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之《烛之武退秦师》课件(16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潍坊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之《烛之武退秦师》课件(16张ppt)+教学设计(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5 22:01:36

文档简介

姓名
朱兆功
电话
?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
单位
潍坊一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领悟烛之武的出色的辞令技巧和爱国情怀是学习本文的关键所在。
二、学生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二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第一课时主要解决文言知识。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进而探究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
三、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把握分析人物形象 。
2.探究烛之武说服秦伯的语言艺术 。
3.感受文章波澜起伏的叙事特点。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课前播放《烛之武退秦师》朗读音频,帮助正音。
二、课堂利用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本文的问题,检查预习情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三、课堂上,引导学生探讨:秦晋为什么要围攻郑国?秦晋围郑的原因都跟谁有关?思考这三个人物语言描写的对塑造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
?
ppt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ppt重点字注音、释义
指名学生回答
ppt
研习第一段
秦晋围郑的原因?主要跟谁无关?文章交代了秦晋围郑的时间、原因,还特地交代两军驻扎的具体位置有何用意?
学生朗读、点评、交流,
ppt
研习第二段
思考这三个人物语言描写的对塑造烛之武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点评、交流,
ppt
研习第三段
把烛之武说的话化成四层,大家思考他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
学生朗读、点评、交流,
ppt总结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技巧
?
研习第四段
面对秦国的撤军,晋文公是怎么决定的?从中你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
?
小结:
文章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讲述了烛之武智退秦师的史实,情节跌宕起伏、详略有序,塑造了一个义、勇、智——形象丰满的烛之武。
?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课件设计精练实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效果好。2.整堂课充分体现了诵读的地位,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文本,思考问题,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可以说诵读是有时效的。3.课堂思路清晰,按照文本顺序逐段去阅读体会,自然地实现了三个目标,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自然,问题的设计少而精,又能根据课堂随机生成新问题然后再解决。?
课件16张PPT。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烛之武退秦师《左 传》学习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汜(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共( )其乏困
阙( )秦 秦伯说( )
朝济( )而夕设版焉 逢( )孙 杞 ( ) 子 不知( )
fànyìzhuìgōngjuéyuèjìpáng检查预习qǐzhì共说知⑴且贰于楚也
⑵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⑶因人之力而敝之
⑷越国以鄙远
那人从属二主把……作为边邑;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损害,衰败想挑战吗?
⑸焉用亡郑以陪邻?
⑹又欲肆其西封
⑺失其所与,不知
⑻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增加延伸,扩张结交,亲附侵损;
考虑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 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二、重要虚词 (连词 因为)(介词 拿,用)(连词 来,表目的)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以而(连词 表顺承,才)(连词 表修饰)(连词 表转折,却)三、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译:秦国使者往来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害处。春秋时期形势简图楚郑秦晋秦晋之好
秦晋两国几代互相通婚,今指两姓联姻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故事背景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秦晋围郑临危受命智退秦师晋军退兵文 章 结 构?1.晋秦联军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为人物
出场作铺垫。
2.但两军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会单独
与秦接触,为下文的成功分化埋下伏笔。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招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
——宋 吕祖谦说退秦师越晋难治亡郑利晋存郑利秦晋人无信晋人无厌语气谦卑博好感
审时度势抓心理
揭微显隐挑矛盾
处处维护秦立场
既知亡矣示弱陈弊述利揭短 合作探究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烛之武?(从外交辞令、精神品质方面考虑)《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圉正志士 勇士 辩士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 达标训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阅读《重耳之亡》,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