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保椒塔申花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暑期作业检查试卷
1.(2024九上·杭州开学考)先补足古诗文名句,再选择其中的诗文,根据语境补足“夏读札记”。
名句摘录 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溪云初起日沉阁,(许浑《咸阳城东楼》)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夏读札记 盛夏读诗文,满院荷香。 读秦观的《行香子》,“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一派àng 然春意绽放我心,便不畏酷暑; 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苍茫天地间,我仿佛看到雪中傲立的游子,眼móu 中尽泛孤独; 读 ; 读 ;
【答案】月是故乡明;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蜡炬成灰泪始干;鸟下绿芜秦苑夕;欲为圣明除弊事;却道天凉好个秋;千里共婵娟;醉翁之意不在酒;后天下之乐而乐;盎;眸;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满池荷花盛开,我仿佛置身于清凉的世界,忘却了夏日的炎热;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或引申为夏日雨后的清凉)”,雨后空山的清新与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一般性默写;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1)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济、沧、畔、炬、芜、苑、弊、婵
(2)本题考查字词的准确填写。“ àng ”应写作“ 盎 ”;“ móu ”应写作“ 眸 ”。
(3)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以及读者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夏读札记可以填入对古诗词的读后感,通过读不同风格的诗文,展现了读者在不同作品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慰藉。
故答案为:(1)月是故乡明;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蜡炬成灰泪始干;鸟下绿芜秦苑夕;欲为圣明除弊事;却道天凉好个秋;千里共婵娟;醉翁之意不在酒;后天下之乐而乐;(2)盎;眸;(3)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满池荷花盛开,我仿佛置身于清凉的世界,忘却了夏日的炎热;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或引申为夏日雨后的清凉)”,雨后空山的清新与宁静,让我心生向往,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清凉世界。
【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024九上·杭州开学考)阅读
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节选)
当下,王伦与四个头领杜迁、宋万、林冲、朱贵坐在左边主位上,晁盖与六个好汉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坐在右边客席。阶下小喽啰轮番把盏。酒至数巡,食供两次,晁盖和王伦盘话。但提起聚义一事,王伦便把闲话去吾开去。吴用把眼来看林冲时,只见林冲侧坐交椅上,把眼瞅王伦身上。
看看饮酒至午后,王伦回头叫小啰:“取来。”三四个人去不多时,只见一人捧个大盘子里放着五锭大银。王伦便起身把盏,对晁盖说道:“盛蒙众豪杰到此聚义,只恨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聊备些小薄礼,万望笑留。烦投大赛歇马,小可使人亲到麾下纳降。”晁盖道:“小子久闻大山招贤纳士,一径地特来投托入伙。若是不能相容,我等众人自行告退。重蒙所赐白金,快不敢领。非敢自夸丰富,小可聊有些盘缠使用。速请纳回厚礼,只此告别。”王伦道:“何故推却?非是敝山不纳众位豪杰,奈只为粮少房稀,恐日后误了足下,众位而皮不好,因此不敢相留。”
说言未了,只见林冲双眉剔起,两眼圆睁,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来时,也推道粮少房稀。今日晁兄与众豪杰到此山寨,你又发也这等言语来。是何道理?”吴用便说道:“头领息怒!自是我等来的不是,倒坏了你山寨情分。今日王头领以礼发付我们下山,送与盘缠,又不曾热赶将去。请头领息怒,我等自去罢休。”林冲道:“这是笑里藏刀,言清行浊的人!我其实今日放他不过!”王伦喝道:“你看这畜生!又不醉了,倒把言语来伤触我,却不是反失上下!”林冲大怒道:“量你是个落第腐儒,胸中又没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吴用便道:“晁兄,只因我等上山相投,反坏了头领面皮。只今办了船只,便当告退。”晁盖等七人便起身要下亭子,王伦留道:“且请席终了去。”林冲把桌子只一脚,踢在一边,抢起身来,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的刀来,搦的火杂杂。吴用便把手将须一摸,晁盖、刘唐便上亭子来,虚拦住王伦,叫道:“不要火并!”吴用一手扯住林冲,便道:“头领不可造次!”公孙胜假意劝道:“休为我等坏了大义!”阮小二便去帮住杜迁,阮小五帮住宋万,阮小七帮住朱贵。吓得小喽啰们目瞪口呆。林冲拿住王伦,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得到这里。柴大官人这等资助你,周给盘缠,与你相交,举荐我来,尚且许多推却。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妨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之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杜迁、宋万、朱贵本待要向前来劝,被这几个紧紧帮着,那里敢动。王伦那时也要寻路走,却被晁盖、刘唐两个拦住。王伦见头势不好,口里叫道:“我的心腹都在那里?”虽有几个身边知心腹的人,本待要来救,见了林冲这般凶猛头势,谁敢向前。林冲拿住王伦,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察地朔倒在亭上。可怜王伦做了半世强人,今日死在林冲之手。正应古人言: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亦深。晁盖见杀了王伦,各掣刀在手。林冲早把王伦首级割下来,提在手里。吓得那杜迁、宋万、朱贵都跪下说道:“愿随哥哥执鞭坠镫!”晁盖等慌忙扶起三人来。吴用就血泊里拽过头把交椅来,便纳林冲坐地,叫道:“如有不伏者,将王伦为例!今日扶林教头为山寨之主。”林冲大叫道:“差矣,先生!我今日只为众豪杰义气为重上头,火并了这不仁之贼,实无心要谋此位。今日吴兄却让此第一位与林冲坐,岂不惹天下英雄耻笑!若欲相逼,宁死而不坐。我有片言,不知众位肯依我么?“众人道:“头领所言,谁敢不依。
2.王伦为何会失去头把交椅?梳理文中划横线处王伦所说话语,从其自身角度加以分析。(2)联系前后文,思考吴用等人如何用话语促成这次火并。参照示例,补足表格。
吴用等人的话语 言外之意
“头领息怒!自是我等来的不是,倒坏了你山寨情分。今日王头领以礼发付我们下山,送与盘缠,又不曾热赶将去。请头领息怒,我等自去罢休”……“晁兄,只因我等上山相投,反坏了头领面皮。只今办了船只,便当告退。” 吴用看似为众豪杰到来破坏林冲和王伦的关系而致歉,但实则
吴用便把手将毙须一摸,晁盖、刘唐便上亭子来,虚拦住王伦,叫道:“不要火并!”吴用一手扯住林冲,便道:“头领不可造次!”公孙胜假意劝道:“休为我等坏了大义!”
吴用就血泊里拽过头把交椅来,便纳林冲坐地,叫道:“如有不伏者,将王伦为例!今日扶林教头为山寨之主。” 吴用在王伦死后马上提议扶林冲为寨主,实则借林冲之势威逼众人屈服。
3.同是杀完人以后,施耐庵进行了以下不同的语言刻画。比较以下内容,联系《水浒》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探究作者这样刻画语言的意图。
林冲“火并王伦”后说:我今日只为众豪杰义气为重上头,火并了这不仁之贼,实无心要谋此位。今日吴兄却让此第一位与林冲坐,岂不惹天下英雄耻笑!若欲相逼,宁死而不坐。
杨志杀死牛二后说: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连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同洒家去官府里出首。
鲁达拳打“镇关西”后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4.如何赏析《水浒》中人物的语言?根据上述学习经验,提炼两条具体的方法。
【答案】2.狭隘自私:他担心晁盖等人加入后会分走他的权力和资源,因此用“粮少房稀”等借口拒绝他们。这反映出他心胸狭窄,无法容人。嫉贤妨能:他害怕晁盖等人的才能超过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故意刁难。这显示出他缺乏领导者的气度和胸怀。缺乏远见:他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意识到团结更多英雄豪杰对于山寨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这导致他失去了人心和支持;1.是在激怒林冲,让他对王伦的不满进一步升级。同时,也暗示了王伦的虚伪和吝啬;2. 吴用等人表面上是在劝解,实则是在暗中观察形势,为林冲火并王伦创造机会。他们的举动既避免了林冲直接与王伦发生冲突,又保持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3.在《水浒传》中,林冲、杨志、鲁达三位英雄在杀人后的语言刻画,各具特色且意蕴深远。林冲在“火并王伦”后,面对吴用的推举,他言辞谦逊,强调自己行动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梁山好汉的义气,而非追求个人权势,这体现了他淡泊名利、注重义气的性格特征。他的语言透露出一种对梁山未来领袖的期望,希望梁山能有一个真正能够服众、有担当的领袖。杨志在杀死牛二后,面对围观群众,他主动提出去官府自首,表现出他的勇敢担当和对法律的敬畏。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围观群众的关心,不愿让他们受到牵连,这体现了他善良、有责任感的品质。这样的刻画使杨志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符合一个英雄的形象。鲁达在拳打“镇关西”后,面对已经倒地的恶霸,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愤怒和轻蔑,这既展现了他对恶霸的深恶痛绝,也突出了他直爽、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他的语言虽然简短,但却充满了力量,让人感受到他的英勇和正义感。林冲、杨志、鲁达三位英雄杀人后的语言刻画,不仅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和道德观念,也体现了作者对英雄主义和正义精神的颂扬。这些语言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官逼民反的深刻批判。
4.1.结合人物性格和情境背景分析:通过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同时,还要关注人物说话时的情境和背景,如是在什么场合、面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而说话等。2.挖掘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水浒》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丰富的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在赏析时,要仔细品味人物的话语,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2.(1)①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王伦失去头把交椅的过程,是他个人性格缺陷和领导能力不足的直接体现。首先,从王伦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狭隘和自私。他担心晁盖等人加入后会分走他的权力和资源,因此在面对晁盖等人时,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如“只恨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和“奈只为粮少房稀,恐日后误了足下”。这些话语不仅暴露了他内心的狭隘,也反映出他缺乏作为领袖应有的包容和远见。其次,王伦的嫉贤妨能也是导致他失去头把交椅的重要原因。他害怕晁盖等人的才能超过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故意刁难和排挤他们。这种嫉贤妨能的心态不仅让他失去了人心和支持,也让他在面对危机时无法团结和带领众人共同应对。最后,王伦缺乏领导者的气度和胸怀也是导致他失败的关键因素。作为山寨之主,他应该具备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能够容纳和重用人才,为山寨的发展贡献力量。然而,他却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无法看到更远的未来和更大的格局。这种短视和自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②本题考查对话内容和人物心理的把握。吴用等人在促成火并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的话语不仅激怒了林冲,还巧妙地利用了现场形势,最终促成了火并的发生。首先,吴用等人通过话语激怒林冲,让他对王伦的不满进一步升级。他们表面上是在为王伦的拒绝道歉,但实际上是在暗示林冲王伦的虚伪和吝啬,从而激怒了林冲。这种激怒策略不仅让林冲更加坚定地要火并王伦,还让他在行动中更加果敢和决绝。其次,吴用等人还巧妙地利用了现场形势,为林冲火并王伦创造机会。他们表面上在劝解双方,实则在暗中观察形势,寻找合适的时机。当林冲准备动手时,他们并没有直接阻止,而是采取了虚拦和假意劝解的方式,既保持了现场的紧张氛围,又避免了直接冲突的发生。最后,吴用等人在王伦死后马上提议扶林冲为寨主,进一步巩固了火并的成果。他们的话语不仅表明了他们对林冲的支持和拥护,也向其他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王伦的时代已经结束,新的领袖已经诞生。这种话语策略不仅稳定了局势,还增强了林冲的权威和地位。
故答案为:①狭隘自私:他担心晁盖等人加入后会分走他的权力和资源,因此用“粮少房稀”等借口拒绝他们。这反映出他心胸狭窄,无法容人。嫉贤妨能:他害怕晁盖等人的才能超过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故意刁难。这显示出他缺乏领导者的气度和胸怀。缺乏远见:他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意识到团结更多英雄豪杰对于山寨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这导致他失去了人心和支持 ;②1.是在激怒林冲,让他对王伦的不满进一步升级。同时,也暗示了王伦的虚伪和吝啬;2. 吴用等人表面上是在劝解,实则是在暗中观察形势,为林冲火并王伦创造机会。他们的举动既避免了林冲直接与王伦发生冲突,又保持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3.本题考查人物语言的赏析。1.人物选择与事件背景:这三位人物在杀人后的语言刻画,既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和道德评判。林冲:因受高俅陷害,被迫上梁山,后“火并王伦”,成为梁山的重要人物。杨志:因丢失生辰纲而落魄,后与牛二发生冲突,将其杀死。鲁达:因救金翠莲父女而打死镇关西,后出家为僧,法名鲁智深。2.语言刻画比较:林冲的语言体现了他的谦逊、谨慎和不愿争权夺利的态度,同时也表现出对梁山未来领袖的期望。杨志的语言则表现出他的勇敢、担当和不愿连累他人的品质,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法律的敬畏和对正义的坚守。鲁达的语言则带有愤怒、轻蔑和戏谑的口吻,既表达了他对恶霸的深恶痛绝,也展现了他直爽、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3.作者意图探究:通过这三位人物杀人后的语言刻画,作者不仅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和道德观念,还通过对比和呼应,进一步丰富了《水浒传》中的人物群像和故事情节。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三位人物的命运轨迹,传达了对社会不公、官逼民反的深刻批判,以及对英雄主义和正义精神的颂扬。
故答案为:在《水浒传》中,林冲、杨志、鲁达三位英雄在杀人后的语言刻画,各具特色且意蕴深远。林冲在“火并王伦”后,面对吴用的推举,他言辞谦逊,强调自己行动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梁山好汉的义气,而非追求个人权势,这体现了他淡泊名利、注重义气的性格特征。他的语言透露出一种对梁山未来领袖的期望,希望梁山能有一个真正能够服众、有担当的领袖。杨志在杀死牛二后,面对围观群众,他主动提出去官府自首,表现出他的勇敢担当和对法律的敬畏。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围观群众的关心,不愿让他们受到牵连,这体现了他善良、有责任感的品质。这样的刻画使杨志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符合一个英雄的形象。鲁达在拳打“镇关西”后,面对已经倒地的恶霸,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愤怒和轻蔑,这既展现了他对恶霸的深恶痛绝,也突出了他直爽、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他的语言虽然简短,但却充满了力量,让人感受到他的英勇和正义感。林冲、杨志、鲁达三位英雄杀人后的语言刻画,不仅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和道德观念,也体现了作者对英雄主义和正义精神的颂扬。这些语言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官逼民反的深刻批判。
4.本题考查从文本中提炼方法的能力。方法一:结合人物性格和情境背景,深入分析语言特点。1.人物性格:每个人物在《水浒》中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例如,林冲的忠直、鲁智深的豪放、宋江的仁义等。这些性格特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反应和表达方式。例如,林冲在受到不公待遇时,他的语言往往带有强烈的愤怒和不满;而宋江在与人交谈时,则更多地表现出他的仁义和宽容。2.情境背景:情境背景也是影响人物语言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中,人物所处的环境、社会背景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都会对其语言产生影响。例如,在梁山好汉们聚义厅中讨论大事时,他们的语言往往更加正式和严肃;而在私下里与好友交谈时,则可能更加随意和亲切。。方法二:挖掘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体会语言深层内涵。1.隐含意义:《水浒》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丰富的隐含意义。这些隐含意义可能隐藏在字里行间,也可能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例如,当宋江说出“忠孝仁义”时,他不仅仅是在表达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更是在强调他对于忠诚、孝顺、仁爱、正义的信仰和追求。2.言外之意:除了隐含意义外,《水浒》中的人物语言还常常带有言外之意。这些言外之意可能通过语气、语调、停顿等语音手段来表达,也可能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暗示。例如,当某人说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时,他可能是在暗示对方不要着急行动,需要再考虑一下;或者他可能是在委婉地拒绝对方的请求。故答案为:1.结合人物性格和情境背景分析:通过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同时,还要关注人物说话时的情境和背景,如是在什么场合、面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而说话等。2.挖掘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水浒》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丰富的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在赏析时,要仔细品味人物的话语,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2024九上·杭州开学考)阅读
【提出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选自《唐诗三百首》)
【理论学习】
论诗境
钱穆
今天我讲一点关于诗的问题。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做我讲这问题的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尽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摩诘诗极富禅味,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
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拿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
(选择《中国文学论丛》,有删减)
5.这是钱穆先生的讲稿,以下能形容这篇讲稿语言特点的一个成语是( )
A.气势磅礴 B.幽默风趣 C.言辞犀利 D.深入浅出
6.钱穆对比陆游和王维,本质上想告诉读者什么?以下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陆游的诗不好,要多读王维的诗。
B.高雅的诗人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C.有意境的诗歌应该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的。
D.王维诗歌的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
7.钱穆说“………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你会联想到李白和杜甫的哪几句诗?请简述理由。
8.讲稿后半部分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二句为例谈论诗境,实则也在谈读诗的方法。整合文中相关观点,转化为一条“读诗策略”,并以简洁的语言加解释。
9.【解答问题】如何评价王勃的诗歌《山中》?联系上述学习体验,写一段话回答网友的问题。
【答案】5.D
6.D
7.示例1: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些诗句里的人物起着烘托作用,将自然美与人心灵美紧密结合,人即是景,景即是人,这正是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示例2: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杜甫青年时代那种昂扬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更是对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自觉的写照。
8.诗人的境界需要读者自己通过诗中的景物去感悟和领略。
9.示例:“长江悲已滞”长江不会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诗人;长江日夜奔流不息,并无半点停滞,认为它滞重不畅的也是诗人。
【知识点】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5.本题考查文章语言特点。根据第③段“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和第④段“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等可知,这篇讲稿语言特点是深入浅出。
故答案为:D
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根据《论诗境》⑧段“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可知,钱穆对比陆游和王维的诗,本质上想告诉听众的是王维诗歌的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掌握。从李白和杜甫两人中,各选几句诗,结合“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分析即可。李白可以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分析,这些诗句描写了作者对自然美产生的敏锐独特而又细致入微的感受,这些正与道家“道法自然”“天地大美”思想一致。杜甫可以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分析。杜甫一生关怀着国家的命运,正是儒家积极入世、忠君爱国的表现。
故答案为:示例1: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些诗句里的人物起着烘托作用,将自然美与人心灵美紧密结合,人即是景,景即是人,这正是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示例2: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杜甫青年时代那种昂扬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更是对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自觉的写照。
8.本题考查文本中语句的理解和概括。根据《论诗境》第⑧段结论部分“我们也会因于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
故答案为:诗人的境界需要读者自己通过诗中的景物去感悟和领略。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评价。抓住具体诗句,结合学习《论诗境》的体验,进行分析即可。可以找一句诗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两句不是单纯写景,而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故答案为:示例:“长江悲已滞”长江不会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诗人;长江日夜奔流不息,并无半点停滞,认为它滞重不畅的也是诗人。
(2024九上·杭州开学考)阅读
最是风流王子猷
【甲】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①良久,直指竹曰:“(A)何可一日无此君!”
【乙】王子猷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则,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B】何必见戴!”
【丙】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③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C】客主不交一言。
【注释】①啸咏:指一边吹口哨,一边吟唱。②山阴:和下文“判”“渚下”都是地名。③胡床:指一种可折叠的坐具。
10.【词疏通】联系上下文,解释以下加点字。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 )
人问其故( )
旧闻桓子野善吹笛( )
素闻王名( )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12.【文意补白】
《世说新语》言简义丰,阅读时想象补白则颇有意味。仿照示例,联系上下文补足空格。
示例:王啸咏良久
王子猷此时心想:眼前这清竹脱俗不媚的傲态我真是一日都不愿错过,这怎是俗人所能理解!
①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王子猷此时心想: 。
②弄毕,便上车去 桓子野此时心想: 。
【答案】10.尝:曾经;故:原因;旧:从前,过去;素:一向,平素
11.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12.①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如此美景,我怎能独享?戴安道定也是个懂得欣赏美景之人,我何不趁此机会去拜访他,一同赏雪品酒,岂不快哉!;②王子猷真是个性情中人,他请我吹笛,却又不与我交谈,只是静静地欣赏。这份洒脱和淡泊名利的心态,真是令人敬佩。既然他已经听完了我的笛子,我也该离去了,不打扰他的清兴。
【知识点】衔接仿写;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参考译文】
【甲】
王子猷(王徽之)曾经暂时借住在一处别人的空宅中,他一住进去就让人种竹子。有人问他:“你只是暂时住在这里,何必这么麻烦呢?”王子猷吹口哨吟唱了好长时间,才指着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这位君子(指竹子)呢!”
【乙】
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夜里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上酒。他四处望去,一片洁白,于是起身来回走动,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他想起了戴安道(戴逵),当时戴安道在剡县,他立即连夜乘着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又没进去。别人问他这是为什么,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的,兴致已经尽了,自然就返回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丙】
王子猷离开京都,还停泊在码头上。他以前就听说桓子野(桓伊)擅长吹笛子,但两人并不认识。这天,桓子野从岸上经过,王子猷在船中,有位客人认识桓子野,说:“这就是桓子野。”王子猷便派人去与桓子野通报,说:“听说你擅长吹笛子,试着为我吹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地位显贵,但一向听说王子猷的名声,于是立即下车,坐在胡床上为王子猷吹奏了三支曲子。吹奏完毕,就上车走了。王子猷和桓子野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
10.本题考查实词翻译。① 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在一处别人的空宅子里。解释:“尝”意为曾经,“暂寄”表示暂时借住,“空宅”指的是没有人居住的宅子。②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解释:“人”指的是别人或某人,“问”是询问的意思,“其故”指的是他这样做的原因或动机。③我从前就听说桓子野擅长吹笛子。解释:“旧”表示从前或以前,“闻”是听说的意思,“桓子野善吹笛”指的是桓子野擅长吹奏笛子的技能。④我一向听说王子猷的名声。解释:“素”表示一向或平素,“闻”同样是听说的意思,“王名”指的是王子猷的名声或声誉。
故答案为:尝:曾经;故:原因;旧:从前,过去;素:一向,平素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 一天夜里下大雪,王子猷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准备酒。 “夜大雪”是时间状语,描述的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应该独立成句。“眠觉”是主谓结构,表示王子猷从睡眠中醒来,应该与前面的时间状语断开。“开室”是动宾结构,表示王子猷打开房间,与前面的“眠觉”在语义上是连贯的,但因为是两个动作,所以应该断开。“命酌酒”是动宾结构,表示王子猷命令仆人准备酒,与前面的“开室”在语义上也是连贯的,但因为是另一个动作,所以也应该断开。
故答案为: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1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理解和仿写。①根据上下文,王子猷在大雪之夜突然想起了戴安道,决定去拜访他。因此,他在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对美景的欣赏和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即将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期待。②根据上下文,桓子野为王子猷吹奏了三支曲子,而王子猷始终没有说话。因此,桓子野在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对王子猷的欣赏和理解,以及对即将离去的决定。他理解王子猷的性情和心态,也尊重他的选择。 故答案为:①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如此美景,我怎能独享?戴安道定也是个懂得欣赏美景之人,我何不趁此机会去拜访他,一同赏雪品酒,岂不快哉!②王子猷真是个性情中人,他请我吹笛,却又不与我交谈,只是静静地欣赏。这份洒脱和淡泊名利的心态,真是令人敬佩。既然他已经听完了我的笛子,我也该离去了,不打扰他的清兴。
13.(2024九上·杭州开学考)魏晋士人和当下的我们气质不同,活法各异。上述文章结尾处的三句话激发你怎样的现实联想与人生思考?选择其中一句,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600字左右(诗歌不少于16行);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及人名;③可适当化用暑期积累的素材,但不要套作。
【答案】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现代生活中的洒脱哲学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被各种期望所束缚,仿佛每一步都需要按照既定的轨迹前行。然而,当我们回望历史,那些魏晋士人的生活方式和气质,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王子猷,这位魏晋时期的名士,他的生活态度便是对这种哲学的最好诠释。无论是暂住空宅种竹,还是雪夜访戴安道,亦或是偶遇桓子野请其吹笛,王子猷总是随心所欲,不受外界干扰。他的行为看似荒诞不羁,实则是对内心真实感受的尊重与追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无法像王子猷那样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但我们可以从他的生活态度中汲取灵感,学会在忙碌与压力中寻找自己的“兴”之所在。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责任与担当,而是要在履行责任的同时,给自己留一些空间,去追寻那些能够让自己心灵得到滋养的事物。
乘兴而行,意味着我们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爱。无论是学习一项新技能,还是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只要它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和兴趣,我们就应该勇敢地去尝试。这种追求不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能让我们在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兴尽而返,则是一种对生活的淡然与洒脱。当我们发现某个目标或兴趣已经不再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时,就应该勇敢地放下,去寻找新的“兴”之所在。这种洒脱不仅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释放,还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总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教会我们在忙碌与压力中寻找自己的“兴”之所在,并勇敢地追求它;同时,也教会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保持淡然与洒脱,不被外界干扰所左右。这种生活哲学不仅适用于魏晋时期,更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我们。让我们学会在忙碌与压力中保持一颗洒脱的心,去追寻那些能够让自己心灵得到滋养的事物吧!
【知识点】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关于魏晋名士王子猷的三则小故事,这些故事共同展现了王子猷随性洒脱、不拘小节、重视心灵感受的生活态度。每则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激发我们对现实生活和人生选择的思考。要求考生从三句话中选择一句进行写作,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这既是对考生理解材料能力的考察,也是对其写作能力的综合检验。
【题干分析】①具体分析每一则材料的意义:第一则材料:王子猷暂住空宅便命人种竹,面对“暂住何烦尔”的疑问,他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体现了王子猷对竹子的喜爱,更象征着他对于高雅情趣和精神寄托的追求。第二则材料: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经宿方至却造门不前而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展现了王子猷随性洒脱的性格,他重视的是过程中的心灵满足,而非结果。第三则材料:王子猷偶遇桓子野,请其吹笛,桓子野虽贵显仍下车为奏,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这反映了魏晋名士间的默契与尊重,他们重视心灵的交流与共鸣,无需言语即可理解彼此。②阐述写作思路:选择角度:从三则材料中任选一句进行写作,如选择第二则材料中的“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作为主题。写作中心:围绕“随性洒脱,重视过程”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阐述角度:是什么:解释“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含义,即随性而为,不受外界束缚,重视过程中的心灵满足。为什么:分析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结果,忽视了过程中的乐趣与满足,导致生活压力增大,幸福感降低。而“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态度能够帮助我们释放压力,享受生活的美好。怎么做:提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态度,如培养兴趣爱好,关注内心感受,勇于尝试新事物等。
【立意提取】
1.随性而行,心之所向:从王子猷雪夜访友的故事出发,探讨随性洒脱的生活态度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之美,胜于结果:以王子猷的故事为引子,阐述重视过程、享受当下的生活哲学。
3.心灵的共鸣,无需言语:从王子猷与桓子野的交往中,探讨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与尊重。
【例文】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现代生活中的洒脱哲学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被各种期望所束缚,仿佛每一步都需要按照既定的轨迹前行。然而,当我们回望历史,那些魏晋士人的生活方式和气质,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王子猷,这位魏晋时期的名士,他的生活态度便是对这种哲学的最好诠释。无论是暂住空宅种竹,还是雪夜访戴安道,亦或是偶遇桓子野请其吹笛,王子猷总是随心所欲,不受外界干扰。他的行为看似荒诞不羁,实则是对内心真实感受的尊重与追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无法像王子猷那样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但我们可以从他的生活态度中汲取灵感,学会在忙碌与压力中寻找自己的“兴”之所在。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责任与担当,而是要在履行责任的同时,给自己留一些空间,去追寻那些能够让自己心灵得到滋养的事物。
乘兴而行,意味着我们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爱。无论是学习一项新技能,还是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只要它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和兴趣,我们就应该勇敢地去尝试。这种追求不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能让我们在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兴尽而返,则是一种对生活的淡然与洒脱。当我们发现某个目标或兴趣已经不再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时,就应该勇敢地放下,去寻找新的“兴”之所在。这种洒脱不仅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释放,还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总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教会我们在忙碌与压力中寻找自己的“兴”之所在,并勇敢地追求它;同时,也教会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保持淡然与洒脱,不被外界干扰所左右。这种生活哲学不仅适用于魏晋时期,更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我们。让我们学会在忙碌与压力中保持一颗洒脱的心,去追寻那些能够让自己心灵得到滋养的事物吧!
【点评】 该作文借魏晋名士王子猷的故事,探讨现代生活中的洒脱哲学,结构紧凑,观点新颖。作者巧妙融合古今,提出在忙碌中追寻“兴”之所在,展现深刻思考。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但部分观点阐述可更深入,故事背景介绍待加强。整体而言,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
1 / 1浙江省杭州市保椒塔申花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暑期作业检查试卷
1.(2024九上·杭州开学考)先补足古诗文名句,再选择其中的诗文,根据语境补足“夏读札记”。
名句摘录 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溪云初起日沉阁,(许浑《咸阳城东楼》)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夏读札记 盛夏读诗文,满院荷香。 读秦观的《行香子》,“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一派àng 然春意绽放我心,便不畏酷暑; 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苍茫天地间,我仿佛看到雪中傲立的游子,眼móu 中尽泛孤独; 读 ; 读 ;
(2024九上·杭州开学考)阅读
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节选)
当下,王伦与四个头领杜迁、宋万、林冲、朱贵坐在左边主位上,晁盖与六个好汉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坐在右边客席。阶下小喽啰轮番把盏。酒至数巡,食供两次,晁盖和王伦盘话。但提起聚义一事,王伦便把闲话去吾开去。吴用把眼来看林冲时,只见林冲侧坐交椅上,把眼瞅王伦身上。
看看饮酒至午后,王伦回头叫小啰:“取来。”三四个人去不多时,只见一人捧个大盘子里放着五锭大银。王伦便起身把盏,对晁盖说道:“盛蒙众豪杰到此聚义,只恨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聊备些小薄礼,万望笑留。烦投大赛歇马,小可使人亲到麾下纳降。”晁盖道:“小子久闻大山招贤纳士,一径地特来投托入伙。若是不能相容,我等众人自行告退。重蒙所赐白金,快不敢领。非敢自夸丰富,小可聊有些盘缠使用。速请纳回厚礼,只此告别。”王伦道:“何故推却?非是敝山不纳众位豪杰,奈只为粮少房稀,恐日后误了足下,众位而皮不好,因此不敢相留。”
说言未了,只见林冲双眉剔起,两眼圆睁,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来时,也推道粮少房稀。今日晁兄与众豪杰到此山寨,你又发也这等言语来。是何道理?”吴用便说道:“头领息怒!自是我等来的不是,倒坏了你山寨情分。今日王头领以礼发付我们下山,送与盘缠,又不曾热赶将去。请头领息怒,我等自去罢休。”林冲道:“这是笑里藏刀,言清行浊的人!我其实今日放他不过!”王伦喝道:“你看这畜生!又不醉了,倒把言语来伤触我,却不是反失上下!”林冲大怒道:“量你是个落第腐儒,胸中又没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吴用便道:“晁兄,只因我等上山相投,反坏了头领面皮。只今办了船只,便当告退。”晁盖等七人便起身要下亭子,王伦留道:“且请席终了去。”林冲把桌子只一脚,踢在一边,抢起身来,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的刀来,搦的火杂杂。吴用便把手将须一摸,晁盖、刘唐便上亭子来,虚拦住王伦,叫道:“不要火并!”吴用一手扯住林冲,便道:“头领不可造次!”公孙胜假意劝道:“休为我等坏了大义!”阮小二便去帮住杜迁,阮小五帮住宋万,阮小七帮住朱贵。吓得小喽啰们目瞪口呆。林冲拿住王伦,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得到这里。柴大官人这等资助你,周给盘缠,与你相交,举荐我来,尚且许多推却。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妨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之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杜迁、宋万、朱贵本待要向前来劝,被这几个紧紧帮着,那里敢动。王伦那时也要寻路走,却被晁盖、刘唐两个拦住。王伦见头势不好,口里叫道:“我的心腹都在那里?”虽有几个身边知心腹的人,本待要来救,见了林冲这般凶猛头势,谁敢向前。林冲拿住王伦,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察地朔倒在亭上。可怜王伦做了半世强人,今日死在林冲之手。正应古人言: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亦深。晁盖见杀了王伦,各掣刀在手。林冲早把王伦首级割下来,提在手里。吓得那杜迁、宋万、朱贵都跪下说道:“愿随哥哥执鞭坠镫!”晁盖等慌忙扶起三人来。吴用就血泊里拽过头把交椅来,便纳林冲坐地,叫道:“如有不伏者,将王伦为例!今日扶林教头为山寨之主。”林冲大叫道:“差矣,先生!我今日只为众豪杰义气为重上头,火并了这不仁之贼,实无心要谋此位。今日吴兄却让此第一位与林冲坐,岂不惹天下英雄耻笑!若欲相逼,宁死而不坐。我有片言,不知众位肯依我么?“众人道:“头领所言,谁敢不依。
2.王伦为何会失去头把交椅?梳理文中划横线处王伦所说话语,从其自身角度加以分析。(2)联系前后文,思考吴用等人如何用话语促成这次火并。参照示例,补足表格。
吴用等人的话语 言外之意
“头领息怒!自是我等来的不是,倒坏了你山寨情分。今日王头领以礼发付我们下山,送与盘缠,又不曾热赶将去。请头领息怒,我等自去罢休”……“晁兄,只因我等上山相投,反坏了头领面皮。只今办了船只,便当告退。” 吴用看似为众豪杰到来破坏林冲和王伦的关系而致歉,但实则
吴用便把手将毙须一摸,晁盖、刘唐便上亭子来,虚拦住王伦,叫道:“不要火并!”吴用一手扯住林冲,便道:“头领不可造次!”公孙胜假意劝道:“休为我等坏了大义!”
吴用就血泊里拽过头把交椅来,便纳林冲坐地,叫道:“如有不伏者,将王伦为例!今日扶林教头为山寨之主。” 吴用在王伦死后马上提议扶林冲为寨主,实则借林冲之势威逼众人屈服。
3.同是杀完人以后,施耐庵进行了以下不同的语言刻画。比较以下内容,联系《水浒》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探究作者这样刻画语言的意图。
林冲“火并王伦”后说:我今日只为众豪杰义气为重上头,火并了这不仁之贼,实无心要谋此位。今日吴兄却让此第一位与林冲坐,岂不惹天下英雄耻笑!若欲相逼,宁死而不坐。
杨志杀死牛二后说: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连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同洒家去官府里出首。
鲁达拳打“镇关西”后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4.如何赏析《水浒》中人物的语言?根据上述学习经验,提炼两条具体的方法。
(2024九上·杭州开学考)阅读
【提出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选自《唐诗三百首》)
【理论学习】
论诗境
钱穆
今天我讲一点关于诗的问题。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做我讲这问题的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尽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摩诘诗极富禅味,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
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拿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鸣”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外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
(选择《中国文学论丛》,有删减)
5.这是钱穆先生的讲稿,以下能形容这篇讲稿语言特点的一个成语是( )
A.气势磅礴 B.幽默风趣 C.言辞犀利 D.深入浅出
6.钱穆对比陆游和王维,本质上想告诉读者什么?以下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陆游的诗不好,要多读王维的诗。
B.高雅的诗人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C.有意境的诗歌应该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的。
D.王维诗歌的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
7.钱穆说“………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你会联想到李白和杜甫的哪几句诗?请简述理由。
8.讲稿后半部分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二句为例谈论诗境,实则也在谈读诗的方法。整合文中相关观点,转化为一条“读诗策略”,并以简洁的语言加解释。
9.【解答问题】如何评价王勃的诗歌《山中》?联系上述学习体验,写一段话回答网友的问题。
(2024九上·杭州开学考)阅读
最是风流王子猷
【甲】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①良久,直指竹曰:“(A)何可一日无此君!”
【乙】王子猷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则,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B】何必见戴!”
【丙】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③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C】客主不交一言。
【注释】①啸咏:指一边吹口哨,一边吟唱。②山阴:和下文“判”“渚下”都是地名。③胡床:指一种可折叠的坐具。
10.【词疏通】联系上下文,解释以下加点字。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 )
人问其故( )
旧闻桓子野善吹笛( )
素闻王名( )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12.【文意补白】
《世说新语》言简义丰,阅读时想象补白则颇有意味。仿照示例,联系上下文补足空格。
示例:王啸咏良久
王子猷此时心想:眼前这清竹脱俗不媚的傲态我真是一日都不愿错过,这怎是俗人所能理解!
①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王子猷此时心想: 。
②弄毕,便上车去 桓子野此时心想: 。
13.(2024九上·杭州开学考)魏晋士人和当下的我们气质不同,活法各异。上述文章结尾处的三句话激发你怎样的现实联想与人生思考?选择其中一句,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600字左右(诗歌不少于16行);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及人名;③可适当化用暑期积累的素材,但不要套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月是故乡明;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蜡炬成灰泪始干;鸟下绿芜秦苑夕;欲为圣明除弊事;却道天凉好个秋;千里共婵娟;醉翁之意不在酒;后天下之乐而乐;盎;眸;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满池荷花盛开,我仿佛置身于清凉的世界,忘却了夏日的炎热;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或引申为夏日雨后的清凉)”,雨后空山的清新与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一般性默写;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1)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济、沧、畔、炬、芜、苑、弊、婵
(2)本题考查字词的准确填写。“ àng ”应写作“ 盎 ”;“ móu ”应写作“ 眸 ”。
(3)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以及读者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夏读札记可以填入对古诗词的读后感,通过读不同风格的诗文,展现了读者在不同作品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慰藉。
故答案为:(1)月是故乡明;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蜡炬成灰泪始干;鸟下绿芜秦苑夕;欲为圣明除弊事;却道天凉好个秋;千里共婵娟;醉翁之意不在酒;后天下之乐而乐;(2)盎;眸;(3)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满池荷花盛开,我仿佛置身于清凉的世界,忘却了夏日的炎热;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或引申为夏日雨后的清凉)”,雨后空山的清新与宁静,让我心生向往,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清凉世界。
【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答案】2.狭隘自私:他担心晁盖等人加入后会分走他的权力和资源,因此用“粮少房稀”等借口拒绝他们。这反映出他心胸狭窄,无法容人。嫉贤妨能:他害怕晁盖等人的才能超过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故意刁难。这显示出他缺乏领导者的气度和胸怀。缺乏远见:他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意识到团结更多英雄豪杰对于山寨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这导致他失去了人心和支持;1.是在激怒林冲,让他对王伦的不满进一步升级。同时,也暗示了王伦的虚伪和吝啬;2. 吴用等人表面上是在劝解,实则是在暗中观察形势,为林冲火并王伦创造机会。他们的举动既避免了林冲直接与王伦发生冲突,又保持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3.在《水浒传》中,林冲、杨志、鲁达三位英雄在杀人后的语言刻画,各具特色且意蕴深远。林冲在“火并王伦”后,面对吴用的推举,他言辞谦逊,强调自己行动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梁山好汉的义气,而非追求个人权势,这体现了他淡泊名利、注重义气的性格特征。他的语言透露出一种对梁山未来领袖的期望,希望梁山能有一个真正能够服众、有担当的领袖。杨志在杀死牛二后,面对围观群众,他主动提出去官府自首,表现出他的勇敢担当和对法律的敬畏。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围观群众的关心,不愿让他们受到牵连,这体现了他善良、有责任感的品质。这样的刻画使杨志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符合一个英雄的形象。鲁达在拳打“镇关西”后,面对已经倒地的恶霸,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愤怒和轻蔑,这既展现了他对恶霸的深恶痛绝,也突出了他直爽、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他的语言虽然简短,但却充满了力量,让人感受到他的英勇和正义感。林冲、杨志、鲁达三位英雄杀人后的语言刻画,不仅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和道德观念,也体现了作者对英雄主义和正义精神的颂扬。这些语言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官逼民反的深刻批判。
4.1.结合人物性格和情境背景分析:通过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同时,还要关注人物说话时的情境和背景,如是在什么场合、面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而说话等。2.挖掘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水浒》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丰富的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在赏析时,要仔细品味人物的话语,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2.(1)①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王伦失去头把交椅的过程,是他个人性格缺陷和领导能力不足的直接体现。首先,从王伦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狭隘和自私。他担心晁盖等人加入后会分走他的权力和资源,因此在面对晁盖等人时,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如“只恨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和“奈只为粮少房稀,恐日后误了足下”。这些话语不仅暴露了他内心的狭隘,也反映出他缺乏作为领袖应有的包容和远见。其次,王伦的嫉贤妨能也是导致他失去头把交椅的重要原因。他害怕晁盖等人的才能超过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故意刁难和排挤他们。这种嫉贤妨能的心态不仅让他失去了人心和支持,也让他在面对危机时无法团结和带领众人共同应对。最后,王伦缺乏领导者的气度和胸怀也是导致他失败的关键因素。作为山寨之主,他应该具备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能够容纳和重用人才,为山寨的发展贡献力量。然而,他却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个人得失,无法看到更远的未来和更大的格局。这种短视和自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②本题考查对话内容和人物心理的把握。吴用等人在促成火并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的话语不仅激怒了林冲,还巧妙地利用了现场形势,最终促成了火并的发生。首先,吴用等人通过话语激怒林冲,让他对王伦的不满进一步升级。他们表面上是在为王伦的拒绝道歉,但实际上是在暗示林冲王伦的虚伪和吝啬,从而激怒了林冲。这种激怒策略不仅让林冲更加坚定地要火并王伦,还让他在行动中更加果敢和决绝。其次,吴用等人还巧妙地利用了现场形势,为林冲火并王伦创造机会。他们表面上在劝解双方,实则在暗中观察形势,寻找合适的时机。当林冲准备动手时,他们并没有直接阻止,而是采取了虚拦和假意劝解的方式,既保持了现场的紧张氛围,又避免了直接冲突的发生。最后,吴用等人在王伦死后马上提议扶林冲为寨主,进一步巩固了火并的成果。他们的话语不仅表明了他们对林冲的支持和拥护,也向其他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王伦的时代已经结束,新的领袖已经诞生。这种话语策略不仅稳定了局势,还增强了林冲的权威和地位。
故答案为:①狭隘自私:他担心晁盖等人加入后会分走他的权力和资源,因此用“粮少房稀”等借口拒绝他们。这反映出他心胸狭窄,无法容人。嫉贤妨能:他害怕晁盖等人的才能超过自己,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故意刁难。这显示出他缺乏领导者的气度和胸怀。缺乏远见:他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意识到团结更多英雄豪杰对于山寨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这导致他失去了人心和支持 ;②1.是在激怒林冲,让他对王伦的不满进一步升级。同时,也暗示了王伦的虚伪和吝啬;2. 吴用等人表面上是在劝解,实则是在暗中观察形势,为林冲火并王伦创造机会。他们的举动既避免了林冲直接与王伦发生冲突,又保持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3.本题考查人物语言的赏析。1.人物选择与事件背景:这三位人物在杀人后的语言刻画,既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和道德评判。林冲:因受高俅陷害,被迫上梁山,后“火并王伦”,成为梁山的重要人物。杨志:因丢失生辰纲而落魄,后与牛二发生冲突,将其杀死。鲁达:因救金翠莲父女而打死镇关西,后出家为僧,法名鲁智深。2.语言刻画比较:林冲的语言体现了他的谦逊、谨慎和不愿争权夺利的态度,同时也表现出对梁山未来领袖的期望。杨志的语言则表现出他的勇敢、担当和不愿连累他人的品质,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法律的敬畏和对正义的坚守。鲁达的语言则带有愤怒、轻蔑和戏谑的口吻,既表达了他对恶霸的深恶痛绝,也展现了他直爽、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3.作者意图探究:通过这三位人物杀人后的语言刻画,作者不仅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和道德观念,还通过对比和呼应,进一步丰富了《水浒传》中的人物群像和故事情节。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三位人物的命运轨迹,传达了对社会不公、官逼民反的深刻批判,以及对英雄主义和正义精神的颂扬。
故答案为:在《水浒传》中,林冲、杨志、鲁达三位英雄在杀人后的语言刻画,各具特色且意蕴深远。林冲在“火并王伦”后,面对吴用的推举,他言辞谦逊,强调自己行动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梁山好汉的义气,而非追求个人权势,这体现了他淡泊名利、注重义气的性格特征。他的语言透露出一种对梁山未来领袖的期望,希望梁山能有一个真正能够服众、有担当的领袖。杨志在杀死牛二后,面对围观群众,他主动提出去官府自首,表现出他的勇敢担当和对法律的敬畏。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围观群众的关心,不愿让他们受到牵连,这体现了他善良、有责任感的品质。这样的刻画使杨志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符合一个英雄的形象。鲁达在拳打“镇关西”后,面对已经倒地的恶霸,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愤怒和轻蔑,这既展现了他对恶霸的深恶痛绝,也突出了他直爽、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他的语言虽然简短,但却充满了力量,让人感受到他的英勇和正义感。林冲、杨志、鲁达三位英雄杀人后的语言刻画,不仅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和道德观念,也体现了作者对英雄主义和正义精神的颂扬。这些语言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官逼民反的深刻批判。
4.本题考查从文本中提炼方法的能力。方法一:结合人物性格和情境背景,深入分析语言特点。1.人物性格:每个人物在《水浒》中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例如,林冲的忠直、鲁智深的豪放、宋江的仁义等。这些性格特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反应和表达方式。例如,林冲在受到不公待遇时,他的语言往往带有强烈的愤怒和不满;而宋江在与人交谈时,则更多地表现出他的仁义和宽容。2.情境背景:情境背景也是影响人物语言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中,人物所处的环境、社会背景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都会对其语言产生影响。例如,在梁山好汉们聚义厅中讨论大事时,他们的语言往往更加正式和严肃;而在私下里与好友交谈时,则可能更加随意和亲切。。方法二:挖掘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体会语言深层内涵。1.隐含意义:《水浒》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丰富的隐含意义。这些隐含意义可能隐藏在字里行间,也可能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例如,当宋江说出“忠孝仁义”时,他不仅仅是在表达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更是在强调他对于忠诚、孝顺、仁爱、正义的信仰和追求。2.言外之意:除了隐含意义外,《水浒》中的人物语言还常常带有言外之意。这些言外之意可能通过语气、语调、停顿等语音手段来表达,也可能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暗示。例如,当某人说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时,他可能是在暗示对方不要着急行动,需要再考虑一下;或者他可能是在委婉地拒绝对方的请求。故答案为:1.结合人物性格和情境背景分析:通过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同时,还要关注人物说话时的情境和背景,如是在什么场合、面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而说话等。2.挖掘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水浒》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丰富的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在赏析时,要仔细品味人物的话语,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
【答案】5.D
6.D
7.示例1: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些诗句里的人物起着烘托作用,将自然美与人心灵美紧密结合,人即是景,景即是人,这正是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示例2: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杜甫青年时代那种昂扬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更是对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自觉的写照。
8.诗人的境界需要读者自己通过诗中的景物去感悟和领略。
9.示例:“长江悲已滞”长江不会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诗人;长江日夜奔流不息,并无半点停滞,认为它滞重不畅的也是诗人。
【知识点】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时从分析诗句中描写的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基本内容。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5.本题考查文章语言特点。根据第③段“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和第④段“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等可知,这篇讲稿语言特点是深入浅出。
故答案为:D
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根据《论诗境》⑧段“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可知,钱穆对比陆游和王维的诗,本质上想告诉听众的是王维诗歌的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掌握。从李白和杜甫两人中,各选几句诗,结合“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分析即可。李白可以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分析,这些诗句描写了作者对自然美产生的敏锐独特而又细致入微的感受,这些正与道家“道法自然”“天地大美”思想一致。杜甫可以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分析。杜甫一生关怀着国家的命运,正是儒家积极入世、忠君爱国的表现。
故答案为:示例1: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些诗句里的人物起着烘托作用,将自然美与人心灵美紧密结合,人即是景,景即是人,这正是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示例2: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杜甫青年时代那种昂扬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更是对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自觉的写照。
8.本题考查文本中语句的理解和概括。根据《论诗境》第⑧段结论部分“我们也会因于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
故答案为:诗人的境界需要读者自己通过诗中的景物去感悟和领略。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评价。抓住具体诗句,结合学习《论诗境》的体验,进行分析即可。可以找一句诗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两句不是单纯写景,而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故答案为:示例:“长江悲已滞”长江不会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诗人;长江日夜奔流不息,并无半点停滞,认为它滞重不畅的也是诗人。
【答案】10.尝:曾经;故:原因;旧:从前,过去;素:一向,平素
11.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12.①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如此美景,我怎能独享?戴安道定也是个懂得欣赏美景之人,我何不趁此机会去拜访他,一同赏雪品酒,岂不快哉!;②王子猷真是个性情中人,他请我吹笛,却又不与我交谈,只是静静地欣赏。这份洒脱和淡泊名利的心态,真是令人敬佩。既然他已经听完了我的笛子,我也该离去了,不打扰他的清兴。
【知识点】衔接仿写;文言文断句;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参考译文】
【甲】
王子猷(王徽之)曾经暂时借住在一处别人的空宅中,他一住进去就让人种竹子。有人问他:“你只是暂时住在这里,何必这么麻烦呢?”王子猷吹口哨吟唱了好长时间,才指着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这位君子(指竹子)呢!”
【乙】
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夜里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上酒。他四处望去,一片洁白,于是起身来回走动,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他想起了戴安道(戴逵),当时戴安道在剡县,他立即连夜乘着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又没进去。别人问他这是为什么,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的,兴致已经尽了,自然就返回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丙】
王子猷离开京都,还停泊在码头上。他以前就听说桓子野(桓伊)擅长吹笛子,但两人并不认识。这天,桓子野从岸上经过,王子猷在船中,有位客人认识桓子野,说:“这就是桓子野。”王子猷便派人去与桓子野通报,说:“听说你擅长吹笛子,试着为我吹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地位显贵,但一向听说王子猷的名声,于是立即下车,坐在胡床上为王子猷吹奏了三支曲子。吹奏完毕,就上车走了。王子猷和桓子野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
10.本题考查实词翻译。① 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在一处别人的空宅子里。解释:“尝”意为曾经,“暂寄”表示暂时借住,“空宅”指的是没有人居住的宅子。②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解释:“人”指的是别人或某人,“问”是询问的意思,“其故”指的是他这样做的原因或动机。③我从前就听说桓子野擅长吹笛子。解释:“旧”表示从前或以前,“闻”是听说的意思,“桓子野善吹笛”指的是桓子野擅长吹奏笛子的技能。④我一向听说王子猷的名声。解释:“素”表示一向或平素,“闻”同样是听说的意思,“王名”指的是王子猷的名声或声誉。
故答案为:尝:曾经;故:原因;旧:从前,过去;素:一向,平素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 一天夜里下大雪,王子猷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准备酒。 “夜大雪”是时间状语,描述的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应该独立成句。“眠觉”是主谓结构,表示王子猷从睡眠中醒来,应该与前面的时间状语断开。“开室”是动宾结构,表示王子猷打开房间,与前面的“眠觉”在语义上是连贯的,但因为是两个动作,所以应该断开。“命酌酒”是动宾结构,表示王子猷命令仆人准备酒,与前面的“开室”在语义上也是连贯的,但因为是另一个动作,所以也应该断开。
故答案为: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1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理解和仿写。①根据上下文,王子猷在大雪之夜突然想起了戴安道,决定去拜访他。因此,他在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对美景的欣赏和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即将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期待。②根据上下文,桓子野为王子猷吹奏了三支曲子,而王子猷始终没有说话。因此,桓子野在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对王子猷的欣赏和理解,以及对即将离去的决定。他理解王子猷的性情和心态,也尊重他的选择。 故答案为:①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如此美景,我怎能独享?戴安道定也是个懂得欣赏美景之人,我何不趁此机会去拜访他,一同赏雪品酒,岂不快哉!②王子猷真是个性情中人,他请我吹笛,却又不与我交谈,只是静静地欣赏。这份洒脱和淡泊名利的心态,真是令人敬佩。既然他已经听完了我的笛子,我也该离去了,不打扰他的清兴。
13.【答案】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现代生活中的洒脱哲学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被各种期望所束缚,仿佛每一步都需要按照既定的轨迹前行。然而,当我们回望历史,那些魏晋士人的生活方式和气质,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王子猷,这位魏晋时期的名士,他的生活态度便是对这种哲学的最好诠释。无论是暂住空宅种竹,还是雪夜访戴安道,亦或是偶遇桓子野请其吹笛,王子猷总是随心所欲,不受外界干扰。他的行为看似荒诞不羁,实则是对内心真实感受的尊重与追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无法像王子猷那样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但我们可以从他的生活态度中汲取灵感,学会在忙碌与压力中寻找自己的“兴”之所在。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责任与担当,而是要在履行责任的同时,给自己留一些空间,去追寻那些能够让自己心灵得到滋养的事物。
乘兴而行,意味着我们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爱。无论是学习一项新技能,还是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只要它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和兴趣,我们就应该勇敢地去尝试。这种追求不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能让我们在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兴尽而返,则是一种对生活的淡然与洒脱。当我们发现某个目标或兴趣已经不再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时,就应该勇敢地放下,去寻找新的“兴”之所在。这种洒脱不仅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释放,还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总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教会我们在忙碌与压力中寻找自己的“兴”之所在,并勇敢地追求它;同时,也教会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保持淡然与洒脱,不被外界干扰所左右。这种生活哲学不仅适用于魏晋时期,更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我们。让我们学会在忙碌与压力中保持一颗洒脱的心,去追寻那些能够让自己心灵得到滋养的事物吧!
【知识点】自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关于魏晋名士王子猷的三则小故事,这些故事共同展现了王子猷随性洒脱、不拘小节、重视心灵感受的生活态度。每则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激发我们对现实生活和人生选择的思考。要求考生从三句话中选择一句进行写作,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这既是对考生理解材料能力的考察,也是对其写作能力的综合检验。
【题干分析】①具体分析每一则材料的意义:第一则材料:王子猷暂住空宅便命人种竹,面对“暂住何烦尔”的疑问,他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体现了王子猷对竹子的喜爱,更象征着他对于高雅情趣和精神寄托的追求。第二则材料: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经宿方至却造门不前而返,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展现了王子猷随性洒脱的性格,他重视的是过程中的心灵满足,而非结果。第三则材料:王子猷偶遇桓子野,请其吹笛,桓子野虽贵显仍下车为奏,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这反映了魏晋名士间的默契与尊重,他们重视心灵的交流与共鸣,无需言语即可理解彼此。②阐述写作思路:选择角度:从三则材料中任选一句进行写作,如选择第二则材料中的“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作为主题。写作中心:围绕“随性洒脱,重视过程”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阐述角度:是什么:解释“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含义,即随性而为,不受外界束缚,重视过程中的心灵满足。为什么:分析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结果,忽视了过程中的乐趣与满足,导致生活压力增大,幸福感降低。而“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态度能够帮助我们释放压力,享受生活的美好。怎么做:提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态度,如培养兴趣爱好,关注内心感受,勇于尝试新事物等。
【立意提取】
1.随性而行,心之所向:从王子猷雪夜访友的故事出发,探讨随性洒脱的生活态度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之美,胜于结果:以王子猷的故事为引子,阐述重视过程、享受当下的生活哲学。
3.心灵的共鸣,无需言语:从王子猷与桓子野的交往中,探讨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与尊重。
【例文】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现代生活中的洒脱哲学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被各种期望所束缚,仿佛每一步都需要按照既定的轨迹前行。然而,当我们回望历史,那些魏晋士人的生活方式和气质,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王子猷,这位魏晋时期的名士,他的生活态度便是对这种哲学的最好诠释。无论是暂住空宅种竹,还是雪夜访戴安道,亦或是偶遇桓子野请其吹笛,王子猷总是随心所欲,不受外界干扰。他的行为看似荒诞不羁,实则是对内心真实感受的尊重与追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或许无法像王子猷那样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但我们可以从他的生活态度中汲取灵感,学会在忙碌与压力中寻找自己的“兴”之所在。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责任与担当,而是要在履行责任的同时,给自己留一些空间,去追寻那些能够让自己心灵得到滋养的事物。
乘兴而行,意味着我们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爱。无论是学习一项新技能,还是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只要它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和兴趣,我们就应该勇敢地去尝试。这种追求不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能让我们在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兴尽而返,则是一种对生活的淡然与洒脱。当我们发现某个目标或兴趣已经不再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时,就应该勇敢地放下,去寻找新的“兴”之所在。这种洒脱不仅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释放,还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
总之,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教会我们在忙碌与压力中寻找自己的“兴”之所在,并勇敢地追求它;同时,也教会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保持淡然与洒脱,不被外界干扰所左右。这种生活哲学不仅适用于魏晋时期,更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我们。让我们学会在忙碌与压力中保持一颗洒脱的心,去追寻那些能够让自己心灵得到滋养的事物吧!
【点评】 该作文借魏晋名士王子猷的故事,探讨现代生活中的洒脱哲学,结构紧凑,观点新颖。作者巧妙融合古今,提出在忙碌中追寻“兴”之所在,展现深刻思考。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但部分观点阐述可更深入,故事背景介绍待加强。整体而言,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