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平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61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东平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61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6 07:51:15

文档简介

姓名
刘辉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邮件
单位
东平高级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二、学生分析
高一新生,对文言文很生疏。应加强训练和文言文积累,并且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预习展示中,利用电子白板检测基础知识,交流巩固基础知识。使用电子白板展示的知识容量大,方便又快捷。?
2.在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的环节中,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时使用了PPT,学生对归纳的方法看起来会一目了然,简洁直观。?
3.在拓展提升环节中,教师利用ppt指导学生给烛之武写颁奖辞和对联,方法指导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仿写参考,让学生更为明确地学习仿写,从而写出合适的颁奖辞和对联;利用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仿写,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明确自己仿写的问题所在。?
4.在总结归纳环节中,利用PPT归纳总结了从本课中积累的成语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5.课后作业的写作练笔,可以发到QQ群或者班级博客上,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以烛之武刻画的人物形象入题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PPT图片
?
语文快餐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习题,点拨,解决疑难。?
做练习题,交流、总结基础知识。
PPT图片?
?
预习展示
分好表演小组、评价小组,对表演方式、内容进行点拨,对评价小组的评价做出要求。
三个评价小组从剧本、人物的把握、故事情节等方面对表演进行评价观看。
PPT图片?
?
合作探究
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结合表演和课文内容分析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并归纳出刻画人物的方法。
小组讨论,归纳出烛之武的性格特征,总结出刻画人物的方法,小组交流
PPT图片?
电子白板?十面埋伏.MP3
?
拓展提升
以故事(《心中有佛》)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做出公正客观地评价;给出颁奖辞和对联的仿写参考。
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仿写颁奖辞或对联。
PPT图片?
电子白板?
?
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
你从本文中积累了哪些成语??
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左传??
?
从文中提炼出成语,交流;?
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如何学习《左传》?
?
PPT图片?
电子白板?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
?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设计分层作业,让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写作练笔
整理四课时学案上的文言字词,请依据文本,以散文的笔调描述“我心目中的烛之武”。
PPT图片?
电子白板?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兴趣引领,吸引眼球?
开始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故事以及了解的途径,然后播放故事动画,加深学生对故事的了解,从而激起学生想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我在这堂课中分析人物形象时,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现,学生参与其中,自己去体验人物。?
2.敢于取舍,突出重点?
这篇课文我对人物的介绍环节让学生简单了解,有?重点地指导学生梳理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重点语句翻译等知识,以学案和巩固练习的方式带动学生掌握。在第二课时我?把字词分类让学生积累,在第三课时设置模拟题和巩固练习,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一步步梳理好字词,做好铺垫,由浅入深,第四课时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3.拓展思维,必有一得?
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字词,还要找准契机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尽量学得更多。基于此,我设计了评价心中的英雄和仿写环节,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所获。
课件61张PPT。 第四单元 单元导读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曾经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消亡都和战争有关。战争直接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自古以来,大部分人都喜爱和平反对战争,尤其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每一次改朝换代的结果都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更是文明的直接破坏者和毁灭者,但不可否认,在一次次战火的洗礼中,文明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古往今来的历次可歌可泣的战争中常常闪耀着的决策者和人民大众的智慧光芒,更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本单元所选择的3篇文章,无论是在春秋时期的诸侯纷争,还是东汉末年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一直到近现代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都体现出了人们在不得不面对战争时表现出的大智大勇。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我们走进历史,透过弥漫的硝烟,细细解读昨日的战争,以史为鉴,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要重视文言文的学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 笃用之 。
——《礼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文言文该学些什么?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的虚词的用法.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和文学常识。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2、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3、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5、特殊句式《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的文学常识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2.《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合称为“春秋三传”。
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大家还了解哪些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例。如:《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国别体:先分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史书的体例。如:《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由司马迁开创的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例。《史记》、《汉书》、《后汉书》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史记》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的历史。《汉书》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
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还有人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
楚庄王,吴王阖闾。
  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一种虚
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关于春秋五霸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诵读提示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标题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为什么?
质疑:退 怎么办?
结果如何?

(带着问题再读文章)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当时,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公元前630年郑新郑函陵氾水秦晋
晋 军秦 军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退兵文 章 结 构读课文1—2层
1.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2.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锁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从文中找到根据吗?
诵读提示转第一自然段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1 以其无理于晋2 郑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秦晋围郑形势图?国危矣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秦晋军队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分化埋下伏笔。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知识链接:伏笔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使用伏笔应注意: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临危受命: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大度,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从谏如流
知错能改
谦恭明理郑伯说烛之武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
(侧面写烛之武)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说退秦师:夜縋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勇敢无畏说退秦师: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一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迫晋退兵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志士勇士辩士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烛之武形象分析久不得志深明大义勇赴国难,不卑不亢的爱国志士。 知己知彼,精于辞令的善辩之士。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未见其人,先知其才其他人物刻画郑君“是寡人之过也”勇于改过秦伯来也为利,去也为利惟利是图晋侯论 战多谋善断着墨不多,性格跃然纸上,1、烛之武:
????????
? ?????????
2、郑伯:???????? ????????
3、秦伯:
4、晋文公:
5、佚之狐:人物形象分析:(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3)善于言辩。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慧眼识才的伯乐。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推辞——郑伯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②伏笔与照应得当.
③叙事详略得当.   朱自清先生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一.善于表现波澜壮阔的战争二.善于表现行人辞令之美三.善于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一.波澜起伏的情节  朱自清先生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二.绝妙的行人辞令三.善于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讨论探究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2、郑伯 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3、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嫉妒、红眼病。我来测测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
与郑人盟
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
阙秦以利晋(驻军,驻扎)(意动,以……为边邑)(订了盟约;建立同盟)(计划,考虑)(使…成为疆界)(使…得利)名词→动词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词类活用(在东边)(在西边)(在晚上,当晚)(在早上;到黄昏)名词→状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名词词类活用(恩惠,好处)2、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臣之壮也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词类活用(壮年)(远方,边远的地方)(缺少的东西)形容词→名词因人之利而敝之
肆其西封词类活用(损害)(扩张、延伸)形容词→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词类活用(使…灭亡)(使…亏损)(使….退却)使动用法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通假字一词多义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表修饰,不译)(表承接,不译)(表承接,就)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之)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 来)(表顺承,连词 来)(把,介词)(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特殊句式省略句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
(有何厌——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倒装句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特殊句式是寡人之过也。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1.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2.“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3.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亦敌不过一张嘴。 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孔明舌战群儒,实例甚多,然则口舌之争不可小觑。只靠一张嘴,亦可通天下事,知天下人,掌天下权。
4.烛之武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的牢骚与怨气,但是他是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过感伤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关心。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的焦急与渴盼。如果没有对国家结实朴实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他又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晋之间的恩怨如此了然?烛之武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烛之武的胜利,因为成功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晋候:
1.学会包容,不因为被人背叛而发怒,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学会包容,要像晋侯一样,懂得把握形势,理智退兵,学会包容,更要放眼未来,不要把眼光留在自己的脚下。
2.忍是成事之本,晋侯从一开始流亡时就忍。忍到了当上国君之日。如今看着眼前的肥肉他忍,最后成了春秋五霸主之一。晋侯以忍做成了大事。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一门艺术。能忍必会积蓄力量,挥出那致命一击。
3.当你进退两难,无法抉择时;当你尴尬时,不妨试着为自己找个台阶下。晋侯擅长为自己找台阶。当盟军背信弃义时,他不慌不忙地说:“失掉自己的盟友,是不理智的;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又反过来害人家,是不仁义的;用散乱的军队攻打整编的部队,是兵家所忌的!”这样既可以达到退兵目的,又不失颜面,实为明举!其实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挣脱尴尬。(退一步海阔天空)
4.晋、秦之间应是种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一旦对方于己无益,便趁机吞并。对于两国的君王,无疑晋侯更有远大的目光,他看到的不仅仅是郑国的土地,还有中原广阔的领土。他就好比是躲在树从中的野兽,一旦有猎物,必然能够把握时机。而秦伯正如海上捕鱼的船夫,让人一眼就看穿他真实的目的。人是为利益所趋,晋侯能够驾驭利益,而秦伯却被利益所趋。
5.利益与承诺,若要在两者之间选择,你会选什么?是像秦伯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弃对晋侯的承诺,还是即使面对利益这巨大的诱惑,也会坚持自己的承诺?两者就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郑伯
1.做人要听得进良言,像郑伯,既然自己的能力不行,但他起码能听进别人的建议。最终成功地保住了郑国。既然你没有似水才华,那你应该听懂水流的声音。那样即使你不行也能成功!
2.现代也有不少“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不过在那样一个年代,放下架子求贤的人也着实不多,大丈夫能屈能伸,关键时刻也别管什么臭面子了,承认错误,求贤若渴,这不也是抓着了烛之武想要的虚荣吗?生活中,你对尊严的看法是什么呢?什么事能让你抛下尊严呢?.佚之狐 学会变通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或许佚之狐把烛之武推出去是为了把说服秦伯退军的这个问题丢给别人,以求自保。但是在一些时候,尽我们的力量无法办到的事我们不能硬接下来,要学会变通,进退自如。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沉默,不会变通的人,是没有出路的。课堂练习:为烛之武写诗赞
  周维伊:“血腥滚滚卷土来,壮士巧言满胸怀。三言两语说君去,一场战事从此埋。”   杨夏:“秦晋围郑形势忧,只为晋侯报私仇。幸而郑有烛之武,退军不动一兵卒。”   侯玮辰:“三更秦帐辩声传,巧言妙说论利害。一语仿若锋利剑,割断两家百年缘。”   刘博:“临危受命身系国,孤身夜出见秦伯。晓以利害裂敌盟,巧舌不负众人托。”   后人有诗赞曰: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经占卜之书,神秘而哲理至深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重在史事的陈述重在论议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主要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