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七上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田氏代齐
【自主探究】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分工更加细密。
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
出现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田氏代齐
各国注重兴修水利——秦国的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是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田氏代齐
灌溉
防洪、水运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田氏代齐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田氏代齐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田氏代齐
二、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韩赵魏
1.形成标志:
二、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2.战国七雄:
齐
楚
燕
秦
赵
魏
韩
二、战国七雄
东南西北上中下
齐楚秦燕赵魏韩
二、战国七雄
战国铜壶
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叫声老大就放过你!!!
灭你就要灭你,叫爸爸都没用
争霸
兼并
3.战国性质:
二、战国七雄
材料一: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材料二:
时期 战役 交战双方 双方兵力 持续时间 伤亡人数
春秋 城濮之战 晋VS楚 8--9万 1天 约2万
战国 长平之战 秦VS赵 40--50万 3年 约60万
4.战国特点:
参战兵力多
持续时间长
伤亡大
数据来源:《中国战争史(一)》《战国史》
规模大
壹·大国形势之变——战国七雄
5.著名战役: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
减灶之计
围魏救赵
孙膑-齐 VS
庞涓-魏
白起-秦 VS
赵括-赵
二、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
兼并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赵括)
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
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三、商鞅变法
1.背景:
一位奴隶主的烦恼:
铁犁牛耕的推广,大量开垦荒地,我的私田越来越多,可得让这些奴隶抓紧干活。可是他们经常怠工、逃跑、还砸坏我的铁农具,虽然我也杀了几个,可是没什么效果,这严重影响了我的收入,怎么能让他们有生产的积极性呢?
放宽对奴隶的人身自由限制、出租土地,定期收取地租
奴隶主
将大量新开发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封建地主
租种地主土地的人
农民
奴隶
奴隶制社会解体
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三、商鞅变法
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秦国商鞅变法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三、商鞅变法
2.概况: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秦孝公
招贤纳士
人才引进、前程无忧
我来试试
商鞅,又名卫鞅,公孙鞅
性质:封建性质,代表地主阶级
3内容
内容 作用/影响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最体现变法性质,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和封建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有利于强兵
加强中央集权
富国
强兵
提高劳动积极性,经济发展
方便税收和商贸
三、商鞅变法
4.影响/意义
三、商鞅变法
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富国强兵)
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阿旁宫赋》
战国后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假设你身处在商鞅变法时期,小组选择身份,讨论你们对颁布的这些法令有何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合作讨论
新兴地主
军队士兵
平民百姓
旧贵族
各阶级的态度
三、商鞅变法
三、商鞅变法
三、商鞅变法
6.启示:
“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从中有什么启示?
启
示
三、商鞅变法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支持;
(3)商鞅取信于民,公正无私,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改革能促使社会进步、国家强大。
改革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层层阻力。
三、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奴隶制度瓦解
封建制度形成
封建社会
【铁器时代】
随堂训练
1.《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D
随堂训练
2.《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统一度量衡 B.奖励耕织 C.废除井田制 D.按功授爵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