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9 16:4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里不仅“大(dà)海(hǎi)”与“花(huā)开(kāi)”有叠韵,而且“面朝大海”四字的平仄与“春暖花开”四字恰好相反,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②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③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④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①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
②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③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诗歌韵律的重心不仅是如何写好诗,而且是直接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作者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所以成为名句,正是因为使用了重复、对称等基本韵律原则。
B.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材料二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
D.引用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的言论,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3.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出“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这一现象的选项是( )
A.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的倾向。
B.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
C.“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D.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门镜外的楼道
迟子建
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哗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窸窣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
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外捡着什么。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②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
我猜想楼道清扫员发现这盒饼干后,一定认为这家的女主人是个败家子。她气力不济,隔着门,我能听见她沉重的喘息声。清理完毕,她一手握着撮子,撮子上横着笤帚,一手拖着两个袋子,吃力地离开我家门口,去另一户了。门镜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见的,是放垃圾处的上方的窗口,米黄色的木格窗将夏日的天空分成均匀的几格,有的格里云彩浓些,有的则十分浅淡,还有的呢,干脆一丝云都没有。
雨季过去后,一立秋,风就凉了。这时的天空无与伦比地晴朗。云彩很多,又很白,它们高高地飘在空中。我一般不舍得错过这时节的云彩,总要在阳台张望一刻。这样,我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除了窥视清扫员之外,还有望云彩。我发现在傍晚的时候,云彩往往掺杂了夕照的橙黄颜色,使它显得格外妖娆,而清扫员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楼道,这样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③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
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浑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蓝袍子的大口袋里。那口袋胀鼓鼓的,好似一个人因患了牙痛而肿了脸。我想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
天凉了,白昼短了,她出现在楼道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开始时我以为她现在出来得晚,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她拖着袋子从七楼下来,未等收六楼的垃圾呢,便累得一屁股坐在通向七楼的第一级台阶上,她这一歇就是一刻钟。她侧身对着我的门,楼梯的栏杆将她的身影切割成几段,能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她就像一只垂垂老矣的绵羊一样充满了哀怜之气。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
腊月的一个午后,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口哨声。跟着,哗啦哗啦的扫地声传了进来。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我放在门口的垃圾,恰好有给老清扫员的半袋木耳。当小伙子扫完地,手伸向那个垃圾袋时,我打开门,迫不及待地问:“原来的那个呢?”
“她呀,人家现在不用她了,让她回家了!”小伙子说完,快意地打了一声口哨。“为什么?”我有些愤怒了,“就因为她老吗?”
小伙子没答应,显然不想再耽搁时间,他提着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楼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
以后我不用再透过门镜去观察楼道清扫员了,我的垃圾也是真正的垃圾了。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
④春天就像个年轻而壮健的大脚女人,走得刷刷的,很快就从我眼前过去了。而漫长的夏天则似一个年老的小脚女人,一步三叹地来了。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叙事节奏舒缓,情感抒发含蓄克制,写出了城市中的人情世界,笼罩着淡淡的怅惘和失落的情绪。
B.作者在描写“我”给清扫员东西时,主要以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为主,表现出“我”对清扫员的尊重。
C.文章多次写到新清扫员的“口哨声”,不仅写出了他的年轻和活力,更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D.文中的“我”对新清扫员替代老清扫员开始有些情绪,但后来也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更适合这个岗位。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连用三个拟声词,写出了垃圾清扫工作的繁忙冗杂,为接下来清扫员的出场做了铺垫。
B.句子②将清扫员没有血色的嘴唇比喻成枯萎了的花,生动地写出了其衰老、疲惫的状态。
C.句子③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清扫员对“被扔掉”的鞋子的心疼和珍惜。
D.句子④巧用比喻,写出时间流逝之快,表现了“我”在逐渐摆脱情感负累之后内心的轻松。
7.小说中的物象往往很重要,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请简要分析“门镜”这一物象在本篇中的作用。
8.王蒙评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此评语的理解。
二、小阅读-课外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水手
侯汝华
桅支上旋转着七色的明耀, 青青的海面 白色的帆远了, 许多人的梦 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 但没有一个人 知道你心中的海。 地中海畔的去年的葡萄藤 挨过了严厉的秋天, 可还是一样的凝绿? 而你的眼睛却永远凋谢了。 当薄暮的黄光被天外的风吹动时, 你可曾感到那一年 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 待到夜色垂落了, 星子跟灯塔的秋波 参杂着一个肺病女 歌在城头的古调, 而你的多年的劫运 又浮上黑影在记忆里, 为的是海已幽黯, 你却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八日于广东潮州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以“七色的明耀”“白色的帆”等意象,为全诗奠定了明快的基调,抒发了对扬帆远航的期待之情,与《沁园春·长沙》开头的效果异曲同工。
B.“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永远凋谢了”“夜色垂落了”“海已幽黯”等冷色调语句,让人在静远虚灵中渐渐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与哀伤。
C.诗歌以水手“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结尾,韵味深长,不仅照应中间“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还呼应了开头“白色的帆远了”。
D.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旧中国水手漂泊的生活和浓重的忧愁,反映了旧中国老百姓在离乱年代背井离乡的社会现实。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①舁,yú,抬;蓝舆:轿子。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常得醉A于酒B足矣C妻子D固E请F种粳G乃使H二顷I五十亩L种秫K五十亩L种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中的“要”,通“邀”,邀请,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中“要”的意思相同。
B.“起为州祭酒”中的“为”,担任,与《琵琶行》“因为长句”中的“为”意思相同。
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每位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年号。
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送给他粮食和肉,陶渊明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之后三人一起开怀畅饮。
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李彭年同送崔岐归二曲,马上口占①
苏轼
霜乾②木落爱秦川,兴发身轻逐鸟翩。
贪看暮山忘远近,强陪归客更留连。
貂裘犯雪观形胜,骏马随鹰抟野鲜。
为问南溪李夫子,壮心应未逐流年。
[注]①李彭年,即下面的“李夫子”,“斯人有才而病废”(苏轼《与监承事书》),时为闲员凤翔上清太平宫监宫,苏轼时任凤翔府任签判(从八品)。②霜乾,即“霜干”,指傲霜挺立的树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一样,都借“落木”这一意象疏朗的特征,表现出意境的空阔。
B.首联以“爱”“兴发”等词语直接写作者对送别之地景色的喜爱,从侧面写出当地的山川之美。
C.第四句承标题“送崔岐归”之意,写自己勉强抑制离别时的愁绪来陪归客赏景,因而流连忘返。
D.本诗虽然属于送别诗,对于送别对象却着笔不多,而是用较多的笔墨写了送别之景及娱游之乐。
15.前人评论苏轼:“豪迈而多情。”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联加以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诗人仰望明月,忧思不绝,想起宾客曾“ ”,屈驾前来看望自己,大家“ ”,重温往日的情谊。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 ”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3)古诗对音乐的描写经常带有诗人的感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写浔阳的音乐是“ ”,而今夜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却“ ”。
(4)古代文人喜欢以“酒”寄托情感,表达人生感慨,杜甫和苏轼分别在《登高》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和“ ”来以酒寄情。
(5)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__________。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不仅帮助了人和人间的关系,而且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__________,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__________”,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心有灵犀 因噎废食 眉目传情
B.传情达意 削足适履 眉目传情
C.传情达意 因噎废食 眉来眼去
D.心有灵犀 削足适履 眉来眼去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实不仅这个筛子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且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B.其实不仅这个筛子帮助了人和人间的关系,而且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C.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D.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关系,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作者想借此表达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我一起放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英语中的“poor”就是“穷”的意思。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连牛粪都被当成宝贝疙瘩,真个是“好光景”。
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和”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次钟老师一回到上海,我们都会立刻和他预约时间,他总是爽快地答应。
B.女顾客又来到柜台前,把一大包枣和梨放在柜台上,让我们品尝。
C.不论春天和夏天,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
D.为了战胜疟疾,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
21.请简析“零零碎碎”“稀稀拉拉”“颤微微”三个叠音词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表达效果。
七、文言小题
22.下列词语中对画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谁主沉浮(盛衰) 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B.爱而不见(隐藏) 洵美且异(诚然、实在)
C.山不厌高(满足) 封狼居胥(帝王以土地、爵位、名号赐人)
D.自牧归夷(赠送) 越陌度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八、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这届年轻网友不好带,怼天怼地对空气;也有人说,不是网友不好带,是现在的年轻人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更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敢于表达。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C 4.①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②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③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
5.C 6.D 7.①门镜能让“我”在门后更细致窥见清扫员,并借此观察社会和生活,推进小说的发展。
②门镜反映了小说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如体现了“我”不求回报、不求被知晓的仁爱之心,体现旧清扫员的勤劳、悲苦以及衰老、疲惫的人物特征。
③小说以借由门镜结识清扫员开始,以门镜外的清扫员换了告终,门镜又在行文中多次出现,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串联、贯穿的作用。
④门镜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物象,小说的主体情节体现了在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人试图靠近、帮助另一个人的美丽而动人的诸般努力。 8.①小说场景设置是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作家从自己的屋子通过门镜看向楼道,这样的空间选择体现作者日常真实的“烟火人间”的兴致。
②作者侧重写“我”现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我”是作家,对清扫员这个典型的底层劳动者予以关注,并施以援手,这反映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关切。
③作家对老清扫员的关心体贴以及在她离开后的怅然若失,这些复杂的情感,被写得极致入微,也是对“喜怒哀乐的体贴”。
9.A
10.CGK 11.A 12.D 13.(1)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描述自己的境况(自嘲,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是他自己真实情况的记载。
(2)州里征召他去作主簿,他不去任职,亲自耕种养活自己,于是变得体弱多病。
参考译文: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描述自己的境况(自嘲,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是他自己真实情况的记载。
陶渊明父母年老,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他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里征召他去作主簿,他不去任职,亲自耕种养活自己,于是变得体弱多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来他担任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他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
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馆,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叫做靖节先生。
14.C 15.(1)颈联写诗人貂裘犯雪,骑骏马、随飞鹰追逐猎物的事,境界阔大雄浑,表现了其“豪迈”的胸襟;(2)尾联在送别崔岐之际却挂心友人李彭年,劝勉友人其雄心壮志勿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同时这也是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表现出“多情”的一面。
16. 越陌度阡 契阔谈讌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呕哑嘲哳难为听 如听仙乐耳暂明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尊还酹江月 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契”“讌”“吠”“颠”“嘲哳”“尊”“酹”等。
17.B 18.C 19.①构成:这个比喻的本体是语言,喻体是筛子(或社会定下的筛子)。②表达的意思:人们有时会受到语言固定意义的束缚而难以完整、准确地传情达意。
20.A 21.①“零零碎碎”和“稀稀拉拉”分别照应“几颗”“几根”,突出表现了老汉牙齿稀少破损、胡子稀疏零落的相貌特点,极具画面感;②“颤微微”描摹出老汉滞涩发抖的声音特点,形象可感。③三个叠音词强化了老汉“破”的特点,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22.C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