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要素3:“深入解读陶渊明”写作评价量规
项目
优秀
☆☆☆
良好
☆☆
需努力
☆
自评
互评
师评
评价指标1:
整体观感
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博文,图文并茂,整体效果美观和谐,整体布局有创意。(3分)
有限地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展示博文,图文配合基本合理,但是缺乏创意。(2分)
没有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博文,且图片和文章不相配。(1分)
评价指标2:
中心
观点表述清晰明确。能够结合时代特点辩证的看待陶渊明,评价他的人生选择。深入人物内心。
(12—9分)
观点表述基本明确。对陶渊明其人其事有自己的理解,能够让读者认同,但不够深入。(8—6分)
观点不鲜明,表述不明确。认识不够独特,理解比较肤浅,有借鉴的成分。
(6分以下)
评价指标3:
内容
能运用丰富的材料解说自己的观点,并做到观点和材料一致。
(12—9分)
能运用相关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观点与材料基本一致。(8—6分)
运用材料不够丰富,有些与观点相脱节。
(6分以下)
评价指标4:
感情
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饱含真挚合理的情感,爱憎分明,能引发强烈地情感体验。(12—9分)
感情基本真实,或局部地方的表述中有情感,能让人认可。(8—6分)
感情虚假,有造作之感。观情感表达不健康、不正确。
(6分以下)
评价指标5:
结构
结构清晰完整,有创新。逻辑思路严密。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9—8分)
结构基本完整。逻辑思路不够严密,有局部地方含糊不清。
(7—6分)
结构、思路混乱。写作很随意,
(6分以下)
评价指标6:
语言
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12—9分)
语言流畅,能表明自己的观点。
(8—6分)
语言不够通顺,有些句子不明意思。
(6分以下)
总分60分
姓名
徐宝娣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新授课《归去来兮辞》(第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源自鲁人版第一册第三单元,这篇文章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思想追求的总纲。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学习本文,不仅在于积累文言知识,更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陶潜的人生追求,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正确面对挫折和苦难。??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桃花源记》等作品,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比较熟悉,但学生对陶潜的认识比较表面化和模式化,他们却不了解作者的最终人生理想,不知道陶潜归隐后的真实生活状态,不理解作者做出归隐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不明白陶潜式的选择为何被后世诸多文人所效仿,不能对陶潜其人其事作出正确的评价。
????而本节课是在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之上带领学生对“陶潜的人生选择”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力图引导学生探寻文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依托学生自初中以来学习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进行拓展。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探究他的人生理想及最终选择。
?
三、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分析时代对作者经历及创作的影响。
2.了解作者的人生理想,能够辩证的看待作者的人生选择。
3.?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人物,深度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
?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课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文方面的成就的资料,并制作成ppt。制作量规,有助于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课中:导入环节借助古曲《归去来兮辞》和陶渊明图片,为学生回顾文本做了铺垫,也为学生的继续研读创设空间,激发了兴趣。
??????讲授环节将搜集到的知识制作成PPT,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积累交流;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交流互动,让观点和论据更直观可感;通过投放写作方法指导的ppt,具体介绍相关方法,引导学生潜心写作。
课后:利用班级QQ及量规,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提高写作水平。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前:自主学习
布置预习任务,制定学习量规。
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知识,搜集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文方面的成就的资料,并制作成ppt。
互联网(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自主学习量规。
?
课中:导入
借助古曲《归去来兮辞》导入,随着音乐的播放,教师带领学生在回顾上节所学《归》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信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回顾文本,认真倾听和记录。
播放古曲
?
课中:成果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展示PPT,适时点拨补充,展示评价量规。
小组交流,学生利用ppt分别展示课下搜集的资料,运用量规进行评价。
PPT及评价量规
课中:思想碰撞
将小组合并,引导学生分正反方,来一场小小辩论赛:你认为“陶渊明精神”是固守精神家园的城堡还是教唆国人退缩的包袱?
?
围绕“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选择?”中心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组织材料,推选确定主要辩手,积极参与讨论,不发言时认真倾听记录。
电子白板及评价量规
?
课中:智慧结晶
?
将鲍鹏山先生的文章《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节选)以及《孔子的气质》制作成Word共同阅读,观看视频《于丹谈陶渊明田园诗》(节选),与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利用ppt进行写作指导。
学生畅谈感受,注意倾听和记录。准备撰写人物小传。
视频及ppt
http://tv.cntv.cn/video/C21017/e5adbfc6d3f94ac5a5b0eec757a9bba5
课后:作业及评价
说明作业要求,让学生完成人物小传的撰写。利用量规进行评价。
评价陶渊明,撰写人物小传,上传至班级QQ空间,自由交流,利用量规相互评价。
?
班级QQ及量规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立足文本,充分拓展。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但我们的学生对他的认识比较表面和肤浅,甚至是呈现模式化的倾向,学生们普遍不了解他的最终人生理想,不理解作者做出归隐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不明白陶潜式的选择为何被后世诸多文人所效仿,不能对陶潜其人其事作出正确的评价。而本节课恰是力图引导学生探寻文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等形式研究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及最终选择,分析原因,评价人物,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入的理解不同的人生选择。
2、注重能力,立足培养。课前的自主查阅资料,制作PPT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成果展示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开展辩论赛,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撰写小论文进行展示和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说课堂设计始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养成。
评价要素1:资料搜集及ppt制作评价表
评价指标(一级)
评价指标(二级)
评价等级
优秀(9—10分)
☆☆☆
良好(7—8分)
☆☆
需努力(6分以下)
☆
收集信息能力40%
收集目的是否明确(10分)
收集时间是否充分(10分)
收集态度是否积极认真。(10分)
资料是否完整准确(10分)
制作ppt及建立资料库的能力60%
能否合理拥有图片和视频等内容(10分)
能否保证资料的内容可靠、全面、有效(10分)
能否规范注明信息来源(10分)
能否通过搜集到的信息得到出结论(10分)
总评分
评价要素2:辩论赛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权重)
评价等级
评价方式
优秀☆☆☆
良好☆☆
需努力☆
自评
互评
师评
观点
(20分)
观点表述清晰明确,能辩证看待问题。(10—9分)
观点表述基本明确,基本能辩证看待问题。(8—7分)
观点不鲜明,表述不明确。看问题偏颇。(6分以下)
观点有自己的思考,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共鸣。(10—9分)
观点有自己的思考但个性特色不明显。(8—7分)
观点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照搬照抄或变相复制。(6分以下)
论据
(20分)
论据典型,说服力强,能充分支撑自己的观点。(10—9分)
论据较典型,有一定的说服力。(8—7分)
论据与观点脱节,不能支撑观点。(6分以下)
论据内容完整,组织严密。(10—9分)
论据内容基本完整,内部逻辑性不强。(8—7分)
论据内容简单,罗列现象明显。(6分以下)
语言
(20分)
语言流畅自然(10—9分)
语言通顺(8—7分)
语言不够通顺(6分以下)
无错别字,书写规范。(10—9分)
有极少错别字,书写较规范。(8—7分)
错别字多,书写差。(6分以下)
总评
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孔子的气质 (鲍鹏山)
孔子的学生陈亢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老师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每到一国一地,很快就能获得当地人的信任与亲近,从而很快就能掌握该国该地的政治、风俗和人情。他对老师具备的这种超乎寻常的亲和力感到不解。于是,他就请教师兄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国一地,一定能够获知其国其地的政治民情。他是刻意求知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知他的呢?”
子贡回答说:“先生是以温和、良善、恭敬、检点、谦让的态度得来的。他老人家获得信息的方法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吧!”
子贡是一个特别善于总结的人,更是对自己老师非常懂得的人,他揭出的“温良恭俭让”五个字,不但画出了孔子的温煦气象,还给后人修养身心提出了一个可资对照的努力方向。简言之,这五个字所包含的人格、气质内涵,大致如下——
温,为人温和,不激烈,不尖锐,不尖刻。
良,不仅仅是善良,它是指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善意和敬意。
恭,就是谦恭,和睦,对人、物有恭敬心,敬畏心。
俭,指做事有分寸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节制。个人生活有分寸感,那就不奢糜浪费,所以生活节俭是俭的一个方面。
比如说,恭敬很好,但是恭敬过头就不好。所以,孔子反对“足恭”。在大街上碰到老师了,你说:老师好!打个招呼,很好;给老师鞠个躬,也很好。但是你趴在大街上就给老师磕头,就不好,过分了,老师会尴尬。如果是有意作秀,炒作自己,那是对师长的“绑架”——那就是人品不好了。所以,过分的“恭”,往往有不良的企图,对这样的行为,孔子表示“耻之”。
做任何事,哪怕是正确的事,也得要有分寸感,从哲学上讲,就是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这个“俭”,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让,谦让。这个社会总有竞夺,竞夺总不能以力量为唯一胜算,总不能以一切据为己有为唯一目标,那人类社会就变成丛林,弱肉强食了。所以,人一定要学会“让”。人类学会“让”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就出现了。
但是,有意思的是,孔子后期的学生子夏,却对君子的气质有这样的表述: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
意思是:君子的气质有三种变化:远望他的外表,很严肃;近距离接触他,很温和;听他说话,很严厉。
望之俨然,不可犯。即之也温,可亲近。听其言厉,是诤言。
君子有大德,不苟且,此俨然也。君子有大度,能容物,此温煦也。君子有教益,能育人,此言厉也。
俨然者,礼貌恭敬。温煦者,仁德内充。言厉者,义气发扬。
君子三变者,不过是礼、仁、义三种内涵的依次流露而已!
孟子说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也是说君子的三变!
子夏说的是谁?还是孔子啊。
课件8张PPT。 我看陶渊明
——写作指导
徐宝娣学习目标:
明确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作品:陶渊明,你真是太懦弱了,官场不行你可以投身商场,商场不行你可以投身沙场吗? 魏晋南北朝有这样的时代气息,即注重的不是学识,而是出身和门第。有些人自命为社会精英,在自己庞大的庄园里,聚会、喝酒、行乐……陶渊明就是在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中,踽踽独行,寻求一方净土。
提示一:联系时代特征 陶渊明,你太没有责任感,归隐之后只知采菊南山,饮酒享乐,醉生梦死。 他归隐后写下了无数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只有一部分表达了诗人退隐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其余都表达了他对腐朽黑暗制度的不满。他的咏怀诗集中表现了自己有志难骋的苦闷,也向世人表明他的志向永不熄灭,可见他并没有真正超脱。
提示二:联系作者生活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我放弃了归隐之路。脱颖而出方法一:反弹琵琶 幽幽南山下,吟哦“草盛豆苗稀”,生活的压迫不能动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七尺男儿,“采菊东篱下”,他爱上了田园,爱上了菊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锦衣玉食,他不屑一顾,翻土耕种,他钟爱一生。那份清高与自由使他从繁忙的生活中品味出优哉游哉的意蕴。他扛起了锄头,也扛起了千古文人骚客的腰板-----安贫乐道之花在他心中绽放。脱颖而出方法二:高度概括
他是水,他是风,他是彩云。水一样的他,浇灌出南山下那遍地的菊花;风一样的他,吹出了世俗中的一幅世外桃源;彩云一样的他,挥一挥衣袖,轻轻离开,只留下一缕清高的傲骨。
脱颖而出方法三:语言凝练 我知道
你有更好的办法
我们
期待你的佳作课件17张PPT。一、简介及地位二、人生历程三、文学成就及代表作四、艺术成就及评价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生活在东晋末年(365--427)。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因宅边生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世。简介 地位中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在中国诗歌史上独开一派——田园诗派,从此以后,写田园诗的,没有不受他的影响,他的田园诗是中国诗歌的瑰宝。人生历程(1)田园读书 29岁以前
(2)时官时隐 29-41岁
(3)田园躬耕 41-63岁时官时隐1.江州祭酒 恒玄夺权——渊明回乡
2.镇军参军 刘裕愚昧——渊明辞职
3.建威参军
4.彭泽令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田园躬耕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
归隐的原因1. 门阀制度的存在,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
2.本性使然。陶渊明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3.社会现实使然。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 文学成就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文学成就饮酒诗《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文学成就 文学成就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
《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 苏轼《与苏辙书》
“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 欧阳修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