苏俄—苏联的演变图解:
4.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改革图解:
5.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图解
【课中探究】素养提升
【探究1】【唯物史观——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2】【家国情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启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中国有何启示?
【活学巧记】
【总结反思】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素养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史实和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
A.一战后巴黎和会的召开——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彻底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D.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2.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中,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其中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两极格局的形成
3.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旧体制进行了改革。其共同点在于( )
A.改变了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 D.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
4.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的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与美国军备竞赛 C.苏联模式的影响 D.美国的“和平演变”
5.如下图的组织是于1949年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1991年6月28日,该组织在布达佩斯正式宣布解散。对该组织说法正确的是( )
经济互助委员会
按照苏联模式对成员国家进行了内部改造
B.苏联通过它使西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
C.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市场经济轨道
D.由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6.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对苏联进行了长时间的访问,一个新生的农业大国,给一个天寒地冻的工业大国,送了一份非常特别的见面礼。这次访问( )
A.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表明中国加入了“经互会”
C.削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D.苏联开始向新中国学习
7.从1922年到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共存在了69年。这期间有伟大的开创、辉煌的成就、艰难的改革和遗憾的解体。请将下列相关领导人和其事件相连,正确结果为( )
a.赫鲁晓夫 b.戈尔巴乔夫 c.列宁 d.斯大林
①为苏联实现工业化建立功勋 ②率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
③成立“苏联” ④改革的失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A.①-a②-b③-d④-c B.①-d②-a③-c④-b
C.①-c②-d③-a④-b D.①-b②-c③-d④-a
8.“到50年代中期,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但各国教条式照搬苏联经验,……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材料最想表达的是( )
A.东欧国家全部照搬苏联经验 B.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C.照搬苏联模式存在严重弊端 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在某位同学的复习笔记里写着如下内容,该同学的笔记上①处应该填的内容是( )
A.新中国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 B.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C.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与挫折 D.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0.1957年,它空前强大,而其如红日初升般的勃勃生机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一切对于资本主义感到厌恶的人、一切追求共产主义的人们都对它充满着无尽的向往。三十多年后,这个曾充满着新生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上空高高飘扬的红旗缓缓落下,列宁、斯大林的雕像在一夜间被推倒,属于社会主义的一切仿佛顷刻间土崩瓦解。“它”指的是( )
A.苏联 B.德国 C.中国 D.法国
二、综合题
11.编写简要的大事年表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小王同学期末复习时,通过表格的形式梳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相关大事(如下表)。阅读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大事
1848年 A
1864年 “第一国际”成立
1871年 巴黎公社运动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 苏联成立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78年 B
20世纪80年代后期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9年 东欧剧变
1993年 苏联解体
2010年 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1)补充完整表格中A、B处对应的历史事件。
(2)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是什么?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 亚洲 、 波兰 、朝鲜 古巴 。
2. 苏联 、 经互会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知识点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 赫鲁晓夫
2. 勃列日涅夫 、 军事。
3. 戈尔巴乔夫 、 加速经济改革 、 政治体制。
知识点三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和平演变 、议会民主制 、多党制 、 市场经济。
2.、 叶利钦 、 1991年年底 。
【课中探究】素养提升
【探究1】【唯物史观——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僵化。(根本原因)
②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原因)
③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其他原因)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思想混乱,政局失控。(直接原因)
⑤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探究2】【家国情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启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中国有何启示?
①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③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④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探索中前进的。
⑤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课后测评】
1.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打破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格局,标志着冷战时期结束,D项正确;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绝,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排除A项;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排除B项;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但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分别指两极格局;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所以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苏联解体,C项正确;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此时正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两极格局界限分明,世界并没有变平,排除A项;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此时苏联已经解体,两极格局已经瓦解,不符合材料中由界限分明到世界变平,排除B项;两极格局的形成,是界限分明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旧体制进行了改革,都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C项正确;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的辞职演讲”内容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了社会主义建设,1936年苏联宪法诞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重视发展重工业,而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物资短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奇缺,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极不协调。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但都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导致改革失败,最后苏联解体,C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的辞职演讲中说的内容无关,不能体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与美国军备竞赛、美国的“和平演变”都不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都与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主旨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总部设在莫斯科,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结合所学可知,该组织是经济互助委员会,它是苏联组织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按照苏联模式对成员国家进行了内部改造,A项正确;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组织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不是西欧国家,排除B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组织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它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排除C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组织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送了一份非常特别的见面礼”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A项正确;中国没有加入“经互会”,排除B项;中国与苏联缔结和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排除C项;中国向苏联学习,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苏联实现工业化建立功勋的是斯大林,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并通过1928—1937年的两国五年计划把苏联建设成强大的工业国。率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的是赫鲁晓夫,他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不久上台,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苏联” 成立于1922年,当时的领导人是列宁;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导致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因此,对应正确的是①-d②-a③-c④-b,B项正确;其他选型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东欧各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但各国教条式照搬苏联经验,……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照搬苏联模式存在严重弊端,C项正确;材料不但反映了东欧国家全部照搬苏联经验,而且还反映了照搬苏联模式出现了严重弊端,排除A项;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不是题干表达的主旨,排除B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既有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发展与改革,也有苏联改革失败而解体的信息,因此①处应该填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与挫折,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国学习苏联,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仅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还涉及苏联解体,B项片面,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不涉及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追求共产主义”“1991年”“列宁、斯大林”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这个让一切追求共产主义的人们向往的国家是苏联。伟大的导师列宁是苏联这个国家的缔造者。斯大林的斯大林模式既使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又因其弊端导致了苏联的衰亡。1991年的苏联解体是一个让人伤心的时刻,A项正确;德国和法国都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与题意不符,排除BD项;中国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发展为社会主义强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排除C项。故选A项。
11.(1)历史事件:A:《共产党宣言》发表;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标志:十月革命;
(3)示例一、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论述: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最终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前提。综上所述,由十月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随时代不断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示例二、观点: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本国国情。论述: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后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1921年,列宁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详解】(1)历史事件: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2)实质:根据表格“东欧剧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标志:根据表格“十月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的标志。
(3) 示例一:根据表格内容,选取相关历史事件“《共产党宣言》发表”、“俄国十月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提炼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最终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前提。综上所述,由十月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随时代不断发展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示例二:根据表格内容,选取相关历史事件“苏联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炼的观点为:社会主义建设要依据本国国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后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1921年,列宁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共30张PPT)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历史
从一国到多国 苏联模式推广
旧瓶装新酒 换汤不换药的改革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新课标·核心素养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图说历史·感悟导入
问题交流:下列反映的是哪些历史史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战后,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并于1949年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其国际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1991年12月25日晚,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苏联解体。一个拥有1900万党员的苏共和超级大国苏联为何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土崩瓦解?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根本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同去探究。
酒香不怕巷子深
苏联模式的推广
旧瓶装新酒
换汤不换药的改革
了解“经互会”建立、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及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史料实证)
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主义制度的失败。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2022课标要求
【2022课标】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了解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能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认识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创新。(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人间正道是沧桑
苏联模式的失败
一、酒香不怕巷子深:苏联模式的推广
二、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的改革
2
3
三、人间正道是沧桑:苏联模式的失败
1
【问题探究1】苏联为什么要改革
【问题探究2】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目
录
理论创立
尝试
现实
发展
巴黎公社
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
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东欧巨变 苏联解体
曲折中发展
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挫折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整体感知·规律探究
俄国社会性质变化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俄国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
1861年
1917年
1991年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沙俄
苏俄
1924年苏联
俄罗斯
整体感知·规律探究
一、酒香不怕巷子深:
苏联模式的推广
新课授课·知识讲解
观看漫画,了解苏联模式推广有何特点?
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图示
经互会旗帜
根据地图,指出二战后新增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1)东欧: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2)亚洲: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3)拉美:
古巴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成为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相关史事P83
1947年,苏联坚持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苏联代表日丹诺夫提出世界已经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政治措施——应对杜鲁门主义)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2.苏联模式的推广—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背景: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两极格局
美国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社会主义阵营
提出杜鲁门主义
实施马歇尔计划
成立北约
(2)目的: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3)成立: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经济措施——应对马歇尔计划)
1947年
1947年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经互会旗帜
(4)评价:
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②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③加强控制各国共产党,按苏联模式改造各国。
2.苏联模式的推广—经互会: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苏建交
1949年
1950年
1953年
1956年
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中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3.中苏关系:
①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起,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③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促使中国走上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②20世纪60年代末,从1964年开始,苏联向中苏边界地区陆续增兵,并在中苏边界不断制造事端。1969年3月,苏联侵入珍宝岛,双方在边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中苏两国关系完全破裂。
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习日本---学习欧美---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
3.中苏关系:破裂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革命道路
建设经验
夺取中心城市
计划
经济
中国特色革命、建设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旧瓶装新酒:
换汤不换药的改革
【问题探究1】苏联为什么要改革
观看漫画,了解苏联为什么要改革?
跛脚的巨人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材料1:(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
材料2: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根据材料指出,苏联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及存在什么问题?
重工业发达
农业、轻工业落后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经济上:忽视市场规律,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政治上: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1.苏联改革的背景
【问题探究1】苏联为什么要改革
戈尔巴乔夫
八十年代
勃列日涅夫
六七十年代
赫鲁晓夫
五六十年代
斯大林
20年代-50年代
列宁
20世纪初
领导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建立苏联、新经济政策
快速实现工业化
建立苏联模式
打败法西斯
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端
改病了
改残了
改没了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2.苏联的改革
乱
垮
僵
换汤不换药的改革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评价
1953年至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该行收购制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广种玉米宣传画
(1).赫鲁晓夫改革
学法指导:观看视频,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史实,对其进行评价。
改革重点:农业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掘墓人:
守墓人: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点击播放视频
时间
内容
表现
评价
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1965年至1982年
跛脚的巨人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学法指导:观看视频,了解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相关史实,对其进行评价。
改革重点:重工业
勃列日涅夫时期,分两个阶段。
A.1964-70年代初"新经济体制出台",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
B.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
战略核武器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军备上赶上美国
点击播放视频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先经济改革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
学法指导:观看视频,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史实,对其进行评价。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改革重点:前期-经济
后期-政治体制
实质:放弃
社会主义制度
材料: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书中,他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且以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
点击播放视频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从苏联改革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社会主义苏联的三次改革
家国情怀·素养提升
三、人间正道是沧桑:
苏联模式的失败
阅读材料,思考东欧剧变的原因?
【名词解释】东欧剧变是指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到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的一系列事件。
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问题探究2】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①东欧剧变的原因
①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
②各国改革成效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用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青年人的思想,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变得对资本主义无害,逐步演变成和西方一样的“自由世界”。
(一).东欧剧变
点击播放视频
政治
社会主义制度
变 成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经济
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公有制为主体
私有化市场经济
东欧剧变的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东欧国家更名简表
②东欧剧变的表现与实质
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①波兰②民主德国③罗马尼亚④匈牙利⑤捷克斯洛伐克⑥保加利亚⑦阿尔巴尼亚⑧南斯拉夫德国统一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东欧剧变的表现: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实际上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首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
末代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权力移交叶利钦,苏联解体。
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二).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导火线):
2.戈尔巴乔夫辞职(标志):
知识拓展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决定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格鲁吉亚外,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天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一个时代戛然而止!
苏联解体含义:
苏联解体实质:
苏共丧失执政党地位;
15个加盟共和国解体;
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制度的变化。
标志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3.苏联解体:
从苏联到独联体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点击播放视频
根本
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材料2: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材料3:“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外部
直接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推动
材料1: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4.苏联解体原因:
【问题探究2】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①社会主义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阴谋…
③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
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能说是社会主义遭到失败,只能说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①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思考: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启示
启示
苏联
知识构建
改革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提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各国
推广
勃列日涅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解体
弊 端
东欧巨变
一国到多国
社会主义发展遭到巨大挫折
知识架构·总结提升
本课核心知识脉络
1.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从8.5%下降到了5.9%,农业总产值从4.3%下降到了3.2%。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苏联整体国力不断衰退 B.军备竞赛拖累经济建设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传统苏联模式难以持续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其发展战略始终难以转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效率为中心的集约化轨道。由此可见,此时苏联模式( )
A.制约了产业转型 B.改善了民众生活 C.突破了发展困境 D.遵循了经济规律
3.20世纪后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居民都要学习俄语,但20世纪的最后几年他们却纷纷放弃俄语,改学英语。这一变化源于( )
A.工业化水平提高 B.福利制度的健全 C.欧洲一体化启动 D.国际格局的变化
4.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A.“柏林危机”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D
A
D
中考链接·课堂反馈
C
THANK YOU
感谢大家观看九年级历史下册 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材分析】
【2022版课标】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内容要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认知提示: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影响。
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东欧、亚洲、拉丁美洲等地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50年代
中期开始,苏联领导人先后进行改革,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他的经济改革效果不佳,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苏联人民思想混乱,苏联政局动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东欧国家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政局动荡。数年间,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对课标的理解及对教材的整合,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为线索,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一酒香不怕巷子深:苏联模式的推广;第二部分———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的改革;第三部分———人间正道是沧桑:苏联模式的失败。
【教学目标】
1.了解“经互会”建立、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及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史料实证)
2.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了解他们改革的成就与局限,能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认识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创新。(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懂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主义制度的失败。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初三年级学生。初三同学经过两年半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知识基础,史料研读分析能力,也培养出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是对一些历史大事发生的背景理解不够深,对一些历史概念的理解也不到位,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方法还需要引导。另外,学生对于苏联这个已经不复存在的国家比较陌生,在教学中应该多呈现一些史料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说历史·感悟导入:
问题交流:下列反映的是什么历史史事?
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战后,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并于1949年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其国际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1991年12月25日晚,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苏联解体。一个拥有1900万党员的苏共和超级大国苏联为何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土崩瓦解?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根本原因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问题引领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捋清思路,问题引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讲授新课】整体感知·规律探究
目标导学一:酒香不怕巷子深:苏联模式的推广
观看漫画,了解苏联模式推广有何特点?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阅读课本 83页,联系下图,说一说二战后东欧、亚洲、拉丁美洲诞生了哪些社会主义国家?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8国;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6国;拉丁美洲的古巴。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变为多国,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在壮大。
(设计意图:通过“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变成多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分布有所印象。)
2.苏联模式的推广
材料展示:
问:请同学们看看“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图”,你能从此图理解到什么信息?
提示:从此图可以了解到: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推广;苏联与东欧国家结成社会主义阵营。
①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理解能力,让学生通过此图能印象深刻地了解到,苏联在东欧强制推行苏联模式,并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结成社会主义阵营。)
②成立“经互会”
教师介绍: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合作探究:如何评价经互会的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
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学生阅读史料和教材,合作探究经互会的影响。
教师总结:
积极影响: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对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消极影响:经互会的经济体制实际上是苏联经济模式的扩大,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其他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而是与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苏联对其他成员国的经济控制,削弱了其社会主义成员国的经济独立性。
教师讲述: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二战期间开始,苏联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驻军,建立军事基地,干涉别国内政。苏联的霸权主义逐渐建立。
3.中苏关系:
PPT出示材料:中苏关系
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正当美苏在欧洲逐步展开冷战的时候,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选择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所以1949 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 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结成同盟国,中国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同时,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苏联模式在东欧推广后,一定程度上也在中国推行。
目标导学二、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的改革
【问题探究1】苏联为什么要改革
观看漫画,了解苏联为什么要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历史回顾】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提示:(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执法几乎得不到监督,民主法制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农民阶层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受到毁灭性打击;一昧地追求重工业部门的发展,而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等部门的发展;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规律,限制了自由贸易,严重偏离了列宁最初的建设思路。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问题探究1】苏联为什么要改革
材料展示:
材料1: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摘编自[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别无选择》
材料2:1926—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材料3:(如图)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提示: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苏联模式严重束缚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教师讲述:1953年斯大林去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明确苏联模式的弊端,从而为讲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人的改革做铺垫)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影响
提问:面对这样的苏联,赫鲁晓夫上台执政,他会怎么做呢?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探讨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播放视频:赫鲁晓夫改革】
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 苏共二十大开幕时,赫鲁晓夫取得党内强有力的地位。……1957年,所谓的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反党集团被粉碎。此后,赫鲁晓夫夺取绝对权力。
——《赫鲁晓夫回忆录》
材料二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分析,大规模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材料三 195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1960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
材料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赫鲁晓夫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
——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
提示:
(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4)失败原因:
a.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
b.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3.师说: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表格
请思考,赫鲁晓夫时期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会这样?
答:趋势是增长率不断下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赫鲁晓夫改革的整体效果,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
4.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材料展示:
材料1: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变革之风吹到国家上空,人民振奋起来。
——戈尔巴乔夫
材料2:赫鲁晓夫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
——雅科夫列夫《—杯苦酒》
材料3:赫鲁晓夫墓碑——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课堂思考】: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提示:(掘墓人)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守墓人)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教师提问: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提示: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教师引导:1964年,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播放视频-勃列日涅夫改革】.观看视频,结合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提示:勃列日涅夫时期,分两个阶段。
A.1964-70年代初"新经济体制出台",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
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材料展示:
材料1: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然而,从1973年起苏联的军费就超过了美国。1971年,苏联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增至860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1023亿美元。到了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军费开支都超过了2000亿美元,但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50%—60%,而这种畸形的军事投入在苏联却是一种常态。
材料2:凡是到过苏联或是对苏联有所了解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大型的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架;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摘编自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材料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一度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何弊端?
提示: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让其通过分析材料,知道勃列日涅夫改革存在的问题)
2.教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下面的图表。
问:请思考,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呈什么趋势?为什么?
答:趋势是增长速度不断下滑。原因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表格,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却使经济增速呈不断下降趋势,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背后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知道苏联模式对苏联发展的阻碍作用。)
3.教师提问:比较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什么相似点。
提示:内容上,都涉及经济领域;结果上,都失败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都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
教师引导: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此时的苏联已经病入膏肓,政治极度腐
败、经济大幅下滑、民族矛盾公开尖锐化……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不改革就难以为继的历史关头。戈尔巴乔夫借鉴和吸收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经验和教训,开始对苏联社会进行一场艰难而又雄心勃勃的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播放视频:戈尔巴乔夫改革】
PPT材料展示:
材料: 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1987年)的讲话中曾指出:国内开始的根本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在最近2至3年内保证从过分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过渡到民主的、主要是以经济方法、以集中和自我管理的理想结合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1.教师讲解: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他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2.教师提问:后来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哪里?表现如何?
材料: 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指导思想多元化,即推行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制。政治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这个政策导致了1989年“东欧剧变”的发生。
提示:后来改革又转到政治领域。表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这些措施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3.设问: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戈尔巴乔夫在思想、政治、经济上的改革特点(或措施)。
提示:
经济改革: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实行私有化,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政治改革:思想上多元化,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政治上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以多党制、议会制代替共产党和苏维埃制度。
结果:失败。
评价(影响):戈尔巴乔夫主要围绕计划与市场孰轻孰重的博弈。前期,戈尔巴乔夫仍然延续着苏联模式的路线,采取以计划为主的经济模式,而在后期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措施放开市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改革未见成效后,他将注意力转向政治,最终他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阶段归纳: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4.提问:社会主义苏联的三次改革中,我们获得什么启示?
提示:
启示1: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启示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5.材料:
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吴恩远《苏联“无可救药”的各种争论》
教师过渡语: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且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同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又给了苏联模式致命一击,不但影响到了自己的发展,还影响到了整个东欧,那么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又会怎么样呢?
(设计意图:评价苏联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加深对苏联改革的全面认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抓住关键,进行提炼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目标导学三、人间正道是沧桑:苏联模式的失败
阅读材料,思考东欧剧变的原因?
材料: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答《世界知识》记者问时的发言
【名词解释】东欧剧变是指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到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的一系列事件。
【问题探究2】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一)东欧剧变
①东欧剧变的原因:
【播放视频】
材料 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六国的事态:“波兰变化用了 10年,匈牙利用了 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 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 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 10个小时”。
提示:
东欧剧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2)直接原因(内因):各国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体制弊端,成效不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出来,社会矛盾尖锐
(3)客观原因(外因) :
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
②西方和平演变
③受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知识补充】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用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青年人的思想,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变得对资本主义无害,逐步演变成和西方一样的“自由世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
②东欧剧变的表现与实质
材料:二战后,东欧国家也实行苏联模式,60 年代后这些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极大放松了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与干涉,此后东欧国家政局剧烈动荡。在短短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提示:
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质:社会制度改变(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归纳总结:(1)剧变的原因;(2)剧变的表现;(3)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PPT出示
东欧剧变对苏联解体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苏联是怎样走向解体的呢?
(二)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
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不断加剧。1990 年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戈尔巴乔夫却没有强力阻止,随后又有几个加盟共和国要求退出苏联。不少加盟共和国领导人要求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国家,苏联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命运。一些苏共高级领导试图维护苏联原来的联盟体制,于是发动了政变,叫什么事件?
提示:八一九事件。
2.教师提问:苏共高级官员发动“八一九事件”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此事件对苏联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目的)阻止苏联解体。(结果)没有达到目的。(影响)“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教师讲述:发动政变者软禁戈尔巴乔夫,但政变企图遭到叶利钦等人的挫败。八一九事件的失败标志着阻止苏联解体的努力失败。此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解散。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阿拉木图宣言》:1991 年 12 月 21 日,原苏联 11 个加盟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首
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布:“宣布:“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停止存在。”这标志着什么?
提示:《阿拉木图宣言》签署标志着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播放视频:苏联解体】
过了几天,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位,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苏联由一个国家变成多个国家;由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5.教师提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师生归纳: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趁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教师总结:苏联解体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二战后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材料拓展:苏俄—苏联的演变。
6.教师提问: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带来了哪些经验教训?
提示:(1)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2)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正确认识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
(3)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冒进,也不保守。
(4)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设计意图: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加深对改革的全面认识,进一步突破重难点,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抓住关键,进行提炼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思维导学】
【课堂总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遭受的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不切实际地倡导“政治多元化”,使改革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实际的正确道路。实践证明:立足国情的改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制作思维导图,构建历史框架。)
【巩固练习】
1.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从8.5%下降到了5.9%,农业总产值从4.3%下降到了3.2%。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苏联整体国力不断衰退B.军备竞赛拖累经济建设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传统苏联模式难以持续
【答案】D
2.(2023年安徽)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其发展战略始终难以转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效率为中心的集约化轨道。由此可见,此时苏联模式( )
A.制约了产业转型 B.改善了民众生活 C.突破了发展困境 D.遵循了经济规律
【答案】A
3.20世纪后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居民都要学习俄语,但20世纪的最后几年他们却纷纷放弃俄语,改学英语。这一变化源于( )
A.工业化水平提高 B.福利制度的健全 C.欧洲一体化启动 D.国际格局的变化
【答案】D
4.(2023年辽宁抚顺)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A.“柏林危机”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答案】C
【教学反思】
苏联改革与解体涉及的方面很多,从学生的情感认知来说比较遥远,这样的情绪体验和讲解不会引发学生更深、更积极的思考。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学生对苏联解体的认识,老师要适当地给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改革,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这是因为什么?应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启发讨论,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