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学会制作历史发展的时间轴,是七年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观察下面的时间轴,“山顶洞
人”的位置应在 ( )
A.③ B.② C.① D.④
2.下列出土的文物中,能够为“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提供佐证的是 ( )
A. 人面鱼纹陶盆 B. 陶埙 C. 陶纺轮 D. 骨渔叉
3.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者是 ( )
A. 黄 帝 B. 启 C. 伯 益 D. 禹
4.《韩非子》中记载:“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武王“破纣之国”的战役是( )
A. 阪泉之战 B. 涿鹿之战 C. 牧野之战 D. 马陵之战
5.西周为稳定政治形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郡县制
6.《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出现此种景象
的重要原因是修建了 (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六辅渠 D. 白 渠
7.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
A. 秦的暴政 B. 陈胜、吴广起义
C. 楚汉之争 D. 刘邦、项羽起义
8.与大泽乡起义有关的成语典故是 ( )
A. 背水一 战 B.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C. 四面楚歌 D.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9.“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描述的战役是 ( )
A. 长平之战 B. 城濮之战 C. 巨鹿之战 D. 桂陵之战
10.《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
秦法。”材料描述的是刘邦夺取天下的 ( )
A. 目 的 B. 原 因 C. 过 程 D.影响
11.诵读《三字经》是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光武兴,为东汉”指的是 ( )
A. 刘邦建立汉朝 B. 汉文帝的统治 C. 汉武帝的统治 D. 刘秀建立东汉
道德与法治 · 历史试题第5页(共8页)
12.梁冀是东汉汉顺帝皇后的弟弟,独揽朝政,横行霸道,先后立了三个皇帝,杀了一个皇帝。这
体现了东汉中期出现了 ( )
A. 宦官乱政 B.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C. 外戚专权 D. 阶级矛盾尖锐
13.西汉时期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最重要的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这条“大
通道”的起点是 ( )
A. 玉门关 B.阳关 C. 葱岭 D. 长安
14.《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
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积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
A. 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B. 数学知识普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 政府干预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D. 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
(
(
)
) (
B.
公元2世纪80年代
D.
公元1世纪80年代
)15.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黄巾起义的时间可以表述为
(
图四良渚古城遗址
出土的神人兽
面纹线描图
) (
图三陶寺古城遗址
出土的王兽面
) (
A.
公元前2世纪80年代
C.
公元前1世纪80年代
二、非选择题(共4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蓝田人
元谋人
C
图
一
中国主要古人
图 二
骨 耜
类遗址分布图
B
A
)
(1)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图一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位于 处;迄今 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填写图中字 母)(2分)
(2)我国有一万年的文化史,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在我国多个地区。根据图二的文物,判 断它属于哪一原始居民,这一原始居民当时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什么 (2分)
(3)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根据图三、四中的两个文物,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 有什么特征,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4分)
(4)从上述图文材料和问题探究中,可以看出我们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1分)
道德与法治 ·历史试题第6页(共8页)登科
17.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图二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图一 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战争也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 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 诸侯。
材料四: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 方略……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1)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农业生产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兼并战争”的影响。(1分)
(3)材料三中“商君”指的是谁 他践行了哪家的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孝公用商君” 给秦国带来的一点变化。(3分)
(4)写出材料四描述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的名称。(1分)
(
材料一:
)(5)上述哪则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根本原因 (1分) 18.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一法度街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 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 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 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 ·景帝纪》 材料三: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 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 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五铼钱
(1)“秦王扫六合”完成的时间是哪一年 依据材料一写出秦朝巩固统一的一点措施。(2分)
(2)写出材料二描述的治世局面的名称。这一治世局面的出现与西汉初年实行的什么政策有 关 汉武帝时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与这一治世局面有什么关联 (3分)
(3)材料三中董仲舒的建议反映了汉武帝对儒家学说持什么态度 “五铢钱”的出现,表明汉 武帝把什么权收归中央了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秦汉时期的历史拟一个恰当的主题。(1分)
道德与法治 ·历史试题第7页(共8页)
19.历史地图包含着丰富的时空信息,阅读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1)观察秦朝和西汉形势图,分别写出两个朝代的都城。为了巩固边疆,秦朝在东南沿海地 区、西汉在河西走廊都设置了郡,分别写出一个。(4分)
(2)根据上述两个形势图可知,匈奴在秦汉时期屡次袭扰边郡。秦始皇派谁率军抗击匈奴 并写出修筑的防御工程名称。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汉武帝时又采取哪些措 施反击匈奴 (写出一点)(4分)
(3)西汉时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与谁“通西域”有关 东汉时“西域都护府”更名为什么 (2分)
20.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探究中华古代文明成就”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完成。
【活动一】成就分类
(1)把下列成就与相关的分类对应。(写序号)(5分)
①二十四节气 ②屈原创出“楚辞”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华佗发明“麻沸散” ⑤司马迁著有《史记》
科技类: 文化类:
【活动二】 图说成就
图一《论语》竹简 图 二 刻有文字的牛骨
(2)图一中所示著作是由谁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书的 写出他在教育上的一点贡献。(2分)
(3)结合图二和所学知识,判断兴趣小组对图二文物的描述是否正确,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2分)
描述 判断 改正
A.它出生在夏朝
B.它身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它身上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天文历法等
【活动三】感悟成就
(4)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我们今后要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分) 道德与法治 ·历史试题第8页(共8页)
初中生阶段性学业水平检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D 2.C 3.D 4.C 5.B 6.A 7.A 8.B 9.C 10.B 11.D 12.C 13.D 14.A 15.B
二、非选择题(16题9分,17、18题各8分,19、20题各10分,共45分) 16. (1)C A(共2分,每空1分)
(2)河姆渡人水稻(共2分,每点1分)
(3)特征:多元一体(1分) 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分)
(4)考古发现(1分)
17. (1)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2分)
(2)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与融合(1分)
(3)商鞅(1分) 法家(1分) 使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 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 基础(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分)
(4)百家争鸣(1分)
(5)材料一(1分)
18. (1)公元前221年(1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答出任意一点即 可,1分)
(2)“文景之治”(1分)休养生息政策(1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奠定了物质基础(1分)
(3)尊崇儒术 铸币权(共2分,每点1分)
(4)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分)
19. (1)咸阳长安南海郡 张掖郡(或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共4分,每点1分)
(2)蒙恬 万里长城 和亲政策 发起漠北战役(或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组建起强大的 骑兵队伍)(共4分,每点1分)
(3)张骞 西域长史府(共2分,每点1分)
20. (1)科技类:①③④文化类:②⑤(共5分,每个序号1分)
(2)孔子 兴办私学(或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共2分,每点1分)
(3)判断:A 错误(或×),B、C 正确(或√)。 改正:夏朝改为商朝(共2分,判断、改正各 1分)
(4)我们要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1分)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