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标要求: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天津永利碱厂
改良蒸汽机
时空坐标:
珍妮
纺纱机
改进
蒸汽机
汽轮
蒸汽机车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向欧洲大陆和北美扩展
18c60s
1765
1807
1814
19c40s
19c中期
本课时间轴
工业革命时间轴
手工劳动(零碎分散)
机器大生产(专业集中)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
家庭式劳作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垄断组织
机器大生产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
一、 含义: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发明、使用机器并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过程。
工业革命
二、进程
珍妮纺纱机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C60S
19C40S
1782
1807
1814
1825
万能蒸汽机
汽轮
蒸汽机车
铁路时代
三、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政治 条件
经济 条件 资本
劳动力
市场
技术
其他 资源
政策
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殖民扩张、不平等贸易、黑奴贸易、圈地运动
英国的煤炭资源丰富
手工工场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工具趋专门化,工人技术纯熟
17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
工业革命的背景
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保护技术革新
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
工厂制度:资产的运营或经营活动主要以工厂为基本单位的企业组织制度或组织形式。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工厂制度逐渐形成。
二、工厂制度
(一)概念:
(二)特点:
时间: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
生产:流水线(协同劳作、厂主监管)
原料: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组织:集中生产、专门化劳作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
(三)影响:
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标准化生产模式诞生。
19世纪初期,美国纺织工厂中童工们
早期工厂大量雇佣童工,一定程度上阻碍近代基础教育发展。
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
导致人的异化、剥削严重、阶级对立等。
手工工场、工厂与垄断组织
类别 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区别 时期 15至18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手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 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率
规模 规模小,分工少 相对于手工工场,规模较大,工人集中 规模空前强大
影响 成为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 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联 系 ①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 ②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③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继昌隆缫丝厂的女工
南通大生纱厂
三、近代中国的工厂制度
癸卯学制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厂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但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难以独立发展,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不能使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
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点
同:都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推动经济近代化。
异:
中国: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产生的。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色彩。
西方: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推动各国近代化。
天津永利碱厂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经济
思想
总体影响
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器物
列强: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侵华
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
实业救国;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学习制度
列强:两次鸦片战争
中国:社会性质改变
西方资本输出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义初步发展
卷入世界市场;经济结构变动
民族危机加深,国人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获得发展;
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学西方,民族意识觉醒,近代教育发展;
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一、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1773年,曼彻斯特的人口密度是每英亩165人。利兹从1725年的每英亩275人增至1770-1771年的每英亩365人。...作为曼彻斯特下层工人阶级的特色住房,地下室的普及是住房数量不足的必然结果...据彼得·盖茨克尔(Peter Gaskell)估算,1833年曼彻斯特有多达20000人住在地下室。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问题:工业人口猛增与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解决: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1830年英国已拥有人工运河4000多千米;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2.5万千米。
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增加社会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19世纪末曼彻斯特大运河
三、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生产: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人口: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 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四、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
工业革命推动了初等教育的发展。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劳动时间并提出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教育。国家干预教育始于19世纪30年代。从1833年起,议会开始拨款补助教育事业,其拨款数量逐年增加,并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五、初等教育推广,文化素质提升
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现:①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立法和财政推行初等教育。
②中国:20世纪初“癸卯学制”,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
六、工业革命促进女性获得受教育机会,女权主义兴起。
1918年2月6日,英国王室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全民代表法案》,使得英国女性获得选举权。不过,当时英国女性尚未得到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 英国直到1928年才取消对女性的财产限制,并将年龄门槛也降到21岁,从而真正实现了两性政治权利平等。
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
《共产党宣言》
困境: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劳动时间过长,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工人健康
解决:①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诞生;
②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七、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1)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增加社会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3)乡村面貌的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建立大农场,人们的眼界开阔。
(4)生活习惯变化: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5)教育事业进步:基础教育发展,人们文化素养提高
(6)工业革命促进女性获得受教育机会,女权主义兴起。
(7)马克思主义诞生: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资本家压榨工人,阶级矛盾激化,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
启示: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强中外科技交流
②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合理把握造福人类
对比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发生国家
发明者
能源动力
起始部门
重要发明
交通工具
经济组织
资本主义阶段
世界市场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开始于英国
英法美德日俄等国同时进行
工匠
科学家
蒸汽动力
电力
蒸汽机
内燃机、发电机
火车、轮船
汽车、飞机
工厂制
垄断组织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重工业
棉纺织业(轻工业)
本课总结:
生产之变
—工业化
生活之变
—城市化
劳作方式走向集中化:手工工场到工厂制度
生产方式走向机械化: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追赶潮流走向工业化:近代中国的工厂制度
1、城市化的发展,改变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进步,便利人们出行
3、促进乡村改变,人们眼界开阔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5、初等教育推广,文化素质提升
6、工人处境艰难,工人运动兴起
7、环境污染严重,流行疫病增多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2024·深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是一个岛国,孤悬海外,正好为突变提供了温床。英吉利海峡的宽窄适宜,能够为通商提供便利,又能抵御外敌。不列颠岛不大不小,刚好可以养成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又便于统一。材料强调英国工业革命是( )
A.与欧亚大陆距离适度的结果
B.欧洲刺激英国经济的结果
C.经济地理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D.“大陆均势”外交战略的结果
C
[解析] 根据材料“岛国,孤悬海外,正好为突变提供了温床。英吉利海峡的宽窄适宜,能够为通商提供便利,又能抵御外敌。不列颠岛不大不小”可知,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是地理位置、版图、经济等要素,因此是经济地理因素相结合的结果,C项正确;与欧洲大陆距离适度只是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有利条件之一,并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而不是欧洲大陆,当时欧洲并未发生刺激工业革命的经济变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战略,排除D项。
2.(2024·通化)在18、19世纪的英国议会圈地中,田地由混杂交错的条田和开放的荒地转变为相对规则的围田;住房由集中于村庄中心转变为分散到圈地之后的分配地上;道路体系也相应进行了调整,道路更宽更直;耕地中的排水系统得到了改造。由此可见,英国的圈地运动( )
A.导致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一定程度重塑了乡村景观
D.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C
[解析] 根据材料“转变为相对规则的围田”“道路体系也相应进行了调整”等可知,在18、19世纪的英国议会圈地中,农村田地逐渐规范工整,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因此,圈地运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乡村景观,C项正确;材料表明英国的圈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乡村景观,没有涉及财富分化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圈地运动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没有体现其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市场等要素,排除B项;材料表明英国的圈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乡村景观,没有提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等内容,排除D项。
3.(2024·湛江)英国的工厂主习惯于让别人乞求自己采用他们的新发明,至于这个发明的原理则完全不想知道。像德国那样邀请科学家从事某种研究的做法,在他们看来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有很大的侥幸因素在内。这可以用来说明英国(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缓慢的原因
B.科学研究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德国
C.工业革命采用的工业模式更先进
D.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点
A
[解析] 根据材料“像德国那样邀请科学家从事某种研究的做法,在他们看来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做有很大的侥幸因素在内”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作为发源地遥遥领先,德国还比较落后,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主趋于保守,不积极主动地采用新发明,最终落后于德国,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英国人思想转向保守,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落后,但是英国的科学研究是否落后于德国在材料中无从得知,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工业模式,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主要是由工匠完成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发明更多与科学理论相结合,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保守做法,而不是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的特点,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