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教学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教学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9 13:0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家法的发展
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
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
主干知识:民族国家的定义、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主干知识:近代国际法与外交制度形成的时间与背景、及其影响
主干知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联、《非战公约》、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01
02
03
目录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主权独立
共同文化
政治统一
民族认同
【概念阐释】
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国家形态和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这一概念出现于欧洲中世纪晚期,是在近代通过 资产阶级革命或 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这些国家具有以下特征:
主权独立 :民族国家拥有独立的国家主权,能够自主决定内政和外交事务。
共同的文化、语言和历史 :民族国家的成员共享相同的文化、语言和历史传统。
政治统一 :民族国家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通常由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管理。
民族认同 :民族国家的成员对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何为“民族国家”?
在民族国家出现前的中世纪,欧洲各国实行封建制度,大多数居民并没有英国、法国等国家概念,只有伦敦、巴黎等地域概念。
民众隶属于封建主,封建主隶属于大封建主,大封建主隶属于国王,这种“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式的封建模式,使人民只知其领主,而不知所谓国家,因为民众常常随着土地、村庄一起,被有着姻亲关系的、或战败的贵族转让与其它贵族,这种分散性造成了民众缺乏所谓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感。
民族国家建立前的欧洲
【自主思考】这样的一种状态,对哪些阶层不利?
谋求集权的国王
渴望统一市场的市民工商业者
希望安定生活的农民
【知识前瞻】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01
历史
思想
经济
语言
政治
(欧洲)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向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李堃
1、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
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最后,法国获胜,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在战争中,法国人民为赶走英国军队,奋起抗争。女英雄贞德领兵多次击败英军,推动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伏尔泰
《马赛曲》
《攻占巴士底狱》
《滑铁卢之战》
【合作探究】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第一目,依据所给出的
五个维度,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诞生的背景。
(欧洲)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向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李堃
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最后,法国获胜,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在战争中,法国人民为赶走英国军队,奋起抗争。女英雄贞德领兵多次击败英军,推动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历史: 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其与王权的联合,促成了王权国家的诞生
思想:
①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传播民主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民族意识的觉醒: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推动了王权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变
政治: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语言: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实战演练】
欧洲的12世纪是一个政治运动和政治辩论活跃的时代,人们更加迫切地呼唤更具普遍效率的、能够适用于更广阔地域的法律来取代原先的地方法和习惯法,于是兴起了一场罗马法复兴运动。这有助于
A.动摇教皇权威
B.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C.开辟新的航路
D.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1、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
【实战演练】
欧洲的12世纪是一个政治运动和政治辩论活跃的时代,人们更加迫切地呼唤更具普遍效率的、能够适用于更广阔地域的法律来取代原先的地方法和习惯法,于是兴起了一场罗马法复兴运动。这有助于
A.动摇教皇权威
B.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C.开辟新的航路
D.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形成历程
中世纪时,政治上分裂割据,思想上基督教控制整个欧洲的精神世界,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淡薄,国王、市民工商业者、农民不满现状
中世纪晚期,各阶层联合国王,铲除割据势力,建立民族教会,中央集权强化,王权国家出现,国王成为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王权强大后,严重阻碍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王权无限”激发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及社会矛盾
资产阶级以“民族”和“国家”概念取代“国王”,使人们效忠的对象发生转移,使“民族”和“国家”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以此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国家由此产生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改革,推翻王权,旧的精神纽带消失了,民族及国家的凝聚力存在溃散的风险。
欧洲三十年战争
1618年以前,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境内的诸侯各国分裂成新教和旧教两大阵营,新教阵营主张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室对于其的干涉。而哈布斯堡王室支持旧教(罗马天主教)阵营,对新教阵营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其服从。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1618年两大阵营燃起战火。而德意志周边的大国也先后介入此次战争,试图借此机会削弱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权威,丹麦、瑞典和法国先后以不同名义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哈布斯堡王室在德意志及欧洲大陆的影响力被削弱。
【合作探究】结合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及历程,探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历史影响
①冲击了中世纪神权浓厚、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新的欧洲政治格局的基础。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欧洲社会转型创造条件。
③推动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
④增强了国家主权意识,加剧了国家利益的纷争。

如何处理民族国家间日益频繁的利益纷争?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02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自主完成以下任务
国际法诞生的历程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的历程
国际法的形成及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国际法诞生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自主完成以下任务
1、国际法诞生的背景:
①随着民族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②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
国际法诞生的历程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的历程
国际法的形成及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国际法诞生的背景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自主完成以下任务
2、国际法诞生的历程:
①1618年,欧洲各国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混战,史称“三十年战争”;
②荷兰人格劳秀斯于1625年出版《战争与和平法》
内容: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
意义: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史料阅读】
1618年,波西米亚发生的“布拉格掷窗事件”,成为这场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1618年3月,新教领主们,在布拉格召开议会,商讨对抗德意志国王干涉其宗教自由、政治自由的对策。皇帝知道后,十分恼怒,下令禁止此行为。但是新教徒们却拒绝服从皇帝的命令……局势很快就失去了控制。大批新教徒带着武器冲入古堡,以侵害宗教自由、干涉政治自由的罪行将两名帝国大臣、一位书记官从窗口扔出去,这三人侥幸落入堆肥中未死,并向德意志皇帝状告新教徒的暴力行为。由于此前曾发生过类似的掷窗事件,所以此次便被称为“第二次掷窗事件”。
国际法诞生的历程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的历程
国际法的形成及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国际法诞生的背景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自主完成以下任务
2、国际法诞生的历程:
③1648年,三十年战争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意义:确立了……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约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
①1618年,欧洲各国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混战,史称“三十年战争”;
②荷兰人格劳秀斯于1625年出版《战争与和平法》
内容: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
意义: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国际法诞生的历程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的历程
国际法的形成及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国际法诞生的背景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自主完成以下任务
3、19世纪以来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的历程
①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开始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1815年,欧洲建立起维也纳体系。
基本特征: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意义: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
当“科西嘉怪物”最后被牢牢禁闭起来之后,大大小小的帝王们立刻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会议,以便分配赃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式恢复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
同学们,你知道这里的“科西嘉怪物”指的是谁吗?漫画中所展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国际法诞生的历程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的历程
国际法的形成及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国际法诞生的背景
②近代国际法及外交制度应用的典型案例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自主完成以下任务
4、国际法的形成及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积极: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际法诞生的历程
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的历程
国际法的形成及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国际法诞生的背景
自主学习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03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历程
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时间 发展状况
一战期间 苏俄提出了 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意义:
一战后 1919年-1922年, 建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决议的 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 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并未真正实行。
二战后期 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 :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确定了 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二战后 覆盖范围扩大: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涉及领域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公告和宣言。
国际联盟
“全体一致”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不兼并不赔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三目,完成下表中的知识填空
为国家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非战公约》
《联合国宪章》
“大国一致”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历程
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积极性: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请观察图片,结合课本,分析二战后的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课总结
在风云变幻的当下,国际法还能否继续发挥作用?世界各国,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该怎么办?让我们来听听中国的声音!
知识框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0世纪以来国际法的发展及影响
背景
形成
历程
影响
国际法产生的背景
国际法形成的历程
近代外交制度形成的历程
国际法的形成及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产生的历史影响
1.(2024·池州)当荷兰对陆地殖民扩张之际,格劳秀斯于1625年出版《战争与和平法》。他写道:“荷兰国王以及那些拥有同等权力的人不仅有权惩罚对其自身或其臣民造成直接损害的行为,同时还有权惩处那些对于其他国家及其臣民犯下的、严重触犯自然法和万民法的行为。”格劳秀斯的这一主张意在( )
A.为欧洲国家殖民活动提供法理依据
B.加强政府权威以维护荷兰的海上优势
C.借助惩罚手段制止国王的不当行为
D.强调法律应该绝对服从国家的统治权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劳秀斯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材料关于其主张的惩罚对象是被扩张地区的原住民,认为即便欧洲人没有遭到原住民族的攻击,他们也有权向任何欧洲人视其风俗为野蛮的民族发动战争,以惩罚他们对自然法所犯之罪行,赋予荷兰国王以及那些拥有同等权力的人以“惩罚权”,所以他的观点是为荷兰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殖民活动提供国际法依据,A项正确;格劳秀斯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荷兰的海上优势,排除B项;C、D两项明显不符材料意思,均排除。
2.(2024·滁州)17世纪初期,欧洲爆发的“新教联盟”与“天主教联盟”之间的战争,以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宣告结束。由此,这些国家拥有了边界和政治空间,拥有了可以决定自己相关事务的权威力量,也拥有了捍卫共同体成员权利的主体资格。这反映出( )
A.宗教冲突威胁欧洲安全
B.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
C.欧洲大陆上国家的诞生
D.近代国际法的强制性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主权是指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彼此承认在其本国领域内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自主地决定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的国际行为准则。因此根据材料中的“决定自己相关事务的权威力量”“捍卫共同体成员权利的主体资格”可知,这是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战争的结束,非威胁欧洲安全,排除A项;欧洲大陆在古代就已存在国家,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强制性”,排除D项。
3.(2024·滨州)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进入19世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实行初级义务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一变化( )
A.利于培养国民政治认同
B.顺应民主共和的主流趋势
C.推动文化的一元化发展
D.适应提升政治素养的需求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这主要是服务于统治者;进入19世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实行初级义务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些说明官方在加强对民众的文化普及,意在增强民众对国家语言文化以及国家的认同,A项正确;材料并未凸显民主共和制度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生活语言和标准语言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但不是取消其他文化,实施文化的一元化,排除C项;语言教育主要涉及的是文化教育发展,提升文化素养,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