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综合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综合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1-29 15:1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 )属于人工水域。
A.山涧 B.鱼塘 C.黄河
2.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 )。
A.消化 B.运动 C.肺活量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头敲碎后还是固体
B.固体有确定的形状
C.固体的形状和大小不会改变
4.下列选项中,( )属于水库的特点。
A.是流动的 B.蓄水量极大 C.有人工修建的坝
5.下列属于地下水的主要来源的是( )。
A.雨水 B.露水 C.雾水
6.用扇子扇风可以证明( )。
A.空气是看不见的 B.空气会流动 C.空气有质量
7.______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消化器官的健康。
A.暴饮暴食 B.过冷或过热食物 C.细嚼慢咽
8.( )不属于保护呼吸器官的做法。
A.空气不良时,出门戴口罩 B.不吸烟,远离二手烟 C.长期关闭卧室和客厅的窗户
9.用彩纸折叠小船时,比较彩纸前后发生的变化,会发现( )改变了。
A.形状 B.颜色 C.无变化
10.液体的共同特征是( )。
A.没有固定的形状 B.会流动 C.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11.沙质土中的( )含量较多。
A.黏粒 B.沙粒 C.粉粒
12.某同学把杯底紧塞纸团的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中,然后竖直拿出杯子,他发现纸团没有湿。这说明( )。
A.杯子里没有空气
B.杯子里有空气
C.空气占据杯子内部空间
二、填空题
13.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 资源,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
14.我们可以通过 、 、 等方法增强土壤的肥力。
15.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变成粉末状,它们 (选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物质。
16.分离的方法主要有 、 等。
17.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包括糖类、 、 、 、 、无机盐和膳食纤维。
三、判断题
18.固体与固体混合,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都不变。( )
19.土壤里一般含有少量的空气和水。( )
20.地球上水量丰富,但可供人们利用的水很少,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 )
21.两种不同的固体混合后,体积一定没有任何变化。( )
22.人在剧烈运动时会消耗更多的氧气。( )
23.锯木头的时候会产生很多锯末,木头是固体,锯末不是。( )
四、连线题
24.连线题。
口腔 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
鼻腔 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肺 里面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支气管 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功能
小肠 储存和搅拌食物,吸收一些营养
胃 完成消化和吸收
五、简答题
25.小肠和大肠分别有什么特点?
26.我国的土壤资源破坏比较严重,作为小学生,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哪些事,请你写下来。(写三条即可)
27.你知道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吗?
28.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盐或糖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六、实验题
29.如图是小强同学用药片做“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的实验。
(1)如果要研究药片溶解的快慢与颗粒大小的关系,小强应当选择 组和 组进行比较。
(2)A组和B组研究的是药片溶解的快慢与 的关系。
(3)经过实验对比, 组中的药片溶解的最快。
(4)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物质溶解的快慢与 、 、 有关。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C A B C C A ABC
题号 11 12
答案 B C
1.B
【详解】地球上水的分布在自然界中,自然界中,有的水域大,蓄水量多,如大江、黄河、湖泊、海洋。有的水域小,蓄水量少,如小溪、山涧。除了天然形成的水域,还有人工水域,如水库、鱼塘等。
2.C
【详解】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叫肺活量。肺活量是人体发育健康的一个指标。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肺活量,所以C符合题意。
3.C
【详解】固体是有一定体积和一定形状,质地比较坚硬的物体,固体的共同性质是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会流动。固体有确定的形状,石头敲碎后还是固体,AB说法正确;C说法错误,固体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改变。
4.C
【解析】略
5.A
【详解】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降到地面上的雨、雪水,有的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海洋。水就这样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属于地下水的主要来源的是雨水。
6.B
【详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但不能压缩到 0,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空气有重量。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用扇子扇风、吹肥皂泡都可以证明空气会流动。
7.C
【详解】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平衡膳食,合理搭配,不挑食,荦素结合,多吃水果,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都有利于保护消化器官。暴饮暴食、过冷或过热食物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消化器官的健康。
8.C
【详解】为了保护呼吸器官的健康,我们应做到: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扫地前洒水,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不吸烟等。空气不良时,出门戴口罩,不吸烟,远离二手烟,属于保护呼吸器官的做法;长期关闭卧室和客厅的窗户使得室内空气污浊,不利于呼吸健康。
9.A
【详解】物体的变化分为不产生新物质的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用彩纸折叠小船时,纸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纸的物质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10.ABC
【解析】略
11.B
【详解】按照土壤中的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做沙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做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做壤土。
12.C
【详解】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能流动、具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恢复,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竖直倒扣在水槽里的杯子,杯底的纸团不会湿,这说明空气会占据空间。
13.淡水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
【分析】地球上水的总量为14亿立方公里,地球上的水很多,淡水储量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3% ,主要存在于地下水、极地、高山的冰川、河流、湖泊、大气中等。
14. 种植绿肥 施农家肥 收集落叶沤肥
【详解】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有机质总量的50~70%.腐殖质的主要组成元素为碳、氢、氧、氮、硫、磷等。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我们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施农家肥、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增强土壤的肥力。
15.是
【详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变成粉末状,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产生新物质,因此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16. 过滤 结晶
【详解】将水中不溶解的物质分离出来的方法有沉淀、过滤。结晶的方法可将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17. 脂肪 蛋白质 维生素 水
【详解】食物的营养成分有利于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和水是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
18.×
【详解】固体的特点有固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与固体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体积有可能发生变化,例如黄豆和小米混合,黄豆中间有空隙,可以填充很多小米,混合后体积发生了改变。
19.√
【详解】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所以,土壤里一般含有少量的空气和水。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0.√
【详解】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地球上的总水量虽很多,但大多数都是海水,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总水量的一小部分。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21.×
【详解】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两种不同的固体混合后重量不变,体积可能减少。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22.√
【详解】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运动会耗费大量的氧,人是通过呼吸得到氧气,所以人在剧烈运动时会消耗更多的氧气。题目说法正确。
23.×
【详解】液体,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锯木头的时候会产生很多锯木,木头是固体,锯木也是固体。
24.
【详解】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鼻腔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和加湿作用;支气管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功能。其中,口腔能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胃能储存和搅拌食物,吸收一些营养;小肠完成消化和吸收。
25.答:小肠盘曲在腹腔内,上端连着胃,下端通过盲肠和大肠连接,全长4~6米。小肠内表面有丰富的绒毛,使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约有200平方米。绒毛上有很多毛细血管,可以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大肠一端与小肠连接,另一端与肛门连接,长约1.5米。大肠把食物中的一部分水分和剩余的营养物质吸收后,将残渣运送到直肠经肛门排出。
【详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功能。小肠盘曲在腹腔内,上端连着胃,下端通过盲肠和大肠连接,全长4~6米。小肠内表面有丰富的绒毛,使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约有200平方米。绒毛上有很多毛细血管,可以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大肠一端与小肠连接,另一端与肛门连接,长约1.5米。大肠把食物中的一部分水分和剩余的营养物质吸收后,将残渣运送到直肠经肛门排出。
26.答:1.植树造林;2.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3.捡拾地膜。
【详解】植树造林: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植树活动,通过植树造林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同时树木的根系还能改善土壤结构。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在家庭或学校的菜园、花园中,提醒家长和老师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避免过量使用,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捡拾地膜:在农田附近或郊游时,如果看到被丢弃的地膜,可以主动捡拾起来,避免地膜残留污染土壤,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渗透。
27.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详解】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空气进入人体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8.给水加热,搅拌。
【详解】可溶性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颗粒物大小等因素有关,加热、搅拌、压碎物体等方法可以加快盐或糖在水中的溶解。
29.(1) B C
(2)搅拌
(3)E
(4) 水温 是否搅拌 颗粒大小
【分析】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
【详解】(1)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药片溶解的快慢与颗粒大小的关系,唯一的变量是颗粒大小,所以应该选择B和C进行对比研究。
(2)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A组和B组唯一的变量是搅拌,所以研究的是药片溶解的快慢与搅拌的关系。
(3)通过实验对比观察可以发现,研碎、搅拌、热水组的冰糖溶解得最快,即E组中的药片溶解得最快。
(4)通过实验可知,物质溶解的快慢与颗粒大小、是否搅拌和水温有关。用热水、搅拌、研碎是加快溶解的三种基本方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