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五年级科学上学期
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苏教版)——选择题(内蒙古)
1.(23-24·内蒙古通辽·期末)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白雪 B.玻璃 C.太阳
2.(23-24·内蒙古通辽·期末)热在空气中主要是靠 ( )的方式传递。
A.接触 B.对流 C.下降
3.(23-24·内蒙古通辽·期末)各种地形都有其主要特点,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是( )。
A.平原 B.丘陵 C.盆地
4.(23-24·内蒙古通辽·期末)( )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在高空聚集而成的。
A.云 B.霜 C.露
5.(23-24·内蒙古通辽·期末)下列游戏中,( )能测试人的反应速度。
A.讲故事 B.拔河 C.翻转打手
6.(23-24·内蒙古通辽·期末)下列现象中,能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手电筒的光束 B.汽车后视镜 C.月光
7.(23-24·内蒙古通辽·期末)热传导现象一般发生在( )中。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8.(22-23·内蒙古通辽·期末)地震一般发生在地球的(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9.(20-21三年级上·内蒙古通辽·期末)下列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
A. B. C.
10.(23-24·内蒙古通辽·期末)人的脑负责各种行为、认知和思维活动,其中负责维持身体平衡的是 ( )。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11.(23-24·内蒙古赤峰·期末)下列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
A.激光 B.太阳 C.篝火
12.(23-24·内蒙古赤峰·期末)经常运动的好处不包括( )。
A.增强体质 B.肌肉萎缩 C.促进血液循环
13.(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光在空气中传播时,不能穿过以下哪些物体?( )
A.玻璃 B.透明塑料袋 C.厚笔记本
14.(22-23·内蒙古赤峰·期末)小明同学把刚买的矿泉水随手放在科学书上,发现“学”字变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光的折射 B.光的直线传播 C.光的反射
15.(22-23·内蒙古赤峰·期末)彩虹出现在天空中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这是因为( )。
A.空气中灰尘太多 B.晴天后空气中小水珠减少 C.空气中小水珠太多
16.(20-21·内蒙古赤峰·期末)下列有利于光的反射的是( )。
A.红色 B.黑色 C.白色
17.(23-24·内蒙古赤峰·期末)制作一架潜望镜最少需要( )块镜片。
A.3 B.2 C.4
18.(18-19·内蒙古赤峰·期末)地形图上,一般用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 )。
A.深度不同的海洋 B.海拔不同的平原 C.海拔不同的高原
19.(20-21·内蒙古赤峰·期末)地震发生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切断电源 B.关闭可燃气源 C.坐电梯逃生
20.(23-24·内蒙古赤峰·期末)如果把鸡蛋比作地球模型,那么蛋白相当于地球内部的(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21.(23-24·内蒙古赤峰·期末)下列行为中不能有效减轻压力的是( )。
A.听舒缓的音乐 B.体育锻炼 C.吸烟酗酒
22.(23-24·内蒙古赤峰·期末)用( )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A.平面镜 B.三棱镜 C.凹面镜
23.(23-24·内蒙古赤峰·期末)土壤最容易被雨水侵蚀的是( )。
A.荒凉的坡地 B.茂密的森林 C.碧绿的草地
24.(22-23·内蒙古赤峰·期末)下面最容易引发山体滑坡的天气是( )。
A.大雾 B.冰雹 C.暴雨
25.(23-24·内蒙古赤峰·期末)当太阳快到头顶时,估计是( )。
A.早上6时 B.上午11时 C.下午3时
26.(23-24·内蒙古赤峰·期末)像钟摆这样的运动叫作( )。
A.摆动 B.移动 C.晃动
27.(22-23·内蒙古赤峰·期末)一个摆的摆锤质量增加,其他条件不变,这个摆每次摆动的时间会( )。
A.变长 B.变短 C.不变
28.(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单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与下列哪项有关( )。
A.摆角 B.摆重 C.摆长
29.(23-24·内蒙古赤峰·期末)健康的标准是( )。
A.能吃能睡无大病 B.不胖不瘦、身体强壮 C.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0.(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使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力量来自( )。
A.呼吸 B.心脏的跳动 C.胃部的蠕动
31.(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下列情景中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的是( )。
A.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 B.筷子垂直插入水中
32.(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生活中的皮影戏、手影游戏都是利用了( )原理。
A.光的反射 B.光的直线传播
33.(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手电筒 B.萤火虫 C.月亮
34.(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雨过天晴,空气中漂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起到了( )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了彩虹。
A.放大镜 B.平面镜 C.三棱镜
35.(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把铅笔斜放入水中观察到铅笔好像折断一样,原因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沿直线传播
36.(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地表有沟壑,这主要是由于( )造成的。
A.风的作用 B.水流的作用 C.动物的活动
37.(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河流的沉积作用使地势平坦的平原一般形成在大河的( )。
A.中游 B.上游 C.下游
38.(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地震能给地表带来( )改变。
A.缓慢 B.剧烈
39.(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下面的计时工具,( )的计时精确度最高。
A.日晷 B.水钟 C.摆钟
40.(20-21·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下列环境中,( )最容易被雨水侵蚀。
A.茂密的森林 B.绿绿的草地 C.无植物覆盖的坡地
41.(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在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酒精灯的主要作用是( )。
A.煮熟土豆泥 B.融化土豆泥 C.创造高温高压的条件
42.(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要使水钟实验中水滴的速度不变,要保证水的( )不变。
A.水面高度 B.水的颜色 C.水的温度
43.(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时,发现一分钟内摆动了68次,下列做法中正确的( )。
A.增加摆绳的长度 B.减轻摆锤的重量 C.缩短摆绳的长度
44.(21-22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 )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A.日晷 B.水钟 C.摆钟
45.(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生活中下列哪项不需要精确计时( )。
A.航天器发射 B.百米赛跑 C.跑步锻炼
46.(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心脏在人体中起( )作用。
A.制造血液 B.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
47.(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对氧气需求量增加,和休息时相比,剧烈运动后心跳速度会( )。
A.变快 B.变慢 C.保持不变
48.(23-24·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不符合健康生活要求的是( )。
A.保证每天菜、肉、蛋、奶摄入均衡 B.不运动 C.保证每天足够的睡眠
49.(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下面哪些物体是光源( )。
A.太阳 B.月亮 C.平面镜反射光
50.(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下面哪些物体不是光源( )。
A.点燃的篝火 B.关闭电源的手电筒 C.点燃的蜡烛
51.(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光的反射规律是:光在反射过程中( )。
A.反射角大于入射角 B.反射角小于入射角 C.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2.(20-21·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人们在山坡和沙地造林、种草主要是为了( )。
A.美观 B.防止水土流失 C.净化空气
53.(21-22·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敦煌的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的作用 B.水的作用 C.火山喷发
54.(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长白山天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火山喷发形成 B.风的作用 C.水的作用
55.(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堰塞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的作用 B.水的作用 C.地震后形成
56.(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形成的主要原因( )。
A.火山喷发形成 B.水的作用 C.地震后形成
57.(21-22·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 )变化的规律。
A.周期性 B.短期性 C.长期性
58.(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下列计时工具最准确的是( )。
A.燃香 B.水钟 C.电子钟
59.(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人体共有( )多块骨头。
A.100 B.200 C.300
60.(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人体共有( )多块肌肉。
A.500 B.600 C.700
61.(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神经系统中脑、脊髓和神经是( )工作的。
A.协同 B.独立 C.脑和神经在
62.(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的是( )。
A.人脑 B.大脑 C.小脑
63.(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下列物体中,( )都是光源。
A.月亮、蜡烛 B.镜子、太阳 C.点亮的灯泡、闪电
64.(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潜水艇里的潜望镜是利用( )工作的。
A.光的折射原理 B.光传播速度快的原理 C.光的反射原理
65.(20-21·内蒙古赤峰·期末)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
A.人眼→准星→靶标 B.靶标→准星→人眼 C.人眼→准星→靶标
66.(18-19·内蒙古赤峰·期末)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
A.温度和压力并无变化
B.温度越低,压力越小
C.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67.(20-21五年级下·内蒙古赤峰·期末)炒菜锅手柄木头做的,主要是为了( )。
A.轻巧美观 B.降低成本 C.减慢热传导
68.(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下列现象不属于热对流的是( )。
A.旋转的走马灯 B.电暖气取暖 C.电烙铁作画
69.(20-21四年级上·内蒙古赤峰·期末)太阳能热水器主要是利用热传递的( )形式吸收能量的。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70.(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北方居民住宅的外墙都会加一层保温板,这是因为( )。
A.保温板吸热能力好 B.保温板自身能发热 C.保温板是热的不良导体
71.(19-20·内蒙古赤峰·期末)地形图上的不同颜色主要表示( )。
A.地势的高低 B.气温的高低 C.植被的多少
72.(21-22六年级上·内蒙古赤峰·期末)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的活动 B.地球内部温度太高 C.地壳的运动
73.(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科学家根据探测结果,把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不同的圈层,从内到外分别是( )。
A.地壳、地幔、地核 B.地幔、地壳、地核 C.地核、地幔、地壳
74.(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下列属于变质岩的是( ) 。
A.砂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75.(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一般在一天中的( )能看到雾。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76.(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节气“白露”一般出现在每年的( )。
A.9月7日或8日 B.10月23日或24日 C.10月8日或9日
77.(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形成露的气温( )。
A.比形成霜时要高 B.比形成霜时要低 C.与形成霜时相同
78.(20-21·内蒙古赤峰·期末)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 )的睡眠时间。
A.8小时 B.9小时 C.10小时
79.(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 )。
A.降水、蒸发和径流 B.降水、凝结和径流 C.蒸发、凝结和径流
80.(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在“玩快速抓尺子”的游戏时,反应速度越快的同学抓住尺子下端长度( )。
A.越短 B.越长 C.上下一样长
81.(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我们用积木能摆出各种形状的物体,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 )。
A.记忆功能 B.创造功能 C.识别功能
82.(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 )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
A.大脑 B.心脏 C.胃
83.(20-21·内蒙古通辽·期末)牛顿通过( )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A.三棱镜 B.平面镜 C.凹透镜
84.(22-23·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期末)新月是指天空中出现( )。
A.月牙 B.满月 C.不出现月亮
85.(22-23·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期末)关于小孔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孔越大,像越清晰 B.与光的行进有关 C.它的像是景物的正像
86.(20-21·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期末)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时最短。
A.中午 B.下午 C.上午
87.(20-21·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期末)下列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
A.月亮 B.萤火虫 C.蜡烛
88.(20-21·内蒙古通辽·期末)属于绝缘体的是( )。
A.湿毛巾 B.人体 C.塑料
89.(22-23·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期末)日晷是测量( )的工具。
A.体积 B.时间 C.长度
90.(20-21四年级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期末)下面哪些物品中,不能接触磁铁的是( )。
A.透明胶带 B.塑料贴片 C.磁带
91.(22-23·内蒙古赤峰·期末)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 )。
A.哥白尼 B.托勒密 C.牛顿
参考答案:
1.C
【解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白雪、玻璃不是光源。
2.B
【解析】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对流。所以热在空气中主要是靠对流的方式传递。
3.C
【解析】地形是指地形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地貌。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一般在200米以下;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4.A
【解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高空中,形成了雾,在高空形成云。在温度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5.C
【解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并且会对这些刺激做出必要的反应。翻拍手游戏可以测试人的反应速度。玩儿翻转打手游戏时被打次数多,说明反应速度慢。
6.A
【解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手电筒的光束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汽车后视镜、月光都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7.A
【解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往往多种传热方式并存。热传导现象一般发生在固体中。液体和气体一般通过热对流来传递热。
8.B
【解析】地震发生在地壳,在地幔、地核不会发生地震。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9.B
【解析】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所以图中正确的是B。
10.B
【解析】人体的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小脑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负责人体许多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脑干能够控制呼吸和心跳。
11.B
【解析】自然界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自然光源;人为制造的光源叫人造光源。太阳属于自然光源;激光、篝火属于人造光源。
12.B
【解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强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体力充沛、增强体质和促进血液循环等,所以B符合题意。
13.C
【解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它会把光挡住,光无法继续传播,就会在物体后方形成影子;光能穿过玻璃,透明的塑料袋,不能穿过厚笔记本。
14.A
【解析】小明同学把刚买的矿泉水随手放在科学书上,发现“学”字变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折射。比如:河水变浅、筷子变“折”、鱼缸里的鱼变“大”了、海市蜃楼等,所以A符合题意。
15.B
【解析】彩虹是下雨时天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而形成的。彩虹出现在天空中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这是因为晴天后空气中小水珠减少。
16.C
【解析】白色物体更有利于光的反射。
17.B
【解析】平面镜可以成像,还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是利用了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这一特性。制作一架潜望镜最少需要2块镜片。
18.A
19.C
【解析】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前,可以迅速跑到空旷处,避开建筑物或危险物,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的家具旁,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或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要切断电源,关闭可燃气源,不能坐电梯逃生,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20.B
【解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好像是一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21.C
【解析】要善于调节、避免和克服过度紧张的心理。常用的方法有积极暗示法、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等。当感到压力大时,向家人倾诉、听听音乐、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适合用来缓解压力,吸烟酗酒不能有效减轻压力。
22.B
【解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23.A
【解析】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土地受流水侵蚀现象最容易的是荒凉的土坡。
24.C
【解析】暴雨天气土地受侵蚀程度重,容易引发山体滑坡。答案:C。
25.B
【解析】根据对计时工具的认识,需要利用某些物体相对稳定的运动规律,比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具有周期性,我们就可以利用太阳来计时。观察发现太阳快到头顶,此时大约是上午11时。
26.A
【解析】物体有多种运动方式,如滚动、滑动、转动、振动、摆动等。像钟摆这样的运动被称为摆动,它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方式。
27.C
【解析】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所以一个摆的摆锤质量增加,其他条件不变,这个摆每次摆动的时间不变。
28.C
【解析】单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29.C
【解析】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离不开锻炼、节食、规律的生活和愉悦的心情。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的标准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0.B
【解析】心脏就像一台强有力的泵,将血液压入血管,推动血液流经全身各部位,从而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使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力量来自心脏的跳动。
31.B
【解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平面,传播方向会发生不同的改变。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筷子垂直插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没有发生改变。B符合题意。
32.B
【解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手影游戏、皮影戏都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33.B
【解析】自身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手电筒没打开开关时不属于光源,月亮自身不会发光,不属于光源。萤火虫属于光源。
34.C
【解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雨过天晴,空气中飘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了彩虹。
35.B
【解析】将铅笔斜插入水中时,从上面看水中的铅笔,铅笔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进入我们的眼睛,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会感到铅笔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看起来是向上弯折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36.B
【解析】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我们常能看到地表有沟壑,这是由于雨水对土壤的冲击、浸润与冲刷作用造成的。
37.C
【解析】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形一般形成在大河的下游流域。
38.B
【解析】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这就是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地震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地震。地震使地表改变是剧烈的。
39.C
【解析】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是日晷、水钟、摆钟、石英钟、原子钟,其主要表现为计时精确度越来越高,水钟、摆钟、日晷相比较,精确度最高的是摆钟。
40.C
【解析】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雨量的大小。无植物覆盖的坡地最容易被雨水侵蚀,所以C符合题意。
41.C
【解析】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的模拟实验,加热土豆泥用的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的热量,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成火山的形状,做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用酒精灯给混合物加热。实验时我们会看到:番茄酱从小洞向外溢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所以实验中酒精灯的主要作用是创造高温高压的条件。
42.A
【解析】水位高低影响滴水速度,通常水位越高,水的压力越大,水的滴速快;随着水位下降,水的压力变小,滴速变慢。所以保持容器内水位不变,从而保证水钟滴水的速度均匀,是提高水钟准确性的关键。
43.A
【解析】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在一分钟摆了68次,说明摆动偏快,应该增加摆的长度,使摆动慢一些。所以A选项正确。
44.C
【解析】略
45.C
【解析】精确计时的重要性:(1)航天器的发射过程,需要精确计时,才能保证安全和成功。(2)百米赛跑的时候,需要精确计时,才能知道是否打破了纪录。(3)交通信号灯需要精确计时,才能保障交通安全。跑步锻炼不需要精确计时。C符合题意。
46.B
【解析】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的大小与自己握紧的拳头相似。心脏就像一台强有力的泵,将血液压入血管,推动血液流经全身各部位,从而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满足人体生长发育需要。
47.A
【解析】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血液。所以心跳逐渐加快,以便输出更多的血液。
48.B
【解析】科学合理的饮食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饮食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营养与健康状况。
A.保证每天菜肉蛋奶摄入均衡,食物多样,粗细搭配,荤素搭配,符合健康生活要求,故A不符合题意;
B.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有利于身心健康,不符合健康生活要求,故B符合题意;
C.保障每天足够的睡眠,有利于心肺等器官得到休息,缓解压力,有利于身体健康,符合健康生活要求,故C不符合题意。
49.A
【解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月亮和平面镜反射光不属于光源。
50.B
【解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例如太阳、点燃的篝火、点燃的蜡烛等。关闭电源的手电筒没有正在发光,不属于光源。
51.C
【解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反射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2.B
【解析】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防止水土流失,从而改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状态。
53.A
【解析】地球表面的地形分为:陆地地形、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包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敦煌雅丹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位于我国甘肃省。敦煌的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的作用。
54.A
【解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得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长白山天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火山喷发形成。
55.C
【解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得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堰塞湖是地震后形成的。
56.B
【解析】黄土高原,介于太行山、祁连山、长城和秦岭之间,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这里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长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
57.A
【解析】人们用不同材料或物体来计算时间,这些物体之间的共性运动有规律的物体都可以用来制作计时工具。古时计时工具中有许多计时工具的相同点就是运动有规律,即物体运动的等时性规律。除了“日晷”“沙漏”外,蜡烛也可以用来计时。
58.C
【解析】在“制作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时,我们会用镊子是夹取实验材料;滴管用来吸取少量液体;载玻片是切片放置标本,培养皿盛放多余的洋葱片;烧杯盛放液体;碘酒染色;小刀切割洋葱;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水分。燃香容易受风的影响;水钟不能长时间计时,计时不精确;电子钟计时最准确。
59.B
【解析】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3个大部分。其中,有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四肢骨126块。骨骼的作用包括塑造体形、支撑躯体、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
60.B
【解析】人体肌肉共639块,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放松。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收缩的肌肉摸上去又紧又硬,还会变短。
61.A
【解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与其相连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所组成,它们是协同工作的。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62.B
【解析】大脑被称作人体的司令部,脑掌管着人体的全身知觉、运动和思维、记忆等活动,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63.C
【解析】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点亮的灯泡、闪电等都是光源。月亮、镜子自己不发光,不是光源。
64.C
【解析】潜望镜是利用两片平面镜的反射将外界的光线传播到潜水艇内人眼中的。
65.B
【解析】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
66.C
【解析】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所以C符合题意。
67.C
【解析】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作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作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炒菜锅手柄木头做的是为了减慢热传导。
68.C
【解析】热传递是物理学上的一个物理现象,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热传递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形式: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只要在物体内部或物体间有温度差存在,热能就必然以以上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从高温到低温处传递。旋转的走马灯、电暖器取暖都是利用了热对流;电烙铁作画是利用热的传导方式,不属于热对流。
69.C
【解析】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太阳辐射热,传递给冷水,使冷水温度升高。C符合题意。
70.C
【解析】物体保温要尽可能减少热的传递,选用的材料应该是热的不良导体。北方居民住宅的外墙都会加一层保温板,这是因为保温板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帮助墙体保温。
71.A
【解析】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例如蓝色表示海洋、湖泊、河流,颜色越深,海洋或湖泊越深;黄色和褐色表示高原或山地,颜色越深,地势越高;绿色表示平原。
72.C
【解析】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73.C
【解析】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74.C
【解析】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形成方式,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变质岩,三大岩类的一种,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比如大理岩;砂岩属于沉积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
75.A
【解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形成了雾。雾一般在较冷的时候出现,一天中早晨温度最低
76.A
【解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白露的日期是每年9月7日到8日。
77.A
【解析】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以上)凝结成的小水珠,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以下)凝华成的冰晶,形成露的气温比形成霜时要高。
78.C
【解析】教育部明文规定,每日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所以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是10小时。
79.C
【解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80.A
【解析】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可以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玩“抓尺子”游戏,谁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越短,总得分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81.B
【解析】人体的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我们用积木能摆出各种形状的物体,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创造功能 。
82.A
【解析】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大脑虽然只占体重的2.5%,却消耗着身体20%的能量和25%的氧气,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多的器官。
83.A
【解析】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84.C
【解析】月球围着地球转,产生月相变化。新月是一种天文现象,是指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月亮以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落,在地球上看不见月球的情况。
85.B
【解析】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影,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A孔越大像越清晰,说法错误,小孔太大,由小孔进的光线就越多,像虽亮,但不清晰;B说法正确,小孔成像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C它的像是景物的正像,说法错误,应该是倒像。
86.A
【解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是在中午。
87.B
【解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根据对光源的认识,月亮本身不会发光,不是光源。萤火虫属于自然光源,蜡烛属于人造光源。
【点睛】掌握对光源的认识。
88.C
【解析】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湿毛巾、人体容易导电是导体;塑料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
89.B
【解析】日晷是古代人们利用光影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工具,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90.C
【解析】磁铁可以吸引:回形针、铁钉、小钢珠;磁铁不能吸引:玻璃珠、塑料尺、科学书。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胶带、塑料贴片属于绝缘体,而磁带有磁性,接近磁铁易破坏磁带中的内容。
91.A
【解析】我们的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地球除了围着太阳公转,还在不停地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哥白尼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