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实验题、综合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实验题、综合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1-29 15:4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五年级科学上学期
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苏教版)——实验题、综合题(内蒙古)
一、实验题
1.(23-24·内蒙古通辽·期末)为了研究物体的传热本领的强弱,我找了三个大小一样、厚度一样的三个杯子,分别倒入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同样多的冰水。
(1)一分钟以后,我用手触摸杯子外壁,感觉( )杯外壁最凉,将温度计分别放进三个杯子,观察一会儿,发现( )水温上升最快,由此可知杯子的保温性能和( )有关。
(2)如果想让冰水温度上升得慢一些,我可以用( )的办法。
2.(23-24五年级上·内蒙古通辽·期末)霜和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上凝结而成的。王华同学在实验室尝试霜是怎么形成的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回答问题。
(1)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放入( )和( ),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②在冰中加( ),测量冰水的温度; ③观察烧杯的外壁。
(2)实验现象:杯壁外侧出现( )。
(3)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烧杯外壁又出现( )的现象。
3.(23-24·内蒙古赤峰·期末)请设计“如何设计光的传播路径”实验方案。
(1)问题:
(2)假设:
(3)实验材料:
(4)实验过程:
(5)实验结论:
4.(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请设计“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的实验方案。
(1)研究的问题:
(2)假设:
(3)实验材料:
(4)不变条件:
(5)改变条件:
(6)实验结论:
5.(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光的传播
实验方法 光行进的路线
1.光直接穿过小孔
2.移动一张卡纸
你认为光是怎样进行传播的
上图是光通过小孔的实验,请根据课堂实验现象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光直接穿过小孔时,在纸屏上( )。
A.能看到光斑 B.不能看到光斑
(2)移动中间的一张卡纸,在纸屏上( )。
A.能看到光斑 B.不能看到光斑
(3)你认为光是怎样进行传播的 。
6.(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回忆我们做过的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回答下面问题。
(1)在锥形瓶中装入适量番茄酱,用带玻璃管的软木塞塞紧瓶口。
(2)用陶泥裹住锥形瓶,在玻璃管上放一小块超轻黏土。
(3)把锥形瓶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的现象。
①番茄酱模拟: ②锥形瓶和陶泥模拟: ③玻璃管模拟:
7.(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探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研究的问题:
假设:
改变的因素:
不变的因素:
实验结论:
8.(20-21·内蒙古乌兰察布·期末)请你设计实验,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请选择一个因素进行研究)
我的假设 ( )
需要的材料 ( )
保持不变的是 ( )
需要改变的是 ( )
我的发现和结论 ( )
9.(20-21·内蒙古赤峰·期末)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请设计实验证明。
A研究的问题: 。
B假设: 。
C实验材料: 。
D改变条件: 。
E不变条件: 。
F实验结论: 。
10.(22-223·内蒙古赤峰·期末)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A实验材料: 。
B实验过程: 。
C实验结论: 。
11.(21-22五年级上·内蒙古赤峰·期末)模拟彩虹的形成。
A材料: 。
B实验过程: 。
二、综合题
12.(23-24·内蒙古通辽·期末)观察下面图,完成对应的内容。
(1)图中的A( ) B( ) C( ) 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中( )(填字母)和( )(填字母)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
(2)A负责储存和加工( ),B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为A和B传递信息和指令。C既要负责收集各种( ),又要把A的指令传送到( ),使其做出反应。
13.(20-21·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期末)画出潜望镜光的传播路线。
14.(23-24·内蒙古通辽·期末)材料一: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山系。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材料二:地幔和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而最外层的地壳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样随之运动起来。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认为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1)图中是三种板块的运动,甲是( )、乙是( )、丙是( )。
(2)根据材料一,你能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是( )。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板块的运动来自( )和( ),引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地震等。
(22-23·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期末)用泥土堆成两个坡度为30的斜坡(如图所示),在A坡种上草皮,用喷水壶在相同的高度分别向两个坡面喷水,两个坡面的水流运动和水沟的汇水情况见下表。
水流运动 汇入引水沟的水量 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
A 较慢 较少
B 较快 较多
请回答以下问题:
15.分析实验,我发现:( )坡汇入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这说明( )对土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植物的根系把土壤颗粒紧紧地粘在一起,植物的树冠或茎叶可以减轻雨水对土地的冲击,大大减轻了( )流失。而裸露的地面没有( )的保护,就容易发生( )。
16.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导致( )污染。
17.请你提出几点保护土壤的措施。
18.(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期末)请在下面的潜望镜中,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
19.(22-23·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在人脑图中填出相应器官名称。
20.(22-23五年级上·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人体能够感知刺激。
人体能够感知刺激的器官包括 、 、 、 、 等。
当人体受到刺激都会由 将信号传到 ,再将指令通过 使身体做出反应。
21.(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根据物体的导热性能给下面物体分类。
铜、铝、塑料、木块、陶瓷、泡沫、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
22.(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据图回答。
(1)如图的纸屏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吗?
(2)如图的纸屏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吗?
(3)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21-22五年级上·内蒙古赤峰·期末)记录模拟雨的形成。
23.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培养皿底部,发现( )。
A.有一些水珠 B.出现雾 C.没有水珠
24.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发现( )。
A.水珠变多了 B.水珠变少了 C.没有变化
25.冰块的作用是使培养皿的温度更( ),这样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 ),一旦大到上升气体流拖不住时会掉下来,这是模拟( )的形成。
(21-22·内蒙古赤峰·期末)热。
暑假期间,小刚在家找了大小一样、杯壁厚度差不多的3种杯子,分别倒入同样多的冰水。
26.一分钟后,用手摸3个杯子外壁觉得( )。
A.不锈钢杯温度最低 B.玻璃杯温度最低 C.塑料杯温度最低
27.将3支温度计分别插入3个杯子中,观察一会儿后发现( )。
A.不锈钢杯水温上升最快 B.不锈钢杯水温下降最快 C.3个杯子温度上升一样
28.这是一个( )实验。
A.模拟 B.对比 C.不能确定
29.通过这个实验小刚可以证明杯子的保温性能和( )有关。
A.杯子大小 B.杯子厚度 C.杯子材料
30.实验中,热从杯子外壁传到杯子内壁的现象叫作( )。
31.(20-21五年级上·内蒙古通辽·期末)看图填空。
32.(18-19五年级上·陕西宝鸡·期末)我会探究:
收集两袋人呼出的气体,在其中一袋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摇晃一下,我们可以看到 ,说明 。
(20-21五年级上·内蒙古乌兰察布·期中)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白屏上:
33.在屏上看到一条彩色带,七颜色自上而下依次是 、 、 、 、 、 、 不同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白光 (填“是”或“不是”)简单的光。
34.下列现象属于色散现象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月亮 C.雨后彩虹
35.若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如图乙),则屏上就会出现 。
36.(19-20五年级上·内蒙古赤峰·期末)请画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
参考答案:
1.(1) 不锈钢杯 不锈钢杯 杯子材料
(2)盖上盖子或外面裹上毛巾
【分析】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作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作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解析】(1)一分钟后,用手摸3个杯子外壁觉得不锈钢杯温度最低,因为不锈钢是热的良导体,传热快散热快。将3支温度计分别插入3个杯中,观察一会儿后发现不锈钢杯水温上升最快,因为不锈钢是热的良导体,传热快,冰水可以吸收热。由于是不同的材料进行的实验,所以通过这个实验小刚可以证明杯子的保温性能和杯子材料有关。
(2)如果要让杯子里水的温度上升慢一些,可以盖上盖子或外面裹上毛巾;也可以选用塑料杯,因为塑料杯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散热慢。
2.(1) 碎冰 冷水 盐
(2)小冰晶
(3)小冰晶融化成小水滴
【分析】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C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解析】(1)霜的形成实验步骤是:首先找一个没有破损的玻璃杯,把杯子外壁擦干;然后在玻璃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垫湿毛巾的目的是增加杯子周围的水蒸气含量;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观察玻璃杯子的外壁。
(2)加盐可以使碎冰快速融化,融化要吸收大量的热,会使杯子外壁快速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就结成霜了。
(3)将杯中的冰水倒掉,会导致杯子的温度升高,所以杯子外壁的小冰晶吸热会融化成小水滴。
3. 光在空气中是否沿直线传播?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激光笔、几支线香、玻璃容器、打火机。 ①用打火机将线香点燃,再用透明的玻璃容器罩住;②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③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播的现象。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物体表面时,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光的传播方向改变,叫作光的反射;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
【解析】问题:光在空气中是否沿直线传播?
实验假设: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材料:激光笔、几支线香、玻璃容器、打火机。
实验过程:①用打火机将线香点燃,再用透明的玻璃容器罩住;②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③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播的现象。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4. 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摆绳长的摆,摆得快,摆绳短的摆,摆得慢; 钩码、线、铁架台、秒表等; 摆动的幅度,摆锤的重量; 摆绳的长短; 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分析】在研究摆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要进行对照实验:只改变一个量探究哪个改变哪个,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减小误差。实验证明摆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无关,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解析】研究的问题: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假设:摆绳长的摆,摆得快,摆绳短的摆,摆得慢。
实验材料:钩码、线、铁架台、秒表等。
改变的条件:摆绳的长短
不变的条件:摆动的幅度,摆锤的重量
实验方法:①用实验器材做一个摆绳稍长的摆,测15秒摆动的次数,测三次。②仍用刚才的摆,摆绳缩短,测15秒摆动次数,共测三次。③实验记录,并得结论。
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5.(1)A (2)B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
【解析】(1)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1的三个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纸屏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
(2)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2的三个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纸屏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
(3)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6. 岩浆 火山 火山口
【解析】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地壳运动破坏地下的平衡时,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番茄酱模拟岩浆,锥形瓶和陶泥模拟火山,玻璃管模拟火山口。
7. 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 伞面的大小 伞面材料、悬挂物轻重、伞绳长短 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大小有关,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
【分析】降落伞是一种利用空气阻力实现从高空缓慢下降的专用工具。降落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增大阻力来减缓人体降落的速度。降落伞的降落快慢与伞面大小有关:伞面越大,降落速度越慢;伞面越小,降落速度越快。
【解析】问题: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的大小有关,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
改变的因素:伞面的大小;(由于研究的是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大小的关系,所以唯一的变量就是伞面的大小)
不变的因素:伞面材料、悬挂物轻重、伞绳长短;(由于研究的是伞面大小与降落伞下降的快慢的关系,所以除了伞面大小之外的其他因素都要保持不变)
实验结论: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大小有关,伞面越大,下降速度越慢;伞面越小,降落速度越快。
8.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面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电池2节、铁钉、导线若干、回形针。 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线圈匝数。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多,吸起的回形针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吸起的回形针少,磁力小。
【分析】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流大小、铁芯粗细有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性弱;圈数多,磁性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性弱;电池多,则磁性强。
【解析】问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吗?
实验材料:电磁铁、电池、大头针
改变的因素:电池节数
不改变的因素:线圈圈数,铁钉粗细
实验过程:制作一个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反复几次;使电池数量分别增加到2节、3节,但其他条件不变,观察每次实验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反复几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串联电池数量越多,磁力越大
9.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吗? 串联电池数量越多,磁力越大 电磁铁、电池、大头针 电池节数 线圈圈数,铁钉粗细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串联电池数量越多,磁力越大。
【分析】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流大小、铁芯粗细有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性弱;圈数多,磁性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性弱;电池多,则磁性强。
【解析】问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吗?
实验材料:电磁铁、电池、大头针
改变的因素:电池节数
不改变的因素:线圈圈数,铁钉粗细
实验过程:制作一个电磁铁,连接到1节电池上,靠近大头针,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反复几次;使电池数量分别增加到2节、3节,但其他条件不变,观察每次实验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反复几次,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串联电池数量越多,磁力越大
10. 一张硬纸板,四根大头针,铅笔,直刻度尺 ①取两根大头针A、B竖直插在硬纸板上,使A、B高度基本相同,从B的方向闭上一只眼进行观察,看不见A;
②沿A、B的方向放置第三根大头针C,从C的方向闭上一只眼进行观察,左右调节C直到看不见A、B,将C竖直插在纸上;
③沿A、B、C的方向放置第四根大头针D,从D的方向闭上一只眼进行观察,左右调节D直到看不见A、B、C,将D竖直插在纸上;
④将4根大头针全部拔下来,用直尺和铅笔将A和D的孔画线连接起来,可以看到B、C的孔也在这条直线上 由于B、C、D都能挡住大头针A射向眼睛的光线,且四根大头针都在同一直线上,所以验证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沿直线传播
【分析】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
【解析】实验材料:手电筒和三张带孔的纸板。
实验过程:把三张制版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通过小孔。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 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11. 喷雾器、水 手拿喷雾器背对着太阳喷水,观察现象
【分析】彩虹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下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珠,他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解析】根据彩虹形成的条件,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12.(1) 脑 脊髓 神经 A B
(2) 信息 刺激 身体各部位
【解析】(1)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与其相连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所组成,它们是协同工作的。图中的A是脑,B是脊髓,C是神经。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
(2)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与其相连并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所组成,它们是协同工作的。脑主要负责信息的储存与加工,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控制中心。脊髓负责下达简单命令和传递信息。神经负责感知外界刺激并将信息传回中枢,同时将中枢下达的命令传递至身体各部位,使其做出反应。
13.
【解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潜望镜内部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个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度角,影像通过两次反射使下面的一方就可以看到上面的影像,潜望镜运用了平面镜反光的性质。
14.(1) 板块碰撞 板块张裂 板块滑动
(2)海洋
(3) 地幔 地核
【解析】(1)甲图中两个板块相向挤压,属于板块碰撞;乙图中板块分开,是板块张裂;丙图中板块侧向滑动,属于板块运动。
(2)根据化石中古代生物的样子,我们可以推断出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还可以根据化石所在地层的形成年代和变化过程,推演出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所以喜马拉雅山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其曾是海洋。
(3)地幔和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动,而最外层的地壳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样随之运动起来。地幔和地核的运动带动地壳形成板块运动,引发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15. A 植物覆盖 土壤 植物 侵蚀现象 16.环境 17.保护土壤的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护坡、 修梯田、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等,会减少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分析】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在相同的土壤和相同雨量下,坡度大,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最容易被侵蚀。
15.分析实验数据可知,A坡汇入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这说明草皮对土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植物的根系把土壤颗粒紧紧地粘在一起,植物的树冠或茎叶可以减轻雨水对土地的冲击,大大减轻了水土流失。而裸露的地面没有草皮的保护,就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16.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导致环境污染。
17.保护土壤的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护坡、修梯田、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等,会减少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养成良好环境意识有利于保护土壤。
18.
【解析】潜望镜是利用了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制成的,外面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两块相对的45°角放置的平面镜的反射,射入到人的眼睛中,从而看到物体。
19.
【解析】人体的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小脑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负责人体许多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脑干能够控制呼吸和心跳。
20. 眼 耳 鼻 舌 皮肤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解析】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例如:眼是视觉器官,用来看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远近等;耳是听觉器官,用来听声音的大小、高低、强弱;鼻是嗅觉器官,用来闻物体的气味;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物体的冷热、轻重、粗细。当人体受到刺激都会由传入神经将信号传到神经中枢,再将指令通过传出神经使身体做出反应。
21. 铜、铝 塑料、木块、陶瓷、泡沫
【解析】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空气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良导体:铜、铝;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木块、陶瓷、泡沫。
22.(1)能。 (2)不能。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分析】观察图片结合小孔成像实验可以看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析】图一的卡纸小孔位置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够穿过三张卡纸的小孔,照在纸屏上。观察图二,三张卡纸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孔不在一条直线,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图二的纸屏上就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这个实验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3.A 24.A 25. 低 多(更多) 雨
【解析】23.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培养皿底部,发现有一些水珠。
24.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发现水珠变多了。
25.冰块的作用是使培养皿的温度更低,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快,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更多。一旦大到上升气体流拖不住就会掉下来,形成雨。
26.A 27.A 28.B 29.C 30.热传导
【解析】26.一分钟后,用手摸3个杯子外壁觉得不锈钢杯温度最低,因为不锈钢是热的良导体,传热快散热快。
27.将3支温度计分别插入3个杯中,观察一会儿后发现不锈钢杯水温上升最快,因为不锈钢是热的良导体,传热快散热快。
28.这是一个对比实验。
29.通过这个实验小刚可以证明杯子的保温性能和杯子材料有关。
30.实验中,热从杯子外壁传到杯子内壁的现象叫作热传导。
31.
【解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分析图片可知,自上到下分别是鼻腔、咽、气管,支气管。
32.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33.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不是 34.C 35.红光
【分析】彩虹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下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珠,他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33.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34.小孔成像属于光的直线原理;水中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雨后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
35.不透明物体只反射它的颜色的光,其他光被吸收。把彩虹投射到红色的纸屏上,由于红纸只能反射红光,所以红纸把红光反射回来,把其他的色光都吸收了,故只能看到红色。
36.
【解析】电从电池的一端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一个简单的电路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