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4课《雨霖铃》课件(15张ppt)+教学设计(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第4课《雨霖铃》课件(15张ppt)+教学设计(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5 22:16:59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柳永雨霖铃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兴于隋唐,盛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2、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3、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个性化特点: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被誉为“才子词人”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肯以低身俯就这些女子,肯看她们心上的伤痕。”
柳词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三类:
写都市生活和风光;
写男女间的恋情;
写羁旅行役之苦。
解 题 《雨霖铃》词牌名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初读诗歌
(1)利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结合背景与内容,仔细品读,静心体会作者分别时内心的真切感受。
再读诗歌: 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传情的?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柳、风、月。
作用──用这些意象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离别愁绪,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品味诗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
讨论:
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酒“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愁象征酒的寓意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谐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留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
月的寓意象征离合月《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的寓意悲凉寓意“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艺术特色:
白描
细节描写
虚实结合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直抒胸臆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背诵点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寒蝉”,”晚”,”长亭”酿造离情别绪的气氛,打下感情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 “帐饮” “无绪”精练地写出了地点,动作和情绪.”催发”表明非常依依不舍,已达到黯然销魂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了难舍难分的形象.是情感的集中体现,真挚动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千里” “阔”貌似状景,实则写情,由烟波的浩淼想到从此天各一方,相见遥遥无期,移情于景,水色天光也蒙上阴影.
背诵点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离别”点明全词主旨.承接巧妙,由古人回到现实,开拓了词的境界,设想别后生活,顺理成章.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典型意象: 柳 风 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的年华.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将离别之情推向高潮,同时也抒发了才华无人赏识,前途黯淡的感叹.姓名
张静
电话
?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
邮件
?
单位
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雨霖铃》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能够感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意象,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通过意象来把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正确理解作品内涵,体味宋词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环节,配相关文档介绍,丰富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对柳永的较为完整的印象。
2、整体感知文本的预鉴赏环节,适时播放配乐朗诵视频文件,可以有效创设课堂学习的有利情境,引导学生顺利进入鉴赏思维,形成合理的鉴赏思路。
3、合作探究环节,将PPT与音频文件有效结合,一是引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二是调节课堂气氛,及时激活学生的鉴赏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与词作文本之间的对话,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由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南下攻宋的轶闻导入课文,并展示有关柳永的文学常识。
形成对词人的初步印象,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PPT(雨霖铃.ppt)、word文档(白衣卿相+艺术成就.doc)
交流点评
点评柳词个性化特点与题材分类,并解题。
交流对词作者柳永的了解。
PPT
整体感知
播放配乐朗读
自由跟读,扫清字词障碍。
PPT、视频(《雨霖铃》 朗读.wmv)
研读文本
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疏通词意,整体感知词作内容,把握词作感情基调。
结合背景与内容,仔细品读,静心体会作者的别离之愁。
PPT、图片(杨柳岸晓风残月.jpg)
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来传情?指导学生从意象的角度鉴赏词文内容。
寻找典型意象,分析作用,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PPT
?
播放童丽的歌曲《雨霖铃》,指导学生鉴赏虚实结合等其它艺术手法。
全方位鉴赏词作,感受宋词的艺术魅力。
PPT、音频()
总结背诵
总结艺术手法,并进行背诵点拨。
在理解内容的前提下,背诵全词。
PPT
布置作业
任选角度,形成100字以上鉴赏文段。
完成鉴赏文段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课教学设计紧扣诗词的文本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诵读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让学生在对反复诵读中体会词作的艺术特点,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别离的苦痛,感受婉约派宋词的艺术魅力。
课堂上,适时运用视频、音频文件和幻灯片,创设相应的课堂情境,激活词作鉴赏教学,同时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使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进一步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
?
白衣卿相
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即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但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希望走上一条通达于仕途的道路。柳永是矛盾的,他想做一个文人雅士,却永远摆脱不掉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和依赖;而醉里眠花柳的时候,他却又在时时挂念自己的功名。然而,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据传,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歌伎念他的才学和痴情,凑钱替其安葬。每年清明节,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
艺术成就
1、丰富词调
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柳永还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据统计,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 ,属于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的就有一百多个。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雅俗并陈
词本来是从民间而来,敦煌曲子词,也多是民间词,到了文人手中后,渐渐被用来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感。柳永生活在市民阶层已渐壮大的北宋中前期,混迹青楼酒馆,对市民的生活相当了解,柳永表现女性生活、感情的词作,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使词从贵族的文艺沙龙重新走向市井。
但柳永的羁旅行役词,又相当的典雅。羁旅行役词,多和怀才不遇、天涯沦落有关,这一类词抒发的是士不遇的感情,这本身就属于“雅”的范畴;在创作手法上,柳永还兼容了诗的表现手法,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用典使事,遣词造句,无不体现了“雅”的特色,使其词呈现出雅俗并陈的特色。[51]?
3、表现手法
①抒情的自我化
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采用的主要是“代言”的抒情模式;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采用“代言”的抒情模式,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其《鹤冲天·黄金榜上》一词,尽情地抒发了名落孙山后的愤懑不平,也展现了他的叛逆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是这类作品的典型。
②语言的通俗化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副词“恁”、“怎”、“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消得”等,柳永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③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
与铺叙相配合,柳永还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定风波·自春来》不加掩饰地吐露了青年女子的生活愿望,写景状物,运用白描手法,描述十分精细。
④结构巧妙
同时,柳永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54-59]?
后世影响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