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1942年,日军侵华的炮火弥漫在 中华大地,大片国土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杭州,祖籍南京。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42年,因在报纸上编发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在狱中,酷刑致残,但始终没有屈服,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其代表诗作还有《雨巷》、《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1932年赴法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他是新诗的探索者之一,是象征派现代诗人,中国现代象征诗歌派的代表。 1929年4月,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写 作 背 景 1941年12月报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者投降。日占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志士。1942年春,戴望舒被捕,在狱中,他受尽了折磨,但他并未屈服,在狱中,他写下了几首诗,本文就是其中之一。锦幛(zhàng ) 荇(xìng )藻 蓬蒿(hāo )蝼( lóu )蚁 憔悴(qiáo ) 灰烬(jìn )
锦幛——精美的幛子。比喻美丽或美好。
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
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苏生——苏醒。彻骨——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诗 歌 欣 赏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饱尝艰难困苦饱含着对祖国诚挚的爱和深深的哀痛 统领句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国土正遭受日寇蹂躏手掌是残损的土地是破碎的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在狱中的想象触摸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嗅觉触觉与狱中生活形成对比 视觉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感觉诗人看到破碎的山河感到心寒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触觉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衰败的景象,表达出痛苦的内心。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用拟人的方法,以花的形态写人的苦痛,写出诗人的痛苦和山河的破败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海水的咸涩味作者称之为“苦水”,实则是作者内心的映照。海水苦;人民生活无着落更苦;诗人面对百业凋零,山河破败的现实,诗人心情更是极度痛苦。 北方—中原—江南—岭南—南海雪峰黄河水田荔枝花渔船冷到彻骨水夹泥沙 蓬蒿 憔悴 苦水 从北到南到处都有侵略者践踏的痕迹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引起的凄凉,悲惨,痛苦的心理体验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过渡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解放区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残损的手掌轻抚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比喻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永恒的中国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沦陷区解放区灰烬血和泥太阳春 对比表达了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对祖国支离破碎的惨状无比痛心。像牲口一样活,像蝼蚁一样死。驱逐阴暗,带来苏生。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因为她是民族的希望。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朗读·赏析·探究(1)统摄全诗。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2)为抒情定调。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炽爱。朗读·赏析·探究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
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积极的、暖色调的)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对比4、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经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
化是怎样的呢?朗读·赏析·探究视觉:“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嗅觉:“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触觉:“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 出”“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味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深沉的爱国之情切肤的沦亡之痛线索:手掌的感受。小结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是起伏的: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5、“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指敌后人民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朗读·赏析·探究6、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这两个意象使人对解放区倍感亲切。朗读·赏析·探究7、“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8、再朗读诗歌,看看在押韵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小结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困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课件29张PPT。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诗人作者简介
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在《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 这首诗写于1942年,是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作背景《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听朗读
整体感知学生词
积累词语摸索:
灰烬:
锦幛:
堤上:
荇藻:寻找,探索。jìn 物品燃烧后的剩余物。zhàng 锦:一种丝织品。
幛:丝麻织品。 dī 河堤xìng z?o水生草木。 齐朗读
鉴赏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象征祖国既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繁花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家乡春天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视觉嗅觉触觉身临其境思乡之情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长白山
黄河
江南
岭南
南海手掌抚过大片国土由北向南——雪峰——水夹泥沙——蓬蒿——荔枝——水冷浑荒寂寞憔悴苦突出了各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冷色调
忧郁的苦难的祖国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但终于有一片土地没有被践踏,这就是解放区。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强调比喻
亲切
充满
向往坚信胜利,充满希望我用残损的手掌开头
两行统摄全诗沦陷区解放区展开想象苦难深重温暖明朗冷色调,忧郁的暖色调,明媚的对比对敌人恨之切
对祖国爱之深艺术特色1、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
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2、对祖国各地的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3、运用了对比手法。
诗歌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4、在形式上,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5、诗中调动了多种感觉:触觉、视觉、嗅觉、味觉等,这些感觉经验的综合与联通,使诗人的幻觉世界立体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思与切肤的沦亡之痛。拓展思维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课堂练习1、补全诗句。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 ,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 ,那么 ……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 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
的 水…… 彻骨细软寂寞苦2、戴望舒, 派诗人。因创作了一首诗歌《 》被称为“ ”。
3、分析下列比喻句的作用。
(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现代雨巷雨巷诗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比喻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表现了对解放区的热爱和向往之情。(2)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以“太阳”“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表现了作者对解放区的热切向往和对祖国未来的希望。(3)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两个比喻,写出了沦陷区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反衬解放区的光明。
4、找出文中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词语。看看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冷色调:暖色调: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对敌人的恨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对祖国的爱,对祖国未来的希望。作业1、背诵这首诗歌。
2、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四人一小组,制作一期手抄报:历史不能忘却。课件29张PPT。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读锦幛(zhàng ) 荇(xìng )藻 蓬蒿(hāo )
蝼( lóu )蚁 憔悴(qiáo ) 灰烬(jìn )
锦幛——精美的幛子。比喻美丽或美好。
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苏生——苏醒。彻骨——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
如何读好一首诗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
理解诗中的意象
1942
年,日军侵
华的炮火
弥漫在 中
华大地,大
片国土沦
陷在日本
帝国主义
的铁蹄下
,抗日战
争进入最
艰难的时
期,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
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2)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诗集有《望舒草》《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等。早期诗歌多抒写个人的哀愁,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抗日战争后,诗风大变,《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等诗,意象鲜明、感情强烈,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朗读·探究一· 你怎样理解“残损的手掌”?二· 诗人“摸索”到了什么?三· “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四· “永恒的中国”应该怎样读?
问题一:
你怎样理解“残损的手掌”?
朗读·探究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饱尝艰难困苦手掌是残损的
土地是破碎的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饱含着对祖国诚挚爱和深深的哀痛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饱尝艰难困苦饱含着对祖国诚挚爱和深深的哀痛 统领句 问题二:
诗人“摸索”到了什么?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国土正遭受日寇蹂躏手掌是残损的土地是破碎的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在狱中的想象触摸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嗅觉触觉与狱中生活形成对比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感觉诗人看到破碎的山河感到心寒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触觉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衰败的景象,表达出痛苦的内心。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用拟人的方法写出诗人的痛苦和山河的破败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海水的咸涩味作者称之为“苦水”,实则是作者内心的映照。雪峰黄河 水田荔枝花渔船冷得刺骨水夹泥沙 蓬蒿 憔悴 苦水 从北到南到处都有侵略者践踏的痕迹北方中原江南岭南南海一部分——
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消极的、冷色调的)问题三:
“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指敌后人民的抗日根据地,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辽远的一角—完整解放区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残损的手轻抚柔发手中乳 比喻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永恒的中国一部分——
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积极的、暖色调的)对比
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问题四:
“永恒的中国”应该怎样读?温暖明朗——热切期盼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沦陷区解放区灰烬血和泥太阳春 对比表达了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对祖国支离破碎的惨状无比痛心。像牲口一样活,像蝼蛄一样死。驱逐阴暗,带来苏生。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因为她是民族的希望。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课件20张PPT。戴望舒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的1942年。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诗人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掌握下列词语:
锦幛——精美鲜艳的丝织品。
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苏生——苏醒。
彻骨——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戴望舒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2年7月3日1. 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2.诗歌从内容上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3.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1.“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不仅仅指土地,而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北方—中原—江南—岭南—南海雪峰黄河 水田荔枝花渔船冷到彻骨水夹泥沙蓬蒿 憔悴苦水 从北到南到处都有侵略者践踏的痕迹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
感觉是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贴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诗人在这明朗、温暖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拓展延伸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沦陷区灰烬血和泥像牲口一样活,
像蝼蚁一样死。表达了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对祖国支离破碎的惨状无比痛心。 对比解放区太阳春驱逐阴暗,
带来苏生。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因为她是民族的希望。课堂小结课件16张PPT。2 我用残损的手掌1.字音字形zhàngxìngzhànzhéhāo憔烬lóuyǐzǎopéng悴2.词语积累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1)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
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锦幛:色彩鲜明华丽的幛。比喻美好或美丽。
(4)荇藻:荇菜和水藻,是水生草本植物,多浮在水面上或
生于水中。3.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诗集有《我的记忆》、
《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早期作品大都吟
咏个人的悒郁情怀和生活遭遇, 雨巷》、《我的记忆》等作品讲
究音乐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胧;后期诗作《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出反抗精神,情调趋向明朗。4.文意感知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首诗是作者在日寇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诗人以
“残损的手掌”象征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设想自
己用残损的手掌抚摸饱受践踏和蹂躏的祖国土地,表达了对灾
难深重的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诚的爱;通过对解放区的________,
表现了对解放区的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深情赞美要点 1诗歌的形象及表现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
感?
(1)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____________”、
“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等。
广大的土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
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
的变化。诗人先是________________,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
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凄楚忧愤
(2)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要点 2佳句品析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
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4) 那里是太阳,是春。
【要点提示】此题旨在通过对一些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要点 3写作特色 (1)运用幻觉和虚拟是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
象祖国广阔土地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
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
烈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深挚的情感。
(2)对祖国各地的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
岭南的荔枝花等。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
热爱之情。 (3)运用了对比手法。诗歌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
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
的热切盼望。 (4)诗中调动了多种感觉,如触觉、视觉、嗅觉、味觉等,
这些感觉经验的综合与联通,使诗人的幻觉世界立体地、鲜明
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爱
国之思与切肤的沦亡之痛。诗歌阅读之四:体味诗词传达的思想感情 体味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
面。题目一般要求分析全诗的思想感情或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
内涵,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答题要领 1.此类题目的答题要领主要有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
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
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表达、寄寓、揭露)
了……”。2.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思想感情 (1)思乡情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
等。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
(2)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
志的告白。如柳永的《雨霖铃》、白居易的《南浦别》等。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感身世
时事、叹节物变迁等。如王维的《山居秋瞑》、杜甫的《登高》
等。 (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
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等。如陆游的《书
愤》、辛弃疾的《京口北国亭怀古》、岳飞的《满江红》。
(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归隐闲居
等。如李白的《独坐静亭山》、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孟浩然
的《过故人庄》等。当然中考对古诗的思想感情的考查,一般比较简单,只要识记必考篇目的思想感情即可。(2011 年广东湛江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望
杜岳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必做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