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六)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22 12:26:06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六)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仰韶村而得名,据统计,仅河南就有多达约3000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段话意在强调仰韶文化(  )
A.发掘遗址众多 B.分布地域辽阔
C.延续时间很长 D.影响特别深远
2.(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是七年级某学生制作的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图中“ ”处应该填入(  )
A.修建房屋 B.制作陶器 C.打制石器 D.种植作物
3.(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4.(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如图为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的“北京人复原头像”,其主要依据应是
A.北京人牙齿化石 B.遗址中的各类工具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5.(2024七上·伊春期中)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如图所示,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大致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6.(2024七上·西城期中)学习历史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商朝时,生产领域大量使用奴隶
B.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C.孔子兴办私学,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
7.(2024七上·南通期中)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此后,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诸多族群归属于一个王朝的政治格局。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8.(2024七上·启东期中)2000年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都江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这项工程修建于(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9.(2024七上·南宁期中)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B.陶寺古城存在于距今约4300-4000年
C.诸侯争霸客观上促进了局部统一
D.长平之战是在秦赵两国之间展开的
10.(2022七上·依安期中)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东周
11.(2024七上·西城期中)它是战国时期问世的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它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这部著作是(  )
A.《庄子》 B.《诗经》
C.《扁鹊》 D.《黄帝内经》
12.(2024七上·迁安期中)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了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一蹶不振
13.(2024七上·滦南期中)根据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判断下列适合作为该示意图名称的是(  )
A.秦灭六国示意图 B.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
C.秦长城四至示意图 D.灵渠示意图
14.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在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分别表现为(  )
A.实行分封制和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和尊崇儒术
C.实行郡县制和奉行“无为”而治
D.颁行“推恩令”和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15.西汉初期,大臣陆贾曾向高祖提出“(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以下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最符合史实的是(  )
A.体现了刘邦对于军事力量的极度依赖和信任
B.反映出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对如何治国的困惑
C.陆贾在告诫刘邦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武力
D.陆贾建议刘邦大力发展畜牧业解决百姓生计
16.小明同学参观某博物馆过程中,看到了许多古代生产工具,其中属于三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是(  )
A.
B.
C.
D.
17. 辛弃疾所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的“曹”的主要贡献是 (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18.(2024七上·闽清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19.(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西晋建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酿成了一场争夺中央政权的严重内斗,这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这场内斗是(  )
A.桂陵之战 B.祖逖北伐 C.八王之乱 D.官渡之战
20.(2024七上·萍乡期末)“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该战例可能是(  )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衡阳期中)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如下图所示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更替首领位置的哪种制度?列举一个用此制度选出的首领名称。
(2)从材料二看,更替首领的办法变为什么制度?
(3)材料三描写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4)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什么官职?材料四表明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对后世有何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都城平城地处塞上,屡遇灾荒,大部分粮食需要从黄河流域运输而来。孝文帝倾心于汉化,有意南征一统天下。494年,近百万人口跟随孝文帝来到有深厚汉文化底蕴的中原腹地——洛阳……迁都后,北魏统治地区呈现出升平富庶的景象,洛阳都市走向繁盛,吸引着大批周边民族人民涌入。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三 东晋南朝以前,南方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规模移民迁徙大多以原籍或宗族为单位,常常一次移民潮就“以十万计”,给南方提供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贫北富的情形逐渐转变。南迁人口及其后裔,与南方土著长期杂居、联姻,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变北为南。
——摘编自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述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的两种类型。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时期人口迁入洛阳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晋末年以来南方移民潮的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晋末年以来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据统计,仅河南就有多达约3000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可知,仰韶文化在河南一个省就有多达约3000处遗址,说明仰韶文化发掘的遗址众多,A符合题意;
材料内容强调了仰韶文化发掘的遗址众多,没有强调其分布区域辽阔,排除B;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时间,无法得出其延续的时间很长,排除C;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仰韶文化产生的影响,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
A: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处于穴居时代,还不会修建房屋,排除A项。
B: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会制作陶器,排除B项。
C:北京人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打制石器,故选C项。
D:北京人过采集狩猎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生产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也说明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居民,D项符合题意;
A: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期,尚未进入原始农业阶段,A项不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期,尚未进入原始农业阶段,B项不符合题意;
C:半坡居民种植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工作者根据遗址中出土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制作完成的“北京人复原头像”,C项符合题意;
A:复原北京人头像方面,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比北京人牙齿化石更直接有力,A项不符合题意;
B:遗址中的各类工具与北京人生活情况相关,B项不符合题意;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不是科学根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6.【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7.【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8.【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9.【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 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后形成的结论,选项中“诸侯争霸客观上促进了局部统一”的论述是对诸侯争霸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属于历史结论,C项正确;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的论述是对河姆渡人建筑的客观阐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
“陶寺古城存在于距今约4300-4000年”的论述是对陶寺古城时间的客观阐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
“长平之战是在秦赵两国之间展开的”的论述是长平之战的客观阐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结论的概念。
10.【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定都镐京,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幽王亡国,西周结束,A项正确;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排除B项;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排除C项;
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1.【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12.【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是”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按律当斩,所以此次起义是临时起意,没有经过精心准备,而东汉黄巾起义是经过精心策划,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所以B项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黄巾起义的原因是朝政腐败,统治黑暗,所以两者当时的社会统治都是非常黑暗的,排除A;
陈胜吴广起义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失败,黄巾起义在东汉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在历时9个月后失败,排除C;
从作用上看,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都对各自当时的政府统治造成沉重打击,使其一蹶不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黄巾起义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黄巾起义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题干“疆域四至”示意图反映的是秦朝,故选B项。
秦灭六国示意图,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
秦长征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排除C项;
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疆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疆域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结合所学可知,为削弱地方王国势力,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推广推行郡县制,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体现了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故选B项。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实行分封制和焚书坑儒,排除A项。
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排除C项。
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意思是:在马上可以取得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陆贾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武力,刘邦建立西汉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C符合题意;
刘邦建立西汉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A;
题干信息未反映治理国家的困惑,排除B;
“大力发展畜牧业解决百姓生计”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曹魏马钧改进了波水工具翻车。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在我国农业领域长期使用。A符合题意;
耧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播种农具,最早由西汉时期的 赵过发明,排除B;
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局面使用的工具,排除C;
双镰铁范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曹”指的是曹操。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歼灭袁绍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A项完成了北方统一是题干里的“曹”的主要贡献,符合题意;
B项曹操只是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并没有结束州郡割据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C项改善了民族关系与蜀国丞相诸葛亮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230年,东吴孙权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曹操的主要事迹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曹操的主要事迹。
18.【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19.【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20.【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21.【答案】(1)制度:禅让制;名称:舜、禹。
(2)制度:世袭制。
(3)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官职:丞相;制度:郡县制;意义: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禹治水;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并结合所学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2)制度:根据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制度:根据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4)官职:根据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故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丞相官职;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禅让制、分封制相关知识。
(1)制度:根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并结合所学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2)制度:根据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制度:根据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4)官职:根据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故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丞相官职;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2.【答案】(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
(2)平城地处塞北,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农业基础较好;孝文帝迁都带动人口迁徙;北魏统治下的洛阳安定与富庶吸引人口的涌入。
(3)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移民体现地域色彩与血缘关系。
(4)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西晋时期的人口迁移。根据图示信息“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示意图"可得出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北魏都城平城地处塞上,屡遇灾荒,大部分粮食需要从黄河流域运输而来。”可知,平城地处塞北,粮食供应困难;根据材料“近百万人口跟随孝文帝来到有深厚汉文化底蕴的中原腹地——洛阳……迁都后,北魏统治地区呈现出升平富庶的景象”可知,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农业基础较好;孝文帝迁都带动人口迁徙;根据材料“洛阳都市走向繁盛,吸引着大批周边民族人民涌入”可知北魏统治下的洛阳安定与富庶吸引人口的涌入。
(3)本题考查西晋人口迁移的特点。根据材料“西晋末年以来大规模移民迁徙大多以原籍或宗族为单位”可得出规模大;移民体现地域色彩与亲缘关系;根据材料“在二百多年间给当地提供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贫北富的情形逐渐转变”可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南迁人口及其后裔,与南方土著长期杂居、联姻,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变北为南”可得出交融程度深。
(4)本题考查西晋人口迁移的影响。根据材料“在二百多年间给当地提供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贫北富的情形逐渐转变”可知,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南迁人口及其后裔,与南方土著长期杂居、联姻,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变北为南”可知,推动了民族交融;结合所学可知,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
(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
(2)平城地处塞北,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农业基础较好;孝文帝迁都带动人口迁徙;北魏统治下的洛阳安定与富庶吸引人口的涌入。
(3)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移民体现地域色彩与血缘关系。
(4)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卷(六)
一、选择题
1.(2025七上·阳山月考)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仰韶村而得名,据统计,仅河南就有多达约3000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段话意在强调仰韶文化(  )
A.发掘遗址众多 B.分布地域辽阔
C.延续时间很长 D.影响特别深远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据统计,仅河南就有多达约3000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可知,仰韶文化在河南一个省就有多达约3000处遗址,说明仰韶文化发掘的遗址众多,A符合题意;
材料内容强调了仰韶文化发掘的遗址众多,没有强调其分布区域辽阔,排除B;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时间,无法得出其延续的时间很长,排除C;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仰韶文化产生的影响,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2025七上·阳山月考)下图是七年级某学生制作的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图中“ ”处应该填入(  )
A.修建房屋 B.制作陶器 C.打制石器 D.种植作物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据题干“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
A: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处于穴居时代,还不会修建房屋,排除A项。
B: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会制作陶器,排除B项。
C:北京人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打制石器,故选C项。
D:北京人过采集狩猎生活,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生产生活。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的相关史实。
3.(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D: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也说明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居民,D项符合题意;
A: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期,尚未进入原始农业阶段,A项不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期,尚未进入原始农业阶段,B项不符合题意;
C:半坡居民种植粟,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024七上·龙马潭期中)如图为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的“北京人复原头像”,其主要依据应是
A.北京人牙齿化石 B.遗址中的各类工具
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工作者根据遗址中出土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制作完成的“北京人复原头像”,C项符合题意;
A:复原北京人头像方面,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比北京人牙齿化石更直接有力,A项不符合题意;
B:遗址中的各类工具与北京人生活情况相关,B项不符合题意;
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不是科学根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4七上·伊春期中)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如图所示,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大致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6.(2024七上·西城期中)学习历史要学会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商朝时,生产领域大量使用奴隶
B.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C.孔子兴办私学,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7.(2024七上·南通期中)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此后,中原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诸多族群归属于一个王朝的政治格局。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8.(2024七上·启东期中)2000年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都江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这项工程修建于(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9.(2024七上·南宁期中)学习历史应学会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B.陶寺古城存在于距今约4300-4000年
C.诸侯争霸客观上促进了局部统一
D.长平之战是在秦赵两国之间展开的
【答案】C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结论 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后形成的结论,选项中“诸侯争霸客观上促进了局部统一”的论述是对诸侯争霸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属于历史结论,C项正确;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的论述是对河姆渡人建筑的客观阐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
“陶寺古城存在于距今约4300-4000年”的论述是对陶寺古城时间的客观阐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
“长平之战是在秦赵两国之间展开的”的论述是长平之战的客观阐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结论的概念。
10.(2022七上·依安期中)了解历史时序和掌握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东周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定都镐京,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幽王亡国,西周结束,A项正确;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排除B项;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排除C项;
东周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1.(2024七上·西城期中)它是战国时期问世的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它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这部著作是(  )
A.《庄子》 B.《诗经》
C.《扁鹊》 D.《黄帝内经》
【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12.(2024七上·迁安期中)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了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一蹶不振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是”结合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遇雨误期,按律当斩,所以此次起义是临时起意,没有经过精心准备,而东汉黄巾起义是经过精心策划,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所以B项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黄巾起义的原因是朝政腐败,统治黑暗,所以两者当时的社会统治都是非常黑暗的,排除A;
陈胜吴广起义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失败,黄巾起义在东汉政府的残酷镇压下,在历时9个月后失败,排除C;
从作用上看,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都对各自当时的政府统治造成沉重打击,使其一蹶不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黄巾起义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黄巾起义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4七上·滦南期中)根据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判断下列适合作为该示意图名称的是(  )
A.秦灭六国示意图 B.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
C.秦长城四至示意图 D.灵渠示意图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题干“疆域四至”示意图反映的是秦朝,故选B项。
秦灭六国示意图,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
秦长征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排除C项;
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疆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疆域的相关史实。
14.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在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分别表现为(  )
A.实行分封制和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和尊崇儒术
C.实行郡县制和奉行“无为”而治
D.颁行“推恩令”和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汉武帝对“秦制”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结合所学可知,为削弱地方王国势力,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推广推行郡县制,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体现了地方制度上的“继承”和思想统一上的“创新”,故选B项。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实行分封制和焚书坑儒,排除A项。
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排除C项。
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史实。
15.西汉初期,大臣陆贾曾向高祖提出“(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以下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最符合史实的是(  )
A.体现了刘邦对于军事力量的极度依赖和信任
B.反映出刘邦在取得天下后对如何治国的困惑
C.陆贾在告诫刘邦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武力
D.陆贾建议刘邦大力发展畜牧业解决百姓生计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意思是:在马上可以取得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陆贾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武力,刘邦建立西汉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C符合题意;
刘邦建立西汉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A;
题干信息未反映治理国家的困惑,排除B;
“大力发展畜牧业解决百姓生计”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建立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小明同学参观某博物馆过程中,看到了许多古代生产工具,其中属于三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曹魏马钧改进了波水工具翻车。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在我国农业领域长期使用。A符合题意;
耧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播种农具,最早由西汉时期的 赵过发明,排除B;
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局面使用的工具,排除C;
双镰铁范出现于战国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准确识读图片信息,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 辛弃疾所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的“曹”的主要贡献是 (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曹”指的是曹操。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歼灭袁绍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A项完成了北方统一是题干里的“曹”的主要贡献,符合题意;
B项曹操只是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并没有结束州郡割据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C项改善了民族关系与蜀国丞相诸葛亮有关,不符合题意;
D项230年,东吴孙权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曹操的主要事迹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曹操的主要事迹。
18.(2024七上·闽清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19.(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西晋建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酿成了一场争夺中央政权的严重内斗,这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这场内斗是(  )
A.桂陵之战 B.祖逖北伐 C.八王之乱 D.官渡之战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20.(2024七上·萍乡期末)“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该战例可能是(  )
A.涿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衡阳期中)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如下图所示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反映的是更替首领位置的哪种制度?列举一个用此制度选出的首领名称。
(2)从材料二看,更替首领的办法变为什么制度?
(3)材料三描写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4)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什么官职?材料四表明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对后世有何意义?
【答案】(1)制度:禅让制;名称:舜、禹。
(2)制度:世袭制。
(3)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官职:丞相;制度:郡县制;意义: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禹治水;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并结合所学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2)制度:根据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制度:根据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4)官职:根据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故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丞相官职;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记禅让制、分封制相关知识。
(1)制度:根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并结合所学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2)制度:根据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制度:根据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4)官职:根据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故图中①空缺处应该填丞相官职;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都城平城地处塞上,屡遇灾荒,大部分粮食需要从黄河流域运输而来。孝文帝倾心于汉化,有意南征一统天下。494年,近百万人口跟随孝文帝来到有深厚汉文化底蕴的中原腹地——洛阳……迁都后,北魏统治地区呈现出升平富庶的景象,洛阳都市走向繁盛,吸引着大批周边民族人民涌入。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三 东晋南朝以前,南方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规模移民迁徙大多以原籍或宗族为单位,常常一次移民潮就“以十万计”,给南方提供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贫北富的情形逐渐转变。南迁人口及其后裔,与南方土著长期杂居、联姻,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变北为南。
——摘编自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述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的两种类型。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时期人口迁入洛阳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晋末年以来南方移民潮的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晋末年以来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
【答案】(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
(2)平城地处塞北,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农业基础较好;孝文帝迁都带动人口迁徙;北魏统治下的洛阳安定与富庶吸引人口的涌入。
(3)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移民体现地域色彩与血缘关系。
(4)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西晋时期的人口迁移。根据图示信息“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示意图"可得出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
(2)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北魏都城平城地处塞上,屡遇灾荒,大部分粮食需要从黄河流域运输而来。”可知,平城地处塞北,粮食供应困难;根据材料“近百万人口跟随孝文帝来到有深厚汉文化底蕴的中原腹地——洛阳……迁都后,北魏统治地区呈现出升平富庶的景象”可知,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农业基础较好;孝文帝迁都带动人口迁徙;根据材料“洛阳都市走向繁盛,吸引着大批周边民族人民涌入”可知北魏统治下的洛阳安定与富庶吸引人口的涌入。
(3)本题考查西晋人口迁移的特点。根据材料“西晋末年以来大规模移民迁徙大多以原籍或宗族为单位”可得出规模大;移民体现地域色彩与亲缘关系;根据材料“在二百多年间给当地提供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贫北富的情形逐渐转变”可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南迁人口及其后裔,与南方土著长期杂居、联姻,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变北为南”可得出交融程度深。
(4)本题考查西晋人口迁移的影响。根据材料“在二百多年间给当地提供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贫北富的情形逐渐转变”可知,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南迁人口及其后裔,与南方土著长期杂居、联姻,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变北为南”可知,推动了民族交融;结合所学可知,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故答案为:
(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
(2)平城地处塞北,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农业基础较好;孝文帝迁都带动人口迁徙;北魏统治下的洛阳安定与富庶吸引人口的涌入。
(3)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移民体现地域色彩与血缘关系。
(4)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