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1 17:27:33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二)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表整理自史书对传说中的炎帝后裔的相关记载。据此推知,炎帝后裔部落当时(  )
炎帝后裔 功绩
烈山氏 以善于烧山种田而闻名
烈山氏子“柱” 被尊奉为谷物之神一一稷
共工氏 以善于平治水土著称
共工氏子“后土” 被尊奉为土地之神一一社
A.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B.最先过上定居生活
C.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D.最早人工种植谷物
2.(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是发现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姜寨文明的特征是(  )
A.种植水稻,兼有饲养家畜 B.刀耕火种,形成早期文明
C.精耕细作,形成农业文明 D.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
3.(2024七上·衡阳期中)2024年甲辰年清明公祭黄帝典礼于4月4日上午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隆重举行,今年的公祭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我们之所以祭祀黄帝,主要是因为他(  )
A.发明了文字 B.曾打败过炎帝和蚩尤
C.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4.(2024七上·启东期中)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制约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汉初“无为而治”思想
5.(2024七上·溧阳期中)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
A.和平稳定 B.争霸兼并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6.(2024七上·溧阳期中)考古发现,山顶洞人已产生一定的葬俗,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粉末,并有许多装饰品。由此推知山顶洞人(  )
A.已掌握钻木取火技术 B.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C.能够用皮毛缝制衣服 D.仍在使用打制石器
7.(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青铜制造业发展 B.铁犁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C.步兵成为军队主体 D.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8.(2024七上·佳木斯期中)观察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处应该是(  )
西周 东周 秦朝 西汉
春秋 ▲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东汉
9.(2024七上·南通期中)《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该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郑国渠的兴修 B.都江堰的建成
C.灵渠的开通 D.驰道的修筑
10.(2024七上·朝阳期中)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一变化促进了(  )
A.民族差异的消失 B.农耕文明的收缩
C.国家制度的确立 D.华夏认同的形成
11.(2024七上·南通期中)如图是东汉《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图。图中人首鸟身的扁鹊侧面站立,正在为病人针灸,扁鹊左手执针,右手把住病人的右手诊脉,病人身后尚有两人等待医治。这幅拓片体现出扁鹊(  )
A.使用切脉诊法治疗病人 B.会尝百草认识治病药物
C.主张治疗疾病顺乎自然 D.强调人体血脉循行情况
12.(2024七上·吉林期中)他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塑、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他是(  )
A.屈原 B.炎帝 C.黄帝 D.扁鹊
13.(2024七上·南京期中)【传统文化·中医学】这部医学著作在战国时期问世,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经验,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要对症下药,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医学著作是(  )
A.《诗经》 B.《道德经》
C.《春秋》 D.《黄帝内经》
14.(2024七上·伊春期中)下列对秦朝修筑的长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抵御匈奴的著名城防
B.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C.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山海关
D.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5.东晋时与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 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 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当时海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晋朝完成全国统一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6.有学者推算,从公元156年到281年,全国人口约减少了3390万,平均每年减少超27万。这一时期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B.政局动荡,战事频繁
C.自然条件,逐渐恶劣 D.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17.(2024七上·黄埔期末)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曹魏兴修水利,制成提水工具翻车
B.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C.蜀汉实施“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
D.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
18.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民族纷纷宣称自己是炎帝和黄帝的后裔,如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鲜卑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此举旨在(  )
A.开发南方地区 B.发展商品经济
C.佐证政权合法 D.完善礼仪制度
19.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人内迁到陕北、晋北等长城一带,羌人、氐人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一做法(  )
A.加快了国家大一统的出现 B.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重
C.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强化
20.晋武帝实现全国统一后“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过万”。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穷极珍异,骇人听闻。上述材料反映出西晋(  )
A.宗室诸王势力强大 B.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C.中原汉族意欲南迁 D.社会生产严重破坏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衡阳期中)发现历史的规律。唯物史现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方法,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是邻国倾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了,在诸侯国中称雄。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哪个诸侯国?最南的是哪个诸侯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
22.(2024七上·苏州期中)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二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类别 措施 影响
经济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文化 统一文字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军事 B 巩固边疆
材料三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材料赞赏了他的什么功绩?
(2)分别列举材料二中A、B两处秦朝巩固统一的举措。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争的性质,并指出我国从战国到秦朝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以善于烧山种田而闻名”“被尊奉为谷物之神一一稷”“以善于平治水土著称”“被尊奉为土地之神一一社”结合所学可知,炎帝后裔部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A符合题意;
题干信息未涉及定居生活,排除B;
题干信息未涉及农业生产技术,排除C;
题干信息无法说明最早人工种植谷物,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炎帝和黄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由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可知,姜寨先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D符合题意;
姜寨聚落遗址地处陕西临潼,我国北方种植栗,并非水稻,排除A;
由图片可知,姜寨聚落表明姜寨先民已经定居了,并非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排除B;
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2024年甲辰年清明公祭黄帝典礼于4月4日上午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隆重举行,今年的公祭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 黄帝陵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说明了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之所以祭祀黄帝,主要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项正确;
仓佶造字,排除A项;
公祭黄帝主要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而不是因为其曾打败过炎帝和蚩尤,排除B项;
大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人文初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5.【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6.【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7.【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兵荒马乱,但思想上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D项符合题意;
A:题干强调的是青铜制造业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强调的是铁犁牛耕的进一步推广,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强调的是步兵成为军队主体,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9.【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10.【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11.【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12.【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13.【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14.【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5.【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时与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 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 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可知,东晋时期对外贸易发达,这主要得益于江南地区的开发,C符合题意;
东晋的统治在南方地区,未统一全国,排除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是客观原因,排除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唐朝中期以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从公元156年到281年,全国人口约减少了3390万,平均每年减少超27万。”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事频繁,B符合题意;
东汉政权,土崩瓦解,表述不全面,排除A;
自然条件,逐渐恶劣,与史实不符,排除C;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末年至三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是对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的评论,属于史论,B符合题意;
曹魏兴修水利,制成提水工具翻车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A;
蜀汉实施“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C;
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民族纷纷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如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鲜卑自称是黄帝后裔”可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佐证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以此来巩固统治,C符合题意;
开放南方地区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发展商品经济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完善礼仪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C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等长城一带,羌族、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一做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符合题意;
题干现象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不能加快国家大一统的出现、导致民族危机的加重、促进分封制度的强化,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晋武帝实现全国统一后‘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多达近万。’荆州刺史石崇与大臣王恺斗富,穷极珍异,骇人听闻”可知,这反映了西晋时期从最高统治者到下面的大臣整个统治集团奢侈腐化,B符合题意;
宗室诸王势力强大与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A;
中原汉族意欲南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社会生产严重破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兴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晋兴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2)最东:齐国。最南:楚国。
(3)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称为: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新现象: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故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2)最东、最南:根据材料二“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最东边的齐,最南边的楚,最北边的燕,中间的韩、赵、魏,最西边的秦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故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齐国;最南的是楚国。
(3)措施:根据材料三“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方法,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是邻国倾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了,在诸侯国中称雄。”得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称为:根据材料四“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故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百家争鸣”。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新现象: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故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2)最东、最南:根据材料二“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最东边的齐,最南边的楚,最北边的燕,中间的韩、赵、魏,最西边的秦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故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齐国;最南的是楚国。
(3)措施:根据材料三“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方法,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是邻国倾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了,在诸侯国中称雄。”得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称为:根据材料四“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故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百家争鸣”。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2.【答案】(1)皇帝:秦始皇(或嬴政)。功绩:统一六国(或统一全国)。
(2)A: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B: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性质:兼并战争。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或统一)。
【知识点】秦灭六国;战国七雄;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二)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表整理自史书对传说中的炎帝后裔的相关记载。据此推知,炎帝后裔部落当时(  )
炎帝后裔 功绩
烈山氏 以善于烧山种田而闻名
烈山氏子“柱” 被尊奉为谷物之神一一稷
共工氏 以善于平治水土著称
共工氏子“后土” 被尊奉为土地之神一一社
A.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B.最先过上定居生活
C.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D.最早人工种植谷物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以善于烧山种田而闻名”“被尊奉为谷物之神一一稷”“以善于平治水土著称”“被尊奉为土地之神一一社”结合所学可知,炎帝后裔部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A符合题意;
题干信息未涉及定居生活,排除B;
题干信息未涉及农业生产技术,排除C;
题干信息无法说明最早人工种植谷物,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炎帝和黄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是发现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姜寨文明的特征是(  )
A.种植水稻,兼有饲养家畜 B.刀耕火种,形成早期文明
C.精耕细作,形成农业文明 D.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由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可知,姜寨先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D符合题意;
姜寨聚落遗址地处陕西临潼,我国北方种植栗,并非水稻,排除A;
由图片可知,姜寨聚落表明姜寨先民已经定居了,并非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排除B;
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七上·衡阳期中)2024年甲辰年清明公祭黄帝典礼于4月4日上午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隆重举行,今年的公祭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我们之所以祭祀黄帝,主要是因为他(  )
A.发明了文字 B.曾打败过炎帝和蚩尤
C.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2024年甲辰年清明公祭黄帝典礼于4月4日上午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隆重举行,今年的公祭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为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 黄帝陵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认祖的圣地,说明了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之所以祭祀黄帝,主要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D项正确;
仓佶造字,排除A项;
公祭黄帝主要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而不是因为其曾打败过炎帝和蚩尤,排除B项;
大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人文初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4.(2024七上·启东期中)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这些举措(  )
A.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制约
C.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延续了汉初“无为而治”思想
【答案】A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5.(2024七上·溧阳期中)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
A.和平稳定 B.争霸兼并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6.(2024七上·溧阳期中)考古发现,山顶洞人已产生一定的葬俗,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粉末,并有许多装饰品。由此推知山顶洞人(  )
A.已掌握钻木取火技术 B.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C.能够用皮毛缝制衣服 D.仍在使用打制石器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7.(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青铜制造业发展 B.铁犁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C.步兵成为军队主体 D.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兵荒马乱,但思想上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D项符合题意;
A:题干强调的是青铜制造业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强调的是铁犁牛耕的进一步推广,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强调的是步兵成为军队主体,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024七上·佳木斯期中)观察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处应该是(  )
西周 东周 秦朝 西汉
春秋 ▲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东汉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9.(2024七上·南通期中)《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该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郑国渠的兴修 B.都江堰的建成
C.灵渠的开通 D.驰道的修筑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10.(2024七上·朝阳期中)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这一变化促进了(  )
A.民族差异的消失 B.农耕文明的收缩
C.国家制度的确立 D.华夏认同的形成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11.(2024七上·南通期中)如图是东汉《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局部图。图中人首鸟身的扁鹊侧面站立,正在为病人针灸,扁鹊左手执针,右手把住病人的右手诊脉,病人身后尚有两人等待医治。这幅拓片体现出扁鹊(  )
A.使用切脉诊法治疗病人 B.会尝百草认识治病药物
C.主张治疗疾病顺乎自然 D.强调人体血脉循行情况
【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12.(2024七上·吉林期中)他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塑、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他是(  )
A.屈原 B.炎帝 C.黄帝 D.扁鹊
【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13.(2024七上·南京期中)【传统文化·中医学】这部医学著作在战国时期问世,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经验,主张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要对症下药,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医学著作是(  )
A.《诗经》 B.《道德经》
C.《春秋》 D.《黄帝内经》
【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14.(2024七上·伊春期中)下列对秦朝修筑的长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抵御匈奴的著名城防
B.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C.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山海关
D.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5.东晋时与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 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 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当时海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晋朝完成全国统一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时与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 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 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可知,东晋时期对外贸易发达,这主要得益于江南地区的开发,C符合题意;
东晋的统治在南方地区,未统一全国,排除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是客观原因,排除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唐朝中期以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开放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有学者推算,从公元156年到281年,全国人口约减少了3390万,平均每年减少超27万。这一时期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B.政局动荡,战事频繁
C.自然条件,逐渐恶劣 D.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从公元156年到281年,全国人口约减少了3390万,平均每年减少超27万。”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事频繁,B符合题意;
东汉政权,土崩瓦解,表述不全面,排除A;
自然条件,逐渐恶劣,与史实不符,排除C;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说法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末年至三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2024七上·黄埔期末)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
A.曹魏兴修水利,制成提水工具翻车
B.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
C.蜀汉实施“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
D.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是对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的评论,属于史论,B符合题意;
曹魏兴修水利,制成提水工具翻车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A;
蜀汉实施“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C;
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民族纷纷宣称自己是炎帝和黄帝的后裔,如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鲜卑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此举旨在(  )
A.开发南方地区 B.发展商品经济
C.佐证政权合法 D.完善礼仪制度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中原的民族纷纷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如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鲜卑自称是黄帝后裔”可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佐证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以此来巩固统治,C符合题意;
开放南方地区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发展商品经济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完善礼仪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人内迁到陕北、晋北等长城一带,羌人、氐人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一做法(  )
A.加快了国家大一统的出现 B.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重
C.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强化
【答案】C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等长城一带,羌族、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一做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符合题意;
题干现象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不能加快国家大一统的出现、导致民族危机的加重、促进分封制度的强化,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晋武帝实现全国统一后“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过万”。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穷极珍异,骇人听闻。上述材料反映出西晋(  )
A.宗室诸王势力强大 B.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C.中原汉族意欲南迁 D.社会生产严重破坏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晋武帝实现全国统一后‘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多达近万。’荆州刺史石崇与大臣王恺斗富,穷极珍异,骇人听闻”可知,这反映了西晋时期从最高统治者到下面的大臣整个统治集团奢侈腐化,B符合题意;
宗室诸王势力强大与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A;
中原汉族意欲南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社会生产严重破坏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兴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晋兴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衡阳期中)发现历史的规律。唯物史现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方法,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是邻国倾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了,在诸侯国中称雄。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哪个诸侯国?最南的是哪个诸侯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4)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
【答案】(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2)最东:齐国。最南:楚国。
(3)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称为: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新现象: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故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2)最东、最南:根据材料二“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最东边的齐,最南边的楚,最北边的燕,中间的韩、赵、魏,最西边的秦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故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齐国;最南的是楚国。
(3)措施:根据材料三“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方法,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是邻国倾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了,在诸侯国中称雄。”得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称为:根据材料四“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故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百家争鸣”。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新现象:根据材料一图一“铁制农具”和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故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2)最东、最南:根据材料二“地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最东边的齐,最南边的楚,最北边的燕,中间的韩、赵、魏,最西边的秦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故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齐国;最南的是楚国。
(3)措施:根据材料三“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方法,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是邻国倾覆,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了,在诸侯国中称雄。”得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称为:根据材料四“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故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百家争鸣”。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2.(2024七上·苏州期中)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二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类别 措施 影响
经济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文化 统一文字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军事 B 巩固边疆
材料三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材料赞赏了他的什么功绩?
(2)分别列举材料二中A、B两处秦朝巩固统一的举措。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争的性质,并指出我国从战国到秦朝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1)皇帝:秦始皇(或嬴政)。功绩:统一六国(或统一全国)。
(2)A: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B: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性质:兼并战争。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或统一)。
【知识点】秦灭六国;战国七雄;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