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素养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时空观念:运用时空定位,分析中华文化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概况和具体表现。
2.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其特点,把握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精神。
3.历史解释: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史料,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解贯穿其中的人文追求,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01
薪火相传——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的肇兴--早期华夏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自主学习:结合图片,中华文化的起源地有哪些?体现什么特点?一体表现在哪里?
特点:
时空观念
多元起源: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珠江流域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
北方草原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
天山南北
(1)多元起源
(2)以华夏族为核心,
(3)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
华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一体表现: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
并向四周辐射
2.奠基: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
青铜礼器反映出
礼制的发展与完善
进入青铜时代
汉字发展成熟
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
夏朝
商朝
西周
思考:中华文明何时进入青铜时代?此时代呈现出何种特点?
【历史纵横】P2
成熟的青铜文明
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宇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文化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百家争鸣”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春秋
战国
2.奠基: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社会大变革
经济
政治
阶级
思想文化空前发展
百家争鸣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
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文化
唯物史观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反作用于
总 和
政治
法律
从中可以得出启示:
①强化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②上层建筑中各因素相互影响
回忆:联系史纲上的内容,回忆“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影响、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史纲上】
②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史纲上】
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④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回忆:结合史纲上,说出“百家争鸣”时各学派的代表及思想。
秦朝
汉朝
思考:请结合史实说明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阶段特征?
3.秦汉
重法抑儒
尊崇儒术
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巩固大一统局面
——儒学主流文化定型
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①统一文字(小篆)【史纲上】
②推崇法家:采纳李斯的建议,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史纲上】
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①采纳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
②设立五经博士【史纲上】
“春秋大一统”(吸法) “尊崇儒术” (儒学)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 (吸法) “天人感应” (儒、道都有提及) 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
“德刑并施”“三纲五常” (儒学)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1)积极:
①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②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独尊地位【史纲上】
使儒学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史纲上】
(2)消极:
①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史纲上】
②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史纲上】
特点:外儒内法
回忆:结合史纲上的内容,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以及特点,并说出它的影响。
魏晋
隋唐
思考:请结合史实说明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阶段特征?
4.魏晋隋唐
佛教传入(两汉之际)
道教兴起(东汉末)
三教交汇融通
玄学盛行
文化辉煌灿烂
儒学受挑战,也创新发展
—文化发展与创新
《三教图》
两汉
三教合一,
儒教复兴
宋朝至元朝
思考:请结合史实说明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阶段特征?
5.宋元
儒学危机;崇文抑武
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文化高度繁荣
文化高度繁荣
科技、史学、文学、艺术
思考:比较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点。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性质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宇宙观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
方法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思考:结合朱熹的思想,谈谈看理学特点,对中国思想的发展有何影响?
①积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P3】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史纲上】
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视个人修养;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 责任和历史使命,强化了家国观念,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史纲上】
②消极:用儒家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性自然欲望,维护专制统治【史纲上】
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P3】
理学特点: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
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呢?
小伙子,做人要有良知,不能偷盗呀!
天气这么热,你把上衣裤子都脱了吧。
把内裤也脱了吧!
这便是你的良知啊!
……
这怎么好意思呢?
……
【阳明弟子启发小偷何谓“良知”的故事】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孟子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心学是对理学的更新”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朝-明中期
思考:请结合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阶段特征?
6.明清
提倡个性自由
经世之学
陆王心学发展与传播
——提倡个性自由与文化禁锢并存
文化禁锢
明末清初
清朝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工商皆本
天下为主,
君为客。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私欲之中,
天理所寓。
材料“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提倡工商皆本
反对君主专制
材料“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日知录》
倡导
社会责任
提倡经世致用
【知识链接】明清进步思想主张和产生背景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工商阶层日益壮大。
思想:明清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
7.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
(1)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
(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
代表人物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
史实
思想
层面 —
自主性
开眼看
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戊戌维新
君主立宪制开国会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思想
器物
制度
文化
走他人的道路
走自己
的道路
7.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
形成
成熟
发展
井冈山→瑞金:“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
延安:1938《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
1945中共七大 《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
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北京: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
井冈山
延安
西柏坡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时空观念
(4)走向复兴:现当代
①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阶段 理论
形成 邓小平理论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阶段 时间 概况
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
奠基 先秦 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百家争鸣源头、奠基
发展 创新 秦汉 统一多民族;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
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三教融通;儒学受到挑战;文化灿烂
宋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束缚精神世界
宋元 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传承 转折 明中后期 (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明清之际 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经世致用
清康雍乾 文字狱禁锢中华文化发展,思想受到钳制
冲击 鸦片战争后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主流
新文化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
复兴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知识小结】中华文化(思想)发展历程
02
博大精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重视以人为本,强调民本思想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主张和而不同
1
2
3
6
5
4
中华文化的内涵
材料: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1.重视以人为本——人与社会
【人本思想】
—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周公(西周):
孔子(春秋):
【民本思想】
——儒家政治伦理观
“敬天保民”、制礼作乐: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仁”
“仁者爱人”
孔子(春秋):
统治者应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管子(春秋):
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孟子(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思考:先秦民本思想有何意义?
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政治上的体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思考:“天人合一”有哪些具体的思想表现,对自然各有什么样的看法?该如何评价?
—人与自然
夏商
春秋
战国
信鬼神
商人祭天地、祖先
老子的“道”
凸显人的存在
荀子的天命观
龟甲兽骨
评价: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凸显自然
凸显人
追求天人合一
摒弃天命
3.提倡爱国,家国情怀——人与国家
孟子(战国)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范仲淹(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周恩来(现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文天祥(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霍去病(西汉)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思考:以上言行如何体现人与国家的关系?
材料一: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孔子
材料二:“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尚贤》
材料三:尊圣者王, 贵贤者霸, 敬贤者存, 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荀子·君子》
4.价值观: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意义:
①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②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共和国勋章
◎院士墙
思考:“尚贤”之说对历史发展有何作用?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人与自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6.主张和而不同
——人与他人(处世原则)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意义: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
意义:“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尊祖敬宗
忧国忧民
团圆和睦
和谐有序
文化认同
农本、民本观念
黄帝陵
四合院
社稷坛
【知识拓展】日常生活中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例子
【知识拓展】日常生活中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例子
钱学森
袁隆平
共和国勋章
院士墙
大国重器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你在边疆站岗值班,啊
家国情怀 责任担当
爱国之情
渴望祖国统一
崇德尚贤
积极向上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思考: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
治国安邦的责任担当意识
施政为民的人文关怀精神
经世致用的理性务实学风
03
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思考:结合选择性必修3教材,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价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
(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领域广阔
(1)7000-5000年前:
①【黄河中游】仰韶文化:
②【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③【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2)5000年前:
①【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②【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③【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彩绘陶器、粟
水稻、养蚕缫丝
“蛋壳陶”(黑陶)
玉器、祭坛、神庙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时空观念
本土性
多样性
辨析传统文化特点
(3)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质 同心协力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叶国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炎黄子孙 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凝聚性
(4)连续性:绵延不绝 传承至今
连续性
(5)包容性: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
此幅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
包容性
辨析传统文化特点
【知识小结】概括中华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特点
阶段 时期 背景 文化(思想)表现
起源 原始社会 特殊的地理环境
商周 农耕经济、宗法社会
奠基 春秋战国 社会大变革
形成 秦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汉 董仲舒的新儒学符合汉代巩固大一统需要
成熟 繁荣 魏晋 隋唐 魏晋:社会动荡 隋唐:统一繁荣
宋元 儒学危机;社会危机需强化伦理纲常; 重文轻武
传承 禁锢 明清 社会动荡,工商业繁荣,君主专制强化
转型 近代 民族危机,西学东渐,民族工业发展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敬德保民、礼乐文化
百家争鸣
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三教合一;中华传统文化辉煌
理学形成,
文化高度繁荣
阳明心学;个性自由;经世致用;钳制思想
向西方(俄)学习救亡图存
延续性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创新性
凝聚性
凝聚性
多样性
曲折性
曲折性
曲折性
创新性
创新性
相对于其他文化,哪个特点最为突出?
延续性: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政治性
政治性
【思考点】请从文化特点的角度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凝聚性
本土性
连续性
包容性
多样性
核心在于包容性
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中原文化和周边各民族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
中原文化率先成为核心,构成主流文化——儒家文化。
②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吸收其他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五千年来,
中华文化从未中断,传承至今。
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意义何在?
【问题探究】该如何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①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大家庭
人与自然
人与自身
人与
国家
人与社会
人与他人
凝聚性
本土性
连续性
包容性
多样性
④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辩证扬弃
P7【学习拓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孔子诞辰2526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结合材料思考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是否起到推动作用
【探究】归纳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
谈谈你对当代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中华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 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中华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中华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源泉; 中华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
结 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早期华夏:文化肇兴
春秋战国:文化奠基
秦汉时期:文化形成
魏晋隋唐宋元:文化发展、繁荣
明清时期:文化传承、转折
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
本课小结
1.(2024·杭州一模)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琮琮”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其头部造型别致的装饰纹样——“饕餮纹”,乃是取自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标志性器物玉琮上的图案。该设计( )
A.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B.体现了旧石器时代文明成就
C.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D.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
[解析] 据材料“乃是取自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标志性器物玉琮上的图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的“琮琮”,是对我国石器时代文明成就的借鉴,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C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排除A项;良渚古城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成就,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良渚遗址,并未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进行探讨,排除D项。
2.(2024·信阳)周代,天子设采诗之官,定期到各地采集诗歌。“采诗,采取怨刺之诗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国风》之大部、《小雅》之小部,皆采自民间。此举( )
A.彰显了中央政府对民情的重视
B.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创造了一种全新诗歌创作模式
D.保证了贵族对文学创作的垄断
A
[解析] 根据材料“周代,天子设采诗之官,定期到各地采集诗歌”“采诗,采取怨刺之诗也”可知,周代天子注重收集各地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有利于政府掌握各地民情,此举彰显了中央政府对民情的重视,A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王室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周代的采诗现象,未涉及诗歌创作模式的创新和贵族对文学创作的垄断,排除C、D两项。
3.自汉以降,习仪与纠仪逐渐制度化,需要演习与纠察的典礼种类不断增多。至明代,郊庙、元会、冬至、万寿圣节、册封、皇室冠礼、经筵等典礼皆须习仪;举行这些典礼以及常朝、朔望朝等无不纠仪,习仪与纠仪成为明代朝仪和典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表明,明代的习仪与纠仪( )
A.重视践行儒学的价值追求
B.稳定了社会等级秩序
C.改变了封建文化发展方向
D.固化了官员思想认知
A
[解析] 习仪是正式典礼前的练习与预演,纠仪即纠举习仪或朝会、典礼中的失仪行为。根据材料“习仪与纠仪逐渐制度化,……成为……朝仪和典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习仪与纠仪有利于保障朝仪的敬谨、有序,维护君君臣臣的儒家礼法,说明明代的习仪与纠仪重视践行儒学的价值追求,A项正确;习仪与纠仪主要是规范朝廷礼仪和君臣关系,对于一般的社会礼仪和社会秩序直接影响不大,排除B项;明代文化仍然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文化发展方向没有重大改变,排除C项;习仪与纠仪主要作用是规范朝仪,并非控制官员思想的措施,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