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故乡》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29 15:1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故乡》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故乡》篇幅很长,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这是一篇经典小说,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变”字。小说通过“我”的视角,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人物与环境的巨变,震撼了读者的心灵,引发深沉的思索。而对《故乡》的解读也有多种角度,例如:线索的角度、人物变化的角度、话语方式的角度等。本设计抓住文中多次出现的画面,来品读人物,探究文章主题。
学情分析 鲁迅的文章比较深奥、这第《故乡》篇幅长,难度大,九年级的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基础,对现代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小说主题理解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研讨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从小说三要素这个突破口很好紧紧抓住对比的方法解读课文,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只要认真组织研讨,难点还是可以克服的。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主题。 (2)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难点 (1)速读课文,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找出小说要素。 (2)找出文章中的对比及景物描写,诵读赏析,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3)品读、鉴赏、交流重点句子,进一步感悟小说主题。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 出示席慕蓉的作品《乡愁》,引导学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说自己心中的故乡。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对“故乡”的感知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环节二:整体感知教师活动 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思考: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找出小说的要素。 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学生活动 速度课文,圈画生僻字,标出小说各要素,同桌两个复述文章情节。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巩固小说文体知识。环节三:课文精读教师活动 找同学朗读课文1—5段。 引导学生思考: (1)“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见到故乡冬景后,“我”的感受怎样? 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有何作用? (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怎样理解“阿!…好得多了。” 当“我”离开故乡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复杂心情呢? “我”对未来的希望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活动 听读课文,思考问题后,同桌交流,然后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和景物描写的赏析,理解这些写法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环节四: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悲哀”之源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出示小组讨论问题,小组讨论: (1)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语言,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2)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通过对比,写出了杨二嫂的变化。请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语言,分析杨二嫂人物形象。 方法指引: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分析肖像描写,体会人物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 ②分析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思想情感,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③分析动作描写,了解人物形象特点。 ④分析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思考:本文在刻画人物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明确:(1)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2)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各方面刻画人物。(3)能够抓住人物的个性来写…… 3、借鉴本文的写法,用片段作文的形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学生文章展示,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 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人物进行形象分析 再分组展示 2、学生作文展示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探究闰土这一形象的现实 意义。环节五:课堂小结教师活动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要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膜、建立纯真的人际关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学生活动 环节六:写作特点归纳教师活动 (1)运用对比,表现主题。 (2)多种描写,刻画人物。 (3)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学生活动 根据老师的引导,归纳本课的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结合多角度分析人物的方法,完善自己的小练笔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PPT与板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