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五)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2 12:20:32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五)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为某遗址出土陶器上的稻穗纹,我们可以猜测这是来自(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2025七上·阳山月考)云南元谋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遗产,至今还留存许多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留的化石和遗迹,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天然原始社会博物馆”。通过对遗存的研究,我们可知道元谋人(  )
①距今约170万年②使用磨制石器③知道使用火④掌握磨光技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4七上·西城期中)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面知识卡片描述的古人类是(  )
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个能够直立行走 能够制作砍砸器、尖状器等个已经会使用火
A.元谋人 B.郧县人 C.北京人 D.蓝田人
4.(2024七上·启东期中)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这一时间还可描述为(  )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5.(2024七上·溧阳期中)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观察下列图片,我们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铁制农具 牛鼻穿孔铜牛尊 百家争鸣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社会大变革时代 D.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
6.(2024七上·衡阳期中)下列选项反映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末代君王残暴昏庸 B.都因王室衰微
C.早期国家刑罚残酷 D.都被农民起义推翻
7.(2024七上·西城期中)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一部书,该书是(  )
A.《道德经》 B.《诗经》 C.《孔子》 D.《论语》
8.(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桀——夏朝灭亡 B.启——建立商朝
C.周武王——建立周朝 D.纣——商朝灭亡
9.(2024七上·南宁期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
A.举一反三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10.(2024七上·吐鲁番期中)唐朝诗人胡曾在《流沙》一诗中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
A.战国时期只有七个国家 B.战国时期干戈已经停止
C.诸侯坚守尊王攘夷大旗 D.战国时期战事连绵百姓遭殃
11.(2024七上·南通期中)西汉初年,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为此,统治者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同时对农民减轻田租,十五税一。规定,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这表明,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政策是(  )
A.依法治国 B.民贵君轻 C.整顿吏治 D.休养生息
12.(2024七上·遵化期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参考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请按图意给空白处找出正确的选项
A.诸侯 B.丞相 C.刺史 D.司隶校尉
13.(2024七上·南京期中)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与材料有关的军事行动是(  )
A.炎黄率军击败蚩尤 B.孙膑率军击败庞涓
C.白起率军击败赵括 D.蒙恬率军击败匈奴
14.(2024七上·清远期末)历史学与汉语言文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科领域,下列历史事件与成语典故相符的是(  )
A.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 B.长平之战一—破釜沉舟
C.黄巾起义——闻鸡起舞 D.巨鹿之战——卧薪尝胆
15.(2023七上·福田期末)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 60年,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 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16.人口迁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西晋末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主要背景是(  )
A.大泽乡起义 B.淝水之战 C.八王之乱 D.黄巾起义
17.“北魏孝文帝以其远见卓识,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融合。”下列做法与此相符的是(  )
A.与前秦决战于淝水 B.灭东晋建立南朝
C.全面推行汉化措施 D.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18.(2024七上·淮北期末)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同学绘制了图2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北魏
19.(2024七上·期末)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因此闽南话又称河洛话。今天的闽南话还神奇般地保留着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这可用来研究(  )
A.秦始皇统一文字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两晋时人口南迁 D.海外贸易的发展
20.(2024七上·江岸期末)从下面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到西晋疆域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三国鼎立 B.国家统一 C.区域开发 D.文化璀璨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遵义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农牧业产生以前,人类的采集、狩猎是一种对 自然的攫取式的经济掠夺,采取的是一种“涸泽而渔”的方法。氏族聚落建立以后,人们逐渐从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的农牧业。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的革命性转变,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 某遗址出土的物品(如下图)
(2)材料二中的“某遗址”指的是哪一遗址?该遗址位于什么流域?该遗址处的远古居民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
材料三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族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3)从材料三可知,当时部族联盟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舜在位时有何贡献?
(4)综合所学知识,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哪些?请列举两例。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这场战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物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摘编自蔡立雄《闽西商史》
材料三 魏晋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并与原居的越族长期相处,逐渐成为客家人。
——摘编自蔡立雄《闽西商史》
(1) 材料一中西晋的“这场战乱”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
(4) 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请你为“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两点即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C符合题意;
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B;
半坡人种植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发现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
古人类,他们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故和③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掌握磨光技术的是山顶洞人,元谋人还不会这项技能,③说法错误,排除BD;
元谋人用的是打制石器,②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4.【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5.【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6.【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由此可知,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君王残暴昏庸,A项正确;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王室衰微,排除B项;
西周重视礼制,且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不体现刑罚残酷,排除C项;
西周灭亡于少数民族,且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秦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灭亡,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君王残暴昏庸。
7.【答案】D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8.【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建立商朝的是商汤,不是启,B项符合题意;
A:夏桀的暴政导致夏朝灭亡,A项不符合题意;
C: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C项不符合题意;
D:商纣王暴政导致商朝灭亡,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夏商周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可知,报告的精神是教育要公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庭背景,广收门徒,认为有教无类,正体现了报告的精神,C项正确;
举一反三指拿已知的一件事理去推知相类似的其他事理;比喻善于由此知彼,触类旁通,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温故知新强调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为政以德是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
10.【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七国相争,兵荒马乱,四海之内,没有人可以安稳,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事连绵百姓遭殃的局面,D符合题意;
战国时期只有七个国家,说法错误,排除A;
战国时期干戈已经停止,与史实不符,排除B;
诸侯坚守尊王攘夷大旗,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2.【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业超过古代三皇五帝。秦王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皇帝自称为“朕”,表示皇帝身份的高贵。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掌管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他们彼此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因此空白处应为丞相,故选B项。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刺史是汉朝时期的官制,与题干图片无关,C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司隶校尉都是汉朝时期的官制,与题干图片无关CD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三公九卿制,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3.【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4.【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A项符合题意;
B:破釜沉舟出自秦末巨鹿之战,B项不符合题意;
C:闻鸡起舞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祖逖、刘琨,C项不符合题意;
D:卧薪尝胆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
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
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C符合题意;
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末,排除A;
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与前秦对峙时期,排除B;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本族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C符合题意;
与前秦决战于淝水的是东晋政权,与北魏孝文帝不符,排除A;
灭亡东晋的是刘裕,他建立宋政权,与北魏孝文帝不符,排除B;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与成就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
18.【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19.【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秦始皇统一文字,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今天的闽南话还神奇般地保留着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两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项符合题意;
D:海外贸易的发展,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两晋时北方人口南迁的相关知识。
20.【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三国鼎立形势图到西晋疆域图,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B项正确;
三国鼎立是是三国时期的形势,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图片信息中不涉及区域开发,排除C项;
图片信息中不涉及文化璀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国鼎立的形成和西晋的统一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答案】(1)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2) 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干栏式。
(3) 民主推举。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4) 阅读史书、考古发掘、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等。(列举两例即可)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重要标志:依据材料一“氏族聚落建立以后,人们逐渐从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的农牧业”的信息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结合所学可知,磨制石器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遗址:依据材料二中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出土的骨耜、稻谷、猪纹陶钵都属于河姆渡遗址;流域: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房屋样式: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3)产生方式:依据材料三“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的信息可知,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通过民主推举产生的;贡献:依据所学可知,舜在位时的贡献有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4)途径:本题为开放型试题,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学生可自由回答,只要提供的方式能够有效的了解历史即可,例如:考古发掘、实地考查、参观博物馆等。
故答案为:(1)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2) 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干栏式。(3) 民主推举。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4) 阅读史书、考古发掘、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等。(列举两例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农耕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原始农耕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 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 河姆渡遗址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禅让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禅让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学研究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材料的相关知识。
22.【答案】(1)事件:八王之乱。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生产技术提高。
(3)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重视人才引进;大力发展科技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根据材料二中“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可以概括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提高生产技术。
(3)根据材料三中“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可以概括出,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以上材料,材料三中提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得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才”和“技术”,所以想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发展科技。
故答案为:(1)事件:八王之乱。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生产技术提高。
(3)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重视人才引进;大力发展科技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王之乱,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等知识。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专题知识的掌握,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五)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为某遗址出土陶器上的稻穗纹,我们可以猜测这是来自(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C符合题意;
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B;
半坡人种植粟,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5七上·阳山月考)云南元谋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遗产,至今还留存许多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留的化石和遗迹,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天然原始社会博物馆”。通过对遗存的研究,我们可知道元谋人(  )
①距今约170万年②使用磨制石器③知道使用火④掌握磨光技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发现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
古人类,他们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故和③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掌握磨光技术的是山顶洞人,元谋人还不会这项技能,③说法错误,排除BD;
元谋人用的是打制石器,②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七上·西城期中)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面知识卡片描述的古人类是(  )
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个能够直立行走 能够制作砍砸器、尖状器等个已经会使用火
A.元谋人 B.郧县人 C.北京人 D.蓝田人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4.(2024七上·启东期中)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这一时间还可描述为(  )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5.(2024七上·溧阳期中)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观察下列图片,我们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铁制农具 牛鼻穿孔铜牛尊 百家争鸣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社会大变革时代 D.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6.(2024七上·衡阳期中)下列选项反映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末代君王残暴昏庸 B.都因王室衰微
C.早期国家刑罚残酷 D.都被农民起义推翻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由此可知,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君王残暴昏庸,A项正确;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王室衰微,排除B项;
西周重视礼制,且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不体现刑罚残酷,排除C项;
西周灭亡于少数民族,且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于秦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的灭亡,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末代君王残暴昏庸。
7.(2024七上·西城期中)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一部书,该书是(  )
A.《道德经》 B.《诗经》 C.《孔子》 D.《论语》
【答案】D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8.(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桀——夏朝灭亡 B.启——建立商朝
C.周武王——建立周朝 D.纣——商朝灭亡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B:根据所学可知,建立商朝的是商汤,不是启,B项符合题意;
A:夏桀的暴政导致夏朝灭亡,A项不符合题意;
C: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C项不符合题意;
D:商纣王暴政导致商朝灭亡,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夏商周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4七上·南宁期中)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
A.举一反三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可知,报告的精神是教育要公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庭背景,广收门徒,认为有教无类,正体现了报告的精神,C项正确;
举一反三指拿已知的一件事理去推知相类似的其他事理;比喻善于由此知彼,触类旁通,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温故知新强调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为政以德是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
10.(2024七上·吐鲁番期中)唐朝诗人胡曾在《流沙》一诗中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
A.战国时期只有七个国家 B.战国时期干戈已经停止
C.诸侯坚守尊王攘夷大旗 D.战国时期战事连绵百姓遭殃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七国相争,兵荒马乱,四海之内,没有人可以安稳,反映了战国时期战事连绵百姓遭殃的局面,D符合题意;
战国时期只有七个国家,说法错误,排除A;
战国时期干戈已经停止,与史实不符,排除B;
诸侯坚守尊王攘夷大旗,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2024七上·南通期中)西汉初年,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为此,统治者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同时对农民减轻田租,十五税一。规定,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这表明,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政策是(  )
A.依法治国 B.民贵君轻 C.整顿吏治 D.休养生息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2.(2024七上·遵化期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图是他们参考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请按图意给空白处找出正确的选项
A.诸侯 B.丞相 C.刺史 D.司隶校尉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业超过古代三皇五帝。秦王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皇帝自称为“朕”,表示皇帝身份的高贵。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掌管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他们彼此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因此空白处应为丞相,故选B项。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刺史是汉朝时期的官制,与题干图片无关,C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司隶校尉都是汉朝时期的官制,与题干图片无关CD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三公九卿制,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3.(2024七上·南京期中)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与材料有关的军事行动是(  )
A.炎黄率军击败蚩尤 B.孙膑率军击败庞涓
C.白起率军击败赵括 D.蒙恬率军击败匈奴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4.(2024七上·清远期末)历史学与汉语言文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科领域,下列历史事件与成语典故相符的是(  )
A.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 B.长平之战一—破釜沉舟
C.黄巾起义——闻鸡起舞 D.巨鹿之战——卧薪尝胆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A项符合题意;
B:破釜沉舟出自秦末巨鹿之战,B项不符合题意;
C:闻鸡起舞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祖逖、刘琨,C项不符合题意;
D:卧薪尝胆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大泽乡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3七上·福田期末)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 60年,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 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
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人口迁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西晋末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主要背景是(  )
A.大泽乡起义 B.淝水之战 C.八王之乱 D.黄巾起义
【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
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C符合题意;
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末,排除A;
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与前秦对峙时期,排除B;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北魏孝文帝以其远见卓识,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融合。”下列做法与此相符的是(  )
A.与前秦决战于淝水 B.灭东晋建立南朝
C.全面推行汉化措施 D.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本族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C符合题意;
与前秦决战于淝水的是东晋政权,与北魏孝文帝不符,排除A;
灭亡东晋的是刘裕,他建立宋政权,与北魏孝文帝不符,排除B;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与成就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
18.(2024七上·淮北期末)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同学绘制了图2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北魏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19.(2024七上·期末)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因此闽南话又称河洛话。今天的闽南话还神奇般地保留着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这可用来研究(  )
A.秦始皇统一文字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两晋时人口南迁 D.海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秦始皇统一文字,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今天的闽南话还神奇般地保留着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两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项符合题意;
D:海外贸易的发展,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两晋时北方人口南迁的相关知识。
20.(2024七上·江岸期末)从下面的三国鼎立形势图到西晋疆域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三国鼎立 B.国家统一 C.区域开发 D.文化璀璨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三国鼎立形势图到西晋疆域图,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B项正确;
三国鼎立是是三国时期的形势,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图片信息中不涉及区域开发,排除C项;
图片信息中不涉及文化璀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国鼎立的形成和西晋的统一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遵义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农牧业产生以前,人类的采集、狩猎是一种对 自然的攫取式的经济掠夺,采取的是一种“涸泽而渔”的方法。氏族聚落建立以后,人们逐渐从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的农牧业。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的革命性转变,人类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 某遗址出土的物品(如下图)
(2)材料二中的“某遗址”指的是哪一遗址?该遗址位于什么流域?该遗址处的远古居民的房屋是什么样式的?
材料三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族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3)从材料三可知,当时部族联盟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舜在位时有何贡献?
(4)综合所学知识,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哪些?请列举两例。
【答案】(1)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2) 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干栏式。
(3) 民主推举。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4) 阅读史书、考古发掘、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等。(列举两例即可)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1)重要标志:依据材料一“氏族聚落建立以后,人们逐渐从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的农牧业”的信息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结合所学可知,磨制石器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遗址:依据材料二中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出土的骨耜、稻谷、猪纹陶钵都属于河姆渡遗址;流域: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房屋样式: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3)产生方式:依据材料三“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的信息可知,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通过民主推举产生的;贡献:依据所学可知,舜在位时的贡献有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4)途径:本题为开放型试题,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学生可自由回答,只要提供的方式能够有效的了解历史即可,例如:考古发掘、实地考查、参观博物馆等。
故答案为:(1)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2) 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干栏式。(3) 民主推举。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4) 阅读史书、考古发掘、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等。(列举两例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农耕文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原始农耕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 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 河姆渡遗址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禅让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禅让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学研究材料。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材料的相关知识。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这场战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物价飞涨,人民饱受痛苦,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摘编自蔡立雄《闽西商史》
材料三 魏晋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并与原居的越族长期相处,逐渐成为客家人。
——摘编自蔡立雄《闽西商史》
(1) 材料一中西晋的“这场战乱”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
(4) 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请你为“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两点即可)
【答案】(1)事件:八王之乱。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生产技术提高。
(3)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重视人才引进;大力发展科技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根据材料二中“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可以概括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提高生产技术。
(3)根据材料三中“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可以概括出,魏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4)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以上材料,材料三中提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得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才”和“技术”,所以想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发展科技。
故答案为:(1)事件:八王之乱。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生产技术提高。
(3)北方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重视人才引进;大力发展科技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王之乱,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等知识。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专题知识的掌握,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