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乐山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的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我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
(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
材料二:
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
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
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
(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不一样,后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
B.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C.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
D.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
B.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
C.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
D.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 )
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
B.“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
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
D.“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假如你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准备指导同学进行新诗创作,请结合材料,列出新诗创作需要注意的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节选)
废名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
“到底!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一扫“纸幡残片”的颓丧,是母女俩通过勤劳的双手逐步改善自己生活的写照。
B.“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鸟儿的鸣叫以声衬静,烘托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
C.“乡户人家呵,要这样?”体现了妈妈对女儿每天打扫房间的心疼。而女儿出门做客,妈妈硬逼女儿打扮,则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D.“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忖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十分向往,只不过被“乖巧”抑制住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用华丽而热情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各自独立又衔接自然,展现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B.小说多处使用直接引语,加之争吵、卖菜等具体情境,使人物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主观情绪,极大地保留了人物言语的现场感、真实感。
C.小说的语言表现力极强,如“像一阵旋风”“冲到那街”“硬从盒子里拿出”“抓起一把掷”等形象地表现出不同境况下不同的人物心理。
D.小说结尾写“我”与三姑娘重遇时她只是“低头过去”,作者对其命运与结局没有交代,故事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著称,《竹林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有志尚者,遂能磨砺,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魏武,老而弥笃,此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古人勤学。梁世彭城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获尺寸折之,然明夜读。绮以才华,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
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读《五经》者,是徐邈①而非许慎。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至见服虔、张揖音义则贵之,得《通俗》《广雅》而不屑。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徐邈:晋代学者,著有《五经音训》,被尊为宗师。后文提到的许慎为东汉学者,编撰了《说文解字》,被称为“字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人B有坎壈C失于D盛年E犹F当G晚学H不可自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砺,文中指磨炼,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一句中“砺”字的用法相同。
B.专利,文中形容人的专注、敏锐,与现代社会所说的“专利(权)”用法不同。
C.礼,文中的意思是尊重、礼遇,与成语“礼贤下士”中“礼”字的含义相同。
D.小学,文中指文字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小学”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士族子弟不务学业、无所事事的现象,文章指出不同行业的人都应做到业有所专,这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说法有一定的相似性。
B.曹操从少到老学习不倦,是“学不可以已”的写照;曾子、荀子的学习经历和最终成就表明,只要有向学之心,成年后发愤也可以有为。
C.刘绮和朱詹是勤学改变人生的典型,他们家境贫寒,一个燃草照明夜读,一个吞果实和废纸充饥,都没有放弃学习,最终凭借才华得到重用。
D.有的求学之人推崇徐邈而非议许慎,对《通俗》《广雅》之类的书不屑一顾,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语音只是文字的枝叶,字义才是文字的根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14.第二段提出的学习观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秋兴八首·其三①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③抗疏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②信宿:再宿。③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④刘向:西汉经学家,宣帝时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闳。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悒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16.杜诗和毛词《沁园春·长沙》都借“同学少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两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景物描写富有层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其中最具动态美的两句是:“ , 。”
(2)荀子在《劝学》中用“ , ”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从反面论述了积累的必要性。
(3)韩愈《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 , 。”
(4)《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 ”的观点是相同的。
(5)古人在修身时很注重自我反省,《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劝学》中有“ ”,荀子认为这样做了就可以达到“ ”的境界。
(6)班上有同学考试不太理想,你可以引用曾经学过的这两句古诗来宽慰他:“ , 。”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 ① 。通过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层层渲染,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写作诗歌时,最好不要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
② ,以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否则作品就会缺少韵味。如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雄奇奔放、雪莱《致云雀》的浪漫激情,与作品的韵律节奏都是协调一致的。在写作时,韵律和节奏的安排要与情感的表达相统一。
意象、韵律等都要落实到语言上。①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含蓄,②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③使人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些词句能让人眼前一亮,自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材料二:
自 爱
你没有理由沮丧
为了你是秋日
你也没有理由骄矜
为了你是春天
秋色不如春光美
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有删改)
18.请在材料一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20.材料二结尾两句改为“春光比秋色美,秋色也比春光强”语意一样,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1.材料一介绍了诗歌写作应有的三个要素,这也是鉴赏诗歌的三种角度,请你从中任选一个,对材料二进行鉴赏,不超过100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激起青春的浪遏飞舟;闻一多以烧蜡成灰,点亮青春的奉献;昌耀以谦卑和坚韧来超越青春的苦难……不同的作家、不同的青春态度,作为当代青年的你们又该如何对待这美好而丰富的青春年华呢?
请联系你的所学与所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定文体;(2)自拟标题;(3)自定立意;(4)不得脱离材料主旨作文;(5)不少于800字;(6)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答案】1.C 2.D 3.D 4.①文章首先提出“新诗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的观点;②接着阐明新诗主体性的内涵;③然后简单介绍我国新诗主体性的发展状况;④最后详细阐述新诗发展中需要个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主体性。5.①创作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出时代和人民的心声,关切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把自己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②坚持以“真善美”作为创作价值的导航,坚决抵制诗歌创作中存在的虚拟、玩世、庸俗等不良倾向。
【答案】6.C 7.A 8.①勤劳能干(勇于担当):三姑娘失去父亲后辛勤劳动,园子里的菜“绿得可爱”,她辛勤劳动,卖菜养家,可见三姑娘的勤劳能干、勇于担起家庭重任。
②乖巧懂事(含蓄内敛):三姑娘想出去玩却只用眼神询问母亲的意见,偶尔出门也不打扮,这一切都是为了守着母亲。三姑娘想看灯却没去看,只有“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可见三姑娘的乖巧懂事。
③质朴善良(纯洁自然):三姑娘卖菜时多给一把菜,卖的菜“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可见三姑娘的善良淳朴。 9.①情节弱化:小说描述了三姑娘丧父、和母亲居住的日常、卖菜等内容,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呈现的多是三姑娘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展现出一轴平淡朴实、从容雅致的生活画卷。
②语言诗化:小说语言简练质朴、冲谈平和、委婉含蓄,富于诗意。如小说开头对老程坟茔的描写,并没直言老程去世,也未刻意渲染悲伤的氛围,只是寥寥数笔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哀而不伤。
③环境意蕴化:小说中茂密的竹林,碧绿的菜地,鸣唱的鸟雀,淳朴的民风……作者着力渲染出一种自然明净、宁静哀愁的氛围和意境,充满诗意。
④人物意象化:小说没有刻意描写三姑娘的形象,面貌是模糊的,三姑娘的性格纯真朴实、含蓄内敛,自然化入小说的情景氛围之中,成为表现民风民俗、人物风情的一部分。
【答案】10.CEH 11.A 12.C 13.(1)老的时候学习的人,就像手持蜡烛在夜里行走,仍胜过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14.(1)对孩子要早进行教育,不要错失良机。
(2)人到了晚年也应该加紧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参考译文: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于从事工技,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天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良机。我在七岁的时候,读《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过的经书,如果过一个月不温习,就忘得差不多了。然而有人困顿不得志,要是在年轻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到了晚年也应该加紧学习,不能自暴自弃。魏武帝,老而弥笃,这些都是年轻时学习到老不疲倦啊。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天下闻名;荀卿五十岁,才来学习,还成为大儒。世人婚冠没有学习,就称为迟晚,这也是愚蠢的表现。小时候学习,就像旭日东升放出的光芒,老的时候学习,就像手持蜡烛在夜里行走,仍胜过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
古代的勤学的人,梁朝彭城的刘绮,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灯烛,就买来获草,所它的茎折成尺把长,点燃后照明夜读。刘绮以其才华当上了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尊重,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的朱詹,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充饥。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元帝所尊重。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
文字是书籍的根本。而世上求学者多不懂得学文字的重要:读《五经》的人,都肯定徐邀而非难许慎。他们不明白语音只是文字的枝叶,而字义才是文字的根本。以至有人见了服虔、张揖对个别音义的解释,就十分重视,而得到他们著的《通俗》《广雅》,却不屑一顾。
【答案】15.B 16.①杜诗: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诗人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对比)自己落魄的处境,表现了诗人不得志的痛心。
②毛词: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词人通过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来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
17.【答案】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18.①就形成意象
②写诗要安排好韵律和节奏 19.③,删去“使人”二字。 20.①原句为否定句,改句为一般陈述句,修改后的句子失去了原句突出强调的表达效果。
②诗歌前文在描写“春光”“秋色”时也用了否定句式,原句与全诗行文风格一致。 21.示例:
(1)从意象的角度:《自爱》这首诗表达诗人鼓励大家自尊自爱的情感,但诗歌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选取了“秋色”和“春光”两个典型意象,表现各自的特点,以此含蓄地表达主题。
(2)从韵律节奏的角度:《自爱》这首诗中“丧”“强”尾字押ang韵,音韵和谐;全诗三个小节,每个小节各占两行,形式整齐,最后一部分是回环相扣的对比,结构工整。
(3)从语言的角度:《自爱》一诗仅用“沮丧”“骄矜”两个词语便写出“秋色”和“春光”的鲜明特点,语言凝练;而“秋色”和“春光”的具体含义在诗中并未明说,体现了语言的含蓄隽永。
22.【答案】例文:
以青春之我,书意气风发
梁启超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因此,当代青年要学习毛泽东、闻一多、昌耀之青春追求,不畏艰难,砥砺前行,以自信、自立、自强的态度,度过自己的青春,抒发自己的青春情怀。
以青春之我,构建青春之蓝图。《哦,香雪》中的主人公香雪,虽处在台儿沟这种偏远落后的地带,却也无法阻挡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对远方世界的向往,迸发出自己的青春活力。作为当代新青年,我们要学会用知识武装自己,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更应付诸行动,展现出勃发的青春和强劲的生命力,正如《峨日朵雪峰之侧》所描绘的那样,青春之年华,不是回首望时的碌碌无为,更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虚度光阴,而是以小我成就大我,为中国梦而奋斗的流金岁月。
以青春之我,壮大青春之民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没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烛”这一丰富意象,一语道破了青春时期的困惑,同时也赞美了燃烛成灰点亮世界的青年人的无私奉献精神。现如今学校正在倡导“厚德、博学、慎思、至善”的良好风尚,培养我们走向精神的高层面,青年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弘扬时代精神,传承文化传统,这正是我们年轻一代所肩负的责任。
以青春之我,创新青春之国家。“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虽然只是高中生,但我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就如机器上的螺丝钉,少一颗也不能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青年一代将会成为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国家的命运也将掌握在青年人手中。“冰雪公主”谷爱凌,坚持训练,不懈奋斗,最终拿下金牌,为国争光。三年疫情,除了经验丰富的青年医生外,更是有一批年轻医生,赴汤蹈火勇敢站在前线,为国争光。
青春之我,正行走于青春之道路上,沐浴着青春之阳光,感受青春之光明。饮青春之甘泉,食青春之菜肴,赏青春之美景,书写青春之中华。
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更要发散青春之热量,释放青春之活力,付诸青春之行动,坚持青春之奋斗,扬起春春之船帆,航行在青春之海洋上。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行走在青春之前线,以自信自立自强之心,构建青春之蓝图,壮大青春之民族,创新青春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