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9 10:3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24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主要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后的“阅读提示”概述了课文内容与《三国志》中相关内容的区别,并提出了阅读要求,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本文并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文言味较重,课下注释比较详细。
学情分析:
阅读过《三国演义》的学生学习本文难度应该不大,没有阅读过的学生阅读本文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阅读水平不一,可在课前督促自主阅读,解决生字新词,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力求基础相同。
教学设计:
自读课文应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阅读小说,积累小说的阅读技巧。从课后的“阅读提示”中可提炼出三个信息:一、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性,这需要补充阅读相关的资料,辅助学生理解;二、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可分析课文中对刘备的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还可分析对张飞、关羽的描写,理解侧面烘托的作用;三、欣赏诸葛亮雄才大略;可分析诸葛亮见面前的试探,探究“隆中对”的内涵。最后引导学生梳理阅读小说的技巧。
教学目标:
1.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
2.跳读文章,一词串珠,理解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积累文言文词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理解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初步读懂文章。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尝试提出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阅读提示”,筛选主要信息。
1.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出课题。
2.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1)《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3.阅读课后“阅读提示”,筛选主要信息。
预设:
(1)情节曲折
(2)人物形象: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雄才大略
二、通读文章,积累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
1.通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积累词语。
2.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预设:文章叙述了刘备第三次到茅庐拜谒诸葛亮,与诸葛亮在隆中对话的过程。
3.补充故事背景,感受情节曲折: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本课记叙的便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4.小结:情节曲折:借助资料
三、阅读文章,从文中圈画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1.呈现与刘备相关的语句,朗读分析: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语言描写,斥责张飞,立场坚定)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动作描写,恐惊扰,尊重有加)
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语言描写,内心喜悦)
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语言描写,得知先生未醒,不让童子通报,尊重)
“拱立阶下” “半晌后” “犹然侍立” “又立了一个时辰” “又半晌”
(耐心等候,诚意满满、礼贤下士)
“泪沾袍袖,衣襟尽湿”(神态描写,情真意切)
“涿郡愚夫” “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自降身份,虚心求教)
“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雄心壮志)
小结: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
2.圈画与关羽、张飞有关的语句,分析关羽、张飞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描写他们有何作用?
预设:
关羽: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云长再三劝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不理解但支持,冷静)
张飞: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语言描写,暴躁,鲁莽,讲义气)
小结:侧面烘托,衬托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第二课时
一、阅读文章,从文中圈画能体现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语句,并做简要分析。
1.分析诸葛亮的四句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朗读诸葛亮对刘备的应答语句,并说说这一段话是如何体现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
一论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避开)
二论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结交)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交通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做外围,不能作为主要根据地)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愚昧软弱)不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得。
五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人和)
(2)拟定的终极目标清晰可达: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目标明确,操作性强)
诸葛亮:隐居隆中,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睿智和雄才大略,以及他心怀天下的抱负。
3.文章如何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预设:
“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 “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动作描写)
“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语言描写)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刘备视角)
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刘备赞誉)
小结:诸葛亮:谦虚谨慎、智慧过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知识贴士:
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主要有:
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
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追问: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
属于铺垫渲染。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概括主旨,提炼写法。
1.概括主旨:
本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也展示了诸葛亮未出山便知晓天下事的雄才大略。
2.本文写法:
(1)塑造人物形象:正侧面相结合。
(2)铺垫渲染人物出场。
(3)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三、延伸拓展,升华主题
1.联系《马说》,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刘备与诸葛亮”成功与成才的看法。
2.自由讲述刘备与诸葛亮的故事。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相关章节。
课堂总结
礼贤下士,刘备一片赤诚而三顾草庐;雄才大略,孔明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一次隆中对,注定了一场令人动人的君臣之谊。
板书设计
24三顾茅庐
刘备:礼贤下士 、谦恭真诚、心怀天下
诸葛亮:气质非凡、雄才大略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外貌描写
侧面描写 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