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件+教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件+教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9 14:33:50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1937.7.7七七事变 全民族抗战开始
1937.9
1937.8-11
淞沪会战
1938.3
台儿庄战役
1941.12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38.6
武汉会战
打破日本三个月
亡中国的迷梦
正面战场
最大的胜仗
日本速亡中国的
战略彻底破灭
在国内外产
生积极影响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开始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左权
第115师
师长:林彪
第120师
师长:贺龙
第129师
师长:刘伯承
第343旅
旅长:陈光
第344旅
旅长:徐海东
第385旅
旅长:王宏坤
第386旅
旅长:陈赓
第358旅
旅长:卢冬生
第359旅
旅长:陈伯钧
(一)背景
一、平型关大捷
一、平型关大捷
(一)背景
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之间最便捷的通道,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二)经过
……一千余名日军进退不能,大部被消灭……缴获汽车八十二辆、大炮一门,炮弹二千余发,步枪数百枝”。
一一五师也付出较大牺牲,伤亡四百余人,内有副团长、副营长二三名。
——毛泽东《平型关战役战果》(1937.10.1)
(三)结果
材料一 有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指挥得宜。捷报南来,良深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为至盼。
——1937年9月28日,蒋介石给朱德、彭德怀的贺电
材料二 当时的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先生曾经著文写道:“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对比记忆
台儿庄战役是自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所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首战平型关,
威名天下扬
一、平型关大捷
(四)意义
太原失陷
上海失陷
南京失陷
牺牲两字是严酷的,我们牺牲自己,我们并且要牺牲全国同胞一齐牺牲。因为我们是弱国,我们是弱国之民,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
——汪精卫《最后关头》
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大唱中国
“亡国论”。1940年3月汪精卫彻底沦为汉奸,成立了汪伪中央政权。
再战半年,最多一年,敌人虽胜于战场,亦必因经济之破产,而全局瓦解。中国获得最后胜利,为期不远也。
——1938年10月,《中央周刊》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内亲英
美派幻想依靠英美的先进武器
等支持,宣扬“速胜论”。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背景: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
(二)《论持久战》
中国 日本
优势
劣势
战略纵深大
人口众多
抗日热情高
武器装备差
工业水平差
武器装备先进
单兵作战能力强
兵力有限
后勤补给的难度大
毛泽东
《论持久战》
(1)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
(2)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
(3)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
(4)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5)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内容:
战略总方针
全民族抗战路线
战争性质
胜利要素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一)毛泽东《论持久战》
(3)作用: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
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时间 1940年
发展
作用
中枢
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937—1940年)
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
牵制和抗击大量日军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2)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军事上: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
麻雀战:三五成群,目标小速度快
破袭战:破坏交通线、补给线
地雷战:利用地形灵活地选择埋雷地点
地道战:形成内外联防
三三制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地进行民主投票
进步人士
共产
党员
中间
人士
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精兵简政。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2)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经济上: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开展大生产运动。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2)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减租减息政策
减租减息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一方面减少地租的租额与高利贷的利息,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从事抗战、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减少租额与利息的同时,实施交租交息,承认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承认债主拥有借贷债务的债权。
根据地农民拥护“减租减息”
经济上: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开展大生产运动。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2)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大生产运动
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党政机关、部队、学校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逐步达到粮食、经费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同时,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动互助,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和保障供给,如南泥湾。
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
群众性的纺纱运动
意义:
整个中国战场上,实际上是被划分为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这两大战场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ー个,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兽的奔窜,在将来就不能驱逐这个野兽出中国,因此必须增强这两个战场互相援助的作用。 ——中共中央为纪念抗战六周年宣言
①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②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抗日战争的整体
(2)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日军实行“囚笼政策”
囚笼政策“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然后以封锁沟,封锁墙为辅助,从敌占领区向抗日根据地构成网状的“囚笼”,逐渐包围压缩。
日寇在冀中8000多个村庄,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了1700多个据点,修筑了7500多条公路,挖了4000多公里的封锁沟。据点周围碉堡成群,铁路,公路沿线岗楼密布,点、碉、路、沟互相连接,密如蛛网,把冀中平原根据地分割成为2000块。
1
三、百团大战
(一)背景
太原
正定(石家庄)
口号:
不留一根铁轨!
不留一根枕木!
不留一个车站!
不留一个碉堡!
不留一座桥梁!
历时数月,战果辉煌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
材料一: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以组织一两次?
——毛泽东给彭德怀的贺电
材料二: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彭德怀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日军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3个半月 1800多次 4万多人 2000多公里 近3000个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意义
狼牙山五壮士
杨靖宇
1937.7.7七七事变 全民族抗战开始
1937.9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开始
1937.8-11
淞沪会战
1938.3
台儿庄战役
1941.12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38.6
武汉会战
1937.9.25
平型关大捷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940下半年
百团大战
打破日本三个月
亡中国的迷梦
正面战场
最大的胜仗
日本速亡中国的
战略彻底破灭
在国内外产
生积极影响
正面战场
第一个胜利
八路军
大规模进攻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标要求 列举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2.通过分组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抗战取得的战绩及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抗击日本侵略者,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点 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建设;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 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教法分析 启发式教学 讨论法 问题探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的抗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保卫大武汉虽然失败了,却使得抗日战争最终进入了相持阶段。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新课探究 一、平型关大捷 1.背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之间最便捷的通道,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太原的重要门户。2.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经过3.结合材料思考平型关大捷的积极意义?学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毛泽东《论持久战》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论持久战的背景亡国论,速胜论分析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内容以及作用 教师:(提问)(1)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的抗战有什么认识?抗战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对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结合地图和教材,完成表格的梳理4.结合图片,说说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学生:军事上: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政治上: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5.结合材料分析耕聚地建立、建设的意义整个中国战场上,实际上是被划分为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这两大战场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ー个,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兽的奔窜,在将来就不能驱逐这个野兽出中国,因此必须增强这两个战场互相援助的作用。 ①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②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教师:经过一年的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壮大,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陷后,日本不得不基本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则采取了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而把主要兵力放在了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因此,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教师:(解读概念)囚笼政策:日军在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时,他们修筑了无数的碉堡、封锁墙和封锁沟,还利用铁路和公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和蚕食。这就叫“囚笼”政策。 教师:(展示图片)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介绍这场战役的具体过程。学生:(介绍)教师: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学生:(各抒己见)①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②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振奋了抗日士气。③提高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声威,锻炼了部队。④给国民党的投降、妥协活动以沉重打击。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人民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板 书 设 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