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三)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体现了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体现了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
2.(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这说明半坡人( )
A.以捕鱼狩猎为生 B.已从事农业生产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懂得人工种植水稻
3.(2024七上·南京期中)考古发现是后人解读远古历史的密码。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出现了贫富分化 B.国家产生
C.手工业发达 D.饲养家畜
4.(2024七上·黑龙江期中)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炎帝 D.尧和禹
5.(2024七上·朝阳期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中最大的变化是( )
A.共同生活的人越来越多 B.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C.开始有明确的社会分工 D.开始产生了鲜明的姓氏文化
6.(2024七上·南通期中)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社会现实,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以下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治民无常,唯以法治。
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7.(2024七上·启东期中)从下图《甲骨文举例》中可提取到的信息是( )
甲骨文举例
A.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B.刻在龟甲和牛羊兽骨上
C.证实夏朝开始文字可考 D.字形不具延续和传承性
8.(2024七上·溧阳期中)由夏到商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这一王位继承制度被称为(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9.(2024七上·迁安期中)春秋末期长江下游先后北上争霸的诸侯国是( )
A.宋、楚 B.晋、楚 C.吴、越 D.秦、楚
10.(2024七上·钦南期中)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完善了我国立法制度机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强调以法治国的思想学派,其代表人物是( )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韩非
11.(2024七上·苏州期中)有一部战国时问世的医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医疗经验,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自然界的一部分,把自然界与人的生理现象密切联系起来。这部医书是( )
A.《诗经》 B.《庄子》
C.《黄帝内经》 D.《楚辞》
12.(2024七上·苏州期中)下图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由此可知该制度最根本的特点是( )
A.层层分封 B.分权制衡 C.血缘维系 D.皇权至上
13.(2024七上·伊春期中)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北京
14.(2024七上·邢台期中)下图中①处是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休养生息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D.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15. 小金准备参与一个关于北魏的论文征集活动,她初步拟了以下四个题目,其中不能选择的是……… ( )
A.《从平城到洛阳的抉择》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北魏统一全国的历程》 D.《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
16. 史书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它反映了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 )
A.皇族争权夺利,引发“八王之乱”
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C.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
D.皇帝暴病而亡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8.某部著作中写道:“从‘首倡义兵’到‘屯田备战’,曹操在战争中已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高手。”曹操实行屯田制客观上( )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 B.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出现
C.促进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D.缓和了北方社会的矛盾
19.下面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修建长城 D.北方经济的发展
20.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习历史知识。上面思维导图中甲、乙两处应分别填写( )
A.尊王攘夷 西晋灭亡 B.八王之乱 西晋衰落
C.西晋衰落 尊王攘夷 D.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5七上·阳山月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世界直立人的遗址中,最被人肯定的、最丰富的用火遗迹当属北京人的用火遗迹。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摘编自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
(1)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指出①处跟④处分别生活着哪些早期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个方面,说说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异同。
(3)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
22.(2024七上·遵化期中)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秦统一中国”主题,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时空观念拓展统一疆域】
材料一:
材料二:及至(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边境),却(击退)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过秦论》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说明秦朝疆域的大致范围。
【历史解释创新统一制度】
材料三:王(嬴政)曰:“去‘泰’,著(留下)‘皇’,采(用)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秦始皇)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设置)诸侯不便。”(秦)始皇曰:“……廷尉(李斯)议是(说得正确)。”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模式包括哪些基本制度?
【史料实证推行统一措施】
材料四:(战国时期)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统一)之。
——【南唐】徐锴《说文系传》
材料五: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答出4点)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秦朝的历史阶段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双钱结藤编既是良渚人生产中需要用的手工业品,又具有一定的美感,这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B符合题意;
夏朝的建立说明早期国家形成,排除A;
一个双钱结藤无法表明良渚文化已经出现社会阶级分化明显的特征,需要结合墓葬陪葬品和其他考古发现才能推测,排除C;
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石铲、石刀都是农具,石磨盘是加工谷物的用具,这说明半坡人已从事农业生产。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半坡人以捕鱼狩猎为生,排除A;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C;
半坡人种植粟,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半坡人懂得人工种植水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4.【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6.【答案】D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7.【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8.【答案】A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9.【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春秋末期长江下游先后北上争霸的诸侯国”和所学可知,春秋末期地处长江下游的诸侯国是吴国和越国,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先后称霸,C符合题意;
宋国属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楚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排除A;
晋国属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楚国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排除B;
秦国、楚国都不是在长江下游的诸侯国,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强调以法治国的思想学派”和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国,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D项正确;
老子思想的天道自然,无为而治,排除A项;
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为政以德,排除B项;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韩非子,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12.【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13.【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14.【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可知,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出现的朝代是汉朝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初期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人口的增长,A项符合题意;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B项不符合题意;
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是在明朝,C项不符合题意;
D:国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从唐朝中期开始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局面。北魏并未统一全国,C符合题意;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平城迁到了洛阳,排除A;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排除B;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反映了统治者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斗富,追求享乐。说明西晋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最终西晋王朝灭亡。
A项皇族争权夺利,引发“八王之乱”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是题干材料反映的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符合题意;
D项皇帝暴病而亡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的统治状况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西晋的统治状况。
17.【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朝,排除A;
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不符合史实,排除B;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首倡义兵’到‘屯田备战’,曹操在战争中已经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高手。"可知,曹操实行屯田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决饥荒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屯田客观上缓和了北方社会的矛盾,D符合题意;
曹操屯田主要在北方,与江南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A;
曹操实行屯田不会导致土地兼并,排除B;
曹操屯田主要在北方,可吸纳流民,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会促进北方人口的南迁,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曹操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曹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
孝文帝改革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B;
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
图片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中①处应为人口迁徙。
20.【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排除ACD,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21.【答案】(1)①处:元谋人;④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早期人类的知识。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①处生活着北京人、山顶洞人;④处生活着元谋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打制石器、木棒等。
(2)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面部特征,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相同点都属于远古人类;不同点是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山顶洞人的头骨与现代人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用火的情况。据材料三“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可知,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是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故答案为:
(1)①处:元谋人;④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2) 中央是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是郡县制。
(3)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等。
(4)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拆】(1)结合材料一“秦朝形势图”和材料二“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边境)”可知,秦朝疆域面积辽阔,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2)基本制度:结合材料三“号曰‘皇帝’”和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结合材料三“ 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3)措施:结合材料四“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统一)之”,结合材料五“统一文字示意图”“统一货币示意图”“统一度量衡示意图”可知,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特征:根据材料一“秦朝形势图”,根据材料二“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根据材料三“号曰‘皇帝’,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知,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故答案为:(1)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2)中央是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是郡县制。(3)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等。(4)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三)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体现了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体现了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双钱结藤编既是良渚人生产中需要用的手工业品,又具有一定的美感,这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B符合题意;
夏朝的建立说明早期国家形成,排除A;
一个双钱结藤无法表明良渚文化已经出现社会阶级分化明显的特征,需要结合墓葬陪葬品和其他考古发现才能推测,排除C;
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这说明半坡人( )
A.以捕鱼狩猎为生 B.已从事农业生产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懂得人工种植水稻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石铲、石刀都是农具,石磨盘是加工谷物的用具,这说明半坡人已从事农业生产。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半坡人以捕鱼狩猎为生,排除A;
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C;
半坡人种植粟,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半坡人懂得人工种植水稻,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七上·南京期中)考古发现是后人解读远古历史的密码。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A.出现了贫富分化 B.国家产生
C.手工业发达 D.饲养家畜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4.(2024七上·黑龙江期中)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炎帝 D.尧和禹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5.(2024七上·朝阳期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中最大的变化是( )
A.共同生活的人越来越多 B.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C.开始有明确的社会分工 D.开始产生了鲜明的姓氏文化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6.(2024七上·南通期中)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社会现实,提出各自的治国主张。以下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治民无常,唯以法治。
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
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D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7.(2024七上·启东期中)从下图《甲骨文举例》中可提取到的信息是( )
甲骨文举例
A.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B.刻在龟甲和牛羊兽骨上
C.证实夏朝开始文字可考 D.字形不具延续和传承性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8.(2024七上·溧阳期中)由夏到商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这一王位继承制度被称为(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A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9.(2024七上·迁安期中)春秋末期长江下游先后北上争霸的诸侯国是( )
A.宋、楚 B.晋、楚 C.吴、越 D.秦、楚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春秋末期长江下游先后北上争霸的诸侯国”和所学可知,春秋末期地处长江下游的诸侯国是吴国和越国,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先后称霸,C符合题意;
宋国属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楚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排除A;
晋国属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楚国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排除B;
秦国、楚国都不是在长江下游的诸侯国,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4七上·钦南期中)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完善了我国立法制度机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强调以法治国的思想学派,其代表人物是( )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韩非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强调以法治国的思想学派”和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以法治国,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D项正确;
老子思想的天道自然,无为而治,排除A项;
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为政以德,排除B项;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韩非子,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1.(2024七上·苏州期中)有一部战国时问世的医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医疗经验,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自然界的一部分,把自然界与人的生理现象密切联系起来。这部医书是( )
A.《诗经》 B.《庄子》
C.《黄帝内经》 D.《楚辞》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12.(2024七上·苏州期中)下图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由此可知该制度最根本的特点是( )
A.层层分封 B.分权制衡 C.血缘维系 D.皇权至上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13.(2024七上·伊春期中)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
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北京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14.(2024七上·邢台期中)下图中①处是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休养生息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D.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可知,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出现的朝代是汉朝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初期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人口的增长,A项符合题意;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B项不符合题意;
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是在明朝,C项不符合题意;
D:国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从唐朝中期开始的,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 小金准备参与一个关于北魏的论文征集活动,她初步拟了以下四个题目,其中不能选择的是……… ( )
A.《从平城到洛阳的抉择》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北魏统一全国的历程》 D.《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地区,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局面。北魏并未统一全国,C符合题意;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平城迁到了洛阳,排除A;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排除B;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 史书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它反映了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 )
A.皇族争权夺利,引发“八王之乱”
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C.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
D.皇帝暴病而亡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的故事”反映了统治者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斗富,追求享乐。说明西晋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最终西晋王朝灭亡。
A项皇族争权夺利,引发“八王之乱”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是题干材料反映的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符合题意;
D项皇帝暴病而亡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的统治状况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西晋的统治状况。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朝,排除A;
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不符合史实,排除B;
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某部著作中写道:“从‘首倡义兵’到‘屯田备战’,曹操在战争中已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高手。”曹操实行屯田制客观上( )
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 B.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出现
C.促进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D.缓和了北方社会的矛盾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首倡义兵’到‘屯田备战’,曹操在战争中已经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高手。"可知,曹操实行屯田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决饥荒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屯田客观上缓和了北方社会的矛盾,D符合题意;
曹操屯田主要在北方,与江南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A;
曹操实行屯田不会导致土地兼并,排除B;
曹操屯田主要在北方,可吸纳流民,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会促进北方人口的南迁,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曹操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曹操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下面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修建长城 D.北方经济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
孝文帝改革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B;
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不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
图片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中①处应为人口迁徙。
20.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习历史知识。上面思维导图中甲、乙两处应分别填写( )
A.尊王攘夷 西晋灭亡 B.八王之乱 西晋衰落
C.西晋衰落 尊王攘夷 D.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
【答案】B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排除ACD,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5七上·阳山月考)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世界直立人的遗址中,最被人肯定的、最丰富的用火遗迹当属北京人的用火遗迹。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摘编自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
(1)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指出①处跟④处分别生活着哪些早期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个方面,说说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异同。
(3)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
【答案】(1)①处:元谋人;④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早期人类的知识。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①处生活着北京人、山顶洞人;④处生活着元谋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打制石器、木棒等。
(2)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面部特征,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相同点都属于远古人类;不同点是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山顶洞人的头骨与现代人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本题考查原始人类用火的情况。据材料三“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可知,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是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故答案为:
(1)①处:元谋人;④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
(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2024七上·遵化期中)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围绕“秦统一中国”主题,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时空观念拓展统一疆域】
材料一:
材料二:及至(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边境),却(击退)匈奴七百余里。
——贾谊《过秦论》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说明秦朝疆域的大致范围。
【历史解释创新统一制度】
材料三:王(嬴政)曰:“去‘泰’,著(留下)‘皇’,采(用)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秦始皇)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设置)诸侯不便。”(秦)始皇曰:“……廷尉(李斯)议是(说得正确)。”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模式包括哪些基本制度?
【史料实证推行统一措施】
材料四:(战国时期)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统一)之。
——【南唐】徐锴《说文系传》
材料五: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至少答出4点)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秦朝的历史阶段特征。
【答案】(1)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2) 中央是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是郡县制。
(3) 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等。
(4)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拆】(1)结合材料一“秦朝形势图”和材料二“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边境)”可知,秦朝疆域面积辽阔,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2)基本制度:结合材料三“号曰‘皇帝’”和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确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结合材料三“ 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3)措施:结合材料四“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统一)之”,结合材料五“统一文字示意图”“统一货币示意图”“统一度量衡示意图”可知,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特征:根据材料一“秦朝形势图”,根据材料二“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根据材料三“号曰‘皇帝’,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知,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故答案为:(1)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2)中央是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是郡县制。(3)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开凿灵渠等。(4)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