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8 22:3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西安交大苏州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可谓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自不待言。“君子”一词,在《孟子》中出现82次、在《荀子》中出现了304次,其推波助澜,可谓不遗余力。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尚贤》);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三十一章》);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的认同和称许。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其中广为人知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概括。
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在此后中华文化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礼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当今社会尽管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像血液一样涌动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聚焦之点和闪光之源,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圣徒、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力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并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新君子群体”产生。新君子群体通过推广“六经”,强调仁爱精神,播下了人文思想的种子。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
当然,君子毕竟是楷模、典范和高标,做个君子自然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当然,对于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哪里有君子的身影,哪里就播撒了君子文化的种子。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一些人因为与世俗生活完全同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半人”。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或者说,不少人不过是一次性活着,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培养新一代有操守、有担当、有襟怀、有胆识、有雅趣的新君子,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悲悯情怀、生命意识和人文素养。传承君子文化的优良基因,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失去了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构思和传布儒家学说的时候,改造了“君子”概念的内涵,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B.“君子”概念的内涵经孔子的改造不断丰富,很多学派虽然与孔子的主张不同,但对君子人格也表示认同赞许。
C.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使“君子”从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被儒家推崇的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而成为济世的高标。
D.有人认为,君子是百无一用的文弱书生,是腐儒书生的代表,缺乏血性和勇武,这是对“君子”的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往今来,君子人格对人们影响深远,它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认同和尊崇,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君子文化。
B.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做人做君子已成为我们的祖训,至今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奉为自己做人行事的信条。
C.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D.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才使得当下的君子文化日趋衰落,所以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3.结合材料,下列说法中属于“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A.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B.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C.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上的异同。
5.材料二作者认为“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请结合两则材料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行行重行行
汤成难
如果我和母亲每天不把父亲从地里拔上来,父亲就要栽进地里了。他终日劳作,两条腿深深插进水田,那把与他形影不离的铁锹像是从身体里长出的另一只手臂。
我去地里喊父亲回家,说是喊,其实是不用嘴巴的,那时候我还是个货真价实的结巴,所有的字词在我嘴里冰冻着,缠绕着,黏连着,却不肯离开口腔。
我们家在小官庄的最边上,门前的河将我们与村庄阻隔开来。河堤是唯一能到达外面的途径,但河堤又窄又陡,一点路的样子都没有。
父亲拿着铁锹,把力气全部用来对付门前的这条路。他全神贯注,甚至整个人都陷入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
这年初夏,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那时农忙刚刚结束,最后一粒麦谷归仓,最后一株稻秧也插进地里。①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一向沉默的父亲对我们说。
他扛着铁锹走了。我们也不知道父亲要去哪里,母亲说父亲去外地挣钱,供我和哥哥继续读书。哥哥觉得父亲是偷偷学手艺去了,只有我坚定地认为父亲是去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
快要秋收了,父亲回来了。父亲这一趟带回了两样东西,他先是从衣服的内衬口袋掏出一个报纸卷,郑重而抖索地把报纸一层层打开,是一支毛笔。
父亲带回的另一样东西,是一条山路。我听哥哥说,父亲这几天一直在忘我地修路。山路只有短短的一小截,与河堤的长度差不了多少,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走上去,虽然比原来的路高出几分,却令人感到怪异,用我后来学到的词语形容,就是太“崎岖”了。
父亲并没有因此罢休,他扛着铁锹一遍遍在上面修着。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父亲喃喃地说着。我们不知道父亲原本要带回来的路是什么样子?那时我所有的兴趣和注意力全部落在父亲送的那支毛笔上。
我忘我地写字,就像父亲忘我地修路一样,我感到一股神奇力量操纵着这支毛笔,父亲手里的铁锹,是不是也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操纵着呢?我在学校的教室和走廊上画满了画,校长向父亲控诉了我的“罪行”,父亲顺着校长指给他的方向看了片刻,突然,笑了。画得还蛮好看的,父亲说着,嘴唇形成的那根直线正缓缓向两侧延伸。
那年寒假我就被父亲送到何二家学写字了。
撒完肥,父亲又走了,他去了城里。听哥哥说,这一趟,父亲走了很多街巷,城里的路泛着奇异的光亮。父亲被那样的路迷惑了,他对城里的路颇有好感,不管哪一条似乎都能引领人们快速走到终点。
父亲在麦子熟时又回到地里,这次他带回一条属于城里的路。那是一截由砖块、石子铺成的路,路面坚硬,除了几粒松动的石子,看不到任何杂草的出现。它平整宽阔,的确是一条好路的样子,可是,与我们这儿的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不愿走上去。父亲感到难过、生气和不安,他花两个晚上将它敲得粉碎。
何二不肯再教我写字了,他说这样下去就是误人子弟。这年秋天,父亲就送我到先生家学画了。
一到先生家我就喜欢上了这里,先生有个书房,一张阔大的红花梨桌,②笔筒里插着大大小小的毛笔,笔尖朝上,像若干个舌头,欲言又止。
墙上挂着一幅画,父亲走到画前,怔怔地立着,画上林泉丘壑,溪清水浅,一条用花青着色的路隐隐向前——③父亲突然抬起手,紫薯一样的粗糙手指落在画上,迟疑着,怯懦着,手指沿着花青色路面小心翼翼地向前滑移。
去先生家要花大半天的时间,为了能在先生家多学会儿,父亲用铁锹为我修了一条路,早晨的阳光使身体微微出汗,一条轻描淡写的路指向西边。这样,一来一回就省下五十分钟。
这年冬天,父亲又出了一趟远门。父亲大概去了北方草原,他带回了一条奇怪的路,枯草与泥土交织。哥哥说父亲对路有一种魔怔,不过,那条路并没有使用多久,几天后就被父亲铲去了。他又将路恢复到田埂的样子。
就是那时,父亲的腿坏了,膝盖向下的部分,连同脚,都变成紫色。没有可以走路的腿,父亲陷入巨大的悲痛和沮丧之中。那段时间,门前的路又回到田埂的模样,但比从前结实板匝多了。④一条路也会成长,也会逐渐懂事。
我住校读初中的那年,父亲突然不见了。
对于父亲的消失不见,众说纷纭,但我更愿意相信哥哥说的,父亲是去找路了。父亲的突然离开是我们兄妹俩心中隐隐的痛。哥哥毕业后去了长江边上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有一年暑假我去看他,只见哥哥正扛着铁锹从大坝上下来,那一刻,我突然百感交集。
我也如父亲所愿,成了一个拿毛笔的人。有媒体评论我的山水画里充满故事。
不久前,城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书画展,角落里有一幅画吸引了我,清浅涓流旁蜿蜒着一条路,路向前方延伸,一直隐没在远处的山林中。路上画有一个人,不太起眼,只见背影,正向前方走去。我将脸贴近,怔怔地看着,这才发现那人卷着裤管,光着脚,膝盖以下是淡淡的紫褐色。
我抿着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嘴唇形成的那根直线正缓缓向两侧延伸。我注视着那个远去的背影很久,很久,仿佛送别。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锹既指向父亲的农民身份,又是父亲找路修路的工具,也为远行的父亲带来勇气和力量,还暗示着父子之间的传承。
B.父亲总在农闲时候外出,在农忙时节回来。这说明父亲对土地的看重,突出父亲的责任感,同时让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C.“行行重行行”意为行走不止,既与父亲不断远行的情节相扣合,又突出父亲的性格特点,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D.本文与《百合花》相同,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父亲找路的故事经常通过哥哥的口转述给“我”,使小说更有代入感。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以问句的形式表现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困境,又折射出父亲经过反复思考后的内心渴望。
B.句子②使用比喻手法,突出毛笔是“我”内心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也与前文“我的结巴”相呼应。
C.句子③刻画了父亲看书画时的反应,可以看出父亲对“路”的痴迷,也表现出他对女儿学画画的重视。
D.句子④意蕴丰富,表面上在写路,实则是写人,暗示“我”在父亲的呵护与现实的悲痛下逐渐成长。
8.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处都说“嘴唇形成的那根直线正缓缓向两侧延伸”,表达的意味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路”意蕴丰富,既有理想主义色彩,又有现实性和悲剧性。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大学》)
材料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节选自《大学》)
材料三: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节选自《中庸》)
【注】①谦:通“慊”,满足。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序号写在答题线上。
小人A闲居B为不善C无所D不至E见君子F而后厌然G掩其不善H而著其善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格物”,格,至也;物,犹事也。指对事物内在本质进行探究,进而推究事物的原理,开启智慧。
B.庶人:泛指无官爵平民;百姓。周代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也就是庶人。
C.“人之视己”中“之”意为“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中“之”的用法相同。
D.“肺肝”比喻内心,与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中“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肝肺”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三纲”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由己及人、由“小我”到“大我”的完整体系。
B.材料一中提到的“八条目”被称为“内圣外王”,是实现“三纲领”的步骤和过程,有先后本末之分。其中“正心”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C.材料二提出君子在独处的时候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更不能欺骗别人,因为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
D.材料三中提出“诚者”是天道属性,是由圣人来体现,但文章强调并非只是圣人之道,只要愿意付出成倍的努力,便能以勤补拙,进而获得成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4.结合材料,用自己语言概括如何才能达到修身之“诚”。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塞上曲(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采用了问答和复沓的艺术形式,唱响了雄浑的远古战歌。
B.第二首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切入,运用多种意象刻画了战场的荒凉。
C.第二首颈联写幽并客共赴沙场建功立业,笔端饱含诗人感佩之情。
D.同样是反映战争,两首诗分别呈现出矫健爽朗和肃杀苍凉的风格。
16.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读书人要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脊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经指出“,”。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用白描手法简约生动地勾勒出词人四处奔波、生活艰难、仕途坎坷、心力交瘁的形象特征。
(3)在古诗文中,古人常借饮酒排遣自己的愁绪,比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图书馆作为收藏保管书籍及其他纸质文献资料的重要建筑,被视为知识的宝库和文明的殿堂。图书馆门口延伸至主入口的“知识的阶梯”,让前来求知的人们难免多费些腿脚,望“阶”兴叹。其实,抬高的入口加上费膝盖的台阶,并非建筑设计师们的刻意刁难。
为了馆内空间的合理配置,一些图书馆选择将内部业务房间设在底层,利用架高的主层,将内部工作空间与一般读者使用的空间隔离开,实现不同使用人群的分离,避免相互干扰。有的图书馆会选择将密闭书库放在建筑的下部,处于半密闭或者全密闭的状态,这样做有利于书库防尘,同时传热和散热少,室内微环境较为稳定、凉爽、干燥。
①不仅图书馆能满足特定的需求,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造。②作为文化建筑的一种,图书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社区、学校的文化窗口。③阶梯搭配主楼体的设计从视觉上产生庄重感,可以增加图书馆的象征性功能。④许多高等院校往往将庄严肃穆、气势雄伟的图书馆放在校园突出的位置,借助特定的建筑设计,成为校园的地标。
“书山有路勤为径”,来都来了,爬个五六七八九十级台阶问题也不大吧!
18.材料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简析画横线句中6个数字连用的表达效果。
20.文中“望‘阶’兴叹”一词是“望洋兴叹”的仿词,你认为仿得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老子眼里,水性有三:柔和、处下、变动。水,是柔顺温和的代名词。天上月光似水,人间柔情似水。它滋润山原,灌溉田畴,养鱼鱼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满大地的血脉,哺育着一切生命。与柔和联袂的,是善“处众人之所恶”。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 ① 。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 ② ,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态容纳百川。“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和、处下,为水的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 ③ ,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以水喻道,透视人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红线。全文静水流深,体大思精,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似可作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根据上述文本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老子“以水喻道,透视人生”的三条至善之道,每条不超过10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同学写作时喜欢引用古诗文,如以“大风泱泱,大潮滂滂”铺排开篇,以“君不见”引出事例,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鼓励创新,用“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激励奋进……这样写有时能为作文增添文采;那么,多引用古诗文是否能让作文更好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
  2.A
  3.A
  4.相同点:都强调了君子人格及君子文化的重要性、影响力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都提及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对其的传承与弘扬。不同点:材料一重点阐述君子人格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各学派认同以及在不同阶层的影响,君子概念的发展演变等;材料二则侧重于阐述君子文化在春秋时期的转变、君子的内外在要求、君子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当下推行君子文化的相关情况等。
  5.①大众受教育程度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使人们更有能力理解和接受君子文化;②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中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仍被奉为做人圭臬,有深厚的群众基础;③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魂,对个人的成长和精神传承有重要意义,当下社会需要君子文化来矫正精致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现象,重塑人文精神信仰。
  6.B
  7.B
  8.同: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愉悦、欣慰。异:第一处是父亲看到 “我” 被校长指责画画却认为画得好看时的欣慰,包含对 “我” 的喜爱与鼓励;第二处是 “我” 在看到书画展中疑似父亲背影的画时,因回忆起父亲、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与爱而产生的感动与欣慰,同时有对父亲的思念与敬意。
  9.①理想主义色彩:父亲不断寻找和修筑不同的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对子女成长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我” 在父亲为自己修筑通往先生家学画的路后走上艺术道路,路成为理想追求的载体。②现实性:父亲修路的过程反映出家庭所处环境的艰难,如门前无路的困境,以及他为改善家庭状况、供子女读书而努力,路是现实生活需求的体现。③悲剧性:父亲最终腿坏了,无法再继续修路和远行,他的理想追求因身体原因受阻,而 “我” 虽实现了父亲期望的部分目标,但父亲却消失不见,路的变化暗示着人物命运的无奈与悲哀,充满悲剧色彩。
  二、文言文阅读
  10. C E F
  11. A
  12. B
  13. (1)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2)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14. ①要做到不自欺,使内心喜好与外在表现一致;②君子独处时要谨慎,使内心的真诚自然流露于外表;③要遵循天道,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方式,不懈努力,择善而固执,以达到诚的境界。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 C
  16. 《无衣》表达了同仇敌忾、积极参战的态度,诗中通过 “与子同袍”“与子偕作”“与子偕行” 等语句,展现出战士们团结一心、奋勇向前、共赴国难的决心和昂扬斗志;《塞上曲(其一)》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告诫,诗中描写战场的荒凉萧索,“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写出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的艰辛,“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则告诫人们不要只追求表面的荣耀而轻易投身战争,要对战争有清醒的认识。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尘满面,鬓如霜。(3)示例: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 ①句 “不仅图书馆能满足特定的需求” 语序不当,应改为 “图书馆不仅能满足特定的需求”;④句成分残缺,应在 “借助特定的建筑设计” 前加上 “图书馆”。
  19. ①强调台阶数量多,突出图书馆入口台阶给人带来的不便感受;②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表达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面对众多台阶的无奈与感叹。
  20. 仿得好。理由:“望‘阶’兴叹” 是根据 “望洋兴叹” 仿造的词语,“阶” 字准确地指出是面对图书馆的台阶而发出的感叹,既保留了原成语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无奈之意,又巧妙地结合了文本情境,使语言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能让读者迅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因台阶而产生的情绪。
  21. ①独爱卑湿低下处;②水之变动不争;③倘若没有水的变动。
  22. 因为水柔和滋润万物,所以人应心怀善念;因为水处下而不争,所以人应谦逊低调;因为水因机而动,所以人应顺势而为。
  六、作文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