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农业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不同的古代文明。
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农业的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科技是人类文明的保障
原始农业:是在原始的自然条下,采用简陋的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目前只在极少数地方零星存在。
传统农业:一般指以人力、畜,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以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形态。其采用世代积累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是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广泛存在。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现代工业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形态。
概念解析
特点:脆弱性、生产率低、
技术停滞、产业单一。
特点: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
商品化、科学化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现代社会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机械化
根据图片和材料,观察从古至今农业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从粗放到集约,从人工到自动,从个体到产业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
(传统-->现代)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汽油柴油机械和农业化学等技术发展
1、现代农业的产生
20世纪中叶
欧美完成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1世纪初
农业科技从人工向自动化转变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尿素
1856年法国阿拉巴尔特发明最早的蒸汽动力拖拉机
中国 机械化 春耕
20世纪初美国农场
结合所学分析:农业生产走向现代化的原因?
①世界人口激增;
②传统农业落后,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③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
④政府的支持与推广。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时间 表现
时间 表现
工业革命后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0世纪中叶 农业机械化,建立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0世纪下半叶以来 优良品种推广;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
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大型农场、养殖场
20世纪以来 农业机械广泛使用
21世纪初 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依据课本第13页,完成下列表格。
2、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过程:
1851年法国人阿拉巴尔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拖拉机,这比乘用车更早被发明出来,足见人们对于农业机械的迫切性需要。
(1)农业机械现代化
3.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表现
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条件:
◎铧式犁
◎柴油播种机
◎联合收获机
◎机器人
特点:
美—大型为主;法—中型为主;
日—小型为主;中—大、中、小型相结合
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影响: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推动农作物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工业革命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1、蒸汽动カ与农业机械化
改良蒸汽机出现后,出现了与蒸汽机有关的蒸汽犁、履带式拖拉机、播种机等农业机,19世纪以后各种农业机发明和专利出现更多,农业生产的发展从传统农业进入机械化阶段。
2、内燃机与农业机械化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20世纪初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建成农机制造厂,逐步扩大规模,进行批量生产,内燃拉机及共他机电动力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动力。各国成立了研究农具的研究所、研究院等农业研究机构,不同程度地发展农业机械化。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进入了高度发展的全面机械化阶段。
3、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化
20世纪40年代发明计算机以来,信息技术开始迅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看计算、通信等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信息处理和传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改变着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精确农业、智能化变量农业机械、农业机器人等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应运而生。
农业生产机械化
时间 国家 新品种 产量
1930年 美国 玉米 由过去的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
1941年 墨西哥 小麦 从50千克提高到250千克
20世纪60年代 菲律宾 杂交水稻 亩产可达600—650干克
2014年 中国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 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2019年 中国 第三代杂交水稻 亩产1046.3千克
意义 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诺曼·布劳格:半矮生抗病新品种改良小麦,墨西哥粮食自给,“绿色革命之父”
(2)杂交育种技术进步
3.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表现:
1.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规模较大,生产逐步机械化和自动化
2.渔业的现代化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现代化养鸡场
现代化养牛场
现代化渔场
远洋渔船
影响:食物生产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也促使人们的饮食观念和饮食方式发生了变化。
(3)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 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经营模式 个体小农为主,粗放经营为主 大型农场、养殖场为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初步加工 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
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转变意义 ①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②提高农产品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重大贡献;③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④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结构。⑤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⑥有利于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合作探究】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机械化
产业化
集约化
材料: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刀耕火种阶段可以养活5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增至5000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农业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进程。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1)特点:
①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发展; ②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③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 ④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2)影响:
①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劳动效率;
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重大贡献;
③有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结构。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地窖、陶器存储余粮
(1)原始社会
半坡遗址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
隋含嘉仓截面示意图
隋代含嘉仓遗址
粮仓储备技术改进:防鼠、防盗、防潮、防火、保鲜
(2)古代社会
A.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B.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C.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
(3)现代社会
“席子夹糠”法,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现代粮仓
①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②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③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4)发展趋势:
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古代社会:
腌制与风干、自然冰
(2)现代社会:
①食品冷冻技术不断进步;
②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
③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腌 制
风干
速冻饺子的全自动化生产过程
p15【思考点】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①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的生鲜农产品;
②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
③可减少农产品损失,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
④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第五版调查结果
在55个国家和地区中,2020年至少有1.5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比上一年增加约2000万人,达到过去5年最高水平。
重度粮食不安全是指生命或生计因无法摄入足够食物而面临直接危险。报告显示,受 、 、 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全球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持续加剧。非洲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
冲突
新冠肺炎疫情
极端天气
结合书本P16学思之窗,思考还有哪些原因?
材料一: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材料二: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完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材料三: 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三、消除饥饿与食物安全
1.粮食安全问题
①对农业的投资不足;
②金融、经济危机;
③人口激增;
④国际政治经济问题;
⑤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
⑥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武装冲突
蝗虫灾害
气候变暖
(1)产生原因:
(3)中国方案:
①措施: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思想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并制定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②成就: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1.粮食安全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2)国际对策:
①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②1945年成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
(3)中国方案:
严守耕地红线·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农业全球布局
1.粮食安全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大国智慧
◎习近平视察水稻长势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应对:国际层面:加强国家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层面:1.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
2.保护耕地资源、遏制耕地锐减;
3.发展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个人层面:增强粮食安全意识,厉行节约。
2.食品安全
(1)产生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
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 2022年3.15曝光老坛酸菜
◎“疯牛病”
◎“毒饺子”事件
◎冷链食品中潜伏新冠病毒
◎“地沟油”事件
◎“瘦肉精”事件
2.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原因:现代农业的负面影响
(1)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严重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2)抗生素: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
(3)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
2.食品安全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2)应对措施:
①国际: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②中国:
A.立法规范: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B.严格监管: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拓展延伸【讨论】结合教材内容,请简评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
②保障经济安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对世界发展:
国际
对社会民生:
对经济发展:
对国家安全:
国内
④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提供借鉴。
①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③保障经济主权和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体现制度优势;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课堂小结】
1.(2024·咸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美、日、欧等国家的家庭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人们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里,加之普遍喜欢旅游、野餐等休闲活动,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食品工业之一。这表明冷冻食品的兴起( )
A.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
C.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
D.增强了世界粮食储备能力
A
[解析] 根据材料“生活节奏加快”“妇女就业率普遍增加”“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厨房”“休闲活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冻食品的兴起适应了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根据“冷冻食品受到消费者的极大欢迎”可知,冷冻食品的兴起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并不能说明推动了食品保存的智能化和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水平,排除B、C两项;冷冻食品的兴起并不代表增强了世界粮食的储备能力,排除D项。
2.(2024·银川)下图为2017年中国与世界三大谷物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对比图。这表明( )
A.世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B.中国的三大谷物完全实现了自给
C.世界农业种植结构趋同
D.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
D
[解析] 解读材料图表可知,我国三大谷物单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密切相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都有利于粮食安全的维护,所以材料图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较充分保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问题,排除A项;“完全实现了自给”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世界农业种植结构并未趋同,排除C项。
3.(2024·贵阳)2011年起中国在非洲多国开展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中方与当地农业金融公司合作,先将杂交水稻种子卖给金融公司,然后由金融公司免费分发给农户。这种方式将零散的小农纳入了全球农产品供需市场。对非洲而言,这些实践( )
A.体现农业生产模式发生改变
B.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成效显著
C.推动技术革新缓解粮食问题
D.反映科技工作者创新和智慧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在非洲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将小农纳入了全球农产品供需市场,农业生产模式由小农生产变为全球化生产,说明农业生产模式发生质变,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中国在非洲开展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并未涉及一带一路战略成效,排除B项;材料属于发展模式的变化,不属于技术革新,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科技工作者,无法体现其创新与智慧,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