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各个朝代阶段特征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史各个朝代阶段特征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9 16:5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代特征
(一)夏商周时期(前2070C—前8C)
经济上:1.井田制盛行,实行集体劳作;2.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即“工商食官”;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政治上:1.实行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2.实行宗法制,族权与政权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3.推行礼乐制,维护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4.地方独立性强,中央尚未实现权利高度集中;5.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6.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文化上:1.“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文化;2.人文意识增强;3.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4.敬天保民思想,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5.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二)春秋战国(前8C—前221年秦统一):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上:1.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2.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3.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4.推行重农抑商政策;5.商业有所发展,私商成为商人主体;6.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治上: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2.列国纷争,传统的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3.各国通过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国君权威(但尚未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4.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思想上:1.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局面。
阶级上:1.“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2.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民族关系:1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2.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3.民族交流与融合
(三)秦朝(前221—前207)
经济上:1.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2.推行重农抑商政策;3.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经济管理;4.修筑驰道,交通便利;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思想上:1.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专制;3.国家认同感的增强,“大一统”意识逐渐形成;4.统一文字
民族关系:1.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2.民族交流与融合
(四)汉初(西汉建立——汉景帝时期)
经济上:1.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社会经济恢复发展;2.土地兼并严重。
政治上:1.汉承秦制,逐渐稳定;2.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边境问题严重;
思想上:推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五)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经济上:1.小农经济发展并长期占主导;2.推行重农抑商政策;3.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4.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5.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
政治上: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局面形成; 2.实行察举制,注重官员品行考核;
思想上: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兴办太学,立五经博士;建立郡国学,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民族关系:1.民族交流与融合;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六)东汉(公元25年—220年)
经济上:1.土地兼并严重;2.田庄经济大量涌现
政治上:1.外戚、宦官专政,政治黑暗;2.豪强地主涌现,地方分裂割据
文化上:1.佛教、道教传播,冲击儒学;
(七)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经济上:1.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2.均田制推行,缓和土地兼并,促进农业生产;3.土地兼并严重,田庄经济大量涌现
政治上:1.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2.门阀士族势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3.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创新;4.专制主义不断强化;5.社会矛盾尖锐
文化上:1.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2.三教在相互借鉴中并行发展;3.玄学产生;4.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民族关系: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2.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八)隋唐(581年-907年)
经济上:1.农耕经济繁荣;2.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3.商品经济发展;4.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5.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治上: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政策开明;3.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文化上:1.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逐渐本土化;2.三教并立、三教合一;3.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民族关系:1.开明的民族政策;2.民族交流与融合;3.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军事上:1.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九)宋元(960-1368年):(进步现象)
政治上:1.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2.科举制完善与发展;3.国家由分裂到统一
经济上:1.农耕经济繁荣;2.不抑兼并,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商品经济发展;4.抑商政策有所松动;5.对外贸易繁荣;6.经济重心南移;
文化上:1.宋明理学的影响;2.印刷术,推动文化世俗化、平民化;3.指南针的运用;6.重文轻武
民族关系:1.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2.民族交流与融合
社会生活:1.市民阶层壮大;2.社会等级、门第观念弱化;3.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十)宋元(960-1368年):(落后现象)
政治上:1.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宦官专政,社会动荡;2.多民族政权纷争并立,战乱频繁;3.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上:1.小农经济占主导,阻碍商品经济发展;2.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
文化上:1.宋明理学束缚人们思想;2.功利思想盛行;3.推行重文轻武,导致积贫积弱;4.门阀观念仍存在影响
(十一)明清(15C中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进步现象
政治上: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经济上:1.农耕经济发达;2.高产作物的引进;3.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4长途贩运贸易发展;5.赋税制度改革;6.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外交上:1.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文化上:1.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一定程度上解放人们思想;2.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3.西学东渐;4.重商思潮出现
阶级上:1.市民阶级壮大;
民族关系:1.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2.民族交流与融合
(十二)明清(15C中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落后现象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封建制度衰落。
经济上:1.小农经济仍占主导,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2.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外交上:1.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文化上:1.宋明理学僵化,束缚人们思想;2.文化专制,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生活:1.人地矛盾突出;2.人们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十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进步现象
政治上:1.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2.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3.阶级矛盾激化
阶级上:1.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经济上: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思想上:1.民族意识觉醒;2.####,冲击了封建思想,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3.西方###传入中国;4.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外交上:1.华夷观念逐渐被打破,外交逐渐近代化
社会生活:1.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习俗、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国内重大事件的影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推动)
国外重大事件的影响:“一战”影响
个人:1.先进人士的推动;2.政府重视和支持
(十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落后现象
政治上:1.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2.社会矛盾尖锐;
阶级上:1.封建势力强大。
经济上:1.小农经济仍占主导;2.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逐渐加深,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思想上:1.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外交上:1.华夷观念的束缚,固守传统宗藩体制。
(十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进步现象
政治上:1.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国民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1.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人们的思想;2.各种救亡思潮涌现,民族民主意识高涨;3.马克思主义传播,给中国革命指明新的方向;4.新三民主义,指导国民革命取得胜利。
外交上:1.巴黎和会外交失败;3.华盛顿会议上,收回山东主权
国际上:1.共产国际的推动
(十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落后现象
政治上:1.北洋军阀专制独裁,政治黑暗;2.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
经济上: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思想上:1.袁世凯尊孔复古;2.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外交上:1.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十七)土地革命时期(192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37年七七事变)
政治上:1.日本侵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2.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国内环境相对稳定;3.“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4.国民党推行一党专政。
经济上:1.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2.币制改革的推动;3.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3.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压榨;
文化上: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外交上:1.改订新约运动,收回部分国家主权,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2.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
国内重大事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的推动
国际环境:1.经济大危机导致国际银价上涨,白银大量外流;2.出口受阻
(十八)抗日战争时期(1931九一八事变—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
政治上:1.日本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全民族团结抗;3.抗日战争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促进西南部地区发展。5.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6.敌后根据地的发展,共产党力量逐渐增强;7.共产党政策的灵活调整。
经济上:1.日本的野蛮掠夺和官僚资本的压榨,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日益萎缩;2.中共实行“双减双交”政策既发展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又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工业內迁促进西南部地区工业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文化上: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外交上:1.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列强在华特权,订立新的条约;2.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十九)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政治上:1.国内阶级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经济上:1.美国的经济侵略;2.国民党滥发纸币和内战的巨大消耗,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3.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思想上: 1.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二十)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新中国成立—1956底三改完成)
政治上:1.新中国成立;2.1954年宪法颁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3.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经济上:1.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发展。2.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文化上:1.“双百方针”的提出;2.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
外交上: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参加日内瓦会议及亚非会议
军事上:1.抗美援朝战争打出国威和军威,提高国际地位
(二十一)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6底三改完成—1976“文革”结束)
政治上: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发展与完善;2.“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上: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2.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3.三线建设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推动西部发展。
文化上:1.“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2.“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科技成就突出。
外交上:1.中苏关系恶化2.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3.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时代精神: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二十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政治上: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推动2.民主法制逐渐完善;3.祖国统一事业有重大进展
经济上:1.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5.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文化上:1. “双百方针”的恢复;2. “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3.科技迅速发展。
外交上:1.实行对外开放;2.坚持不结盟政策;3.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二十三)古代希腊罗马(公元前5世纪前后)
政治上:1.雅典民主政治繁荣;2.罗马法律体系逐渐形成。
经济上:1.奴隶制工商业发达。
文化上:1.人文精神起源,打破了神学对人类的束缚。
(二十四)古代世界的帝国(波斯大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疆土上:建立起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帝国
政治上:1.推行君主专制;2.地方实行行省制;
经济上:1.奴隶制工商业发达;2.各地区经济联系与贸易发展
思想上:1.希腊文明的推广和传播;2.亚欧非各文明交流与融合
(二十五)中世纪西欧(始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落后现象
政治上:推行封君封臣制度,造成地方割据,分裂混战;
经济上:封建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
思想上:基督教控制西欧社会精神生活
进步现象
政治上:1.王权强化;2.议会兴起;3.城市自治运动的推动;4.市民阶级力量壮大;
经济上:1.工商业繁荣;2.城市兴起
思想上:1.大学建立,促进思想解放2.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形成
(二十六)中世纪东欧(拜占庭帝国、俄罗斯)
政治上:王权强大,政教合一
经济上:1.封建经济制度稳固;2.工商业繁荣
思想上:信仰东正教
(二十七)前工业文明时期(15C末新航路开辟——18C中工业革命开始前)
经济上:1.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政治上:1.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2.资产阶级革命推动;3.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与完善。
文化上: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发展;2.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3.重商主义盛行。
(二十八)工业革命期间(18C中工业革命开始—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
经济上: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4.贫富差距扩大;
政治上: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完善;2.文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3.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4.工人运动兴起与发展。5.殖民扩张,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加剧;6.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与发展
文化上:1.人文精神的传播;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3.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政策上:各国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二十九)资本主义的调整和社会主义的建立时期(1917十月革命—1945二战结束)
经济上:1.经济大危机爆发;2.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取得了重大成就;4.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政治上: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世界动荡、国际局势变化;3.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4.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
文化上:1.马克思主义传播;2.自由主义思想失灵,凯恩斯主义盛行;
(三十)两极格局前期(1945二战结束—1970年代初石油危机爆发)
经济上:1.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2.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4.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政治上:1.美苏冷战。2.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发展。
思想上:1.凯恩斯主义盛行;
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三十一)两极格局后期(1970年代初石油危机爆发—1991苏联解体)
经济上: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政治上:1.美国实力相对衰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2.多极化趋势发展。
思想上:1.凯恩斯主义失灵;2。新自由主义盛行
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三十二)多极化趋势加强时期(1991苏联解体以来)
经济上: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2.第三产业的发展
政治上:1.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2.和平与动荡并存,缓和与紧张并存。
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