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复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复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1-28 23:4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复习2024--2025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一、选择题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或典故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火烧赤壁 C.死灰复燃 D.百炼成钢
2.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  )
A.氧化钙、消石灰、CaO B.氯化氢、盐酸、HCl
C.碳酸钙、熟石灰、CaCO3 D.氢氧化钠、烧碱、NaOH
3.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切实可行的是(  )
①用酚酞试液鉴别NaCl溶液和盐酸. ②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③用燃烧的木条鉴别空气和二氧化碳 ④用水鉴别NH4NO3和CaCO3固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4.浓盐酸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pH变小 B.溶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C.溶液的质量增加 D.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5.除去下列溶液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溶液 杂质 试剂和方法
A 滴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B 滴入适量溶液、过滤
C 加入过量的、过滤
D 滴入过量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6.小陈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酸碱中和”实验,并用酚酞为指示剂,实验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
A.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点a所示溶液中含两种阴离子
C.实验过程中溶液共呈现三种颜色
D.若将点b所示溶液与碳酸钠混合不会产生气泡
7.打开浓盐酸试剂瓶,发现瓶口出现“白雾”。已知盐酸中含有水分子、氢离子和氯离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①③④均能说明白雾中含有氢离子
B.②能说明白雾中含有氯离子
C.③换为浓硫酸在试纸上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D.④能说明白雾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8.右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Cl-
D.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分子
9.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个转化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
10.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oa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b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
C.c点溶液的pH>7 D.x值为106.0
二、填空题
11.按下列要求,从①烧碱、②盐酸、③热石灰、④大理石中选出适当的物质:少量存在于胃液中,以助消化的是   ;可用于砌砖、抹墙和降低土壤酸性的是   ;固体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有强烈的腐蚀性的是   作为矿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且可用于建筑材料的是   (均填写序号)。
12.酸碱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是多代科学家不断探究和研究的结果。
材料一: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所有的酸都是含氢化合物,其中氢原子容易和金属产生气体。能和酸反应生成盐的是碱。
材料二:1887年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叫碱。
材料三:1923年,布朗斯特提出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且酸碱有如下关系:酸碱。
材料四:同年,美国路易斯提出酸碱电子理论,从结构的性质来区别酸碱,把类似如下的反应也看作酸碱反应:。该理论使酸碱理论摆脱氢元素的束缚。
(1)李比希观点中的氢原子和金属产生气体的反应,比如,请写出不能和稀硫酸反应的两种金属   。
(2)按照酸碱电离理论,不能算是酸,原因是   。
(3)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对酸碱理论分析合理的是____。(可多选)
A.根据李比希的观点,可以归类为碱。
B.能够接受质子变成,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属于碱
C.所有的酸碱理论都认为氢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D.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任何一种酸失去质子就能成为碱。
E.酸碱电子理论是酸碱电离理论的补充,缩小了酸和碱的范围。
13.某兴趣小组利用U形管设计实验装置。
(1)甲组同学设计如图1 所示的装置探究 CO2和 NaOH 溶液能否反应。乙组同学向甲组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甲组同学指出这不能作为判断氢氧化钠与CO2发生反应的证据,原因是   。乙组同学经讨论后认为向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   溶液,才能达到实验目的。
(2)丙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将干燥的氧气从导管a通入,使氧气充满U型管,一段时间后观察三处铁丝的现象。
①为确定U形管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②小组同学通过比较   铁丝(填编号),得出纯铁丝不易锈蚀的结论。
14.将12.9克和固体混合物完全溶于水中形成溶液,再将75克溶液分5次加入该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加入溶液质量/克 15 15 15 15 15
生成沉淀的总质量/克 3 m 9 10 10
求:
(1)表格中m的数值是   。
(2)溶液中完全反应是在第   次实验。
(3)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0.1%)
(4)请画出上述过程溶液中质量的变化图   。
三、实验探究题
15.在学习"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通过实验知道把酸和碱放在一起会生成盐和水,通过课本活动已证实有盐生成,但能否通过实验证明有水生成呢?
【设计实验】老师上课时取无水硫酸铜、冰醋酸(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小资料】冰醋酸(无水醋酸)是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1)实验甲、乙的实验目的是   ;
(2)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原因是   ;
(3)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   。
16.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1)该牙膏摩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其它成分遇到盐酸时无气体产生。
(2)碱石灰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略去)测定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取10.0g样品,加入足量盐酸。
依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C中观察到有沉淀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都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写出实验过程中通空气的目的   。
(3)【解释与结论】将C中产生沉淀通过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测得沉淀质量为3.94g,求得牙膏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4)【反思与评价】 若撤除装置A,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四、解答题
17.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首先发明火箭这一事实被世界所公认。宋朝时的爆竹、明朝时出现的“火龙出水”火箭是近代火箭的始祖。明朝的万户进行了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如图甲) ,成为载人飞行先驱。
材料二: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如图乙) 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材料三:现代火箭的飞行原理与万户的升空试验原理基本相同。现代火箭大多是利用喷气发动机(如图丙)升空的,而喷气发动机是利用燃料在燃烧室中燃烧,燃气经喷管向后高速喷出,从而获得向前的动力。
(1) 爆竹被点燃时,爆竹发生了   变化。 (填“物理”或“化学”)
(2)如图甲,万户升空试验所用火箭的燃料为“黑火药”,黑火药爆炸的原理为: 从物质的分类看X 属于   ;从化肥类型的角度分析,反应物硝酸钾属于   肥。
(3)如图乙,火箭上升过程中将燃料燃烧释放出的内能转化为火箭的   能。
(4) 若万户升空后有一段时间处于匀速上升状态,则此时间段内他的机械能是   (填“不断增加” “不断减小”或“保持不变”)
18.在用盐酸和氢氧化钡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度变化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根据此变化曲线,你认为实验操作是将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是a克时,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   色,此时溶液中溶质是   。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需写出计算过程)
19. 为测定某镁矿石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了5g该镁矿石粉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除杂,得到只含有MgSO4和H2SO4两种溶质的混合溶液100g,将该100g混合溶液放于烧杯中,然后取40g氢氧化钠溶液,分4次加入到盛有100g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g 10 10 10 10
烧杯中生成沉淀的总质量/g 0.29 0.87 1.45 1.45
请计算:
(1)100g混合液中硫酸镁的质量。
(2)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3)在下图中画出反应过程中溶液中镁元素的质量随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变化曲线,并在坐标轴上标出相应的质量。
20.小柯用过量的稀盐酸溶液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后 (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和酸反应) , 得到了含有 HCl 和 CaCl2的混合溶液。为了探究该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他又进行如下实验:取100 克混合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观察并记录相应数据,结果如图1 所示。
(1)小柯发现碳酸钠溶液与混合溶液反应时存在多步反应,则a 曲线涉及的化学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是   。
(2) 求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3)如图2表示原混合溶液中离子的分布情况,当所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120克时,所得溶液中相关离子数量关系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 。
A.
B.
C.
参考答案
1.A
2.D
3.B
4.D
5.C
A、氢氧化钠会与稀盐酸先发生反应,故A错误;
B、氯化钡与硫酸钾反应会生成氯化钾,引起新的杂质,故B错误;
C、碳酸钙不与氯化钙反应,可以与稀盐酸反应,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逸出,故C正确;
D、过量的硝酸银会成为新的杂质,故D错误。
6.B
A、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是向将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A错误;
B、从图像可以看出,a点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反应,故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因此点a所示溶液中含两种阴离子,即氢氧根离子和氯离子,故B正确;
C、从图像看出,溶液分别呈碱性,中性和酸性,酚酞遇碱性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不变色,因此实验过程中溶液共呈现两种颜色,故C错误;
D、从图像看出,b点的pH小于7,说明盐酸已经过量,故溶液中含有氯化氢溶质,故若将点b所示溶液与碳酸钠混合,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会产生气泡,故D错误;
7.C
A、①中表面皿出现红色,③中表面皿上的pH试纸变红,均能说明白雾显酸性,即白雾中含有氢离子,故A正确;
B、②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氯化银沉淀,能说明白雾中含有氯离子,故B正确;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具有挥发性,③换为浓硫酸,在pH试纸上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故C错误;
D、④中涂有氢氧化钠和酚酞溶液的表面皿显红色,一段时间后由红色变为无色,能说明白雾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故D正确。
8.C
A、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反应后溶液中的H+和OH-没有剩余,溶液呈中性,此项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此项正确;
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Na+和Cl-和H2O,此项错误;
D、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为中和反应,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此项正确。
9.C
①Cu与O2反应可以得到CuO,CuO与H2SO4反应可以得到CuSO4,CuSO4和铁反应可以得到Cu和硫酸亚铁,故①每个转化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
②中过氧化氢不能一步生成氢气,故②不可以;
③中Fe(OH)3无法一步转化为Fe,故③不可以;
④中碳酸钙高温煅烧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④每个转化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
因此①④每个转化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
10.B
11.②;③;①;④
少量存在于胃液中,以助消化的是盐酸,故答案为②;
可用于砌砖、抹墙和降低土壤酸性的是熟石灰,故答案为③;
固体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有强烈的腐蚀性的是烧碱氢氧化钠,故答案为①;
作为矿物存在于自然界中,且可用于建筑材料的是大理石,故答案为:④。
12.(1)Ag、Cu
(2)电离出的阳离子不都是氢离子
(3)A;B;D
13.(1)无论是否反应,溶液均变红色(均呈碱性);氯化钙溶液 /氯化钡溶液
(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若复燃,则已经集满;②、②③
(1) ①甲组同学指出这不能作为判断氢氧化钠与CO2发生反应的证据,原因是: 无论是否反应,溶液均变红色(均呈碱性) 。
②乙组同学经讨论后认为向实验后左侧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加 氯化钙溶液 /氯化钡溶液 溶液,才能达到实验目的。
(2)① 为确定U形管已经充满氧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处,若复燃,则已经集满 。
②探究纯铁丝不易腐蚀的实验中,要保证水和氧气的因素相同,只改变铁丝种类,故选②③。
14.6;4;82.2%;
(1)由题意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一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3克沉淀,第二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只要碳酸钠没有完全反应,理论上也应该生成3克沉淀,第三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9克,说明第二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后碳酸钠仍然没有反应完,生成沉淀的质量为3克+3克=6克,因此表格中m的数值是6。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和第一问的分析,第一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3克沉淀,第二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共生成6克沉淀,第三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共生成9克沉淀,即每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都会增加3克沉淀,在第四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后生成的差点质量为10克-9克=1克,说明第4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后溶液中完全反应。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加入氯化钙溶液后,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一共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10克,设固体混合物中质量为,则有:
由解得
则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
答: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约为82.2%。
(4)根据第(3)小题的计算样品中原有氯化钠的质量为12.9克-10.6克=2.3克,往样品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会不断增加,当第四次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的时候碳酸钠完全反应,即第四次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达到最大值,设生成10克碳酸钙沉淀时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则有:
由解得
则最终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2.3克+11.7克=14克,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每加入15克氯化钙溶液生成3克碳酸钙沉淀,那么一共生成10克沉淀,需要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即加入50克氯化钙溶液碳酸钠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达到最大,样品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生成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变化为一条直线,以加入的氯化钙溶液的质量为横坐标,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纵坐标,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方法,在坐标图中可以确定两点(0,2.3)和(50,14),在横坐标为50之后为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因此在样品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过程溶液中质量的变化图为

15.(1)证明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不含水
(2)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试管干扰实验
(3)试管丙中的硫酸铜变蓝色,试管甲乙中的硫酸铜不变色
(1)实验时,甲、乙实验设计目的是:作对照,验证无水乙酸和氢氧化钠均不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2)装入试剂后迅速塞紧橡胶塞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试管干扰实验。
(3)实验经过改进后,通过实验中甲、乙不变色,丙中固体变蓝色,表明无水乙酸和氢氧化钙固体反应产生了水。
16.CO2+Ba(OH)2=BaCO3↓+H2O;将B装置中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氢氧化钡溶液中;20%;偏大
(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Ba(OH)2=BaCO3↓+H2O;
(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残留在装置内,因此需要通入空气,确保内部二氧化碳可以全部被吸收,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该沉淀为碳酸钡,而碳酸钡中碳元素来自于碳酸钙,设碳酸钙质量为x,则:x××100%=3.94g××100%,解得x=2g,×100%=20%;
(4)若撤除装置A,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进入到C中,被氢氧化钡吸收,所以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17.(1)化学
(2)盐;复合
(3)机械
(4)不断增加
(1)爆竹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气体,生成了新物质,即发生化学变化;
(2)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可知,反应前钾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X中,反应前硫原子是1个,反应后应该是1个,包含在X中,反应前后氮原子都是2个,氧原子都是6个,物质X的化学式是K2S。由于X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因此属于盐。
反应物硝酸钾同时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
(3)图乙,火箭上升过程中将燃料燃烧释放出的内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
(4) 若万户升空后有一段时间处于匀速上升状态, 此时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则动能不变;质量不变,高度增大,则重力势能增大。根据“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可知,它的机械能增大。
18.(1)盐酸
(2)蓝;BaCl2、Ba(OH)2
(3)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BaCl2质量为x
2HCl+Ba(OH)2=BaCl2+2H2O
73 208
20gx7.3% x
x=41.6g
(1)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说明溶液呈碱性,为碱溶液,所以实验操作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是a克时,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此时说明盐酸和一部分氢氧化钡溶液反应,氢氧化钡溶液有剩余,此时溶液中溶质是Ba(OH)2和BaCl2。
19.(1)解:设MgSO4的质量为x
解得x=3g
(2)解:加入10g NaOH溶液,恰好生成的氢氧化镁的质量为:0.87g-0.29g=0.58g
设10g NaOH溶液中NaOH的质量为y
解得y=0.8g
则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则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 。
(3)
20.1)复分解反应
(2)27.75%
(3)B
(1)a曲线为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且相互交换成分,因此为复分解反应;
(2)根据图片可知,生成沉淀碳酸钙的质量为25g,
设所取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的为x,
Na2CO3+CaCl2=2NaCl+CaCO3↓
111 100
x 25克

解得:x=27.75g;
则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3)根据图2可知,原溶液中氯离子个数为10格,氢离子为5格,钙离子为2.5格,没有钠离子。
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当加入100g碳酸钠时,反应结束,则此时氢离子个数为0。
和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为:200g-100g=100g,加入120g碳酸钠溶液时,与其反应的只有20g,
则剩余钙离子的个数为:;
在氯化钠中,氯离子和钠离子的个数比为1:1,即完全反应时,钠离子的个数应该为10格。
当加入120g碳酸钠溶液时,其中钠离子的个数:,如下图所示:
故选B。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