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9 11:3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文字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文字记载中的古气候;第二,考古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古生物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三,地质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某些特殊的岩石、沉积物判断古气候的变化。
而大型计算机出现之后,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使得古气候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这些年来,气候科学发展进步,古气候研究成果丰硕,使得我们对古气候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能够对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勾画出一个大体清晰的粗线条轮廓。
地球诞生时呈现熔融状态,温度非常之高。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岩石冷却固化,大约在40~38亿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壳,地球的地质年代由冥古宙进入太古宙。太古宙已经有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并孕育了生命。太古宙的气候温暖潮湿,但后期逐渐变冷,出现第一次冰川活动。元古宙藻类植物繁盛,大气中含氧量增加,气候延续温暖潮湿,但有较广泛的数次冰川活动。元古宙的震旦纪出现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导致了“雪球事件”。寒武纪气候温暖,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气候分带明显,早期温暖,末期冰川活动活跃。志留纪早期延续寒冷,中、晚期转暖。泥盆纪是相对温暖和干旱的时期。石炭纪气候潮湿、多雨,植被茂盛,末期进入冰川期。二叠纪气候由冷转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气候都十分温暖,几乎找不到冰川活动痕迹。第三纪气候有波动,但延续了温暖,南方古猿出现在第三纪末期。第四纪气候转为寒冷,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期,非洲的晚期智人被迫离开家园,走向了世界各地,直至全新世气候才逐渐转暖。
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全新世气候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增暖、中期温暖、晚期转冷。从全新世气候转暖起始,中华大地先后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孕育了灿烂的古文明;夏商周处于大暖期的后期,中华文明得到延续,诞生了最初的国家形态;春秋战国由温暖转温凉,战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杀戮;秦至东汉晚期气候相对温暖,开创并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进入寒冷期,这是一个极糟糕的战乱不已的时代;隋唐气候总体温暖,一度展现盛唐气象;唐中叶并延至五代时期气候转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宋至元中叶为气候温暖期,宋朝经济繁荣曾经举世无双;明清气候相对寒冷,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清朝太平天国运动都与当时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
(摘编自徐鸣《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
材料二:
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关于《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研究表明,按百年尺度而论,在唐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气候可划分成冷暖两个时期,其中以8世纪中叶(公元750年左右)为转折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满志敏在《唐代气候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中也认为唐代气候以8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分为两个时期: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其晚年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通过对梅树、柑橘物候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研究,认为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同时又用一万年挪威雪线、格陵兰(位于北美洲)冰块反映的气候特征做了印证。有关专家根据物候和柑橘分布的研究也表明,唐代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1℃。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由此可知,唐代长安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相应的,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这种相对寒冷的时期从安史之乱前后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
(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气候与现代气候的研究依据有所不同,前者一般通过文字资料、考古资料和地质资料展开,而不能依靠数据。
B.地球诞生后,生命衍化乃至人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从全新世开始气候逐渐转暖,人类便逐步进入农业社会。
C.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重大,中国古代社会朝代的盛与衰大体伴随着气候的暖与冷,规律较为清晰。
D.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的气候在8世纪中叶开始趋冷,这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唐代盛衰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中“宙”“纪”“世”都是地质年代分期单位,三者中“世”的层级最小。
B.在历史上不止一个时代气温偏高,说明了全球变暖未必源于温室气体排放。
C.人类在全新世步入农业社会,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于全新世。
D.竺可桢通过格陵兰冰块印证了唐代气候温暖,说明同时期北美气温也偏高。
3.下列关于古代气候的研究,方法不当的一项是()
A.通过《竹书纪年》中周孝王时汉江结冰等史料,佐证该时期中国偏冷。
B.通过考古资料证明,汉武帝时期一些亚热带植物生长北界远超过当代。
C.通过对岩溶石笋开展研究,揭示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中自然因素的作用。
D.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1说明,气温高时,雪山的雪线就高;气温低时,雪线也会相应变低。
B.中国气温与挪威雪线的高低并非完全一致,说明气温在时空上有复杂性。
C.图2显示,中国气温在唐代整体上偏高,与材料中的相关描述基本吻合。
D.从图2来看,在历史上,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
5.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二中唐朝发展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教训,给我国长远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双心河(节选)[注]
海明威
尼克卸下包裹,在树荫中躺下。他朝天躺着,抬眼望着松树的高处。他伸展在地上,脖子、背脊和腰部都觉得舒坦。背部贴在地上,感到很惬意。他抬眼穿过枝丫,望望天空,然后闭上眼睛。他张开眼睛,又抬眼望着。在高处的枝丫间刮着风。他又闭上眼睛,就此入睡了。
尼克醒过来,觉得身子僵硬、麻痹。太阳差不多下山了。他的包裹很沉,背在背上,带子勒得很痛。他背着包裹弯下身子,拎起皮钓竿袋,从松林出发,跨过香蕨木洼地,朝河走去。他知道路程不会超过一英里。
他走下一道布满树桩的山坡,走上一片草场。草场边流着那条河。尼克很高兴走到了河边。他穿过草场朝上游走去。他走着走着,裤腿被露水弄得湿透了。炎热的白天一过,露水就很快凝成,很浓很浓。河流没有一丝声响。它流得又急又平稳。尼克走完草场,还没登上他打算在上面宿营的高地,就朝下游望去,看鳟鱼跃出水面。它们是跳起来捕食日落后河道对面沼地上飞来的虫子的。鳟鱼跳出水面捕捉它们。尼克穿过河边这一小段草场时,①鳟鱼就在高高地跃出水面了。他此刻朝下游望去时,虫子大概都栖息在水面上了,因为一路朝下游都有鳟鱼在一个劲地捕食。他一直望到这一长截河道的尽头,只见鳟鱼都在跳跃,在水面上弄出不少圆形水纹,好像在开始下雨了。
地势越来越高了,上有树木,下有沙地,直到高得可以俯瞰草场、那截河道和沼地。尼克放下包裹和钓竿袋,寻找一块平坦的地方。他饿得慌,但是要先搭了帐篷才做饭。在两棵短叶松之间,土地很平坦。他从包裹里拿出斧子,砍掉两个撅出的根条。这一来弄平了一块大得可供睡觉的地方。②他伸手摩平沙地,把所有的香蕨木连根拔掉。他的双手被香蕨木弄得很好闻。他摩平拔掉了香蕨木的泥土。他不希望铺上毯子后底下有什么隆起的东西。等他摩平了泥土,他打开三条毯子。他把一条对折起来,铺在地上。另外两条摊在上面。
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劈下一爿闪亮的松木,把它劈成些用来固定帐篷的木钉。他要做得又长又坚实,可以牢牢地敲进地面。帐篷从包裹里取出了,摊在地上,使这靠在一棵短叶松上的包裹看来小得多了。尼克把那根用作帐篷横梁的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棵松树的树身上,握着另一端把帐篷从地上拉起来,系在另一棵松树上。帐篷从这绳子上挂下来,像晒衣绳上晾着的大帆布匹儿。尼克把他砍下的一根树干撑起这块帆布的后部,然后把四边用木钉固定在地上,搭成一座帐篷。他用木钉把四边绷得紧紧的,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们深深地敲进地面,直到绳圈被埋进泥里,帆布帐篷绷得像铜鼓一般紧。
在帐篷的开口处,尼克安上一块薄纱来挡蚊子。他拿了包裹中的一些东西,从这挡蚊布下爬进帐篷,把东西放在帆布帐篷斜面下的床头。在帐篷里,天光通过棕色帆布渗透进来。有一股好闻的帆布气味。已经带有一些神秘而像家的气氛了。尼克爬进帐篷时,心里很快活。这一整天,他也并不是始终不快的。然而这下子情况不同了。现在事情办好了。这是要办的事。现在办好了。这次旅行很辛苦。他十分疲乏。这事情办好了。他搭好了野营。他安顿了下来。什么东西都不会来侵犯他。这是个扎营的好地方。他就在这儿,在这个好地方。他正在自己搭起的家里。眼下他饿了。
他从纱布下爬出来。外面相当黑了。帐篷里倒亮些。
尼克走到包裹前,用手指从包裹底部一纸包钉子中掏出一枚长钉。他紧紧捏住了,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轻轻地敲进一棵松树。他把包裹挂在这钉子上。他带的用品全在这包裹里。它们现在离开了地面,受到保护了。
尼克觉得饿。他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饿过。他开了一听黄豆猪肉和一听意大利式实心面条,倒在平底煎锅内。
③“既然我愿意把这劳什子带来,我就有权利来吃它。”尼克说。他的声音在这越来越黑的林子里听上去很怪。他不再说话了。
他用斧子从一个树桩上砍下几大片松木,生了一堆火。在火上,他安上一个铁丝烤架,用皮靴跟把它的四条腿敲进地面。尼克把煎锅搁在烤架上,就在火焰的上面。他更饿了。豆子和面条热了。尼克把它们搅和在一起。它们开始沸腾了,使一些小气泡困难地冒到面上来。有一股好闻的味儿。尼克拿出一瓶番茄酱,切了四片面包。这会儿小气泡冒得快些了。尼克在火边坐下来,从火上端起煎锅。他把锅中大约一半的食物倒在白铁盘子里。食物在盘子里慢慢地扩散。尼克知道还太烫。他倒了些番茄酱在上面。他知道豆子和面条还是太烫。他望望火,然后望望帐篷,他可不想烫坏了舌头,把这番享受全破坏掉。④多少年来,他从没好好享受过煎香蕉,因为始终等不及让它冷却了才吃。他的舌头非常敏感。他饿得慌。他看见河对面的沼地在几乎断黑的夜色中升起一片薄雾。他再望了一眼帐篷。一切都好。他从盘子里吃了满满一匙。
(吴劳译,有删节)
[注]写于1925年,故事主要写了主人公尼克孑然一身从战场回到空无一人的森奈镇——他儿时的故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尼克由闭上眼睛到张开眼睛再到闭上眼睛,以细节刻画尼克入睡的过程,读者的感受也随之被带入到其中。
B.小说详细叙述了尼克在荒野中搭帐篷、做晚饭的过程,既凸显了他百无聊赖的心境,也突出了其挑战自然的艰辛。
C.同《老人与海》一样,小说多用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景与形象,但尼克与《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形象有所不同。
D.小说情节简单,并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对环境描写着墨较多,对人物的描写细腻生动,呈现出了散文化的特点。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写鳟鱼跃出了水面,映照出尼克的愉悦心情,预示他带着钓竿可能会有所收获。
B.句子②中尼克“把所有的香蕨木连根拔掉”,如此彻底是为了能嗅到香蕨木好闻的味道。
C.句子③是尼克在特定环境下的自言自语,直观表现了小说主人公独断专行的形象特点。
D.句子④暗示尼克曾有过一段非正常的生活状态,如今他正在与之告别,步入新的生活。
8.小说画波浪线处多用短句,且内容有反复,请分析其在人物塑造上的表达效果。
9.小说叙事时主要采用全知视角,又适当切入了中心人物视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仪归报未至咸阳秦惠王薨子武王立。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毁短之。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畔衡,复合从。
张仪说秦武王曰:“为王计者,东方①有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所在,齐必伐之。臣愿乞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许之。齐王果伐梁,梁王恐。张仪曰:“王勿患也。请令齐罢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谓齐王曰:“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张仪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还。张仪相魏一岁,卒。
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犀首,亦以谈说显名。其余苏代、周最、楼缓之徒,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仪、秦、衍最著。
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扬子②《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③人,帝而难之,不以才乎?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东方:齐、韩、魏等皆在秦之东。后魏国将首都迁至大梁,也被称为梁国。②扬子,指扬雄,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③任,佞也。
10.材料一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张仪归A报B未C至D咸阳E秦惠王F薨G子H武王I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肖,不似,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也是旧时自称的谦辞,不才。文中指后者。
B.“齐梁相攻”与“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兼爱》)句中的“攻”含义相同。
C.纵横,即合纵连横,张仪游说六国以奉事秦国,叫连横,同苏秦的“合纵”相对。
D.“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与《〈老子〉四章》“物或恶之”句中的“恶”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主动请求到魏国去,利用齐王对自己的恨意,挑起齐魏两国争斗,明里为秦争得更多利益,暗里却为自己制造脱身机会。
B.齐兵压境,魏王担忧害怕;张仪成竹在胸,继续设局,因不便自己去游说齐王,就派亲信到楚国借使者出使,巧妙劝齐退兵。
C.张仪凭借出色的智谋口才,保身立国,左右逢源,天下之人争相效仿,孟子却将他排除在坚守正道、洁身自好的大丈夫之外。
D.《法言》以问答方式表达观点,并用“凤”“鸷”为喻,说明张仪非儒家提倡的有才之士,其花言巧语难掩凶恶丑陋的嘴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4.子贡也曾游说诸侯,以三寸之舌影响天下政局,其行为与张仪有何本质区别?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启
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
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木”与杜甫《登高》中的“落木”同义,是秋天的典型意象,点明了时令。
B.颔联“经济岂无人”句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飘零客坚信会有人救济的信念。
C.颈联是诗人的想象,大鹏展翅翱翔,神龙翻云布雨,化用典故,意境宏阔。
D.全诗由“悲”字领起,情感自然真挚,尾联改“悲伤”为“奋进”,格调转为高迈。
16.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人,他的许多诗歌“在伤感中依然洋溢着向上的雄奇之气”,本诗就表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请结合本诗诗句分析,知识分子应具备哪些品质?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句写出了词人与爱妻因岁月沧桑而造成的隔离感:“”句点题,开启了对梦境的记述。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表现了异地相隔、寄情明月的相思之苦。
(3)岁月荏苒,人生苦短。余光中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使人不由地联想到李白在《将进酒》中的“,”两句诗。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的时候,总希望时光快快流逝,盼过节,盼过年,盼迅速长大成人。( )但是,一过中年,人生之车好像是从高坡上滑下,时光流逝得像电光一般。它不饶人,不了解人的心情,愣是狂奔不已。一转眼间,______。滑过了花甲,滑过了古稀,少数幸运者或者什么者,滑到了耄耋之年。人到了这个境界,对时光的流逝更加敏感。年轻的时候考虑问题是以年计,以月计。到了此时,是以日计,以小时计了。
规定六十岁为老年,在旧社会是可以的。然而,到了今天,专就我们搞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来说,六十岁正是黄金时期。读书多了,资料掌握也多了,正面和反面的经验和教训都已经有了,正是写作的最佳时刻。事实上,今天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还能干事、想干事、肯干事。然而社会却突然告诉你:你已经“老”了!不中用了!成为社会的负担了!“老龄化”一个“化”字就把你打入另册。我真正不了解,谈论“老龄化”究竟想干什么?老在他们耳边聒噪什么“老龄”“老龄”,搅得他们不得安宁,这对社会不利。
18.下列选项中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语句,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而,小小的心灵里溢满了忿忿不平之气,时光就偏偏好像停滞不前。
B.然而,小小的心灵里溢满了忿忿不平之气,时光却偏偏好像停滞不前。
C.因而,时光就偏偏好像停滞不前,小小的心灵里溢满了忿忿不平之气。
D.然而,时光却偏偏好像停滞不前,小小的心灵里溢满了忿忿不平之气。
19.下列选项中的古诗词,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C.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D.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20.请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不再泵血,通常由心脏疾病、心律失常、意外伤害等原因引起。呼吸骤停意味着患者停止呼吸,通常由窒息、溺水、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 ① ,需要迅速采取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急救措施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因为它在没有及时医疗干预的情况下可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 ② ,患者的生存机会就减少一分。因此及时心肺复苏为患者提供了一个“生存的桥梁”。
了解并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十分必要。在采取行动之前,要确保环境安全,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检查是否有火源、电击风险或交通流量等潜在危险,然后轻拍患者并大声呼叫他们的名字,倾听患者的呼吸声音,观察胸部的上升和下降。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心肺复苏之前,需要 ③ ,请求医疗帮助。如果有旁人在场,也可以请他们拨打急救电话。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大家很熟悉的名句。
C.“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救助失学少年儿童的公益事业。
D.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大批来自日本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活菩萨”。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中,排名第二的“显眼包”原指过分张扬、爱出风头。在网络社交语境中,该词以戏谑的方式赞美敢于展示自我、不惧他人眼光的行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
  1.A
  2.C
  3.D
  4.D
  5.①重视气候变化研究,提前布局应对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②在气候温暖湿润时期,抓住机遇发展农业经济,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储备;③在气候寒冷时期,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6.B
  7.A
  8.①多短句且有反复,使叙述节奏明快,突出尼克搭建帐篷、准备食物动作的连贯性与熟练性,表现其野外生存能力;②强化尼克内心感受的表达,如 “事情办好了” 的反复,突出他在经历疲惫后达成目标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丰富人物心理。
  9.①全知视角能全面呈现尼克的行动、周围环境等,使故事叙述完整清晰,如对尼克在荒野中一系列活动的描写;②切入尼克视角,便于深入刻画其内心世界,如尼克对营地的感受等,拉近读者与人物距离,增强代入感;③两种视角结合,使叙事灵活多样,丰富故事层次与内涵,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尼克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与心理变化。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
  10.张仪归报 / 未至咸阳 / 秦惠王薨 / 子武王立。
  11.B
  12.D
  13.(1)这样,大王您在国内使国家疲惫,在国外攻打盟国,而使张仪在秦王那里获得信任。
  (2)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不能建功,自我矜持的不能长久。
  14.①目的不同:子贡为存鲁乱齐等,使各国势力平衡,维护周礼;张仪为个人富贵与秦国利益,行纵横之术扰乱天下。②道德准则不同:子贡遵循儒家道德,以义行事;张仪以诈术欺骗诸侯,违背正道。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
  15.B
  16.①忧国忧民:“木落悲南国”,见落叶而悲家国命运,体现对国家命运的担忧。②自信担当:“经济岂无人”,坚信有人能经世济民,自己也有此担当抱负。③积极奋进:“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在乱世中相互勉励,积极进取,欲有所作为。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
  17.(1)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2 小题)
  18.D
  19.C
  20.因为社会将六十岁以上老人视为 “老”“负担”,所以谈论 “老龄化” 对社会不利。
  21.①一旦发生心脏骤停或呼吸骤停;②每延误一分钟;③先拨打急救电话
  22.C
  六、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