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知识与技能:
品语言、赏意境,体会作者情感,认识旷达豪放风格。
过程与方法:
1、理解作者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文中的景物和感情。
2、能够感作者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学习目标苏轼苏洵、苏辙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唐宋八大家 (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 米蒂 蔡襄苏黄米蔡(书法)三苏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颜、柳、欧、苏”古楷书四大流派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人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兼有韵散的特点。
文赋: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赋”的有关知识积累生字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词语理解(用作成语的) 正襟危坐:理好衣服,端端正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沧海一粟:大海里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
或声音细微悠长。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凉的江风缓缓吹来,水面没有波浪。(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中的诗句,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水光与天际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荡,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江面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船将停留到何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独立长空,飞升成为神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时,酒喝得很欢畅,我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是:“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思绪十分悠远,遥望美人,在天边遥远的地方。”有个吹洞箫的客人,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像怨恨,像思慕,像抽泣,像倾诉。余音婉转悠长,像细丝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听后有些忧愁凄楚,整了整衣服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声音这样悲凉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从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连接盘绕,草木苍翠繁茂,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天蔽日,他临江畅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一时豪杰,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和鱼虾为伴,与麋鹿交友;驾着一只小船,端着酒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挽着仙人飞仙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明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轻实现的,只好把感慨通过洞箫的余响寄托于悲凉的秋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包含)的道理吗?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实际上不曾流走;月亮时圆时缺,但月亮本身最终没有损益。原来,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存留;从不变的一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还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事物各有各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是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也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了起来,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菜肴和水果都已经吃完,酒杯和菜盘都杂乱地放着。我与客人们相互靠着在船里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分为几部分?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客-悲观 苏子-乐观 乐 (1) 月下泛舟
悲 (2--3) 吊古伤今
乐 (4--5) 阐述哲理
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解内容思考研讨:
1、课文写了怎样景?
2、写了怎样的情?
3、写了怎样的理?
4、三者是如何交错在一起的?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这“徘徊”可说是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匆匆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间美景。)景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理解课文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在优美的景色中“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使长期过谪居生活的作者内心惊动,为主客对话做好了铺垫。 理解课文第二段,思考: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理解课文第四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文章以“苏子曰”引出的一段话,是针对上文“客曰”反映的悲苦思想而言的,这正表达了作者要求摆脱悲苦思想的愿望。“苏子曰”表现了作者对世事有超然的态度,这种态度深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不为生死、得失、荣辱、毁誉所累,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自我排解。清风徐来 白露 遗世独立1、游 月出水波不兴 水光 羽化登天
怨慕2、乐 歌 箫声泣诉
苏子 客 孟德 哀吾生之须臾3、 问 而今安在哉 愀然 答 周郎 羡长江之无穷
水——逝者如斯 变:天地不能一瞬 清风4、月——盈虚者如彼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明月5、喜笑 更酌 狼籍 枕藉写景 乐抒情 悲议论 乐课文结构苏轼对赤壁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 3.寄托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惆怅。4.气度的宽宏,曹操虽败仍不失英雄风范,苏轼虽处境艰难仍心怀壮志。2.寻求人生的平衡点。也就是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1.赤壁的秀美可以抚慰灵魂。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小 结姓名
丰素芹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赤壁赋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了初中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基本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对赋体特点不太了解。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语言、赏意境,体会作者情感,认识旷达豪放风格。
过程与方法:1、理解作者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文中的景物和感情。
2、能够感作者所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导入部分,播放有关动画图片,播放音乐,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情境。
2.作者简介部分,插入图片苏轼图像,投影介绍苏轼资料、主要成就,动画设计苏轼的图片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3.插入链接,全文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苏轼的豪放旷达。
4.课文的文字障碍,学生自行批注,再采用ppt,使用交互白板,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参与评点,每一段的重点词句,分层次展示,明确规范答案。
5.反复诵读,分组展示朗诵成果。
6.合作探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组展示。
7.小组评价等。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情境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通过听示范,感受作品的意境、情感
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片头曲).mp3????
作者及背景
余秋雨《东坡突围》
作者资料、成就
背景?“乌台诗案”
赋(文体)
浏览学案资料
记录重点
了解苏轼其人、其事。
把握赋的特点。
多媒体投影
图片1.jpg
讲授
1.重点字音
2.文中成语。
3.疏通文字障碍
听读:朗读示范录音,正字音,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快慢﹑情感变化。
自读:
展示:学生自选诵读
再读:自加批注,疏通文意
分组展示
赤壁赋朗读.mp3
?
?
?
?
?
?
?
投影:批注展示
?
?
?
研讨
多媒体出示问题:突出情感
指导学生思考、交流
?
再读:研读课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组展示
?
多媒体投影
训练
学案联系
学生独立完成
评价
PPT投影(全班9小组)
师生共同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通过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展现出赤壁山浩淼壮观的景象,创造一种情景感,让学生也能真的感觉自己就置身于赤壁山一样,去思考体味苏轼的豪放。
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让学生了解本文诞生的背景,了解苏轼其人。经过自我探讨和教师点拨完成。
3.?充分诵读。示范读、自读、齐读、自选读、分组读。
4.小组讨论与师生合作结合。理解苏轼由疑惑到豁然开朗的心理变化过程,促使教学重点的完成。
5.拓展中国不同文人在逆境中的精神,在不同的文人对比中突出苏轼的这种旷达精神,并探究这种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