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9 12:4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七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程标准: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重点把握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运用史料比较分析世界各地商贸发展的特点,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从中外对比角度出发认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发展情况。
学习目标




目录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第一框题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2.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交换的出现。
3.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4.目的: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最初的商业贸易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
(商业)原始的、萌芽的状态,是生产者直接的物物交换,尔后才有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和居间的商业。
设问1:概括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发展概况。
时期 总体特征 原因 表现
商朝
春秋战国
秦汉
兴起发展
①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②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③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繁荣
①铁犁牛耕广泛使用,生产力提高;
②社会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
①“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②出现聚集了大量钱财的私商;
③货币流通广泛;
④各地涌现商业都会。
中原商业文化商业鼻祖王亥经商图
铜贝
“工商食官”: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官府的控制下工作,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盛行于西周时期,至战国后期,工商食官制彻底终结,但是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在此后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直存在。
艰难发展
端木赐
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
②秦朝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
③两汉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
①商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②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方式限制大。
材料:(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秦车轨
秦度量衡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设问1:概括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发展概况。
时期 总体特征 原因 表现
隋唐
宋元
较快发展
空前繁荣
①政治统一和大运河开通 ,密切南北经济往来;
②对外政策开放,海、陆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③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①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
②政府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宽松;
③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④纸币的出现和应用;
⑤经济重心南移推动。
①柜坊(银行)飞钱(汇票)邸店(酒店);
②对外贸易发展;
③农村集市贸易(草市)发展起来,夜市出现。
①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②边境贸易拓展,草市普遍
③城市兴盛,人口多、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
④出现纸币交子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设问1:概括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发展概况。
时期 总体特征 原因 表现
明清
继续繁荣
①白银大量流入;手工业发展
②明朝一条鞭法,赋役征银的推动;
③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种植面积扩大
明清时期的商帮与区域长途贸易
明清时期商帮分布图
商帮的象征——会馆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②形成全国规模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④区域间长途、大额贸易发展;
⑤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货币化;
⑥工商业市镇兴起。
⑦钱庄、票号盛行。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设问2:概括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发展概况。
(三)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古埃及
①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
②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③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特点:政府控制,商品丰富;商贸活动与军事掠夺相结合)
设问2:概括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发展概况。
(三)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古希腊罗马
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古希腊:形成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设问2:概括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发展概况。
(三)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垄断了东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阿拉伯帝国
特征:
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
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主要的贸易通道
(三)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1.丝绸之路
(1)地位: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2)作用: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2.海上贸易通道
(1)路线: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2)商品: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3)管理机构:官府在东南沿海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第二框题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洛阳唐墓出土东罗马金币
◎白衣大食倭马亚帝国金币
◎商朝铜铸贝
1.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商品交换规模扩大
2.表现:
(1)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2)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3)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3.意义:
(1)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成为财富的象征。
(2)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促进商业的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白银
宝钞



二里头出土海贝
铜铸币
半两钱
五铢钱
开元通宝
交子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规律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进: 海贝→铜仿制海贝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进 :铲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圆形方孔钱(半两钱)
(3)铸币权进一步收归中央: 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进:秦汉以来所铸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重量;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钱文不书重量,我国铜钱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演进: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一次重要演变。
(6)白银货币化: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信贷:广义上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则仅指贷款。
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设问4:信贷具有哪些特点、原则以及作用?
特点:偿还性;增殖性;流通性。
原则:
①以流通性为基础;
②以安全行为条件;
③以收益性为目标。
作用:
①减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
②减轻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含义: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商业契约
古代世界商业锲约的发展
地区 时间 商业契约史实
古埃及 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 前2600年左右
古巴比伦
中国 商周
汉朝
唐宋以后
契约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已经使用契约
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出现契约
凡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契约应用更加广泛
设问5:契约具有哪些特点、精神以及作用?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材料1: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此乃天下之通例也。
——[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
材料2:契约文书是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难)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 ——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特点:
①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
②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③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
④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精神:自由精神、平等精神、守信精神、救济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设问6: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③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政策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④交通: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水陆交通的便利。
⑤金融: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使用和发展。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特点
①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②以友好交往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③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④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⑤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
⑥朝贡贸易。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知识体系构建
1.(2024·威海)如表反映了《居延汉简》中四条简文记载的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情况。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习题巩固】
B
简文编号 黄金(两) 钱币(钱) 比值
505·15 3.5 4714 1:1346.9
505·20 58 79 714 1:1374.4
506·11 8 10 776 1:1347
506·27 1 1347 1:1347
(注:黄金与钱币为简文数据,比值为研究者计算所得)
A.边境对外贸易比较繁荣 B.边郡市场秩序相对稳定
C.黄金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D.社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解析] 根据材料“《居延汉简》中四条简文记载的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情况”可以得出,研究者对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兑换的比值进行了计算,得出的兑换比值基本相当,这说明边郡市场秩序相对稳定,B项正确;仅从边郡黄金与钱币的兑换比值不能得出对外贸易比较繁荣,排除A项;黄金是贵金属,在西汉时不可能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排除C项;表格反映的只是西汉边郡黄金与钱币兑换情况,无法得出社会经济恢复速度较快的结论,排除D项。
2.(2024·厦门)中国古代从域外引入非常多的作物,比如汉唐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胡瓜、胡桃等,魏晋时期从海路传入的海棠,宋明从番邦传入的番茄、番石榴等,明清时期传入的洋葱、洋芋等。这些作物的传入( )
A.推动中西文化深入交流 B.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C.得益于开明的对外政策 D.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来作物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D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外来物种传入,无法得出“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汉唐时期,世界尚未连为一个整体,排除B项;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
3.(2023·福建·3)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账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账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B
[解析]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唐代长安普通居民可以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借钱,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说明当时长安商品经济活跃,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没有体现对外联系,排除A项;典当不属于货币汇兑业务,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典当行为,而非阶层分化,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