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3节。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及接触了位移、加速度等新概念后,进一步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关的概念和规律,并将学习的新概念运用到具体的运动中去,从而对运动学的基础进一步掌握和了解。也为后续学习运动学做一个铺垫。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从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安排来看:本节内容是运动学的基础。学会用数学方法与物理知识相结合解决问题;教材中主要讲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位移、加速度等新概念,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该阶段的学生受心理和年龄的限制,缺乏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和概括能力,但是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由于年龄和心理限制,还缺乏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课本,说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并类比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推导位移随时间的公式。 2、通过例题分析,会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会分析刹车问题的位移。
重难点 1、通过预习课本,说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并类比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推导位移随时间的公式。 2、通过例题分析,会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会分析刹车问题的位移。
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 导入新课 明析方向(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等) 导入环节:动画展示:两个汽车相撞能够利用测位移来判断是否超速,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课本,说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并类比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推导位移随时间的公式。 2、通过例题分析,会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会分析刹车问题的位移。 学生活动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 学生发现本节内容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重点关注学生呈现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完成情况 一、自学 1.请分别画出速度为 5m/s 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为 5m/s,以 0.5m/s2 的加速度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 10s 内的 v—t 图象 自学疑云 1.v-t图像中面积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推导运用了什么思想? 设计意图(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活动等,组织与实施意图,说明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明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通过高考内容的考查方向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带着问题和目的进行复习,提高课堂效率。环节二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判断圆盘向心力来源】教师活动 探究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小车在笔直的公路上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后小车行驶的位移是多少? 2.如果物体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反方向运动10s,物体的位移是多少? 学生活动 探究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1)公式计算:X=Vt (2)V-t图像 2.(1)公式计算:X=Vt (2)V-t图像 结论: 1.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对应着v – t 图象中一块矩形的面积。 2.在 t 轴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的方向为负方向,位移为负值。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探究会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怎么求,以此类比让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计算方法。环节三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用动量守恒解决碰撞问题】教师活动 探究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如何计算? 方案一:以初速度5m/s作为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这样估算有什么问题? 方案二:将整个运动分为5个小段,以每段运动的初速度作为平均速度 方案三:将整个运动分为10个小段,以每段运动的初速度作为平均速度 方案四:将整个运动分为足够多的小段,每段运动的初速度作为平均速度。 学生活动 探究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学生讨论分析: 方案一:x=5×10 m= 50m 误差较大 方案二:对比方案二和方案一,比较估算结果与实际位移。 x= (5×2+6×2+7×2+8×2+9×2)m = 70m 方案三: x= (5×1+5.5×1+6×1+6.5 ×1+7×1+7.5×1+8×1+8.5×1+9×1+9.5×1)m = 72.5m 对比方案三和方案二,比较估算结果与实际位移。 方案四: x= v1 Δt+ v2 Δt + v3 Δt + … 如果Δt足够小, v Δt就能非常准确的代表物体的这一小段位移。 很多很多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就能非常准确地代表物体的位移 设计意图
通过四个方案,体会极限思想,会用无限分割法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环节四 巩固落实 达标检测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演板 点评演板学生做的情况,巡视下面学生做的情况进行纠正学生活动 例1:一辆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了12s,驶过了180m。求: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度是多少? 若这辆汽车在12s末开始刹车,由于阻力作用,2.以3m/s2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s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 环节五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布置课下作业学生活动 同桌交流本节课内容,完成学案上课堂小结 完成课下作业设计意图 最后2分钟通过同桌之间说说本节课的内容小结,加深记忆 同类型的课后题对点训练,学有所用。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教材“问题与练习”3、5
教学反思与改 本节是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本教学设计先用微分思想推导出位移应是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图形的面积,然后根据求图形面积,推导出了位移—时间关系.这种分析方法是把过程先微分后再累加(积分)的定积分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因此本教学设计侧重了极限思想的渗透,使学生接受过程中不感到有困难.在渗透极限的探究过程中,重点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思路.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课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思路。由于时间关系,备课中所选用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例题即生活中的“刹车问题”,没有时间在本节课中完成,关于这一点在课前备课中我已经预想到了,但是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只有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例题,而没有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例题,本节课是不完整的,所以事先备课中已经估计到时间不够还是没有把该例题删掉,结果课堂时间像备课中估计的一样,该例题没有时间进行教学,此处显得对课堂教学时间没有很好地把握,略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