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3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9 14:4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通过了解秦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课标要求

秦之统一
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原因
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材料二: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下》
根据材料,概括秦统一的原因
长期战乱,人们渴望安定统一
材料三:秦的大一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也比以往更为密切,正如《荀子》所说,当时己出现“四海之内若家”的状况。各国的变法虽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这种同一性为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况且分裂割据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
——樊树志《国史概要》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材料四:(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荀子·强国》
材料五:长安之地,潏、滈经其南,泾、渭逵其后,灞、浐界其左,沣、潦合其右。
——《西安府志》
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材料六:从秦惠文王始设相到秦朝灭亡的百余年间,担任秦相要职的共24 人,其中国籍可考者17 人中,16 人是以“客”的身份任相的。秦客相不仅人数多,有的任期还较长,如魏国人魏冉在秦任相26 年,卫国人吕不韦在秦任相12 年。
———摘编自陈怀健《秦用客与客奔秦述论》
材料七: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商鞅变法,使国家日益强盛,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4)变法革新: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具备了统一的历史条件。
(2)地理位置: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3)个人才能: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秦国统一的原因
2.统一的过程
咸阳

(1)策略:
远交近攻 、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2)过程: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两千年之政,秦政也
秦之统治
1.政治体制之创设
(1)皇帝制度
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七
材料体现了皇帝制度什么特点?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皇帝
太尉
御史大夫
丞相
治粟内史
奉常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少府
郎中令
卫尉
三公
九卿
九卿泛指诸卿,分掌具体事务
太尉掌军务,但为虚职
丞相为百官之首,掌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有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职能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ou),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关于秦朝建国初的国家治理问题,群臣展开了激烈辩论:
思考: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皇帝嬴政又是怎样的态度?
分封制vs郡县制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产生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道)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道)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3)郡县制
郡县制
分封制
VS
性质:
相同 目的:
作用:
分封制
郡县制
时代
基础


隶属关系
权力
作用
性质
分封制与郡县制是适应不同社会生产力条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应用历史辩证的眼光看待。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血缘
地域
相对独立
直属中央
统治权(独立的政、财、军权)
管理权
拓展疆土,导致割据
利于统一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秦朝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货币、车轨、文字及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经济文化层面
2. 巩固统一之措施
3.国家疆域之奠定
扩大疆域:
秦灭六国后,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4.秦大一统之意义
(1)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结束了战乱局面,符合历史潮流,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为中国历代王朝制度奠定了基础。
(3)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之灭亡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秦的暴政
材料一: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等,劳民伤财,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材料二:据历史记载,当时田租、口赋之重“二十倍于古”,各种徭役更为繁多。此外,秦朝约有2000万人口,而每年服役的就多达200万,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悲惨景象。
材料三:秦刑罚严酷,刑名繁多,手段残忍,以致“赭衣塞途,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材料四:李斯建议:除医药、卜筮农艺等实用性著作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一律交官府销毁;谈论《诗》、《书》者死,以古非今者灭族;严禁私学。公元前212年,一些方士和儒生对秦始皇发表了不满言论,秦始皇下令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全部坑杀。
大兴土木
徭役繁重
刑法严苛
焚书坑儒
2.伐无道,诛暴秦
2.伐无道,诛暴秦
陈胜、吴广起义
历史意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秦王朝,为推翻秦王朝奠定基础。同时,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鼓舞着后来千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历时15年。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开始的时候,项羽有很大的优势,在鸿门相遇时,项羽军40万,刘邦军10万。甚至在公元前206年,项羽还假借楚怀王的命令对十八路诸侯进行了分封,占尽优势。但是,为什么最终楚汉战争的胜利者是刘邦呢?
3.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得民心
刘邦
项羽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依赖武力,实力削弱
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最终失败,乌江自刎
得民心
失民心
一、秦之统一
1.政治体制之创设
3.国家疆域之奠定
二、秦之统治
三、秦之灭亡
1.秦的暴政
3.楚汉之争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2.巩固统一之措施
4.秦大一统之意义
1、统一原因
2.伐无道诛暴秦
本课小结
2、统一过程
课后练习
1、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了当时( C )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D.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2、《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3.“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B )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秦始皇( C )
A.建帝制,百世袭
B.废分封,行郡县
C.焚书坑儒,修长城
D.车同轨,书同文
5.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C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