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8 21:1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一篇杂文,是为批驳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战前途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文章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这个“突破口”,通过正面立论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手法驳斥了悲观论调。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反驳强劲有力。语言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彩浓。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读书和求知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议论文刚刚接触,它有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风格,应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加强预习。授课方面,加强导入的趣味性,强化合作交流,师生互动,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交流,积极思考学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内容,创设语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生成性。
学习目标 1.找出文章批驳的观点和作者树立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重难点 1.找出文章批驳的观点和作者树立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设计两个问题,通过自读课文、师友合作、班级展示完成。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问题,通过师友合作,班级展示,教师点拨完成。 3.针对目标三,设计积累拓展活动,通过师友合作,讨论展示完成。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教师活动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杂文最能体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一篇精彩杂文。学生活动 回顾七八年级学习过的鲁迅的文章以及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学友先回答,师友评价或补充)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杂文,与之前学习过的鲁迅的作品在文体上是不同的。环节二:预习检测教师活动 出示字词 出示关于杂文和驳论文的文字说明。 文体介绍 (1)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2)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一般有三种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学生活动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搽 玄虚 渺茫 麻醉 摧残 诓骗 脊梁 慨叹 省悟 笼罩 倘若 污蔑 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1.怀古伤今: 2.埋头苦干: 3. 舍身求法: 4.前仆后继: 5.自欺欺人: 6.不足为据: 7.为民请命: (学友先回答,师友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杂文,驳论文,积累生难字词,为理解文章内容扫清障碍。环节三:整体感知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 (1)作者针对什么问题发表议论?(出示写作背景) (2).对方的观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针对问题在课文中做出批注和标划 2.班级展示问题答案(学友先回答,师友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区分观点和材料。环节四:合作探究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批驳对方观点的? 2.出示驳论的三种方式 (1)驳论点:先指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 (2)驳论据:批驳对方的论据是荒谬的,错误的。 (3)驳论证:指出对方论据是真实的,但不能证明其论点。论据与论点之间不能形成逻辑关系。 3.教师总结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课文,针对问题在课文中做出批注和标划。 班级展示问题答案。(学友先回答,师友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驳论的三种方法,能够判断并能准确说出本文具体是如何针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环节五:梳理论证思路教师活动 教师总结,板书论证思路学生活动 通过师友互助,共同梳理全文思路 班级展示(学友回答,师友补充)设计意图:学生学会梳理论证思路。环节六:积累拓展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有这样的品行? 现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这样的人吗?能不能列举出一两个这样的人物和他们的事例呢?学生活动 小组内交流,展示。 班级内展示,积累论据。(学友回答,师友补充)设计意图:通过积累材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民族脊梁”的爱国精神。环节七:课堂小结 本文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散布的中国人对抗日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批驳,同时热情歌颂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斗争,明确提出中国人绝大多数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表现了作者的一颗爱国之心。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节清内容: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有这样的品行?写出两个。(格式:人物+事件)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鸿合交互式白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重难点 1.品味文章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通过自读课文、师友合作、教师点拨完成。 2.针对目标二,通过师友合作,班级展示,教师点拨完成课后三、四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回顾上一课时内容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 (1)作者针对什么问题发表议论? (2).对方的观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 师友结合回答问题,学友回答,师友评价或补充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环节二:品味语言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课后第三大题): 1.“他信力”是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文中哪些语言还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圈画出来。 3.精讲点拨,品味富有讽刺性的语言。 学生活动 1.师友结合,分析“自信力”与“他信力”通过对比,富有辛辣讽刺性的特点。 2.自主朗读,师友结合圈划讽刺性的语言。 3.师友结合,品味犀利尖锐,富有讽刺性语言。设计意图:学生学会品味鉴赏语言。环节三:理解内容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 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师友交流,小组讨论。 2.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环节四:拓展提升教师活动 布置活动任务 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小组内举行辩论会,学习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学生活动 确立自己观点,就如何反驳对方观点和确立自己观点形成文字材料。 小组内辩论。设计意图:学生学以致用,学习如何针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环节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品析了作者尖锐犀利,富有讽刺性的语言,也在小组内举行了小型辩论会,同学们初步学习了如何就错误观点进行批驳,能够将学到的驳论方法在实际中运用,为以后我们写议论文打下来基础。 设计意图:梳理本课所学内容。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以“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为论题,确立自己观点,就如何反驳对方观点和确立自己观点形成文字材料。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鸿合交互式白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