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目录
一、单元复习目标
二、重要史实概述
三、知识梳理
四、阶段特征
五、时空坐标
六、单元知识体系
一、单元复习目标
主题: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二、救亡图存 ----中国社会各阶层挽救危局的努力
(1)通过学习,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通过学习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3)通过学习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
鸦片战争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战
1856—1860
1840—1842
甲午战争
1894—1895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
虎门销烟
1839年
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
邓世昌
黄海海战
义和团抗击
八国联军
社会变化
侵华事件
抗争事件
19世纪末
瓜分狂潮
救亡图存
开眼看世界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反割台斗争
资产阶级
中法战争
冯子材等抗法
1883—1885
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时期的资本主义阶段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二)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三)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救亡图存的努力
二、重要史实概述
1.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代表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17、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逐步确立起来,积极向海外进行殖民扩张,依靠海盗式掠夺、直接搜刮、贩卖奴隶、走私鸦片以及发动殖民战争;争夺海上霸权等暴力手段从亚洲、非洲、美洲掠夺大量财富,完成资本原始积累。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英国资产阶级一面对内加强阶级压迫和剥削,一面对外加紧发动侵略战争,开辟新的市场。
2.19世纪中期清政府统治概况。康雍乾盛世已然过去,政治上君主专制走向了顶峰,封建社会末世的许多弊端明显的暴露出来。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人口已经猛增至4.1亿,耕地面积的增加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长,各地普遍出现土地兼并、土地集中、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现象。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地主制经济稳定结构、小农自然经济的特点以及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使得少数地方出现的工场手工业难以冲破封建制度的藩篱。
3.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揭示了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对外扩张的结果,而清政府对世界形势浑然不觉,战败也是必然的。两次鸦片战争叙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眼看世界叙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反思。以唯物史观透视特定时空下的世界形势,理解中国步入近代社会艰难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与反思。
4.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自强、求富”的目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理论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变革运动。自1861年底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约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地方上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学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使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政府统治。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5.太平天国是中国进入近代以后爆发的一次伟大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巨大的农民战争之一。又是一次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关于按照人口多寡平均分配土地的相关表述,展现了太平天国要破坏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旧社会,希望达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7.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1)1840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4)1900年——1901年,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政府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主题一、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侵华活动。19世纪40--60年代
两次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侵华活动。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一)边疆危机: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安全遇到严重危机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三、知识梳理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侵华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边疆危机: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安全遇到严重危机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具有下述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高度发展,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为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业已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侵华战争
战争 原因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 战争 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蓄意挑起对华战争 《马关条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直接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侵略
开埠通商、获取特权、索取赔款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
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镇压革命
思想渗透
侵华方式
侵华目的的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市场的愿望。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
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欧洲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从战争的影响来看:战争带给中国的危害一次比一次严重。
侵华特征的变化
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势”
(1)赔款数量越来越多。
(2)割地面积越来越大。
(3)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由沿海沿江地区向内陆延伸。
(4)经济侵略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5)侵华方式上,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
1. 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
2. 列强在侵华的同时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主题二、救亡图存----中国社会各阶层挽救危局的努力
一、寻找国家出路的探索(第16课)
(一)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二)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17课)
(一)戊戌维新救中国
(二)挽救危亡之“灭洋”--义和团运动
中国近代前期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
背景 阶级属性 主张 结果 影响
抵抗派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被“惊醒” 地主阶级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未实践 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后,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农民阶级 有田同耕,平均分配;以法治国;平等外交;等 过于理想,与现实环境不符,未能实现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
背景 阶级属性 主张 结果 影响
洋务派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地主阶级中央与地方实力派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创办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维新派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资产阶级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1898年戊戌变法,但遭到顽固势力阻挠,失败 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前期救亡图存的主要特点
广泛性 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一致性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连。
层次性 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层次,即从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
继承性 各政治派别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曲折性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生产模式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与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生产力的质变 机器生产出现并逐渐发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国内外市场形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些虽然便利了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政策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到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单元小结
西方的冲击
中国的反应
鸦片战争,丧权辱国
开始沦落为半殖民地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丧权辱国
甲午战争惨败,丧权辱国
半殖民地化加深
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半殖民地基本形成
清廷无意改革;农民创建太平天国
洋务地主师夷长技,捍卫清政府
维新派变法改制,君主立宪
反清成为时代潮流
半殖民地完全形成
清政府腐朽充分暴露
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反清成为时代潮流
四、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政治 一方面近代列强发起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等受到严重侵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近代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斗争
经济 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出现,中国产生近代工业,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深受影响
文化 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等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时代趋势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侵略史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化
抗争史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以及爱国将领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救亡图存 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曾国藩等领导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戊戌变法等,这些探索都推动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也为后来的探索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五、时空坐标
六、单元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