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检测1 声、光、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王安石用“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描述梅花,能从远处闻到梅花香的原因是 (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
2.北京某机场的工作人员佩戴AR眼镜对旅客点头示意,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信息后,就可识别旅客身份。AR眼镜相当于 (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D.球面镜
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B.响度越大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大
C.“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4.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逐年增加,目前手机网民规模超过10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手机通话依靠的是手机发送和接收的超声波
B.将手机放在真空罩中,手机将不能收到信息
C.开会时手机静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D.用手机听音乐时,调高音量,声音的响度会变大
5.如图所示的四个事例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A.图甲中日晷上呈现针的“影子”
B.图乙中湖水中的“倒影”
C.图丙中幕布上呈现的“皮影”
D.图丁中雨后空中的“彩虹”
6.如图,一瓶刚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矿泉水,在温暖的室内放置一会儿,瓶外壁布满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冰箱冷藏室的温度大约为-18 ℃
B.矿泉水瓶外壁上水珠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
C.矿泉水瓶外壁上的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放置一会儿后矿泉水瓶外壁上的水珠消失是升华现象
7.如图所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情况正确的是 ( )
8.如图所示,烧瓶内盛有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白雾。瓶塞跳出的这个过程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瓶内气体的内能减小
B.瓶内气体分子热运动加剧
C.瓶内气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其内能
D.该过程能量转化方式与汽油机压缩冲程相同
9.关于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可能不变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温度为0 ℃的物体没有内能
D.物体内能减少时,一定对外做功
10.如图所示,小刚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 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80 cm刻度线处,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此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5 cm
B.此成像原理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
C.此时若只向右移动凸透镜,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D.若将该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则只将光屏右移就能再次接收到清晰的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1.“太空教师”王亚平进行太空授课,她在水膜表面贴上一朵花后,水膜完好(如图甲),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她在水球内注入少量蓝色颜料,水球很快变成了一个蓝色水球(如图乙),这属于 现象。
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选填“内侧”或“外侧”)。超市里正在出售的海鲜周围要铺一层碎冰块,这是因为冰熔化时要 ,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13.在开学第一课上,张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用硬纸片把一个音箱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如图所示。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 ,同时也说明声波能传递 。
14.一小鸟在河面上水平飞过,若小鸟距水面6 m,水深2 m,映在平静河面的小鸟的“倒影”距河面 m,该“倒影”是小鸟的 (选填“影子”“实像”或“虚像”)。
15.当汽油在发动机内燃烧不充分时会冒“黑烟”,这时发动机的效率会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某型号汽车发动机的能量流向图如图所示,该发动机完全燃烧0.2 kg的汽油能够获得 J的能量,这些能量能产生 J的有用功。(汽油的热值为4.6×107 J/kg)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16小题4分,第17小题6分,第18小题7分,共17分)
16.某研究小组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a)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即粗细)关系:da=dc=dd(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琴弦 (选填“a”“b”“c”或“d”)。
(2)若选择琴弦a和d,则是为了研究 。
(3)某同学选择琴弦c和d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请判断是否可行并说明原因: 。
(4)图(b)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图是 。
17.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为使凸透镜所成的像位于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该实验在光线较 的环境中进行更便于观察。
(2)小王同学三次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如图乙所示,A'、B'、C'分别是烛焰A、B、C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在此之前调节仪器时,曾在光屏上看到窗外景物所成的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图乙中烛焰 (选填“A”“B”或“C”)的成像原理相同。当把蜡烛移动到M点时,在光屏上找不到烛焰的像,因为此时烛焰 (选填“成虚像”或“不成像”)。
(3)分析图乙中信息,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 (选填“正”或“倒”)立的。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像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因此用相机拍照,拍完近景再拍远景时,应将相机的镜头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景物的方向调一些,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18.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除了图甲中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选填“刻度尺”或“秒表”)。
(2)组装实验装置时,应该先调整图甲中 (选填“A”或“B”)的高度。
(3)小林用相同的装置先后做了两次实验,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a、b两条图线。由图线可知:
①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
②水沸腾的特点:继续吸热,温度 (选填“不断升高”“保持不变”或“不断降低”);
③若两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分别为ma、mb,则ma (选填“>”“=”或“<”)mb。
(4)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为 ℃,此时烧杯内气泡的情况应该是图丁中的 (选填“A”或“B”)。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第19小题5分,第20小题6分,共11分)
19.小明的妈妈做饭时,使用铁锅烧水,小明发现把2 kg的水从10 ℃加热到85 ℃时,共消耗了0.5 kg的干木柴,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干木柴的热值为1.2×107 J/kg。求:
(1)干木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2)水吸收的热量;
(3)铁锅烧水的效率。
20.车速过快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限制车速,常常在下坡路段设置减速带。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0°的斜坡上安装有7条减速带,相邻两条减速带间的距离均为10 m。现有一辆质量为1.8 t的小汽车,从斜坡顶端开始向下运动.已知小汽车与水平路面接触的总面积为1 000 cm2,小汽车的长度与减速带的宽度均不计,g取10 N/kg。求:
(1)小汽车从第1条减速带行驶到第7条减速带的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2)汽车在水平路面静止时,汽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
(3)若该小汽车正常行驶时发动机额定功率为20 kW,效率为36%,使用的乙醇汽油热值为4×107 J/kg,该小汽车正常行驶1小时至少消耗乙醇汽油的质量。
【参考答案】
1.C 2.A 3.C 4.D 5.B 6.C 7.A 8.A 9.A 10.C
11.引力 扩散 12.液化 外侧 吸热 13.振动 能量
14.6 虚像 15.降低 9.2×106 2.76×106
16.(1)a、c (2)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 (3)不可行,因为没有控制琴弦的长度相同 (4)甲、乙
17.(1)暗 (2)A 成虚像 (3)倒 靠近 远离
18.(1)秒表 (2)B (3)①98 ②保持不变 ③<
(4)93 B
19.解:(1)干木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qm=1.2×107 J/kg×0.5 kg=6×106 J (1分)
(2)水吸收的热量:
Q吸= cm'(t2-t1)=4.2×103 J/(kg·℃)×2 kg×(85 ℃-10 ℃)=6.3×105 J (2分)
(3)铁锅烧水的效率:
η=×100%=×100%=10.5% (2分)
20.解:(1)根据30°直角三角形特征,小汽车下降高度:
h=×(7-1)×10 m=30 m
小汽车的重力:
G=mg=1.8×103 kg×10 N/kg=1.8×104 N
小汽车重力做功:
W=Gh=1.8×104 N×30 m=5.4×105 J (2分)
(2)小汽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力:
F=G=1.8×104 N
受力面积:
S=1 000 cm2=0.1 m2
小汽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
p===1.8×105 Pa (2分)
(3)该小汽车正常行驶时发动机额定功率为20 kW,正常行驶1小时所做的有用功:
W有=Pt=20×103 W×3 600 s=7.2×107 J
汽油机效率为36%,则乙醇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2×108 J
至少消耗乙醇汽油的质量:
m===5 kg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