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远古时期,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着众多的氏族、部落。战国时人记得“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汉朝时人则说黄帝、尧帝时天下就有“万国”。文献所载古人对于远古时代的记忆,与考古学家的推断是契合的。苏秉琦考察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六大区系丰富的资料,指出文化遗址的分布呈现着“满天星斗”的状态。费孝通指出:“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起点。”
我们考索的眼光不妨再放远一些。从“满天星斗”的天下万国到秦汉时代天下一统的大帝国的形成这中间经历了数千年之久。正是在这个时段里,大大小小的数以万计的氏族、部落正历经着融汇的历史进程,从“万家”到“一家”,这是上古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诸多氏族、部落融汇为中华民族的壮阔的历史进程。这个时期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大致有两个思路:一是将天下作为皇帝一家(或一人)的私产;二是将其理解为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后世称颂皇帝的臣工常从前一思路说话,而未昏庸的皇帝本人则多取后一思路。历来的有识之士强调“天下一家”是谓天下一统,唐儒杜佑说:“秦汉以降,天下一家,即岭南献能言鸟及驯象,西域献汗血马,皆载之史传以为奇物,复广异闻,声教远覃。”宋儒欧阳修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欧阳修和杜佑的说法一致认为“天下一家”,指的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惟有在此局面下,物品得以交流、士人可以平等参加科举考试。
天下诸邦国、部落对于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亦即我们所说的国家认同,是天下一家局面出现的前提;反过来说,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形成历经了诸氏族、部落之间漫长时段的相互融汇。在融汇的过程中,氏族、部落间的相互包容、理解、学习的进路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大势,此一历史发展大势,可以用“认同”进行概括。诸氏族、部落间的“认同”,以及对于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还有其他的“认同”,如对于观念的认同、先祖的认同、心理的认同、风俗的认同等也很重要,但却不是必要的。而国家认同,则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节选自晁福林《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国家认同》)
材料二: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节选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三: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越是艰险越向前。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难困苦,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
——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人人担当负责,个个尽心尽力,舍小家顾大家,汇小我成大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胸怀仁爱之心,践行互助之义,济人之困,解人之忧,抱团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渡难关。
——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为世界安危担当,为人类健康尽责,为团结合作聚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节选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举战国时人、汉朝时人、苏秉琦和费孝通的观点,说明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存在着“满天星斗”的“万国”。
B.称颂帝王的臣工常将“天下一家”理解为天下是皇帝一人的财产,而皇帝却认为“天下一家”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
C.天下一家局面的形成,是“国家认同”的结果,这种“认同”,是诸邦国、部落间的“认同”,是对中央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
D.白衣战士冲锋在前、普通人坚守岗位、八方支援物资,这些场景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杜佑和欧阳修的观点,意在表明天下一家指天下一统。这种局面有利于扩展见闻、远播教化、交流物品以及择取人才等。
B.材料二中说“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这里的“全世界”与材料一中的“天下”范围一样。
C.材料二中“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与材料三中面对疫情我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可见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一脉相承。
D.材料一论述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壮阔的历史进程”,材料二与材料三所涉及的主要事件也可以视为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一部分。
3.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这是天下是皇帝私产的观念的体现。
B.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统一天下,是中华民族融汇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分裂的战国而言是巨大进步。
C.材料三第一段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名言的引用,既让文本内容变得丰富,又让传统精神与当代表现相映生辉。
D.观念的认同、先祖的认同、心理的认同、风俗的认同等,在今天都不必要,我们重点还是要关注国家认同。
4.材料三中使用的一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试进行分析。
5.对于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上三则材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上那块河滩地
曹多勇
政德从村东出了庄,赶条牛,扛张犁,沿着淮河堤坝一直往东走,一直往东走。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四蹄迈得迟缓,远处里瞧还以为牛站在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着一张犁,侧斜着身子显得更向。犁是犁头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的暗裂纹,像老人脸上手上的皱纹皮。
政德是去犁村子东头的那半亩河滩地。
大河湾村的土地分两类,一类在淮河堤坝内,一类在淮河堤坝外。土地围在堤坝内,淮河水一般淹不掉。土地散在堤坝外,紧挨着淮河,一年里安安泰泰地能收一季麦子就算不错了,秋季天一般都荒着。就这还说的是老话,这些年,村里人一茬一茬地往城里跑了,连堤坝内的好地都懒得精心经管了,谁家还在乎堤坝外的那么一点孬地。看到地上长满的荒草,政德自言自语地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淮河水温温顺顺地躺在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去。“扑通”一声,政德把犁丢进河里,犁沉没河面,气泡一嘟噜一嘟噜的,欢快地往上冒。牛的两只前蹄站在河水里,两只后蹄留在河岸上,牛嘴急不可耐地探向河水,伸开舌头,一卷一卷,“哗啦、哗啦”喝进肚子里。
政德犁过河滩地,耙过河滩地,撒上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麦面饼,被政德精心制作好摆放在大河湾村东的淮河边。
河滩地种上后,政德在家拢共清闲七天。政德梦见河滩地跟他说话。
①河滩地说,黄豆种被土里的水分泡胀开,正在土里闹腾着呢。
河滩地说,黄豆种胀开芽伸出根须,正在顶着豆芽瓣往土外拱呢。
河滩地说,嫩黄的豆芽瓣正在急急忙忙地吐出头一片嫩叶片呢。
第八天早上,政德喜滋滋地扛着锄下河滩地锄黄豆去了。政德前后拢共锄了四遍,还要锄第五遍,黄豆的枝枝杈杈浓密地伸展开,锄头就伸不进去了。
政德没想到最后收锄回家会赶上一场大暴雨。这场暴雨“哗、哗、哗”猛足劲地下一阵子,过后留下另一场绵绵不断的细雨。
淮河水早挣脱河床的束缚,汹汹涌涌地涨开来。河滩地里已有一少半黄豆淹没在河水里。政德赤脚跑进黄豆地,那些淹没的黄豆还使劲地举着枝枝叶叶在河水中挣扎着。政德站在河滩地里,额头的皱纹疏朗着,错落有致地排列开,从他脸上瞧不出多少悲愤,世间万事万物于他都是一副洞悉的样子。这种局面,种黄豆的那天就隔着遥远的日子,他就瞧得一清二楚的了。
这种暴雨催促下的河水涨得快,落得也快。两天后,淹掉的河滩地能够重新耕种了。
②政德问犁,你说俺们是今天去种还是明天去种?
犁就摆放在屋墙角,像一个老人似的安睡着。
③政德问牛,你说俺们是去种黄豆还是去种绿豆?
政德这么问话,是拿不定主意,种黄豆是不是节令迟了,种绿豆是不是节令早了,眼下的节令正好落在种黄豆、种绿豆的空档里。
④牛在牛棚里安静地吃草,像是没听见政德说话,一副看透世间的老成相。
政德掐指算一算节令决定种绿豆。
又是半个月过后,淮河才真正暴涨起来。这一次,淮河做得干净利落,绝情又绝义,黄豆秧、绿豆秧一下都淹去。
这一年,政德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天已进腊月间。这期间,政德先后还种过两次绿豆,两次小麦。淮河水黄汤汤地赖在河滩地里进进出出就是干不了。河滩地经过河水浸泡几个月,现在晃晃荡荡的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河滩地更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
腊月里,政德荷着一把大扫帚,出村子往东行走在堤坝上。
政德脱下鞋“咔嚓、咔嚓”踩碎河滩地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陷过腿肚子,刺骨的寒气洪水似的一浪一浪往小腿肚席卷,往大腿席卷,往心口窝席卷。⑤政德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撒一截种子,再挨排排把种子拍进冰泥里。
这一次种的还是麦子。
政德手里的大扫帚不能停,一停,拍碎的冰泥一小会就凝结。政德知道种子拍进冰泥里也生不出芽,生出芽也会被冻死。
政德还是一截一截种上这块河滩地。
这天回家,政德连续喝下两碗姜汤,生发出一身汗,才躺床上睡下来,睡梦里的河滩地长出一地绿绿的麦苗,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睡梦里的政德一个劲地笑呀笑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村里人一茬一茬地往城里跑,政德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B.小说寓意深远,通过政德千辛万苦在河滩地种植作物,却一次次被无情地摧毁,写出了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农村与社会变革的激烈矛盾。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文中的“牛”和“犁”具有象征意味,“牛”和“犁”象征着农耕文化。牛和犁的“老”的特点,也是衬托人物的老,衬托主人公坚守的孤独。
7.下列对小说划线语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线语句①用拟人手法写黄豆在河滩地生根发芽的过程,表现出政德的渴盼和欣喜之情。
B.划线语句②、③“写夜晚政德和犁、牛的对话,写出了政德对农耕生活的无比热爱。
C.划线语句④运用拟人手法,以牛的洞悉世事来反衬政德的迂腐执拗。
D.划线语句⑤运用“拍”“撒”“拍”等动词对政德进行了细节描写,写出了政德耕种时的投入与认真。
8.有人说政德是中国的“圣地亚哥”,试结合文本,联系教材《老人与海》,比较二者的相同之处。
9.有人评价曹多勇的小说有一种“诗化的光辉”,请从作品语言的角度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今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而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材料二:
凡与敌战,士卒蹈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信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代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人至A暮B不来C起不食D而待之E明日早F令人G求H故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归”词义不同。
B.“会天疾风”与“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兼爱》)两句中的“疾”词义不同。
C.“以大信为本”与“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信”词义相同。
D.“参佐咸以贼众强盛”与“贼其君者也”(《人皆有不忍之心》)的“贼”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限定期限攻下原国,结果打了十天还没有攻克,就下令撤兵;从原国出来的士人说,再打三天就能攻下原国,但晋文公还是坚持撤兵了。
B.吴起遇见了老朋友,于是留他吃饭,老朋友暂时离开了,但答应将回来和吴起一起进餐。吴起等着老朋友吃饭,但老朋友没有马上回来。
C.魏明帝派遣二十万大军公开声讨蜀国,诸葛亮当时驻屯在祁山,他把精良武器装备都用在扼守险要之处。适逢部队换防,有些将士将要离开。
D.有人建议诸葛亮把换防下来的部队暂留一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但诸葛亮说,自己统兵打仗一向非常讲究信义,恪守信义的原则不可废弃。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4.材料中晋文公和诸葛亮坚守信用的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交河塞下曲
胡曾
交河冰薄日迟迟,汉将思家感别离。
塞北草生苏武泣,陇西云起李陵悲。
晓侵雉堞乌先觉,春入关山雁独知。
何处疲兵心最苦,夕阳楼上笛声时。
【注】①雉堞: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锯齿状矮墙,泛指城墙。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边塞诗简笔描绘了边塞特有的风光,整首诗歌笼罩着悲凉的情调。
B.颔联用典,以“苏武泣”和“李陵悲”凸显边关将士守土报国的忠心。
C.颈联写乌、雁比人先感知到大自然的信号,突出守边将士内心的苦楚。
D.尾联用夕阳下戍楼上的悠悠笛声收束全诗,诗意含蓄,耐人寻味,
16.胡曾在诗中塑造的汉将形象与高适《燕歌行》笔下的汉将形象不同,请简要分析各自的写作意图。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高适的《燕歌行》中“,”从视、听两个角度描绘了紧张危急、日夜难宁的征战生活。
(2)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正是磨练。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因为人外有人,我们需要像《论语十二章》所说的“,”来不断提升自我;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我们可以用《将进酒》中的“,”勉励自我。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和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地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18.下列句子中的“异常”,与文中加点的“异常”,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B.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C.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
D.风场异常变化导致海水长时间向岸堆积,也是造成局地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之一。
19.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分别以“它们”“它们”“我”作为开头,试将第三句也改为以“它们”开头的句子,可以适当增删词语,要求三句整体连贯通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关注社会交往中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心理学中,这种感知、理解、分享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被称作“共情”。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女性具有敏感、细腻等特质, ① 然而,这种看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大脑皮层》上的论文指出,女性在个人痛苦方面的共情能力确实比男性更强。男女在个人痛苦方面的共情能力差异,在大脑机制上也有所反映。其实,关于 ② 早在1983年,就有学者针对共情能力差异这一问题发表论文。然而,30年来的众多研究就这个问题给出了不少相互矛盾的结论。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就是,共情本身是个内涵复杂、维度多样的概念。想要探讨男女共情能力的差异,就必须 ③ 。
研究人员分析了招募的男女志愿者在问卷数据和磁共振成像数据上的差异,建立了统计学中的结构方程模型。根据行为结果表明,女性在个人痛苦维度上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男性,而且在其他共情维度上,男女并没有显著差异。脑影像结果表明,这一结果可能和男女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差别有关。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中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一种防手冻裂的药物)的故事:宋国有一家人善于研制不龟手之药,但他们世世代代却只是用它来做和漂洗丝絮有关的事儿,得到的价值也“不过数金”;后来有一天,有一位客人用百金买下了它的制作技术,用它来服务于吴越交战中受冻的士兵,由此得到的价值是“裂地而封之”。
世世代代以此为事,这是坚持俗见;不以此为事而以彼为事,这是突破俗见。
上述材料能给新时代的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B
2.B
3.D
4.作用:解释说明。对前面抗疫时期展现的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进行具体阐释,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这些精神品格的内涵。
5.①中华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历经融汇,有国家认同的传统,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我们应秉持这种传统,积极参与全球合作,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②中国人民具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精神品格,在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要发扬这些精神,克服困难,为全球发展贡献力量。③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从 “站起来” 到不断发展,应将自身发展与世界联系起来,以天下一家的胸怀,促进世界和平与自由,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文言文阅读
10. C E H
11. C
12. C
13. (1)我与士兵们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是不会做的。(2)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14. 晋文公坚守信用,原国和卫国的人听闻他的守信之举后归降了他;诸葛亮坚守信用,换防的士兵愿意留下来战斗,出征的士兵奋勇杀敌,蜀军以一当十,大败魏军,杀了张郃,击退了司马懿。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 B
16. ①胡曾诗中汉将思念家乡、厌倦战争,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②高适《燕歌行》笔下的汉将恃宠轻敌、荒淫失职,导致战争失败,表达了对将领腐败无能的批判和对士兵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复杂。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1)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 C
19.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草的阴影比作鱼群,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草阴影在暮色中整齐有序延伸的状态,富有动态美,使画面更具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荒野景色的喜爱与惊叹。
20. 它们难道是因为我是这片荒野中唯一的人类身影,才如此悄然地靠近吗?
21. 根据行为结果,女性在个人痛苦维度上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男性,并且在其他共情维度上,男女并没有显著差异。
22. ①所以女性共情能力更强;②男女共情能力差异的研究;③明确共情的具体内涵和维度
六、作文
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