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中语文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一中学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之《声声慢》课件(37张ppt)+教学设计(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高中语文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一中学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之《声声慢》课件(37张ppt)+教学设计(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26 07:53:15

文档简介

姓名
王衍芳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一、教材分析
《声声慢》是鲁教版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最能代表李清照晚期词风的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声声慢》是一首慢词,篇幅较长,但该词的词眼、抒情方式、意象非常鲜明,学生易于把握,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理解鉴赏。
二、学生分析
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对诗歌鉴赏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适当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了《唐诗宋词》前三个单元的基础上,有能力在教师引导下,由一个点切入,通过独立阅读与合作交流进行诗词鉴赏,完成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学习活动,使师生在不同梯度的朗读中层层逐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按照鉴赏诗词的基本步骤,自主阅读、鉴赏诗词作品。
2、以“愁”字这一“词眼”作为读懂词作、鉴赏词作的切入点,把握李清照在词作中的抒情方式、思想情感。
3、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走近李清照”。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声声慢》一课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录屏软件制作视频、ppt制作、电子白板使用、音频录制、投影仪使用、qq群使用技术。
课前,老师利用录屏软件制作视频,供学生学习完本科后课下观看;课前,学生利用音频软件录制朗读音频,上课做朗读对比;?ppt的使用,贯穿课堂各主要环节;电子白板,应用于课上学生学习成果展示;qq群,用于学生课下作业交流、点评。
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展示学生过程性学习成果。3、促进学生课上、课下学习交流。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温故可以知新也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鉴赏“小妙招”,自然导入《声声慢》。
说出诗歌鉴赏基本步骤。
ppt
走近作者
方便我知人论词
引导学生诵读初中学过的李清照词作。
说出自己了解的李清照相关的文学常识,举例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李清照诗词作品。

ppt
积累字词
丰富我的语言行囊
巡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一读文本:
参考文本注释、译文,读准字音、解释词语、理解全词的意思。

ppt+电子白板
搜索筛选
完善我的感知能力
1、看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读完这首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词眼”指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或句子,本词的“词眼”、主旨句你找到了吗?
3、文中还有像这样直接抒情的句子吗?

二读文本:
1、跟着视频朗读,体味情感。
2、找出“词眼”、主旨句。
3、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4、带着情感去朗读——直抒胸臆。

ppt+电子白板、朗读视频
分析意象
锤炼我的鉴赏能力
“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品读间接抒情的句子:
1、根据以前学习的内容知道了: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请找出词中主要使用了那些意象?

2、请选择其中一个意象,联系以前所学过的诗文,看一看它们在是诗文中都象征了什么?
三读文本:
1、在文本中标划出主要意象。
2、分组讨论、归纳、展示。

3、在朗读中体味词人的“景中情”。
ppt+电子白板
整理归纳
提升我的整合能力
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
1、这首词的抒情方式。

2、“愁”何在?
四读文本:
1、结合此人身世经历归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2、比比谁读得更深情,把握更到位。(当堂朗读与课前学生录音对比)
ppt+音频
学以致用
拓展我的表达能力
1、出示以“愁”为主题的句子。

2、学生仿写“愁”情。
众人言“愁”:
1、积累、诵读有“愁”的诗词名句,说说各种不同的“愁”。
2、完成仿写,交流展示。
ppt、投影仪
左右逢源
开阔我的胸襟视野
?
布置课下作业:
给学生提供老师根据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制作的删减版文字视频。


“走进李清照”:
1、课下观看视频,阅读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
2、写一篇小品论文,发班级群里。
3、点评、投票、评优。
录屏软件、qq群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学生课前自己制作朗读音频,本身就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课前预习,通过课上对比朗读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各环节,教师通过使用ppt,使各环节的学习要求更加直观,有利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阅读鉴赏词作。
电子白板、投影仪、qq群,将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成果清晰的呈现出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多种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示学生学习成果,还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契合古诗词的风格韵味。
任务一: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
1、作者生平: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济南人。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概况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2、作品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任务三:筛选重要词句
“词眼”:指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
《声声慢》的“词眼”是: 。
主旨句是: 。
直接抒情的句子有那几句?
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抒写感情的?有何修辞作用?
任务二:积累字词,把握词意
给加点的词注音
寻寻觅觅( ) 凄凄( ) 戚戚( ) 乍暖还寒( )
三杯两盏( ) 憔悴损( )( )
解释加点的词语
戚戚: 乍暖还寒:
将息: 憔悴损:
这次第:
参考资料:
【注释】
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资源四:分析意象,锤炼我的感悟能力
意象
例句(课内外皆可)
含义(象征义)
课件37张PPT。声 声 慢淄博市张店区铝城第一中学
王衍芳温故可知新也
想一想:

我们该怎样来读懂
并鉴赏诗词呢?第一站:走近作者,方便我知人论词 说一说:李清照与她的词作 前期词主要描写热爱自然、伤春愁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感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第二站:积累字词,丰富我的语言行囊读一读,记一记:基础知识记扎实。第三站:搜索筛选,测试我的感知能力读一读,找一找,把握情感更准确。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
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
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眼?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主旨句?
直接抒情的句子?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评价: “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开头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 入手结果引发体现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眼前景肃杀
凄清愁情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感情基调:哀怨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1、音乐美。 2、增强感情。
叠字有何修辞作用?第四站:分析意象,锤炼我的感悟能力读一读,品一品,情感意境存心间。 意 象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
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
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黄
花雁梧桐结论:酒是“愁”的象征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雁结论:雁象征“离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声凄惨。
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黄花结论:黄花使人凄苦哀愁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梧桐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第五站:整理归纳,提升我的整合能力读一读,悟一悟,写作技巧留笔端。1、归纳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 (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 愁直接抒情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词眼)(意象)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意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包含了哪些情感?2、思考并归纳: 第六站:学以致用,拓展我的表达能力众人言“愁” 愁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长亭送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他们都在愁什么?第六站:左右逢源,开阔我的胸襟视野读一读,看一看,文学视野更开阔。“走近李清照 ”
1、观看视频,阅读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
2、写一篇小论文,发班级群里。
3、点评、投票、评优。
作业: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