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不懂就要问
导入新课
1.生自由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孙中山的资料或图片。
2. 同学们,学习的道路上充满了未知。古人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在年少求学时,面对不懂的知识,勇敢地向老师发问。他的故事流传至今,激励着无数人。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不懂就要问》,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知识锦囊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建共和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了不朽功勋,其 “三民主义” 思想对中国近代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孙中山(1866年——1925年)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标注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
初读课文
会认字
背 诵
照 例
圈 出
糊里糊涂
吓 呆
戒 尺
厉 声
挨 打
清 楚
读一读
背诵 照例 圈了一段 练习 糊涂
吓呆 戒尺 厉声 挨打 清楚
原文示例
·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 )诵。
我从背 包里拿出语文书,把课文背 诵给妈妈听。
整体把握
先读一遍课文,再填空:
课文主要讲了( )小时候在( )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 )地向先生提问的事。说明了他是一个( )的人。
大胆
私塾
孙中山
勤学好问
同学们边朗读课文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段落可以分成几部分?
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整体感知
旧时的人在私塾里读书和我们现在在学校里读书有什么不同?
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这句话介绍了故事的主人公孙中山以及他所处的学习环境——私塾。私塾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形式,通常是私人开办的学堂,学生在这里接受基础的教育。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这句话描述了当时私塾的教学方式。先生(老师)会念出课文或经典著作,学生们则跟着念,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就像唱歌一样。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反复朗读来帮助学生记忆和学习。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这句话指出了私塾教育的一个特点,即先生通常不会主动讲解书中的意思。学生们主要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来学习,而对于所读内容的理解可能需要自己去体会和领悟。
通过对私塾读书情景的描述,展示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一些特点,强调了背诵和记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教育中对学生主动理解和思考的培养相对较少的情况。
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情形做了什么?请在第二自然段找出相关词、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找一找
反问句
体现了孙中山要弄懂所学知识的决心。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孙中山开始思考背诵的真正意义。他意识到如果只是糊里糊涂地背诵,而不理解其中的含义,那么学习的效果将会有限。
“壮着胆子”说明了什么?
为了弄清楚书中的道理,不糊里糊涂地背,孙中山鼓足勇气,表明他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孙中山的提问打破了原本的课堂氛围,让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感到惊讶和吃惊。他们可能没有预料到孙中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或者对他的勇气感到敬佩。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由于同学们被孙中山的提问所震撼,课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非常安静。鸦雀无声形容了没有一点声音的寂静状态,表明同学们都停止了念书,静静地关注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同学们都吓呆了,课堂顿时就安静了下来。这里可以看出孙中山当时提问是一件多么胆大妄为的是,也衬托出了孙中山对学问“不懂就问”的态度。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有的同学( ),
有的同学( ),
有的想:( )
有的小声嘀咕 :( )。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却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可见先生教书很认真,孙中山学得很认真。
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说明孙中山求知的决心很大。
通过对先生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展示了他对孙中山提问的不满和严厉回应。它强调了先生的权威和严厉,以及孙中山在这种情况下所面临的压力。
“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紧接着,孙中山开始背诵所要求的那段书,而且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这表明他确实已经熟练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能够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
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为什么和前面不一样?
⑥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因为孙中山完成了先生布置的任务,他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打动了先生,所以先生破例讲解了书中的内容。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在孙中山的请求下改变了主意。他意识到学生们现在对书中的道理有兴趣,愿意倾听他的讲解。先生的回答显示了他的随和和愿意满足学生需求的态度。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先生的详细讲解表明他对教学的认真负责,而学生们的认真聆听则显示了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默读第8~9段,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想象画面读一读,并交流。
⑨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要学习就要学懂,不懂就该问个明白!
文章中心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这句话点明了主旨。展示了孙中山对学问的积极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他鼓励学生们勇于提问,不畏困难,为了弄清楚道理而不惜付出代价。这种精神对于学习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交流体会
第一次学习略读课文有什么体会?
只让背诵,从不讲解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大胆提问
先生详细讲,学生认真听
勤学好问
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挨打也值得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随堂练习
举例( lì liè)
项圈( quān juàn )
背诵( bēi bèi )
√
√
√
拓展阅读
无可救药
追根究底
束手无策
他很晚才学会阅读,在班里的成绩从未进过前十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也把他当成嘲弄的对象。
D
在过去,老师只教学生背诵课文,从不讲解课文里面的意思,也不提倡学生发言,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的想法是否全面、正确并不清楚。而现在,我们的课堂鼓励大家积极发言,积极思考,与同学们和老师进行交流。因此,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做到不懂就要问。
课堂小结
1.自主阅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2.复习本课的生字。
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