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荷塘月色朱自清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2.体会文章意境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比喻、通感等多种表达技巧3.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和平、安宁生活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赞的“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的英雄气概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好》《欧洲杂记》等。写作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的短暂的安宁。所以清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之后,于1925年进入了低潮期,作者的低落情绪在本文中也有曲折反映。预习检测蓊郁 踱步 独处 弥望 袅娜
似的 霎时 脉脉 参差 倩影
乍看 敛裾正字音解字意田田 袅娜
脉脉 蓊郁 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夜游荷塘的路线是怎样的?家——小路——荷塘——家月下荷塘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荷塘月色叶 花 树通感 所谓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个感官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印象”,简言之,就是感觉的转化、迁移。赏析句子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姓名
周菲菲
电话
18560140852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893955419@qq.com
单位
章丘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荷塘月色
?
一、教材分析
?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情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
?
二、学生分析
?
本文学习主体是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因此,课前让同学们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
?
三、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体会文章意境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比喻、通感等多种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和平、安宁生活的思想感情。
?
四、教学环境
?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
?
1、?课前播放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营造学习氛围;
2、?用《do? you》作为课堂的背景音乐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
情境导入
放歌曲《荷塘月色》
听完,自由朗读
播放歌曲荷塘月色-凤凰传奇.mp3
?
整体感知
1、本文是在什么时间下写出来的?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2、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3、文章的基本框架4、全文作者的情感变化
朗读??概括??交流
Ppt引导《荷塘月色》.ppt
?
重点分析
1、?重点赏析4-6自然段
2、?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自由诵读
3、?这3段分别写的什么?并划出你喜欢的句子,重点赏析
学生在朗读课文,在文中划出并讨论归纳
播放背景音乐Do_You_-李闰珉.mp3
利用文档软件批注
?
课后拓展
欣赏朱自清的《匆匆》、《春》,有感情地朗诵
自由诵读
Ppt《荷塘月色》.ppt
?
作业布置
任意背诵其中4-6中其中一段
?
?
?
?
?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
《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美的现代散文,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的诵读,我先是课堂一开始就去配乐范读,然后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由诵读,并在其中给以学生指点朗读的技巧。让学生真够能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能够达到熟能成诵的效果。再就是结合高考中现代阅读的题目,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进行句子的赏析,并教给学生赏析句子的技巧。这样既规范了学生的答题思路,又让学生对课文有两棵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