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陈安乐
电话
?
学科
?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
单位
?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
二、学生分析
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对升学以及以后的发展已经有较高的认识,还有自制能力较强,因此在学习动机方面一般能自我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还有本文是名篇,所以学生一般会有比较高的热情去学习。作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经历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在语文学习上已经有比较扎实的功底,况且本文是名篇,学习前早有耳详,即便是性格比较不自信的学生,也能维持高水平的信心学习好本文。
三、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思维导图、PPT、电影视频、音乐等技术。
阶段一:课前自主学习
电影《赤壁》片段导入
播放影片
播放课件
故事导入
技术手段:影像视频、ppt、自主学习评价量观。
阶段二:课中
教师投影知识点
播放课件
利用webquest资料
技术手段:PPT、思维导图、自主学习小组评价量观、Word文档。
阶段三:课后
利用QQ群进行交流讨论学习心得,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技术手段:?PPT、QQ群等。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1.电影《赤壁》片段导入
2.?故事导入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全文。
2、分小组读、全班齐读,在读中悟情。3、听朗读录音,把握朗读的语气变化。
PPT、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
教师讲解、点拨、提问:
1、从课文中找蕴含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归纳朗读的语气变化?
教师: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
2、教师: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
3、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苏轼提出的寻找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
1、学生疏通字词句,归纳整理。
2、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3、利用webquest资料
PPT、利用文档批注软件批注
课堂总结
拓展阅读
?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3)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1、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2、请各个小组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
PPT、利用文档批注软件批注、思维导图
? ? 探究过程
教师提问、讲解、点拨
小组讨论、展示
PPT、思维导图、文档批注软件
? ? 作业布置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
学生交流,相互评价
QQ群、学习成果展示量观、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
2、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课后延伸阅读,读苏轼是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应该是一大缺憾。
3、学生的反馈效果很好,有很多内容吸引了他们,能感觉到课堂上一种聚精会神的思维流动,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交流愉悦,每位同学都有沉甸甸的收获,与常规课的效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提升人文素养(文学素养)、信息素养,完成教材任务对付应试策略三不误,但在交互性上还经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4、网络教学系统是个高效的工具,发挥这个工具的强大功能既能高效地备战应试更能高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而这把宝剑的威力的大小却取决于执剑者----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先进与落后,专业技能的高低,专业素养和功底的厚薄,包括现代化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以及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的高低,因为这直接关系网络课堂的质量和调控效益。
课件24张PPT。赤壁赋——苏轼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苏东坡传·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对诗、词、歌、赋、书法、医药、禅理、哲学等均有涉猎,学识广博,尤其在诗坛、词坛、散文上更是成就卓越的大家。苏轼 黄庭坚 (诗) 辛弃疾 (词) 欧阳修 (散文)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欧苏”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写作背景 ,也叫散文赋、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赋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赋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 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置身于良辰美景中,作者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为全文定下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这一段是过度的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于是饮酒乐甚”一句,点出“乐”字,古人往往“痛饮”伴随着“狂歌”,承接上文的欢乐之情。 苏轼在描写箫声时,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泪下。这箫声,当然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由客人的 回答带出下文。这就是启下写“悲”。第三段, 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作者虽然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 的悲愤,但醉翁之意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阐明万物的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哀。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是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不朽的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苏轼的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固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依然豁达、自信、乐观,也表现了他随缘自适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江山无尽,风月长存,作者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又回到“乐”字上来。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向政敌作了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既不寂寞也无苦恼。 ⑴《赤壁赋》“以文为赋”的美学特征:骈散结合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艺术特色⑵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⑶情﹑景﹑理融为一体: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⑷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实际上,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