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新课导入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素养目标
1.通过分析地图和相关史料,分析长征的原因和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通过研读史料,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意义和长征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激发爱国之情。(家国情怀)
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背景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于1930年10月开始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围剿。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背景
中央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项目 次数 时间 军队人数对比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第一次 1930.10 10万 4万 毛泽东
第二次 1931.4 20万 3万
第三次 1931.7 30万 3万
第四次 1933.2 30万 7万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 1933.9 50万 8万
胜利
失败
博古
李德
(1)直接原因:第5次反围剿的失利
(2)根本原因: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左”的错误。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进我退,敌退我打,打敌虚弱等(游击战)
盲目制定了战略战术:如全面出击,堡垒对堡垒,分散兵力、冒险进攻等战术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10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
突破4道封锁,渡湘江损失惨重,只剩3万多人。
血战湘江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当地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战役血的教训,红军出现了军事上的意见分歧。
2.过程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博古
李德
我们应当去湘西和红二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
我建议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你认同谁的观点?
中央多数同志支持毛泽东的建议
2.过程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过程
改向贵州进军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1935.1 召开遵义会议
1934.10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
突破4道封锁,渡湘江损失惨重,只剩3万多人。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过程:遵义会议
项目 遵义会议
内容 (1) 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李德、博古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地位
意义
遵义会议旧址
(1)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2)在及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旧址内部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过程:遵义会议
(1)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21
1935
1949
中国共产党诞生
遵义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4年
14年
大革命的失败、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影响,留下了血的教训;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初期“左”的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之前,对于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解决,几乎都要听命于共产国际。
自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对共产国际的指示,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正确的就执行、错误的就抵制,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
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
新的长征军事指挥小组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过程
改向贵州进军
强渡乌江,召开遵义会议
1934.10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
突破4道封锁,渡湘江损失惨重,只剩3万多人。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
跳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泸定桥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铁索桥。红军到达时敌人已经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只剩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红军冒着枪林弹雨边走边铺木板,随后敌人放火烧木板也阻止不了红军前进,敌人都吓呆了,最后取得了胜利。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过程
改向贵州进军
强渡乌江,召开遵义会议
1934.10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
突破4道封锁,渡湘江损失惨重,只剩3万多人。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
跳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过程
改向贵州进军
强渡乌江,召开遵义会议
1934.10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
突破4道封锁,渡湘江损失惨重,只剩3万多人。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
跳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过草地有三怕:泥沼、下雨、过河
那草丛间呈深褐色、透着腐臭味的沼泽,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早上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老红军袁美义回忆
草地三难:食难;御寒难;宿营难
还有就是吃皮带,把皮带用刀切成小丁子 ,用水煮着吃,高原水开不了,皮带难以下咽,但不吃就走不出草地呀!
——老红军彭焕生回忆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关隘。
突破重兵把守的腊子口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过程
改向贵州进军
强渡乌江,召开遵义会议
1934.10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
突破4道封锁,渡湘江损失惨重,只剩3万多人。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
跳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突破重兵把守的腊子口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部分将领留影
1935.10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到陕北后面目憔悴的毛泽东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过程
改向贵州进军
强渡乌江,召开遵义会议
1934.10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
突破4道封锁,渡湘江损失惨重,只剩3万多人。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
跳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突破重兵把守的腊子口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10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005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1935年遵义会议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爬雪山
过草地
瑞金
1934.10开始长征
强渡乌江,夺取遵义
突破腊子口
吴起镇会师 1935.10
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会宁
1936.10 红军
三大主力会师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过程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3.意义
材料一: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3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中国通史》
材料二:“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长征三大主力约30万人出发;长征结束剩下约2.5万人。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
(2)长征途中牺牲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长征途中年龄最小仅11岁。
(3)共进行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天,行军速度保持在平均每日35公里。
(4) 经过11个省,翻越大山40座,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跨过近百条河流,其中大河24条。
(5)总行程6.5万余里;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二万余里,红四方面军一万余里,红二十六军近万余里。
4.长征精神
(1)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坚定理想信念。
(2)不畏艰险,敢于牺牲、勇往直前。
(3)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互助。
(4)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患难与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课堂小结
1934.10
瑞金
突破四道封锁线
四渡赤水
召开遵义会议
巧渡
金沙江
强渡
大渡河
爬雪山
过草地
突破
腊子口
1935.10
吴起镇会师
1936.10
甘肃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标志
原因:
经过:瑞金出发→渡过湘江→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甘肃会宁
转折:遵义会议(内容:纠正了、肯定了、选举了、取消了;意义:一个确定、三个挽救、一个转折、一个标志)
结果: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意义: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留下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根本:军事上“左”的错误。
课堂练习
1.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2 . (24年济南二模)第一手史料是原始史料,可信度较高;第二手史料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下列关于“长征”的最可信第一手史料是( )
A.小说《地球的红飘带》 B.电影《血战湘江》
C.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 D.长征途中毛泽东的的日记手稿
课堂练习
3 . (24年玉林一模)右图是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在①处最适合插入的诗句是( )
A.生死攸关肃左倾 B.金沙水拍云崖暖
C.大渡桥横铁索寒 D.三军会聚尽开颜
4 . (24年广西一模)有学者这样评价某一事件:它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懂得了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和创建人民军队。从此,人民军队从无到有,发展壮大起来。该学者所评价的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九一八事变 C.红军长征 D.抗美援朝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