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雨霖铃》课件课件(21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雨霖铃》课件课件(21张ppt)+教学设计(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5 15:30:58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 雨 霖 铃 柳永
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体会诗歌的感情,并把握其意境。
掌握写景的技巧和作用。
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目标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
“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
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
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
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
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
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
柳永,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
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
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
柳词”,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
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
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
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
与一位红颜知已的别离情景。

1、文本叙述柳永与红颜知己离别之事,哪些是离别前之句,哪些是离别后之句。
2、寻找作品中完整的写景的句子,找出意象,分析其写景技巧和作用。
3、作品的情感是什么?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看似简单写景,好像只在对着长
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
刚停,但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
异样的情味,连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
单纯的建筑物。时当秋季,景已萧瑟,
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
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
闻,无处不凄凉!看来这是一个很好
开头,起句便给全诗酿造了一种足以
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全诗定了凄
切的感情基调。景——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字以去声领格,显出激越之情,后再用两个“去去”连用,更显激越之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蔼”,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词人面对着这样一幅画面,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离心爱之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沉,愁思也越来越深。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名句赏析——景 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酒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感慨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惜别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孤独时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时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哀伤时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醒 愁来 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的人心情。 酒醒 愁来 杨柳岸晓风残月2、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用几个名词连缀而成,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很有韵味。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1、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柳——留谐音,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婉约派的代表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意象: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柳、风、月
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写景)请划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细细体味。作者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将凄凉哀
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直接抒情的句子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情——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矛盾 恋人在都门外的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这七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矛盾何其尖锐。情——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两人相对而立,
手握手,眼对眼,泪
眼婆娑。这时是“举手
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是“相对无言,惟有泪
千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触景生情却道天凉好个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 共同感受
普遍情感 “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情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骤雨—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惆怅伤感
(融情入景 )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 清秋冷落 — 愁意浓浓
杨柳岸 晓风残月 — 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 惨不成欢
(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伤

别姓名
阴玉强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单位
肥城三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柳永 《雨铃霖》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意在倾吐深深的离愁,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作品通过对惜别场面和别后情景的描写,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使人为之潸然,为之呜咽;通过秋景的衬托,写出男女恋人分别时的万千愁绪。它做到了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和谐共容。
二、学生分析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诗歌也有了了解。在情感认知方面和辨知能力方面初步完善,本文经过提前预习,在阅读方面应该没有问题,对于作者情感也能初步的认知。
学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感悟词人的思想感情。另外,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
1.朗读、品评、分析、鉴赏。
2.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3.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首先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时,播放视频,营造新课氛围。接着利用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然后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整体感知,播放歌曲,把握意境和意象。
问题探究,通过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体会作者情感。
表现手法分析,提升学生鉴赏能力。
总结归纳,巩固认知。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红颜旧》营造新课氛围,导入新课
做好上课准备,进入学习状态中,并通过欣赏体会离别的愁苦
歌曲《红颜旧》刘涛 - 红颜旧.mp3
明确学习目标
老师诵读教学目标,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重点
文字展示
整体感知、理解诗文
介绍作者,让学生理解诗文。诵读课文,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醒学生学习时,要带着问题,以便集中注意力。
学习作者,了解作者,以便理解写作背景。看投影,带着问题去思考,理解。
幻灯片展示,作者的图像,文字介绍作品。
问题探究,研读课文
将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出标记,并做出一些引导,在投影上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结合投影上的问题,挖掘诗词的意蕴。
幻灯片展示
把握理解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播放视频,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意境,真确把握词人情感
联系背景去分析作者情感,学会站在作者角度上思考问题。
通过幻灯片展示、结合图片进行。0001.我乐网-雨霖铃(相看泪眼)-邓丽君.flv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并进行整体把握。同时对学生、学情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设计目标主要是由浅入深,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课文,老师和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其间多媒体技术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以避免老师的重复工作,也起到了提醒重点、启发难点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去针对问题进行思考、研讨、展示、巩固,使教与学都有体现的机会。
应用PPT、音频、视频等先进教学手段展示问题、图片,创设情境,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用现代技术手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兼顾了学生心理和能力水平,音频视频图片等信息资料,也有助于他们的学习,更好地了解诗文、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既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不会限制他们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