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核心素养阅读(部编版)
第三单元 汉字文化(课外阅读)
单元主题概述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是本套教材继中年级在单元内安排“综合性学习”栏目之后,第一次设置单元整组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这种单元自成体系,以活动贯穿始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整个单元的学习。这样编排,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基础,可以开展历时较长、任务较多的语文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单元整组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调动和挖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具体的情境任务,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要素及其解读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编排。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近三千个汉字,对汉字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展以汉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汉字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汉字的感情,让学生树立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围绕单元主题,教材安排了“前言”和两个活动板块“汉字真有趣”“我爱你,汉字”。“前言”从汉字与生活的关系、汉字悠久的历史、汉字的使用者之多和文化影响之大、汉字书法艺术等方面,对汉字作了简介,并布置了本单元主要的活动任务。两个活动板块密切关联,前后相续,前一个板块是基础,后一个板块是提升。每个活动板块包含“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项内容。 “活动建议”提示了具体的活动任务,包括活动内容和方式,意在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整个单元的学习。“阅读材料”围绕活动主题从多个角度编排了文章、谜语、书法作品等,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汉字,打开活动的思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
核心素养阅读训练
一、(2022·单元测试)读短文,完成练习。
阅读正文 阅读提示
品味汉字文化 挟带着刀耕火种的淬(cuì)炼与远古罡(ɡānɡ)风走来的汉字,每一粒都是珍贵的艺术品。这些精灵会冲你眨眼睛,给你讲故事,甚至能洞察你的心扉,在你一不小心走近悬崖边的时候,它们会善意地走过来,给你一个醍醐(tí hú)灌顶的规劝。汉字,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人”,一撇一捺,简单至极。有人说,一撇象征男人,体现着阳刚之气;一捺代表女人,体现着阴柔之美。从字的结构看,就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试想一下:有谁是能够离开了别人的支撑而独存于世的呢?什么是支撑?支撑就是搀扶,就是鼓励,就是奉献。只有这样,人才成为真正的“人”,才是一个矗立起来的大写的“人”!一撇一捺,“人”字好写却难做。 “信”,“人”“言”为信。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出的话一诺千金。孔子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箴(zhēn)言。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哲语。“信”是我国自古至今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法宝,是品行端正的重要标志。“信”还有一个深层意思,即信仰。信仰,是人生价值所寄寓的地方,是意志品质的原动力。一旦选择了终身不渝的信仰,他就会励精图治,步伐执着而坚定。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充满灵性,很有意味。她( )记载着人的思想和语言,( )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与警示。品味汉字文化,让我们认识自己,升华自己。 本文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以“人”“信”这两个汉字为例,说明了汉字不仅记载着人的思想和语言,还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与警示。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示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汉字的作用有:(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画“ ”的句子,完成练习。 句子中“精灵”指的是_____,句子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汉字是个_________的东西。 4.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字的结构看,“人”字的一撇一捺代表的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 B.“信”字是“人”与“言”的结合体,从字体结构看,“信”字的意思是做人要言而有信。 C.从第1自然段知道汉字“挟带着刀耕火种的淬炼与远古罡风走来”,非常神秘。 5.参照文中的析字方法,从结构特点和蕴含的道理两方面对“忍”字或“愧”字作简要解析。 结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蕴含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2·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阅读正文 阅读提示
解码汉字“行” 汉字就像一台机器,能拆解成零件二三,解字好比侦探破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码汉字“行”。 “行”字本来的读音应该是háng,是个名词。从甲骨文、金文所画的字形来看,它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它的本义是道路,是四通八达的路。《诗经》中说“置彼周行”,“周行”就是大道。《诗经》中还说“遵彼微行”,“微行”就是小路。 “行”的本义是道路,所以“行”字构成的字也多和道路有关。如“街”“衢(qú)”这两个字,就都是道路的意思。 “行”字的本义是道路,道路自然就成了人多的地方,而路的两边也正是做买卖的好地方,所以有很多人聚在路的两边做交易,路旁的店铺也就称为“行”。比如,“银行”就是路边存钱的地方,“粮行”就是路边卖粮食的地方,“商行”就是路边卖东西的地方。进而又引申出“行情”“行话”等词语。“行情”就是市面上商品的一般价格,“行话”就是各行各业的专门用语。 路是人走的,所以从道路的“行”引申为“行走”的“行”是很自然的事情。读音也变成了xíng,词性也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行”字解码中可见一斑。 这篇说明文从读音、字义、词性等多个方面解读了“行”字,以“行”为例,说明了汉字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解码汉字“行”的? 2.下列选项中,对短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 )。 A.第一自然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引出了下文中对汉字“行”的解码。 B.短文中画“ ”的句子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行”字的引申义是路两边做买卖的好地方。 C.短文画“____”的句子中“唯一”一词去掉后意思不会发生变化,反而使语言更加简练。 3.请你仿照短文中对“行”的本义和引申义的解码,也来解码个汉字吧!
三、(2022·单元测试)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阅读正文 阅读提示
推敲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当参知政事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闲居无聊、定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今江苏者向京市),路过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在金陵钟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舱,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为《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盘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增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它为例。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安石辞官期间,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作下“泊船瓜洲”这首诗,王安石又几经思考,作出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的千古名句的故事。完成此题目一般分为以下几步:①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②了解短文后题目,带问题读短文,可边读边做。③深入了解主题,完成拓展题目。
1.试想一下,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推敲”。 2.用“春风绿野,皓月当空”写个句子。 3.文中提到的“过”“入”“满”“绿”这几个字有区别吗?为什么王安石要一改再改? 4.请仔细推敲字词,将这个句子写得更生动优美。 微风吹过湖岸,杨柳轻轻地摆动起来。
四、(2022·全国·假期作业)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阅读正文 阅读提示
【材料一】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其艺术魅力的认识,它越来越受重视。书法艺术,从精神层面上讲是“书为心画”,从人格层面上讲是“字如其人”,从表现层面上讲是“心正则笔正”。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的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的绵婉流转,使其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各种书体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之美。 【材料二】认识文房四宝 【材料二】认识文房四宝 名称 朝代南唐安徽宣城 诸葛笔安徽徽州 李廷圭墨安徽徽州 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宋朝安徽宣城 宣笔安徽徽州 徽墨安徽宣城 宣纸歙砚(安徽)洮砚(甘肃) 端砚(广东)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材料一主要从精神、人格和表现三个层面介绍了书法的特点和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材料二通过列表的方式介绍了南唐和宋朝的文房四宝。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地理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美感,无所谓好坏。 B.文房四宝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书写工具,即笔、墨、纸、砚。 C.南唐时期的文房四宝均产自安徽。 D.在宋朝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宣笔、安徽徽州徽墨、安徽徽州宣纸、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广东端砚)。 2.请根据每种字体的特征,将字体和对应的特点及人物用线连起来。 隶书绵婉流畅太极武术家 楷书方正端庄侠客 行书豪放自由君子 草书轻灵飘逸舞者 3.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运用对联知识写出下联。 上联:参差俯仰隶书轻灵飘逸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22·单元测试)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习题。
阅读正文 阅读提示
材料一:①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里,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了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②殷商时期,统治者信仰鬼神,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都要用甲骨占卜,预知吉凶,并将所问之事刻于甲骨之上。这里用到的甲骨,多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这些刻了字的甲骨真实记录了殷商的历史。公元前十一世纪,殷商灭亡,甲骨文开始了3000多年的沉寂。 ③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安阳小屯村偶有农民耕地翻到了被刻画过的骨头。历经千年,甲骨文终于重见天日。最初,甲骨被当成“龙骨”,作为中药使用。直到1899年,人们才有意识地将它作为珍贵的资料收藏。而1899年也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 ④1936年6月12日,考古人员在殷墟发掘过程中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刻字甲骨,这是殷墟发掘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经统计和研究,考古人员共发现刻字甲骨17096片,其中完整的有300多片,内容极其丰富。 ⑤随着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甲骨文研究从“草创时期”“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到今天的“全面深入发展时期”,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 ⑥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甲骨文续写往日辉煌,中华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一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对甲骨文的研究。材料二用图片的形式展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阅读这篇短文,注意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并作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1.甲骨文是刻在_____________上的文字。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甲骨不曾被作为中药使用。( ) (2)刻字甲骨真实记录了殷商的历史。( ) (3)1899年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 ) (4)有些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 3.材料一中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这段文字资料插入材料一中,位置最合适的是( )。 从发掘的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的结构来看,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这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A.第①段后面 B.第②段后面 C.第③段后面 D.第④段后面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1.不仅 还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关联词语的理解。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通过阅读可知,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可用“不仅……还……”连接。
2.记载思想和语言 蕴含人生的哲理与警示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她不仅记载着人的思想和语言,还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与警示”可知,汉字的作用有:①记载着人的思想和语言。②蕴含着许多人生的哲理与警示。
3.汉字 拟人 神奇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从“这些精灵会冲你眨眼睛,给你讲故事,甚至能洞察你的心扉,在你一不小心走近悬崖边的时候,它们会善意地走过来,给你一个醍醐灌顶的规劝”可知,“精灵”指的是“汉字”,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汉字是个神奇的东西。
4.C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A、B正确。C.有误,从第1自然段知道汉字“挟带着刀耕火种的淬炼与远古罡风走来”,非常珍贵。
5. “忍”字,心头上悬着一把锋利的刀。当忍不忍,心头的那把刀就会落下来,到时受伤害的可能就不仅仅是你个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析】本题考查了思维拓展。参照文中的析字方法,从结构特点和蕴含的道理两方面对“忍”字或“愧”字作简要解析,例:“忍”字。结构特点:心头上悬着一把锋利的刀。蕴含道理:当忍不忍,心头的那把剑就会落下来,到时受伤害的可能就不仅仅是你个人。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蕴含一种坚强,一种意志,一种包容。
二、1.“行”本来的读音、词性、字义;“行”字构成的字也多和道路有关;由“行”字引申出与“道路”相关的词语、词义;“行”字新的字义、读音、词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认真阅读每一个自然段,弄清楚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根据段落中的中心句,提炼出答案要点即可。
2.C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唯一”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与汉字同样古老的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只有汉字流传至今,从未中断,仍在使用。“唯一”陈述的是客观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唯一”在这句话中起限制作用,去掉后意思发生了变化。
3.示例:武——从字形来看,包含一个“止”和一个“戈”,“止”有“脚”的意思,表示用脚行进,“戈”是一种兵器。“戈”+“止”表示持戈而行,即拿着兵器,出征作战。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解读与仿写能力。观察“行”的本义和引申义的解码,了解作者是如何从字形解读出“行”字的意义。从题干中选择一个你认为好解码的字,如“武”:甲骨文“武”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可推断出其表示的是用脚行进,然后仿照文中用相同的句式表述出来即可。
三、1.文章描写的是王安石反复推敲一字来使诗文完美的故事,而且“推敲”一词本就源于对诗中一字的琢磨,所以用“推敲”为题很恰当。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标题的理解能力。标题一般能体现章的主要内容或表达的主题。本文主要写的是王安石反复推敲一字来使诗文完美的故事,而且“推敲”一词本就源于对诗中一字的琢磨,所以用“推敲”为题很恰当。
2.大家在野外露营,入夜,放眼望去,只见春风绿野,皓月当空,是都市中见不到的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造句能力,学生按照要求运用“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这几个词语造句即可,注意书写正确、规范。
示例: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
3.有区别,它们描述的是春风不同的状态。王安石觉得前几个字都表达不出自己的情感,只有“绿”字最鲜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过”“入”“满”“绿”这几个字是有区别的,阅读文章可知,“过”“入”“满”“绿”描述的是春风不同的状态。王安石觉得前几个字都表达不出自己的情感,只有“绿”字最鲜活。
4.微风拂过湖岸,杨柳轻轻地摇曳起来。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回答此题的时候,可结合本题的中心思想来回答。示例:微风拂过湖岸,杨柳轻轻地摇曳起来。
四、1.D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仔细阅读四个选项可知,D项的表述中,“安徽徽州宣纸”有误,阅读“材料二”可知,应为“安徽宣城宣纸”。
2.隶书——轻灵飘逸——舞者 楷书——方正端正——君子 行书——豪放自由——侠客 草书——绵婉流畅——太极武术家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线索和答案。结合“材料一”给出的提示:隶书姿态飘逸、轻灵飞动,楷书方正端庄,行书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流转即可连前半部分的内容。根据所给的特点和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准确找到对应的人物。
3.方正端庄楷书简静遒劲
【解析】本题考查创意运用的能力。通过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选取合适的词语组合起来,对仗工整即可。比如,“方正端庄”对应“参差俯仰”,“楷书”对应“隶书”,“简静道劲”对应“轻灵飘逸”。
五、1.龟甲或兽骨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筛选。从“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可知答案。
2.(1)× (2)√ (3)√ (4)√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材料的理解。从“作为中药使用”可知①是错误的。从“这些刻了字的甲骨真实记录了殷商的历史。而1899年也被学术界定为‘甲骨文发现年’。”可知②③④是正确的。
3.考古人员发现的刻字甲骨总数量多,其中保存完整的数量多且内容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说明方法的理解。从“发现刻字甲骨17096 片”可知考古人员发现的刻字甲骨总数量多,其中保存完整的数量多且内容丰富。
4.D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四段讲的是发掘甲骨文的过程,所以这句话应该放在第四段结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