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四)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四)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2 10:41:59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四)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Ⅰ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图Ⅱ是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源多元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 D.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据材料“图 I 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图 II 是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结合所学可知,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部分文化遗址各具特色又相互借鉴交流,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有多元性,又有共通性,即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B符合题意;
“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源多元”概括不全,排除A;
材料没有说明南北文化格局发生融合,排除C;
“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烧骨、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了。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C符合题意;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但从图片“灰烬”无法传递这一信息,排除A;
图片“灰烬”反映的是北京人会使用火,不能说明北京人在饮食方面讲究荤素搭配,排除B;
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央视2023年春晚舞美设计以“满庭芳”为理念,创意取材自1959年陕西华县(现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这种花瓣纹被考古泰斗苏秉琦先生称之为“华山玫瑰”。彩陶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古人类遗址有关(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陕西华县(现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庙底沟彩陶”和结合所学可知,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半坡人在农业上以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D项符合题意;
A: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约70万—20万年,仍处于旧石器时代,不会制作陶器,A项不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约3万年,仍处于旧石器时代,不会制作陶器,B项不符合题意;
C: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制作的是黑陶,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七上·衡阳期中)考古学家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中,发现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一无所有。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  )
A.手工制品精良 B.贫富分化出现
C.审美意识发展 D.生产方式变革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有的墓葬里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墓葬里却一无所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所以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墓葬里,大都有随葬品,但其数量却差异很大,B项正确;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不同的墓葬陪葬品不同,没有反映手工制品精良,排除A项;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不同的墓葬陪葬品不同,没有反映审美意识,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数量多少,未涉及生产方式变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大汶口文化晚期贫富分化出现。
5.(2024七上·南宁期中)制作流程图有利于理解历史的发展。请给下面流程图补充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
A.华夏民族的形成 B.禅让制的实行
C.世袭制的确立 D.炎黄部落的联盟
【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联盟首领、推举、让位”“尧舜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结成联盟后,尧、舜、禹时期,采用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选择贤德之人担任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所以说流程图显示了禅让制的形成,B项正确;
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排除A项;
世袭制推行于大禹以后,世袭制强调血缘世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尧舜禹的“禅让”,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6.(2024七上·衡阳期中)《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集中反映这种“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墨子》 B.《论语》 C.《韩非子》 D.《道德经》
【答案】D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的思想符合老子的学说,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的学说集中于《道德经》中,D项正确;
《墨子》属于墨家经典,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
《论语》属于儒家经典,阐述了一系列教育原则与教育方法,排除B项;
《韩非子》属于法家经典,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老子与《道德经》的相关知识。
7.(2024七上·迁安期中)《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A.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D.改革户籍,严明法度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据题干“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C符合题意;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是为了发展农业,排除A;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利于地主阶级实力的发展,排除B;
改革户籍,严明法度是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控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2024七上·十堰期中)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经过近300年的征战;战国初年;仅剩十几个,以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较强。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社会经济发展
C.各国变法改革 D.统一趋势增强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年“仅剩十几个,以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较强。”说明诸侯间的战争使诸侯国逐渐减少,表明统一趋势增强,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诸侯国与周王之间的关系,不能得出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征战,没有说明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战国时期的战争及其影响。
9.(2024七上·邢台期中)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B.连接了长江和珠江的水系
C.成功解决黄河流域的水患 D.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天府之国”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所以说都江堰的修建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D项符合题意;
A: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完成统一奠定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秦始皇还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都江堰是在成都平原,作用于长江流域,不是黄河流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七上·福田期中)历史史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与商军决战
B.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
C.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D.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原的 “诸华”、 “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是对春秋争霸过程中,民族关系发展的看法和态度,属于历史观点,B符合题意;
ACD项都是在陈述客观史实,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4七上·启东期中)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2.(2024七上·南京期中)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提到“中国封建社会文字狱迭兴,秦始皇实为始作俑者”,他这样说是因为秦始皇(  )
A.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 C.弘扬儒学 D.依法治国
【答案】A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13.(2024七上·朝阳期中)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但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秦的统一(  )
A.加强民族交融 B.促进了各地联系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顺应了时代潮流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14.(2024七上·迁安期中)如下图所示,这是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疆域图?(  )
A.秦朝 B.商朝 C.周朝 D.夏朝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该朝代疆域北大长城,南至南海,东到东海,西达陇西。根据所学可知,前221年,秦朝建立,它采取诸多措施扩展疆土,使自己成为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的大国,A符合题意;
商朝、周朝、夏朝均没有灵渠、桂林郡、辽东郡等,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疆域。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秦朝疆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4七上·邢台期中)《史记·高祖本纪》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不如萧何……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该材料反映的史事与下列密切相关的是(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不如萧何……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内容与楚汉之争有关,汉高祖刘邦认为自己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的原因是善用人才,C项符合题意;
A:“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B项不符合题意;
D:文景之治发生在汉高祖之后,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的盛世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余年,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政权,最短的仅有两年,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特点是(  )
A.中外交流,道教传入 B.社会和谐,国家稳固
C.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D.政权分立,更替频繁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余年,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政权,最短的仅有两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政权分立,更替频繁,D符合题意;
道教在东汉末年产生,为中国本土宗教,排除A;
题干体现的是政权分立,更替频繁,无法体现社会和谐,国家稳固,排除B;
题干体现的是政权分立,更替频繁,无法体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战争结束后,曹操豪迈地说:‘这场战争决定了中国未来五百年的历史。’在此战斗打响前,曹操已准备好了遗书,那封遗书是为袁绍写的。”材料中的“战争”最有可能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战斗打响前,曹操已经准备好了遗书。那封遗书是为袁绍写的”可知反映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
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C;
赤壁之战发生在曹操与孙刘之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4七上·保定期末)我国地域辽阔,各族众多,地方语言也多种多样,国家提倡说普通话。在古代史上也有个推广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羌族 C.鲜卑 D.氐族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9.(2024七上·保定期末)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餐桌上除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20.(2023七上·句容期末)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 着“ 胡床、胡坐” 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可知,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政权分立的加剧,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衡阳期中)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材料一:
(1)图1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图2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写出它们的名称和朝代?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
材料二:我国古代伟大工程水利示意图
图3
(2)仔细观察图3示意图,说出这项水利工程的名称。这项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谁主持修筑的?
【答案】(1) 图一:商朝的甲骨文。图二:西周的何尊。
(2) 工程:都江堰;修筑者:李冰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甲骨文
【解析】【分析】(1)图一: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图二: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2)名称及修筑者: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河姆渡人、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2. 改革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鲜卑姓氏演变表 鲜卑服 汉服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1) 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你还能列举出其他改革措施吗?(两项即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社会的变化。
(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的观点。
(4) 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1)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革措施: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使用汉语;迁都洛阳等。
(2)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中领导者要起到表率作用;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学会借鉴,为我所用。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和表格,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穿汉服、改汉姓的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帝改革措施还有迁都洛阳;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等。
(2)根据材料二“魏朝甚盛,犹日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帝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孝文帝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
(3)根据材料“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材料三的观点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中领导者要起到表率作用;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学会借鉴,为我所用。
故答案为:(1)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革措施: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使用汉语;迁都洛阳等。
(2)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中领导者要起到表率作用;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学会借鉴,为我所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四)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Ⅰ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图Ⅱ是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源多元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 D.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2.(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3.(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央视2023年春晚舞美设计以“满庭芳”为理念,创意取材自1959年陕西华县(现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这种花瓣纹被考古泰斗苏秉琦先生称之为“华山玫瑰”。彩陶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古人类遗址有关(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4.(2024七上·衡阳期中)考古学家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中,发现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一无所有。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晚期(  )
A.手工制品精良 B.贫富分化出现
C.审美意识发展 D.生产方式变革
5.(2024七上·南宁期中)制作流程图有利于理解历史的发展。请给下面流程图补充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
A.华夏民族的形成 B.禅让制的实行
C.世袭制的确立 D.炎黄部落的联盟
6.(2024七上·衡阳期中)《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集中反映这种“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墨子》 B.《论语》 C.《韩非子》 D.《道德经》
7.(2024七上·迁安期中)《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A.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D.改革户籍,严明法度
8.(2024七上·十堰期中)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经过近300年的征战;战国初年;仅剩十几个,以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较强。这表明战国时期(  )
A.分封制逐步瓦解 B.社会经济发展
C.各国变法改革 D.统一趋势增强
9.(2024七上·邢台期中)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基础 B.连接了长江和珠江的水系
C.成功解决黄河流域的水患 D.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
10.(2024七上·福田期中)历史史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与商军决战
B.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
C.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D.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11.(2024七上·启东期中)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2.(2024七上·南京期中)冯天瑜等在《中华文化史》中提到“中国封建社会文字狱迭兴,秦始皇实为始作俑者”,他这样说是因为秦始皇(  )
A.焚书坑儒 B.统一文字 C.弘扬儒学 D.依法治国
13.(2024七上·朝阳期中)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但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秦的统一(  )
A.加强民族交融 B.促进了各地联系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顺应了时代潮流
14.(2024七上·迁安期中)如下图所示,这是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疆域图?(  )
A.秦朝 B.商朝 C.周朝 D.夏朝
15.(2024七上·邢台期中)《史记·高祖本纪》载:“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不如萧何……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该材料反映的史事与下列密切相关的是(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
16.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余年,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政权,最短的仅有两年,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特点是(  )
A.中外交流,道教传入 B.社会和谐,国家稳固
C.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D.政权分立,更替频繁
17.“战争结束后,曹操豪迈地说:‘这场战争决定了中国未来五百年的历史。’在此战斗打响前,曹操已准备好了遗书,那封遗书是为袁绍写的。”材料中的“战争”最有可能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
18.(2024七上·保定期末)我国地域辽阔,各族众多,地方语言也多种多样,国家提倡说普通话。在古代史上也有个推广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羌族 C.鲜卑 D.氐族
19.(2024七上·保定期末)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餐桌上除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20.(2023七上·句容期末)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 着“ 胡床、胡坐” 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衡阳期中)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材料一:
(1)图1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图2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写出它们的名称和朝代?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
材料二:我国古代伟大工程水利示意图
图3
(2)仔细观察图3示意图,说出这项水利工程的名称。这项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谁主持修筑的?
22. 改革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鲜卑姓氏演变表 鲜卑服 汉服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1) 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你还能列举出其他改革措施吗?(两项即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社会的变化。
(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的观点。
(4) 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据材料“图 I 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图 II 是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结合所学可知,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部分文化遗址各具特色又相互借鉴交流,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有多元性,又有共通性,即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B符合题意;
“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源多元”概括不全,排除A;
材料没有说明南北文化格局发生融合,排除C;
“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烧骨、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了。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C符合题意;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但从图片“灰烬”无法传递这一信息,排除A;
图片“灰烬”反映的是北京人会使用火,不能说明北京人在饮食方面讲究荤素搭配,排除B;
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陕西华县(现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庙底沟彩陶”和结合所学可知,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半坡人在农业上以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D项符合题意;
A: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约70万—20万年,仍处于旧石器时代,不会制作陶器,A项不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约3万年,仍处于旧石器时代,不会制作陶器,B项不符合题意;
C: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制作的是黑陶,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有的墓葬里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墓葬里却一无所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所以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墓葬里,大都有随葬品,但其数量却差异很大,B项正确;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不同的墓葬陪葬品不同,没有反映手工制品精良,排除A项;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不同的墓葬陪葬品不同,没有反映审美意识,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数量多少,未涉及生产方式变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大汶口文化晚期贫富分化出现。
5.【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联盟首领、推举、让位”“尧舜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结成联盟后,尧、舜、禹时期,采用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选择贤德之人担任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所以说流程图显示了禅让制的形成,B项正确;
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排除A项;
世袭制推行于大禹以后,世袭制强调血缘世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尧舜禹的“禅让”,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的思想符合老子的学说,老子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的学说集中于《道德经》中,D项正确;
《墨子》属于墨家经典,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
《论语》属于儒家经典,阐述了一系列教育原则与教育方法,排除B项;
《韩非子》属于法家经典,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老子与《道德经》的相关知识。
7.【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据题干“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C符合题意;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是为了发展农业,排除A;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利于地主阶级实力的发展,排除B;
改革户籍,严明法度是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控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8.【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年“仅剩十几个,以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较强。”说明诸侯间的战争使诸侯国逐渐减少,表明统一趋势增强,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诸侯国与周王之间的关系,不能得出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征战,没有说明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战国时期的战争及其影响。
9.【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天府之国”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所以说都江堰的修建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D项符合题意;
A: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完成统一奠定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秦始皇还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都江堰是在成都平原,作用于长江流域,不是黄河流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中原的 “诸华”、 “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是对春秋争霸过程中,民族关系发展的看法和态度,属于历史观点,B符合题意;
ACD项都是在陈述客观史实,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春秋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2.【答案】A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13.【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14.【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该朝代疆域北大长城,南至南海,东到东海,西达陇西。根据所学可知,前221年,秦朝建立,它采取诸多措施扩展疆土,使自己成为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的大国,A符合题意;
商朝、周朝、夏朝均没有灵渠、桂林郡、辽东郡等,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疆域。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秦朝疆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吾不如萧何……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内容与楚汉之争有关,汉高祖刘邦认为自己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的原因是善用人才,C项符合题意;
A:“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
B: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B项不符合题意;
D:文景之治发生在汉高祖之后,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的盛世局面,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楚汉之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历时三百余年,先后出现了三十多个政权,最短的仅有两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政权分立,更替频繁,D符合题意;
道教在东汉末年产生,为中国本土宗教,排除A;
题干体现的是政权分立,更替频繁,无法体现社会和谐,国家稳固,排除B;
题干体现的是政权分立,更替频繁,无法体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魏晋南北朝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战斗打响前,曹操已经准备好了遗书。那封遗书是为袁绍写的”可知反映的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符合题意;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
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C;
赤壁之战发生在曹操与孙刘之间,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9.【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20.【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可知,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政权分立的加剧,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
21.【答案】(1) 图一:商朝的甲骨文。图二:西周的何尊。
(2) 工程:都江堰;修筑者:李冰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甲骨文
【解析】【分析】(1)图一: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图二: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何尊是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的记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2)名称及修筑者: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青铜器、河姆渡人、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22.【答案】(1)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革措施: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使用汉语;迁都洛阳等。
(2)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中领导者要起到表率作用;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学会借鉴,为我所用。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和表格,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穿汉服、改汉姓的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帝改革措施还有迁都洛阳;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等。
(2)根据材料二“魏朝甚盛,犹日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帝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孝文帝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
(3)根据材料“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材料三的观点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中领导者要起到表率作用;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学会借鉴,为我所用。
故答案为:(1)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革措施: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使用汉语;迁都洛阳等。
(2)改革前:社会制度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改革后:民族交融,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北魏实力增强等。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中领导者要起到表率作用;改革要结合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学会借鉴,为我所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